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象式自行反坦克炮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虎(P)坦克歼击车 斐迪南/象式
Panzerjäger Tiger (P) Ferdinand/Elefant
现存于美国陆军军械博物馆并已复修的象式自行反坦克炮
现存于美国陆军军械博物馆并已复修的象式自行反坦克炮
类型重自行反坦克炮
原产地 纳粹德国
服役期间1943年—1945年
使用方 纳粹德国
生产历史
研发者保时捷
生产商保时捷
制造数量90辆[1]
基本规格
重量65吨(战斗重量)[2]
长度8.14米(全长)[2]
宽度3.38米[2]
高度2,97米[2]
载员6人
车长、炮手、驾驶、通讯员、装填手 ×2[2]

装甲前方100+100毫米
侧面及后方80毫米[2]
主武器8.8厘米Stuk 43/1炮(炮弹50发)[2]
副武器7.92毫米MG34通用机枪 ×1[2]
发动机梅巴赫HL120TRM ×2
水冷V型12汽缸汽油引擎(发电用)[2]
265匹 ×2[2]
功率/重量8.15匹/吨
悬挂纵罝式扭力杆[2]
作战范围150公里(平地)、90公里(越野)[2]
速度30公里/小时(极速)[3]
20公里/小时(平地)[2]

象式自行反坦克炮(德语:Jagdpanzer Elefant),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国防军所使用的自行反坦克炮。制式编号为Sd.Kfz.184。初期的名称为8.8厘米43式2型反坦克炮搭载突击炮Sturmgeschütz mit 8.8cm Pak43/2)及虎(P)坦克歼击车Panzerjäger Tiger (P)[4]。后于1943年的一次会议中被正式命名为斐迪南Ferdinand[5],而于1944年2月27日,在希特勒的建议下改称为象式Elefant[6]

开发

[编辑]
象式自行反坦克炮的前身,VK4501(P)的设计图。

1942年10月,保时捷亨舍尔两间公司在进行了虎I试作车的最终对比实验,结果是采用了亨舍尔的VK4501(H)[7]

不过早在在实验之前,由于希特勒很喜欢斐迪南·保时捷所设计的VK4501(P)(虎(P)、保时捷虎式),所以在审查结果公布前已经批准生产90台保时捷虎式的底盘,而克虏伯亦为此交付了可供100辆坦克使用的装甲板[8]。正因不希望浪费这些已经完成的底盘,为此希特勒于1942年9月22日[8],下令将这些底盘改装成不可旋转炮塔的突击炮,再于9月26日正式知会保时捷,并由阿尔特马克履带工场共同参与研发[9][1]。于10月14日,由于不再需要原先计划搭载8.8厘米炮突击炮的数量,因此重新检讨了该方案[9]。1943年2月7日,希特勒在完全无视行驶装置上的缺陷下,命令无论如何也要完成90辆装备8.8厘米Pak43炮及前方装甲达200毫米重防御的坦克歼击车[1]

在车体方面,由于后部需要设置较大的战斗室,因此引擎室被移往较前的位置,而发电用的引擎亦被换上可靠程度较高,由梅巴赫制造的2台HL120TRM水冷汽油引擎[1]。该车的最大的特征,是在驱动装置上使用了电力推动的电动马达,藉以取代负担沉重的变速箱,该电动马达为西门子·舒克特英语Siemens-Schuckert制造[1]

当时超过50吨的重型坦克如虎式I沿用金属齿轮箱变速器传动技术,面对不断增长的车重,技术瓶颈浮现;行星齿轮变速器要么随引擎加大和车身加重而增重,且以人力换档愈发困难,要么保持轻巧却不得不常处于超负荷状态经常出现故障。为此保时捷选取了当时在大功率柴油火车机车上较成熟的电力耦合传动(现代重型坦克则大多采取液力耦合传动)。电力推动(即油电动力),就是使用引擎来推动发电机,而发电机就将所生产出的电力供应给电动马达,这就可以减省了变速箱,更拥有无段变速这额外的好处。不过,以上只为理论上的好处,由于电力推动对比起直接由汽油引擎驱动的效率为差,因此在攀爬陡坡是会出现攀爬力不足的问题。另外,因为左右的动轮是分别以两个马达驱动,当时亦未采用同步马达技术,实际左右履带从汽油引擎至电力耦合传动到履带为两套独立的系统,要将两个马达调校至完全一致亦十分困难,所以要进行“笔直地前进”的动作并不简单。不过因省去了变速箱就意味着不再需要变速杆频繁换档,亦令操纵负担减轻,所以将同步劣势和变速优势综合而言,操作上并无可批评,该部分甚少故障一事在运用部队的报告中亦曾有所提及[10]

