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阿利·伯克级 Arleigh Burke class | |
---|---|
概观 | |
舰种 | 宙斯盾驱逐舰 |
舰名出处 |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
拥有国 | 美国 |
拥有者 | 美国海军 |
前型 | 基德级 斯普鲁恩斯级 |
次型 | 朱姆沃尔特级 DDG(X) |
制造厂 | 英戈尔斯造船厂 巴斯钢铁厂 |
单艘造价 | 单价18.43亿美金(DDG 114-116,2011/12年度)[1] |
动工 | 1988年迄今:
|
计划数 | 原计划98艘,目前预计22艘伯克型Flight III取代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 |
服役 | 73艘 |
现况 | 现役 |
技术数据 | |
满载排水量 | 8,315吨(Flight I构型) 8,400吨(Flight II构型) 9,200吨(Flight IIA构型) 9,800吨(Flight III构型) |
全长 | 153.77米(Flight I/II构型) 155.29米(Flight IIA构型) 155.448米(Flight III构型) |
全宽 | 20.4米(Flight I/II/IIA构型) 20.239米(Flight III构型) |
吃水 | 9.35 米 (含声纳罩,Flight I构型) 9.90 米 (含声纳罩,Flight II构型) 9.72 米 (含声纳罩,Flight IIA构型) 9.40 米 (含声纳罩,Flight III构型) |
燃料 | 柴油 |
动力 | 4具LM2500-30燃气涡轮发动机 2轴共输出10.8万马力 |
发电机 | 3台Allison AG9140发电机 |
电力输出 | 每台2500 kW(3,400 hp),440 V |
最高速度 | 超过30节 |
续航距离 | 20节之下8400公里(4,400海里) |
乘员 | 军官22,士官兵315(Flight I/II构型) 军官32,士官兵348(Flight IIA构型) |
飞行设施 | Flight I/II:无 Flight IIA/III:两架西科斯基MH-60R海鹰直升机 |
侦搜系统 |
|
武器装备 |
|
装甲 | 钢制船体,重要舱室加以凯芙拉装甲覆盖 |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英语:Arleigh Burke class destroyer),简称为伯克级,是美国海军装备的一型配备了“宙斯盾”作战系统和AN/SPY-1 3D相控阵雷达的驱逐舰,主要任务要求为协同航母战斗群的防空作战。第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于1991年7月4日服役,以替换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顾盛号,之后同级舰陆续加入美国海军以替代其他较为旧型的驱逐舰级,并在2005年9月21日至2016年5月20日间一度成为美国海军唯一操作中的现役驱逐舰级。本舰级的命名源自美国海军上将阿利·伯克,是二战时代最有名的驱逐舰军官。伯克本人在一号舰阿利·伯克号驱逐舰下水时仍在世,其在服役典礼上说:“此舰为战而生,你们拥有的是世上最好的战舰。”
这型驱逐舰被设计为多用途驱逐舰,为适应防空作战他们有强大的宙斯盾作战系统和标准系列防空导弹;反潜则有拖曳声纳、鱼雷、RUM-139 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和反潜直升机;水面战有鱼叉导弹和RIM-174 标准六型导弹 SM-6 ERAM;并可配备战斧巡航导弹进行对地打击。
