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裴耀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裴耀卿(681年—744年),字子焕[1][2]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出自河东裴氏定著五房之一的南来吴裴,玄宗时的政治家和诗人。

家世

[编辑]
  • 高祖裴景,仕北周举秀才,富平县令。
  • 曾祖裴正,隋丰州司马、苏州大总管府赞治。
  • 祖父裴昚,字归厚,皇朝举秀才,授许州司户,登明经高科,迁南郑、酂令。
  • 裴守真,字方忠,县尉、太常博士、详正学士、夏官员外、成宁二州刺史,赠户部尚书,生七子,第三子即耀卿。

生平

[编辑]

自小是个神童,八岁能应童子试。二十岁时授秘书省正字,不久补相王府(后来的唐睿宗)藩邸典韱。唐睿宗即位,授国子监主簿、检校詹事府丞,升考功员外郎,改右司郎中、兵部郎中。。开元初,为长安令。开元十三年(725年),官济州刺史,改任宣州冀州刺史,入为户部侍郎。二十年(732年),随信安王李祎讨伐契丹,迁京兆尹。二十一年(733年),官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江淮、河南转运使。二十二年(734年),官侍中,二十四年(736年)任尚书左丞相、参知政事,封赵城侯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尚书右仆射,转左仆射(一作自左仆射转右仆射)。三年七月十八日(744年8月30日)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傅,谥曰文献

耀卿的主要功绩是整顿漕运。江南当时是主要产粮区,江淮两京(洛阳长安)之间漕运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唐朝财源的依托和保证。至唐玄宗后期,一度漕运不畅,京师粮食供不应求。玄宗听从耀卿整顿漕运的建议,命他为江淮、河南转运使,负责漕运。裴耀卿在黄河入汴的附近设输场并置河阴仓。江南漕运至输场,即将租米纳入仓内,船返本州。然后再由政府另雇运船,一路经洛漕输含嘉仓;另一路到三门峡的集津仓,再由陆运十八里至陕西盐仓,绕过三门峡之险,再水运至黄河岸的陕州太原仓,溯河水到潼关附近的永丰仓,经渭水直达长安。自开元十二年(734年)以后的三年中,运往关中长发的租米达七百万斛,是隋唐漕运史上的最高记录,节省陆路雇车运费三十万缗[3]。裴耀卿成功地整顿漕运,成为开元盛世的一段佳话。

他和张九龄的关系很好。737年跟张九龄一起被李林甫陷害,被玄宗免除宰相职务,但没跟张九龄一起被贬,继续居高位,天宝三载(744年)去世。

子孙

[编辑]

有子八人:

  • 裴遂,太子司议郎。
  • 裴泛,梁州都督。
  • 裴汯,秘书少监。
  • 裴综,吏部郎中。
    • 孙:裴佶,字弘正,吏部侍郎、国子祭酒、工部尚书。
    • 孙:裴琬,侍御史。
    • 孙:裴武,京兆少尹、太府卿。
  • 裴延,通事舍人。
  • 裴皋,给事中。
    • 孙:裴堪,谏议大夫、江西观察使。

有一孙女嫁元义方并至少生有一女(776年—804年),嫁同州澄城县主簿韦孟明。

注释

[编辑]
  1. ^ 《金石录·卷二十九》:右《唐裴耀卿碑》,许孟容撰。宋次道《春明退朝录》载:“皇佑中,沂公曾之弟子融侍守河中还,以唐明皇所题《裴耀卿碑额》上之,仁宗遂御篆赐沂公碑额曰‘旌贤’。”今此《碑》元和中立,文与额皆归登书,非明皇所题,疑子融所上,乃明皇书《裴光庭碑》尔。耀卿、光庭二碑,皆在绛州也。又按《新唐史·列传》云“耀卿字焕之”,《宰相世系表》作“涣之”,而《碑》乃“字子焕”,《传》云“耀卿,守真次子”,而《碑》乃云“第三子”,皆史家之谬。
  2. ^ 见《全唐文》许孟容撰:《唐故侍中尚书右仆射赠司空文献公裴公神道碑铭(并序)》
  3. ^ 《新唐书·食货志三》
前任:
张说
唐朝左丞相
(非宰相)
736年—742年
继任:
李林甫
前任:
张九龄
唐朝尚书右仆射
(非宰相)
742年—743年
继任:
裴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