可是,大量生产马达需要耗用不少贵重的铜,在当时资源贫乏的德国确实为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亦为不采用虎(P)的其中一个原因。再者,因该大型马达的缘故,导致使用无线电通讯时出现电磁噪音[11],这个问题在最终也没有解决。

生产

[编辑]

1942年11月,尼伯龙根制作所接到制造90台(底盘编号150011~150100)能够行驶的车体的订单[5],并计划于1943年2至4月的3个月内,分别完成15辆、35辆及40辆的制造[5]。尼伯龙根会将制造完成的车体送到阿尔特马克进行上部车体的组装,原因是阿尔特马克为唯一在制造突击炮上拥有丰富经验的公司,亦为虎(P)底盘改装成突击炮时负责上部车体的开发[5]

奥巴托那公司方面,则开始全面更改虎(P)原型的车体[12]。为了减小炮身突出车体外的部分,因此将上部车体置于后方,并将2台用作驱动发电机的引击向移动至操纵室后方位置。奥巴托那将之前遗留下来的90台虎(P)车体进行改造,并于1943年1月完成了15辆、2月26辆、3月37辆及4月的12辆[12]

1943年2月6日,举行了跟进并检讨“保时捷虎式底盘突击炮”的总统会议,期间希特勒为表扬斐迪南·保时捷的贡献而将制造中的车型命名为“斐迪南”[12]。在制造过程中,由于行驶装置零件供应出现樽颈、行驶实验不足而导致阻延了生产。另外因需考虑了当时的战况等问题,所以装备与军火部长亚伯特·史佩尔将斐迪南的生产交由尼伯龙根进行[12]。由于尼伯龙根在一开始已参与过虎(P)车体的生产,以及拥有充足的组装及搬运设备,所以能够缩短生产及运送的时间[12]

尼伯龙根于1943年2月开始着手下部车体的制造,并在3月收讫了来自克虏伯的上部车体[12]。于4月23日开始将随时可以行驶的斐迪南送出生产线,而最后1辆则在1943年5月12日完成。

在作战之前,亦有为这些车辆进行些微的修整及增加辅助装甲板等工程[12]

投入实战

[编辑]
于1944年2月29日,在意大利战线的聂图诺对桥头堡进行攻击时,因误踏地雷而被放弃的象式。该辆象式为隶属于第653(重)坦克驱逐营第1连,并由古斯塔夫·葛罗斯上士所指挥

在取得“斐迪南”作为制式的名称后,于1943年5月完成生产的90辆斐迪南被编配到第653及第654(重)坦克驱逐营。该两个营与第216突击坦克营共同组成第656(重)坦克驱逐团,并于1943年7月被投入到库尔斯克会战[13]

在库尔斯克会战开始前的1943年7月4日,整个团共有89辆斐迪南。但在7月5日至14日为止已损失了19辆[14]。大部分是因为引擎室顶部通风用的格子孔被重炮弹直接击中[14],这表明当时的战况与炮击的压制相当激烈。当时在库尔斯克一带均被以铁丝网、反坦克壕、地雷区及反坦克炮阵地英语Pakfront组成并作纵深配置的防御阵地包围,这些防御阵地由于拥有强力的炮击支援而非常坚固。除了被敌弹击毁外,另有4辆是因为马达短路后发生火灾而损失[14]。到8月1日为止再损失了20辆[14],这时整个团还拥有50辆斐迪南,当中仍有26辆可随时使用,有24辆正在进行维修[15]。当遇上无法移动的车辆时均尽最大努力(将5辆18吨牵引车连在一起进行强行牵引,甚至还出现过动用虎I坦克强行牵引的极端事例[16])进行回收,并在进行适当的维修后再送回战线,至于不得不放弃的车辆则由乘员进行爆破。

从作战开始到8月6日为止,整个团已击毁了敌方502辆坦克、约100门野炮及20门反坦克炮[14]。到了8月26日,由于整个团损伤严重,为了进行休养及修整因此后退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14]。其后,第654营装备了猎豹式并进行改编[15],而在其它部队完成维修后再返回前线。

11月5日,第653(重)坦克驱逐营取得的战果为击毁敌方582辆坦克、344门反坦克炮、133门火炮、103枝反坦克步枪、3架飞机、3辆装甲侦察车及3辆突击炮[15][17]。后来更在11月25日,仅以2輌斐迪南击毁了54辆敌军坦克[15]。到了11月29日,各车在记录中已行驶了近2,000公里,亦因车辆需要进行全面检查而向西面撤退[15]。其后,斐迪南在接受维修后,名称更改为象式。而部队中的第1连被派到意大利战线,其余的则留在东部战线直到战争结束。