美国海军原本计划建造32艘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接替阿利·伯克级,但只建造了3艘便中止。用于接替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的19艘次世代巡洋舰CG(X)也被美国国会中止。美国海军只能选择重启阿利·伯克级的生产线,令伯克级成为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造数量最多的水上战斗舰艇。伯克级共有1艘第I批次、20艘第IA批次、7艘第II批次、37艘第IIA批次、7艘第IIA(技术增进)批次(预计10艘)、1艘第III批次(预计生产22艘)以及计划中的第III批次(预计9艘[2])
特征
[编辑]阿利·伯克级是至今世界上战力最强的驱逐舰之一,其重量和火力超过许多巡洋舰。
起初伯克级约有提康德罗加级75%的防空能力,美国海军在伯克级上纵向安装了Mk 41垂直发射系统(VLS),可发射SM-2 MR导弹和战斧巡航导弹。但是在舰艏的Mk 41垂直发射系统只安装了四组各8枚的发射模块(8-cell Modules )而不是提康德罗加级的八组,所以垂直发射口数量也由提康德罗加级的122具减至90具,而Flight IIA伯克级,因取消安装垂直发射系统重填装装置,因而有96个垂直发射口。伯克级采用较轻且较先进的SPY-1D平面阵列雷达,第二批次的Flight II/IIA伯克级改用SPY-1D(V)平面阵列雷达,它安装在其单一上层结构的四个转角处(C\corner),不过伯克级只有三具AN/SPG-62照明雷达(illuminator,对RIM-66导弹标准二型中程导弹(SM-2)和RIM-162进化型海麻雀导弹(ESSM)进行终端制导)。
由于较为注重防空战力的保持,反潜能力上伯克级就较提康德罗加级逊色不少。伯克级采用SQQ-89(V)4整合声纳套件,其中包含了SQS-53C舰体声纳雷达、SQR-19拖曳阵列雷达和SQQ-28直升机资料链等。但舰上唯一的反潜武器系统为Mk 46归向鱼雷,早先原有计划用Mk-41 VLS垂直发射ASROC反潜火箭,不过遭到取消。当时设计观念认为舰队中已有其他船舰搭载足够的直升机,因此伯克级只需要有直升机甲板(cross decking)即可。DDG-52后,伯克级开始安装RAST辅助着舰系统,且有帮助直升机加油和补充弹药的设备。
伯克级建造打破传统,舰身全用钢制,没有采用传统的钢铁船底和铝制上部混合法,但仍有如铝桅竿等部位以减低重量。之所以全采用钢材的原因,是因为1975年贝尔纳普号巡洋舰(USS Belknap CG-26)失火导致铝制上半部全毁,以及观察英国军舰在福克兰群岛战争受损报告,而决定全钢制。1979年国防科学委员会提出关于军舰弱点之研究报告,大幅影响伯克级的船舰设计。伯克级特别重视被动的防御,除了舰体大多为钢材料制外,在重要部分还使用了近130吨的凯夫勒装甲。而基于隐形技术的考量,伯克级舰上结构平面处皆为倾斜构造,并尽量使舰体边缘圆滑。
伯克级也是第一型有核生化空气过滤器防护的驱逐舰[3],以及其舰体设计具有气密的效果,所有船舱皆可增加气压来防止核生化污染。船舰的战情中心则设置于舰体中央,且周遭被许多通道环绕,和过去美国海军的习惯不同。而伯克级将战术资料分至各舱室处理,如声纳室即位于战情中心前方,以避免伯克级因敌方的一击而丧失战力。
研发过程
[编辑]Flight I
[编辑]1980年美国海军为了取代过去的查尔斯·F·亚当斯级(Adams)和昆玆级(Coontz)驱逐舰,设立七个造舰合同,在计划中,伯克级被设计成具有战斗群攻击作战能力的通用驱逐舰。1983年产生三个竞争者:巴斯钢铁(Bath Iron Works Shipyard)、陶德船厂和殷格司造船公司。[3] 1985年4月3日巴斯钢铁得到3亿2千190万美金的合约头期款,并授权建造伯克级首舰阿利·伯克号(USS Arleigh Burke (DDG-51))号。[4] 其中船体约占预算的11亿美金,另外7亿7千8百万美金则是武器系统和宙斯盾系统。[4]然而,由于巴斯钢铁造船厂发生劳工问题,导致伯克级的工程遭到延误,直到1991年第一艘伯克级才完工,此时原先要由伯克级所替换的船只都早已退役。
