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华侨新村

坐标23°08′24″N 113°17′06″E / 23.14012°N 113.285°E / 23.14012; 113.28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3°08′24″N 113°17′06″E / 23.14012°N 113.285°E / 23.14012; 113.285

华侨新村南边的牌坊,于2000年建成[1]

华侨新村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一个住宅小区,位于越秀区华乐街道,面积约0.22平方公里,有花园式独立庭院177座、公寓291座[1]。华侨新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大型华侨住宅区,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侨眷在此落地生根[2];也是广州市人民政府首批推出的十四个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华侨新村东邻黄花岗公园,西至淘金路,南起环市东路,北至广深铁路,由团结路、爱国路、光明路、和平路、友爱路五条自然街相互连通。

历史

[编辑]

1954年8月,第一届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筹建华侨新村的决议。起初是为了配合广州城市建设,增加民房,并贯彻1954年7月中央侨务扩大会议关于“便利华侨建筑房屋与兴办公益事业”的指示。随后进行选址、征地、测量、规划和设计工作[3]。同年10月,市政府将白云山南麓25万平方米的土地划为华侨新村的建设用地[4];11月,“广州市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正式成立[4]

1955年5月15日,时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朱光亲临主持了奠基仪式,归侨、侨眷两千多人参加[3]。在奠基的时候,环市路还没形成,先烈路还是“黄泥路”,附近唯一的建筑是一栋电报大楼,后来成为了“筹委会”的办公室[4]

华侨小学建成

1956年4月,包括有教学大楼、礼堂和学生宿舍的华侨小学,首先建成使用[3]。至1957年,华侨新村分甲、乙、丙、丁多种类型的独院式住宅和集体公寓不断建成,新村已具规模[3]。到1965年,共有177座独立庭院、291座公寓建成[5]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有“海外关系”,华侨幼儿园停办;华侨小学遭破坏;礼堂上“华侨热爱祖国”的刻字被砸烂。拨乱反正后,华侨学校开办中学,幼儿园复办,“华侨热爱祖国”的刻字仿原样重新安装,村口被破坏的村名标志重新布置。[2][3]

1985年中,华侨新村人工湖被征用填平。9月15日,广州文化发展总公司与林增(香港)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在人工湖上兴建25层高的广州文化假日酒店[3]

2021年,华侨新村接受市政府的微改造,对道路、台阶、围墙外立面进行了改造翻新,也搭建智能化管理平台,开发出专属于华侨新村服务小程序,实现智慧停车、无人机安防巡查。[6]

规划与设计

[编辑]

华侨新村首期规划建设用地25公顷。规划设计将原是三个不同山形的小岗,即蚬壳岗、玉子岗和蟠龙岗,按三个小山岗地形高低起伏进行设计。规划设计道路(包括车行道和人行道)约占11%,2.75万平方米;房屋基底面积约占15%,3.7万平方米;住宅花园空地约占46%,11.5万平方米;公共绿化地占9%,2.5万平方米;斜坡面积约占12%,3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约占7%,1.75万平方米。据防火间距、卫生间的条件限定,二层独院式住宅居多,新村用地宽裕。[3]

根据华侨的要求,住宅分甲、乙、丙、丁多种住宅式样,接近于标准化[2]。建筑造价不受严格限制,平均造价每平方米人民币95元,集体公寓每平方米为67元[3]

在建筑艺术上,采用角、线条、凉台和花池结合装饰处理,以取得建筑型体的大方美观。新村首期规划用地的土质情况,多系砂砾坚土,部分系坚土,少数是普通土质。一般安全荷载为19吨/平方米,基础设计较为节约。[3]

评价

[编辑]

中国民主革命家何香凝在1959年探望华侨新村时,为华侨新村题词“归侨侨眷的幸福乐园”[3]。华侨企业家陈嘉庚称赞华侨新村“选的地方好,建设得好,华侨小学办得好”[3]。朱光在1959年为华侨新村赋诗:“广州好,侨伯构新村,出国饱尝漂泊苦,回乡今喜物华春,美景乐天伦”[2]。2012年,华侨新村被中国国务院侨务办授予“全国社区侨务工作明星社区”称号[7]

相关人物

[编辑]

有不少艺术家和文学家曾在华侨新村里居住。马师曾在1955年从香港回到广州后就住在这里,直到1964年去世[4]红线女从1957年开始也在此定居[5]秦牧曾住在友爱路,莫伯治余本也曾住在这里[4];《华商报》创办人邓文钊在此安家后,廖承志也曾多次来拜访他[4]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卫静雯, 王智汛, 李丹, 徐敏. 廣州的這些牌坊,你知道它們的故事嗎?. 信息时报. 2016-12-13 [2020-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0) (中文(中国大陆)). 
  2. ^ 2.0 2.1 2.2 2.3 李景源, 李景桐. 广州华侨新村风云录. 羊城晚报. 2013-07-08 [2020-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6) (中文(中国大陆)).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朱朴. 廣州華僑新村的興建. 《广州文史》第四十五辑. 2008-09-16 [2020-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3) (中文(中国大陆)). 
  4. ^ 4.0 4.1 4.2 4.3 4.4 4.5 华侨新村:闹市中的低调奢华. 广州图书馆. 2009-09-01 [2020-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8). 
  5. ^ 5.0 5.1 李警锐. 探访广州华侨新村:串联起如珍珠般侨眷历史. 人民网. 2016-08-31 [2020-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9) (中文(中国大陆)). 
  6. ^ 广州492个老旧小区完成微改造 惠及54万户家庭173万居民. 中国中央电视台. [2021-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6). 
  7. ^ 林洪浩, 陈艳. 华侨新村、耀华社区获“全国侨务明星社区”. 广州日报. 2012-02-29 [2020-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6)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