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荤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荤粥(音同"勋玉"、ㄒㄩㄣ ㄩˋ、xun1 yu4),又写为獯鬻薰育薰粥獯粥薰鬻,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荤粥活跃于商代,曾与周人之间发生战争。

历史记载

[编辑]

据《史记索隐》引用,獯粥即夏桀之子淳维[1],为夏后氏之后。服虔、韦昭等皆认为荤粥等为匈奴的古名[2]

周朝始祖古公亶甫(古公亶父),原居于,因遭荤粥攻击,曾经臣服在荤粥之下,之后又迁到岐山[3][4]。《孟子》同样记载了古公亶父曾经臣事荤粥的故事[5],但在《孟子》记载中,古公亶父移居岐山的原因,是为了娶妻姜女,不是因为荤粥[6]

学术考证

[编辑]

根据汉文史料,薰鬻、鬼方猃狁等皆为匈奴的不同名称[7][8],而且都是黄帝的后裔子孙[9]王国维认为,荤粥与𤞤狁绲夷鬼方等,皆是指允姓之戎,也就是犬戎,皆为匈奴的不同古名。梁启超内田吟风等学者也支持这个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余太山考证,荤粥、猃狁等,皆为允姓之戎的不同名称,允姓之戎西迁后成为塞种之祖,建立月氏。根据考古人类学,塞种的血缘,与吐火罗人相同,皆源自古代印欧人[10]。他同时推测,以黄帝为先祖的各古代部落,如陶唐氏少昊夏后氏等,皆可能有古代印欧人血统[11]

学者黄文弼认为,鬼方、荤粥、混夷猃狁等,皆为古代羌族,与匈奴种族不同[12]翦伯赞、冉光荣、黄烈等学者皆支持荤粥为羌族。

林沄等学者指出先秦的戎狄人群,并不是后世被称为胡人匈奴等游牧民族,只是司马迁及其后史家将两者混淆[13][14]

相关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史记索隐》:“又乐彦《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
  2. ^ 《史记索隐》:“其言夏后苗裔,或当然也。故应劭《风俗通》云:‘殷时曰獯粥,改曰匈奴。’又服虔云:‘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韦昭云:‘汉曰匈奴,荤粥其别名。’则淳维是其始祖,盖与獯粥是一也。”
  3. ^ 《吴越春秋》〈吴太伯传〉:“其后八世而得古公亶甫。脩公刘后稷之业,积德行义,为狄人所慕。薰鬻戎姤而伐之,古公事之以犬马牛羊,其伐不止;事以皮币、金玉重宝,而亦伐之不止。古公问何所欲?曰:欲其土地。古公曰:‘君子不以养害害所养。国所以亡也而为身害,吾所不居也。’古公乃杖策去邠,逾梁山而处岐周。”
  4. ^ 《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复脩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
  5. ^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整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6. ^ 《孟子》〈梁惠王下〉:“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7. ^ 《晋书》卷97〈四夷传〉:“匈奴之类,总谓之北狄。匈奴地南接燕赵,北暨沙漠,东连九夷,西距六戎。世世自相君臣,不禀中国正朔。夏曰薰鬻,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
  8. ^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注:“晋灼曰:‘尧时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
  9. ^ 《魏书》卷1〈帝记第一〉:“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爰历三代,以及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残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
  10. ^ 余太山《塞种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页138-141。
  11. ^ 余太山《古族新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12. ^ 黄文弼〈论匈奴族之起源〉:“余按鬼方、荤粥、混夷、猃狁皆古之羌族,与匈奴异。自太史公混为一族,遂今后世,羌、胡不分也。”,收入《黄文弼历史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
  13. ^ 《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14. ^ 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指出“司马迁的匈奴列传是综合了大量先秦时代有关北方长城地带的文献记载写成的,有整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他和当时许多汉族的知识分子一样,认为先秦文献中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戎狄,与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属于同一族群。从而造成了两个相互关连的历史误解:一、先秦的戎狄就是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的前身,二、北方长城地带自古以来被游牧民族占居,后来才被中原农业居民向北方的拓展而逐步排挤到更北的地区。…… 结合环境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文献中的戎、狄,和战国才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东胡、匈奴并非同一族群。北方长城地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基本上是农业地带,它之变为游牧人往来驰骋的地带,是文化、生态环境、族群等变动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复杂过程。”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