伯克级堪称美国海军从冷战时代以来第一种认真考虑舰体被动防护措施的水面舰艇。在核子战争与导弹化的时代,原本世界各国逐渐放弃看似笨重的舰体被动防护措施,认为利用防空系统与电子战装置拦截或干扰 来袭武器才是治本之道;不过在伯克级的设计中,再度将舰艇被动防护措施纳入重要课题。被动防护的定义包括避免被击中,以及被击中后尽量避免丧失战斗力,前者包括降低舰艇本身迹讯(包括雷达截面积、红外线讯号、噪音等)、强化电子反制措施等,后者则包括在舰体重要舱室敷设破片防护装甲、改良建材的耐火与抗击能力、强化消防损管设施、重要系统采用分散及冗余配置等等。其中,对于维持船舰中枢──战情中心的生存能力特别重视。将CIC的战斗系统元件分散到三个不同区域的战斗系统设备室,并将战斧巡航导弹控制台与声纳显控台从CIC中移出另外设置;不过对于第一线美国海军人员而言,无论哪一种方案都会改变现有的操作习惯,并造成过若干不便,所以一开始是带有若干排斥的。
当伯克级的预备设计进行同时,1982年的福克兰战争发生了,这吸引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海军的高度重视。在这场堪称二战以后第一次的正面高强度海空作战中,英国皇家海军有四艘水面作战列舰艇遭到阿根廷击沉,并有多艘舰艇受创,其中暴露出许多舰艇防护设计与消防损管的课题,更是震撼了各国海军;例如,雪菲尔号驱逐舰(HMS Sheffield)在浑然不觉的情况下被一枚飞鱼反舰导弹击中,而这枚导弹的弹头虽未引爆,助推器残余的燃料却引发大火,而雪菲尔号由于命中部位的关系立即丧失了主要电力与消防损管能力,加上舰内装潢与电缆材质等并未考虑防火性能,导致 火势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终于不得不放弃该舰;而英国海军21型护卫舰羚羊号(HMS Antelope)、热情号(HMS Ardent) 中弹后,火势延烧到铝合金制造的上层结构,进而完全失控,一直烧到直到整个船艛完全融化坍塌、舰体折断沉没为止。许多当时正在设计的舰艇纷纷重新检讨防护设计,而伯克级自然不例外。海军部长李曼随即指示成立一个特别小组,专门研究福岛战争对舰艇设计的所有教训;在这样的影响下,美国海军修改了DDG 51的首要需求架构,特别重视舰艇的被动防护能力,包括抗震、抗爆、抵抗破片、抵抗电磁脉冲(EMP)、耐热等项目都指定了具体的指标,此外更特别成立一个生存性计划行动小组(SPAG)。经过研究之后,美国海军认为当时造舰界流行以轻质铝合金作为上层结构主要建材以降低舰体重心的作法已经不合时宜,因为铝合金低燃点、低融点的特性正是福岛战争中几艘英舰中弹失火后灾情迅速扩大、没有机会灭火控制局面的主因。其实早在1975年美国海军贝尔纳普号巡洋舰与肯尼迪号航空母舰 (CV-67)相撞而失火烧毁整个上层结构后,美国海军就已经领教到铝合金建材耐火性差的问题,而福克兰战争则促使美国造舰当局正视这个严重缺陷。
伯克级在设施材料的选择上下了很多功夫,例如禁止使用木材、易燃窗帘或橡皮地毯等装潢设施,各建材广泛以防燃剂进行处理,电缆绝缘层采用天然和硅树脂橡胶并加上玻璃钢编织的保护层,以增加抵抗火灾的能力。此外,舰内舱室设有完善的消防洒水设备,而消防损管能力一向是美国舰艇的强项之一。除了抵抗战损的被动防护之外,伯克级在设计阶段也把降低舰艇雷达讯号纳入考量,上层结构完全采用平面并呈现倾斜角度,舍弃容易造成广泛反射的弧状边缘或全反射的垂直交角,而甲板上的各种装备也尽量集中与封闭。 早期伯克级想像图显示烟囱边缘采用圆弧状造型,后来改为直角造型。此外,直到1980年代后期,所有DDG 51想像图中的主桅杆都采用传统格子状三角桅,直到最后才改成倾斜造型的杆状合金桅杆,拥有较佳的低可侦测性技术能力。 [5]
Flight IIA
[编辑]之后的Flight IIA 构型有许多新功能,也有人建议改名“奥斯卡·奥斯丁级”(Oscar Austin class)来命名这一改型,奥斯卡·奥斯丁号(USS Oscar Austin DDG-79)是Flight IIA 购型的首舰。Flight IIA 增加了两个反潜直升机停机库,受此影响,向后方覆盖的两面相控阵雷达的安装位置被升高。另外后期舰艇换装了新型的5英寸/62倍口径舰炮(装于DDG-81和之后的舰)。Flight IIA 也修改了烟囱构造将囱斗埋入(装于DDG-89和之后的舰),这成为外观上最明显改变.
