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蒋陈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蒋陈锡
大清光禄大夫总督云贵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籍贯江南常熟县
族裔汉族
字号字文孙,号雨亭
出生顺治十年(1653年)
江南常熟县
逝世康熙六十年(1721年)
地点不详
亲属(祖父)蒋棻
(父)蒋伊、(弟)蒋廷锡
(子)蒋涟蒋泂
出身
  •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进士出身

蒋陈锡(1653年—1721年),文孙雨亭[1]江南常熟县人,清朝官员。官至云贵总督,被革职。

生平

[编辑]

蒋陈锡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二甲第二名进士。授陕西富平县知县,尽力赈灾。擢礼部主客司主事,迁员外郎。经河道总督张鹏翮推荐,辅助两淮河务。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授直隶天津道。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升河南按察使,打击盗贼。[2]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迁山东布政使,不久升任山东巡抚,政绩卓著,多有建言。[3]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擢升云贵总督。都统武格、将军噶尔弼率师入西藏,称从云南运粮艰难,疏请从四川补给。四川总督年羹尧奏称,云南、四川均有兵事,四川军粮不足以供应。朝廷于是责成蒋陈锡与巡抚甘国璧速运。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朝廷降诏谴责云南筹济不力,贻误军机,蒋陈锡与甘国璧均被夺职,并自费运米入藏。次年,卒于途中。[4]

雍正元年(1723年),山东巡抚黄炳言举报蒋陈锡在其巡抚任内,贪污捐谷羡余银二百多万两,随后朝廷追查。其弟蒋廷锡澄清陈始末,诏免赔偿半数。[5][6]

家族

[编辑]

蒋陈锡之父蒋伊为康熙十二年(1673年)进士,官至河南提学道副使,卒于任内。[7]蒋陈锡为长子,其弟蒋廷锡官至大学士。蒋陈锡二子蒋涟蒋泂也皆中进士。[8]

注释

[编辑]
  1. ^ 《碑传集》4册68卷,779、《苏州府志》皆作“字文孙”,《清史稿》作“字雨亭”,《昭代名人尺牍小传》2册13卷,4作“号雨亭”
  2. ^ 《清史稿·卷三百一十六》:蒋陈锡,字雨亭,江南常熟人。
    陈锡,康熙二十四年进士,授陕西富平知县。岁饥,米斛直数千,发仓赈济,不给,斥家资佐之,全活甚众。行取,擢礼部主事。监督海运仓,革粮艘篷席例银。迁员外郎。河道总督张鹏翮荐佐两淮河务。四十一年,授直隶天津道,迁河南按察使,谳决平恕。豫省有老瓜贼为害行旅,陈锡廉得其巢穴,悉擒治之。
  3. ^ 《清史稿·卷三百一十六》:四十七年,迁山东布政使。未几,擢任巡抚。疏请缓征二十三州、县、卫被灾逋赋,广乡试解额,增给买补营马直,免累及所司。条陈海防三事,言战船当更番修葺,水手当召募熟谙水道之人,沿海村庄当举行团练,互相接应;并以御史陈汝咸条议海疆弭盗,疏请渔舟编甲,闽、粤鸟船不许携炮械,得盗舟火药军器,必究所从来。部议悉从之。长芦巡盐御史希禄请增东省盐引,临清关请增设济宁等五州县口岸,陈锡皆言其不便,并得请。
  4. ^ 《清史稿·卷三百一十六》:(康熙)五十五年,擢云贵总督。禄劝州土酋常应运诱沿江土夷攻卓干寨,陈锡檄师会剿,平之,拨兵弁驻守其地。石羊绪矿厂硐老山空,课额不足,疏请嗣后硐衰即止,勿制定额。镇远至省三十二驿,山路崎岖,驿夫苦累,下令非有符合,毋滥应夫马。都统武格、将军噶尔弼率师入西藏,以云南粮运艰难,欲自四川运粮济给。四川总督年羹尧奏言滇、蜀俱进兵,蜀粮不足兼供。乃命陈锡与巡抚甘国璧速运。五十九年,诏责其筹济不力误军机,与国璧并夺职,令自备资斧运米入藏。明年,卒于途。
  5. ^ 《清史稿·卷三百一十六》:雍正元年,山东巡抚黄炳言陈锡在巡抚任,侵蚀捐谷羡余银二百余万,部议督追。弟廷锡入陈始末,诏减偿其半。子涟、泂。
  6. ^ 《光禄大夫总督云贵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蒋公陈锡墓志铭》,《碑传集》4册68卷,779
  7. ^ 《清史稿·卷三百一十六》:父伊,康熙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御史。疏陈民间疾苦,绘十二图以进。累官河南提学道副使,卒官。
  8. ^ 《清史稿·卷三百一十六》:涟,字檀人。进士,官编修,终太仆寺卿。
    泂,字恺思。进士,历工部郎中,出为云南提学道。西陲用兵,命从军,授甘肃凉庄道。西徼多卜藏、玛嘉诸部与谢勒苏、额勒布两部逃人倚石门寺为巢,往来劫掠。泂料简精锐,会凉州镇官兵,分五路进剿,转战碁子山,歼贼之半。时罗卜藏丹津进逼西宁,复檄兵捍御,罗卜藏丹津遁走。大将军年羹尧上其功,迁山西按察使,进布政使。上嘉泂实心供职,免其父追偿。雍正十年,加侍郎衔,往肃州经理军营屯田。在事二年,辟镇番柳林湖田十三万亩,得粮三万石。筑河堤,扩二大渠,分濬支渠,并建仓储粮,公私饶裕。副都御史二格协理军需,劾泂侵帑误公,逮治论死,下狱追赃。总督查郎阿等交章雪其诬,泂已病卒。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316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276》,出自赵尔巽清史稿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