斐迪南在战术方面的评价相当高。于7月17日在海因茨·古德林所编写的文件中,记述著斐迪南虽然经常蒙受严重损失,但却能达成任务。在一次任务中,斐迪南不但突破了3线阵地,更深入5公里,不过尾随的步兵因受到敌军的炮击阻挡,而且因没有预备坦克而不能扩大突破范围。在7月25日,隶属于第653(重)坦克驱逐营的一位指挥官在报告中评价斐迪南与突击炮并列为最强大的兵器[18]

话虽如此,报告上亦有提及斐迪南上的种种问题,包括轮轴上的橡胶零件(尤其是最近发电机舱的第五个负重轮轴)及履带很容易损耗、发电用的引击马力不足寿命短、只要有破片与泥巴等异物跌入引擎室顶部的格子孔内就会令电动零件出现短路并起火[18]。于7月25日送到斐迪南·保时捷的报告中,叙述了斐迪南的悬挂系统在行驶500公里后仍然没有出现问题,而损坏的原因通常是被地雷破坏,但在松软地质长时间行驶会快速损耗悬挂系统从动摇臂部分[18]。另外在引擎、发电机方面却经常发生故障,亦发现在引擎上出现了阀门破损、活塞粉碎及各部出现龟裂; 以及辅助发电机损耗极快、电池防护不足、冷却器的冷却液容易泄露,散热风扇易损坏等情况。这是由于引擎马力不足以及发电机反向旋转所以负荷过高所致[18]; 报告也提及了主炮非常容易卡壳,另外当车内温度过高时主炮方向机会卡住,而且主炮炮盾与车体之间存在缝隙,有弹片从缝隙中打进战斗室伤人和卡死主炮的案例。同时由于电传动的因素,斐迪南战斗室温度过高,严重到出现了炮弹因为高温变形而影响弹道、甚至是出现车内的信号枪弹药因高温自爆的案例。[18]

凭借装甲与火力深入敌阵,并受到敌方地雷及炮击孤立的车辆,如果标准装备内没有机枪就很容易遭到步兵的肉搏攻击,而且并不是单单向无法动弹的物件投掷KS式手投榴弹(投榴烧夷弹)使其燃烧这么简单,更有借着肉搏攻击成功摧毁能正常行驶的斐迪南,不过只为1宗靠夜袭才得手的个案。不过,欠缺车体机枪及同轴机枪等反步兵武装确实被正视,所以在“象式”的车体前方加装了机枪。

特别一提,斐迪南的轮轴部分只要受到地雷等的破坏引致无法移动,就会因巨大的重量而令回收困难,随时要被迫将简简单单就能修理好的车辆引爆并放弃,第654营在波涅里车站周边进行作战时就因地雷而损失不少车辆。然而与敌方坦克进行战斗导致受损的斐迪南,只有1辆(由于车内没有发生爆炸所以能够维修,不过在最后仍然被放弃)是因为同时被7辆T-34及4门ZIS-3野炮集中射击其车体下部的侧面,除此以外并没有其他记录。

斐迪南的战斗力为苏联军带来很大的冲击,只要看到德军的自走炮就会称其为“斐迪南”,而斐迪南亦成为强力坦克的代名词(就为这个原因,在苏联的报告中出现的“击毁斐迪南”,实际是击毁除象式以外其他的自走炮或自行反坦克炮)。

库尔斯克会战后

[编辑]
现存于库宾卡坦克博物馆,原隶属于第654(重)坦克驱逐营,并由卡鲁·海因兹·诺亚古上尉指挥并画上营长车标记的斐迪南

库尔斯克会战结束后,仍然残存的斐迪南全部被回收,共有48辆在车体前部加装机枪并装备了三号突击炮采用的带潜望镜的车长塔,更换了HL120发动机以及敷设了防磁装甲,另外履带被替换,引擎室顶部的格子孔亦被强化[6],名称也改为“象式[6]。第654(重)坦克驱逐营由于之前损失严重,因此被改编并转为使用猎豹式,而剩下来的象式就为此全部引渡到第653(重)坦克驱逐营。当中第653营第1连有11辆被投入到意大利战线[6],但是仍然在慢慢损失。于1944年6月在罗马郊外的战斗中,有2辆残存的象式在奋战下击毁美军30辆坦克,而在月尾,第1连被调回东部战线并与残存的第2连与第3连会合[19](该2个连为拥有虎(P)坦克、豹式坦克回收车D型配上IV号坦克炮塔的指挥车,以及由T-34改造成的对空坦克等珍奇车辆[20])。