由于美国国会关注在衣阿华级战列舰退役后对岸炮击能力的不足,美国海军最近的现代化升级案是加强其舰炮系统,而 Flight I型的延伸5英寸舰炮射程变成当务之急,这升级案希望借由新型引导式弹药(ERGMs),让战舰可以在40海里外炮击海岸。[6][7][8]
完成伯克Flight II的规划之后,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OpNAV)在1988年4月5日启动伯克级的后续改良研究,为此海上系统司令部(NAVSEA)之下负责水面作战的第三部(op-3)特别组成一个领导小组与一个工作小组,分别研究不同的舰体构型组合与战斗系统修改,升级的方案从小规模修改到大规模更动。经过通盘考量作战能力、成本与技术风险后,海上系统司令部于1989年正式提出伯克Flight IIA方案。
从平克尼号驱逐舰(USS Pinckney DDG-91)开始,原本位于烟囱两侧船舷甲板的Mk 32型水面船舰鱼雷管便移至机库顶部垂直发射器的两侧 ,以拉近与鱼雷库之间的距离,解决了早期伯克Flight 2A不易进行鱼雷再装填的问题。此外,从平可尼号到班布里奇号(USS Bainbridge DDG-96)等六舰,配备新开发的AN/WLD-1遥控侦雷/猎雷载具(Remote Minehunting System,RMS)进行测试,为此也 在后烟囱右侧增设一个AN/WLD-1的收容库,与尾部机库结构融为一体,平时以库门密封。目前就只有这六艘伯克Flight 2A设有AN/WLD-1的收容库,从哈尔西号驱逐舰(USS Halsey DDG-97)开始又将之取消。美军新一代的DD (X)陆攻驱逐舰与LCS多功能近岸战斗舰都将配备此种具备猎雷与反潜侦测能力的遥控载具。
在Flight IIA方案中,第一大变更重点就是增加直升机库设施。以往美国海军水面舰的反潜直升机均由反潜艇艇(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诺克斯级护卫舰)或护航母艇(如佩里级护卫舰)搭载,因此在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巡洋舰之前,美国海军担负防空的导弹巡洋舰或驱逐舰都只负责替友军反潜直升机进行加油挂弹等后勤支援,故只配备直升机起降甲板与若干油弹储存/整补设施,并未配置机库与辅降设施。然而考虑到1970年代建造的佩里级、斯普鲁恩斯级等主要搭载反潜直升机的舰艇将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退役,势将严重影响舰队搭载直升机的能力。因此,伯克Flight IIA就把直升机库设施纳入重点要求之一。由于加入机库势必牵涉舰体变更,美国海上系统司令部提出的概念是插入与滑动(plug and slide),尽量维持伯克级原有的舰体区块配置,基本上是在舰体后段“插入”一个含有机库的船段,在Flight IIA的机库中可以停放2台MH-60R反潜直升机。
伯克Flight IIA配置两组MK-41舰载垂直发射系统模块,舰首仍维持四组八联装,而后部八组八联装垂直发射器则位于机库结构的02甲板(原本伯克Flight 1/2的后部垂直发射器位于舰尾01甲板)。这样的容量与伯克Flight I/II同级,然而伯克Flight IIA撤除了原本首尾各一的再装填模块,因此实际可用的发射管数又比伯克Flight I/II多出六管,达到96管。 由于这种再装填起重机的最大起重能力为2吨,只能进行RIM-66导弹导弹防空导弹与阿斯洛克反潜导弹的再装填,对于更重的战斧巡航导弹则无能为力。依照冷战时代的大洋反潜、防空作战设想,消耗最快的导弹理当是标准防空导弹与反潜火箭,然而直到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从没有任何敌国武装势力直接从空中或水下挑战美国海军舰队。反倒是从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以来,在历次后冷战时代的地区性战争中,战斧巡航导弹成为美国宙斯盾巡洋舰/驱逐舰消耗量最大的弹种。面对最需要再补给的战斧巡航导弹,海上再装填补给装置却无能为力,照样得返回港口,由码头边更大型的起重机进行战斧巡航导弹的再装填。此外,实际操作经验显示洋面上航行中的导弹再装填作业有相当困难性;因此,柏克Flight IIA遂把这两组实用性不高的再装填用起重机撤除,再多装六个发射管。而伯克Flight IIA这种前32、后64管的构型,便称为MK-41 Mod 7。
近迫防御方面,原本删除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改用RIM-162导弹的,一方面是简化舰上的配置,同时也反应当时各国海军与国防产业对反舰导弹防御的看法;当时各国普遍开始质疑射程短、威力有限且一次只能对付一个目标的机炮式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将不足以应付新一代超音速反舰导弹乃至多轴向饱和攻击;因此,射程较长(意味较远的拦截距离、更多的反应时间与较多的拦截次数)、威力相对较大、发射后能在空中机动追击目标且可同时发射多枚的新一代短程防空导弹,才是未来船舰反导弹自卫的趋势。因此,当时许多人建议以发展中的ESSM来取代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ESSM的灵活度与射程都较先前的AIM-7麻雀导弹大幅增加,更适合对付新一代刁钻灵活的反舰导弹;而且ESSM采用紧致的折叠弹翼,配合特别发展的四合一发射器,每个MK-41发射管都可容纳一组四合一ESSM发射器,故单一发射管的携带量是过去的四倍。此等近迫接战能量远高于过去每次至多连续射击五个目标、之后就需要花费至少四分钟重新装弹的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 。此外,相较于198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开发的RIM-116拉姆导弹系统,ESSM射程长得多(RAM Block 0/1只有10公里级),面对超音速掠海而来/终端规避动作的来袭导弹时,也能比RAM提前开始拦截,增加成功几率。
不过由于ESSM的开发时程赶不上伯克Flight IIA的服役,因此伯克Flight IIA仍保留前、后各一的方阵系统安装平台,以增加一种选择。依照原本的计划,前四艘伯克Flight 2A(DDG-79~82)装备MK-15 Block 1B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作为垫档,从接下来的哈沃德号(USS Howard DDG-83)起再以ESSM取代方阵系统,因此从DDG-83开始,各舰下水与完工进行海试时,都没有装备方阵系统。然而由于ESSM的研发测试时程超乎预期,直到2003年3月才进入美国舰队展开实际验证,因此DDG-83到DDG-102等服役时省略方阵系统的各舰,在日后进坞整修时 便陆续加装方阵系统; 不过,只有DDG-83、84安装了两套方阵,DDG-85以后各舰仅在舰尾直升机库上方装置一座方阵Block 1B。依照美国海军的计划,到2013预算年度,所有DDG-85以后的柏克级都会装备一座方阵Block 1B。美国海军内部对于完全放弃方阵、全靠ESSM的作法并不是没有疑虑,即便ESSM账面数据再漂亮,导弹总有一段无法弥补的最小射程死角;如果怀有敌意的小型快艇或慢速飞行器(由于识别问题,这种目标不像高速的反舰导弹,只要出现在侦测范围就可以径行拦截) 接近到认定必须接战时,能够直接瞄准开火的方阵Block 1B近迫系统才是最有效的最后一道防线。虽然柯尔号遇袭事件之后,美国舰艇多装备了12.7mm机枪与MK-38 25mm机炮等人力操作火炮来对付迫近的小型船舶,但方阵Block 1B具备由战情室遥控、对抗船身摇晃的稳定机制、整合红外线热成像仪来全天候作业等优势,都非人工操作的简单枪炮可比。因此,美国海军内部对于后期型柏克只装备一门密集阵近防系统来节省预算(此外,许多方阵系统也被改造成陆基防卫系统来保护地面目标,导致海军舰艇可以装备的方阵数量减少)的作法并不表苟同,认为这危害到在高危险区域作业的驱逐舰的安全。[9]
Flight III
[编辑]2013 财政年度,美国海军开始了 Flight III 的详细设计工作,以取代被取消的CG(X)项目。[10]