在1944年夏季苏联军发动的巴格拉基昂行动中虽然奋起迎击,但在同年8月仍然残存的象式已减至14輌,第653营后来进行改编并转用猎豹式,而象式则集中至第2连及将第2改为第614(重)坦克驱逐连,并与第653营分开,在东部战线的别处作独立运用。于1945年4月下旬仍然有4輌能正常操作,并在柏林的近郊措森有过战斗记录[19]

关于斐迪南/象式的评价,在1980年代较旧的资料中多为“笨重而问题多,并不能经常使用的物件”。但是在1990年代后半,由于新出现很多来自德军内关于运用上的报告书以及苏联军边方面的调查记录,意外地发见电动驱动装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多,另外敌我双方亦对斐迪南/象式作出很高的评价[21]

而斐迪南/象式出现故障的原因,是因为所使用的轮轴零件原本只是设计给45吨级的坦克使用,安装在其负荷上限外的巨大重量当然会出现严重损耗。虽然斐迪南/象式必须要每半个月进行一次的全面检查,但在战况激烈的现实底下并不实际,在发生故障或补给不足下被逼自爆及放弃的情况,成为1944年的战斗中大多数的损失理由。

另外于旧资料中,斐迪南于库尔斯克会战期间,给人的印象总是被苏联的肉攻班向其进行白兵攻击,并蒙受巨大损失,但是,在苏联于当时对战场上被遗弃的斐迪南进行调查,并确定击毁原因的资料被公开后[22],就发现这与现实有所出入。

衍生型及变种

[编辑]
虎(P)坦克回收车
Bergepanzer Tiger(P)

虎(P)在拆除炮塔后,与斐迪南同样将引擎移动到车体中央,并在后方设置了小型战斗室及装备了1挺MG34,而虎(P)坦克回收车一共制造了3辆[16]。前方的装甲并没有增加,跟普通的虎式一样是100毫米[16],而车上安装的引擎以及更换炮管用组装式的人力小型起重机,其能力只能用作将其他车辆拖出泥泞及搭载角材的程度,另外车上亦没有装备动力绞车。

幸存车辆

[编辑]
经复修并现存于美国陆军军械博物馆的象式

时至今日,只有两辆斐迪南/象式被保存了下来,有1辆原隶属于第654(重)坦克驱逐营,编号为501的斐迪南现存放于俄罗斯的库宾卡坦克博物馆,而另外1辆存放于美国陆军军械博物馆的则为象式,而该辆象式曾于2007至2008年间进行过公开展览[23]

注脚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ティーガー戦车’、“ティーガー(P)戦车駆逐车[フェルディナント]”168页。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ティーガー戦车’付录9、“ティーガー(P)戦车駆逐车エレファントの诸元”244页。
  3. ^ ‘重駆逐戦车’、“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55页。
  4. ^ ‘重駆逐戦车’、“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68页。
  5. ^ 5.0 5.1 5.2 5.3 ‘重駆逐戦车’、“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69页。
  6. ^ 6.0 6.1 6.2 6.3 ‘重駆逐戦车’、“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98页。
  7. ^ ‘ティーガー戦车’、110页。
  8. ^ 8.0 8.1 ‘重駆逐戦车’、“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52页。
  9. ^ 9.0 9.1 ‘ティーガー戦车’、“ポルシェ制ティーガーのその后”115页。
  10. ^ ‘重駆逐戦车’、“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84页。
  11. ^ ‘重駆逐戦车’、“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83页。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重駆逐戦车’、“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70页。
  13. ^ ‘重駆逐戦车’、“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76页から78页。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重駆逐戦车’、“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78页。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重駆逐戦车’、“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80页。
  16. ^ 16.0 16.1 16.2 ‘重駆逐戦车’、“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105页。
  17. ^ ‘重駆逐戦车’、“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96页。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重駆逐戦车’、“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86页。
  19. ^ 19.0 19.1 ‘重駆逐戦车’、“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99页。
  20. ^ ‘重駆逐戦车’、“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113页。
  21. ^ ‘グランドパワー’1998年7月号、デルタ出版。
  22. ^ ‘グランドパワー’2001年1月号、デルタ出版。
  23. ^ Richmond Times Dispatch. [2011-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4).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