美国海军于2016年开始编列预算采购第三批次 (Flight III) 伯克级驱逐舰。与第二A批次相比,第三批次的雷达将装置搜索能力增加30倍的AN/SPY-6主动式相位雷达,相较于先前的被动式相位雷达,尺寸也由12英尺(3.7米)加大至14英尺(4.3米)。第一艘第三批次伯克级驱逐舰将会是杰克·H·卢卡斯号(DDG-125),预定于2024年下水服役。参考美国《国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及新闻报导,这是亨廷顿英戈尔斯工业公司(Huntington Ingalls Industries)建造的第35艘宙斯盾战斗系统驱逐舰,也是第三批次(Flight III)的首舰。美国国防部希望维持驱逐舰招标的竞争性,并未透露这次升级付出多少代价。新型伯克III驱逐舰以雷神(Raytheon)AN/SPY-6先进导弹防御雷达(Advanced Missile Defense Radar,AMDR)取代SPY-1雷达。新型AN/SPY-6为主动电子扫描阵列雷达(Active electronically scanned array radar)结合氮化镓收发模块,据称功能比AN/SPY-1强30倍,探测距离约1000公里。为支援新系统,新型伯克III驱逐舰的发电与冷却系统比旧舰强大,新型的4百万瓦罗尔斯·罗伊斯(Rolls-Royce)发电机将取代原本的3百万瓦发电机。加入舰队防空指挥功能,并新增航母打击群防空作战官,基本会取代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的任务,舰长将比照巡洋舰的上校阶。
原先一般预料美国海军会让亨廷顿的对手巴斯钢铁造船厂(Bath Iron Works,BIW)建造阿利伯克III驱逐舰,以维持招标的竞争性并抑制价格。但不清楚为何军方最后改弦易辙,继续让亨廷顿建造阿利伯克III驱逐舰。
AN/SPY-6主动式相控阵雷达
[编辑]美国海军2021年6月7日表示,伯克级驱逐舰Flight III首舰“杰克卢卡斯号”(DDG-125)于2021年6月4日在密西西比州的帕斯卡古拉英格尔斯造船厂下水,成为第一艘安装最新一代AN/SPY-6(V)1相阵列雷达的驱逐舰。
各批次差异
[编辑]Flight I构型 | Flight II构型 | Flight IIA构型 | Flight III构型 | |
---|---|---|---|---|
建造 | 1988年 - 1997年 | 1995年 - 1999年 | 1997年 - 现在 | 2019年 - 现在 |
服役 | 1991年 - 现在 | 1998年 - 现在 | 2000年 - 现在 | 2023年 - 现在 |
数量 | 21艘 | 7艘 | 44艘/47艘计划 | 1艘/17艘计划 |
排水量 | 8,850 吨 | 9,033 吨 | 9,515 吨 | 9,700 吨 |
全长 | 153.77 米 | 155.3 米 | ||
水线 | 142.03 米 | 143.56 米 | 未知 | |
全宽 | 20.27 米 | 20.1 米 | ||
水线宽 | 18.0 米 | 未知 | ||
吃水 | 6.31 米 (船体部) 9.35 米 (含声纳罩) |
6.60 米 (船体部) 9.90 米 (含声纳罩) |
6.68 米 (船体部) 9.72 米 (含声纳罩) |
9.40 米 (含声纳罩) |
动力 | COGAG方式 GE LM2500-30燃气涡轮发动机(26,250bhp/19.6MW)×4座[11] | |||
可变螺距螺旋桨(5桨)×2轴 | ||||
速度 | 最大30+节(56+ km/h) | |||
续航 | 4,400海里(20节巡航速度时) | |||
乘员 | 士官23名+下士官兵300名 | 士官32名+下士官兵348名 ※航空人员为 4 名军官 + 14 名士兵。 |
未知 | |
兵装 | Mk_45舰炮×1座 ※DDG 51-80舰为54mm口径 mod.1/2,81以后为 62mm口径 mod.4。[12] | |||
Mk.38 25mm机関炮×2座 | ||||
Mk.15 20mm 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2座 ※DDG-64/71/75/78 的后近迫武器更换为SeaRAM |
Mk.15 20mm 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2座 ※对于 DDG-85 及以后版本,只有一个后部近迫武器单元。 |
Mk.15 20mm 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1座 | ||
M2 12.7mm重机枪×4 | ||||
Mk.41 mod.2 VLS(29+61单元) (SM-2、SM-3、SM-6、ESSM、VLA、战斧) |
Mk.41 mod.7/15 VLS(32+64单元) (SM-2、SM-3、SM-6、ESSM、VLA、战斧) | |||
鱼叉反舰导弹 4联装×2 | -[a] | |||
Mk.32 3联装鱼雷管×2座 | ||||
舰载机 | 轻型机载多用途系统辅助设备(如直升机甲板) | SH-60B/MH-60R 直升机 x 2 | ||
C4ISTA | AN/USQ-119E(V) GCCS-M | 未知 | ||
NTDS mod.4/5[b](Link 4A/11 (TADIL-A/B)/14/16) | 未知 | |||
宙斯盾战斗系统(AWS) | ||||
AN/SQQ-89 统合反潜作战系统 | ||||
Mk.37 战斧武器系统(TWS) | ||||
Mk.34 火炮武器系统(GWS) | ||||
雷达 | AN/SPY-1D 多功能型(4面; DDG-91以后则采用1D(V)) | AN/SPY-6(V)1 多功能型(4面) | ||
AN/SPS-67(V)3 水面搜索雷达 | AN/SPQ-9B X波段追踪雷达 | |||
AN/SPS-64(V)9航海雷达 | AN/SPS-64(V)9航海雷达(DDG-79~86) Decca Bridge Master E航海雷达(DDG-87起装备) | |||
AN/SPG-62 SAM火控雷达×3 ※Mk.99 导弹飞控系统子系统。 | ||||
声呐 | AN/SQS-53C→AN/SQS-53C(V)1 舰首装备式 | 未知 | ||
AN/SQR-19B 拖曳阵列声纳 | AN/SQR-20(TB-37U)拖曳阵列声纳(DDG-113起) | |||
电子戦・ 対抗手段 |
AN/SLQ-32(V)2电波探知装置 → AN/SLQ-32(V)5电波探知妨害装置 |
AN/SLQ-32(V)3 电波探知妨害装置 AN/SLQ-32(V)7电波探知妨害装置 (DDG-91) |
未知 | |
AN/SLQ-25 反鱼雷诱饵装置 | ||||
AN/SLQ-49诱饵装置 | ||||
MK-36 Mod6干扰弹发射器*6(SRBOC) |
- ^ 在FlightII之前批次的配备了2×四联装的鱼叉反舰导弹,但从Flight IIA后的批次就不再配备了。 但保留后续安装鱼叉反舰导弹的空间。
- ^ NTDS mod.5 适用于 DDG-58 及更高版本。
宙斯盾战斗系统
[编辑]主条目:宙斯盾战斗系统
宙斯盾战斗系统(Aegis combat system),正式编号是Weapon System Mk7,是全世界第一种全数字化的舰载战斗系统,是美国海军第一种具备决策辅助功能的系统,美国海军现役最重要的整合式水面舰艇作战系统。1960年代末,美国海军认知自己在各种环境中的反应时间,火力,运作妥善率都不足以应付苏联利用大量反舰导弹对美国海军水面舰艇的饱和攻击。
美国在越战时期的经验以及面对苏联的发展下,显示出美国海军主要水面作战列舰艇面临几项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对于多目标的追踪和威胁分析能力,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地形或者是电磁干扰环境下持续作业的能力。其次是面对大量空中目标,尤其是高速反舰导弹来自多方向的可拦截数量。传统的机械旋转式雷达因为资料更新率的关系,对于低空或者是高速的目标在侦测与处理上有诸多的缺点,而在越战时期开始引入数码电脑协助的自动化作战系统的经验,让美国海军对于利用电脑增强对多目标追踪管制与情报掌握能力愈来愈有信心,因此在发展下一代的水面舰艇作战系统上,决定将所有的侦测,指挥,管制和作战系统全部整合在一起,不再让各别系统下的管制台与作业人员各自为政。
宙斯盾系统的核心是一套电脑化的指挥决策与武器管制系统,虽然在表面上宙斯盾系统很强调对于空中目标的追踪与拦截能力,不过宙斯盾系统的核心接收来自于舰上包括雷达,各种电子作战装置与声纳等侦测系统的资料,加上与其他水上、水下与空中的其他载具,经由战术信息网络交换的情报,经过自动化的讯号处理,目标识别,威胁分析之后,显示在宙斯盾系统的大型(两具42英寸乘上42英寸)显示器上,提供指挥官最即时的情报资料。相关的目标资料也会显示在各别的控制台上。电脑作战系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根据目标的威胁高低自动进行接战。透过武器管制系统的整合与指挥,舰上的作战系统得以发挥最大的能力进行必要的攻击与防御措施。武器管制系统辖下包括轻型空载多用途系统(LAMPS)、AGM-84鱼叉反舰导弹、标准三型防空导弹、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鱼雷发射系统以及海妖反鱼雷装置等。
宙斯盾作战系统最重要,也是最显眼的就是AN/SPY-1被动电子相控阵雷达,这一套雷达共有四片,成六角形,分别装置在舰艇上层结构的四个方向上。因为雷达本身不旋转,完全利用改变波束相位的方式,对雷达前方的空域目标以每秒数次的速率进行扫描。第一代的SPY-1A雷达每片重量高达12000磅,上面有140套模块,每个模块包含32具发射/接收与相位控制单元。这一套雷达于1965年开始发展,1974年展开海上测试,第一套系统随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第一艘提康德罗加号(CG-47)于1983年进入美国海军服役,后来又发展到驱逐舰,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第一艘阿利·伯克号(DDG-51)于1991年进入美国海军服役。
优越的防空效能
[编辑]宙斯盾系统核心的防空管制能力极为出色,加上搭配了功能强大的AN/SPY-1 3D相控阵雷达,使其可同时处理大量目标 。相较于以往一座火控雷达需为同一枚雷达指挥或半主动雷达制导防空导弹提供全程制导的老方法,多目标同时追踪能力优秀且作业能量强大的SPY-1雷达在搜索监视之余还能同时为多枚标准防空导弹提供中途制导,仅需在终端制导阶段需借助SPG-62照明雷达的分时照射,同时接战多目标的能力便较以往高出三至四倍。绝大部分宙斯盾舰艇使用的MK-41舰载垂直发射系统突破了发射速度与射击范围的问题,更使宙斯盾系统应付饱和攻击的能力倍增。
得益于SPY-1相控阵雷达的高速扫描能力与高精确度,与先前使用SPS-48E雷达扫描空域的防空舰艇(如弗吉尼亚级巡洋舰、基德级驱逐舰等)相较,宙斯盾系统在防空接战时无论是反应时间或连续接战表现都大幅提升。以SPS-48E为例,至少需要三次 接触才能建立目标档案,再花费一次接触取得第二次目标的方位距离并计算出速率,再经由数次计算速度矢量来完成威胁判定 ,而SPS-48E的最大水平旋转速率是每四秒一周,三次接触就要花费12秒,更不提后续还需要更多雷达接触来完成速率计算与威胁判定。即便是基德级驱逐舰这类同时拥有两具防空雷达的NTU舰,能以SPS-49雷达保持360度水平搜索、用SPS-48E专门指向特定方位来大幅节省扫描时间,也需要3到4秒才能建立目标档案并计算出速率, 到完成威胁判定至少需要10秒;接着,由于SPS-48E本身精确度不足,因此需要再将资料转移给MK-74导弹火控系统,再由MK-74启动SPG-51照明雷达重新在空中搜索目标并展开射击接战 ,又要多花费数秒,因此从SPS-48E首次接触目标到第一枚导弹射出,最快也不可能低于15秒。而SPY-1相控阵雷达接触目标并建立追踪档案 (此过程约亦需三秒左右)之后,只需要几十分之一秒的时间就能朝目标方位密集送出波束并完成速率计算和威胁判定,而且由于SPY-1精确度足够,能直接指挥SPG-62照明雷达 指向目标位展开照射(不需要重新搜索目标,称为“仆役照明”,详见标准系列区域防空导弹一文),因此从第一次雷达接触到发射第一枚导弹可在10秒以内完成。首波接战后,SPS-48E需要3至8次扫描才能判定是否拦截成功 ,即便继续天线保持在固定方位,起码也需要3至8秒;如果发现拦截失败,很难有机会以标准导弹进行第二波拦截(只能仰赖舰上近程防御武器系统自行接战);而精确度与扫描速率高的SPY-1则可在不到1秒的时间完成再扫描,因此仍有时间进行第二次发射 标准导弹。 以上假设还是基于威胁来自于单一轴线,如果同时因应两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威胁,考虑到SPS-48E还需要花费额外时间轮流转至不同的威胁方位进行精确锁定,加上配套SPS-49雷达比SPS-48E更低的精确度与目标更新速率(最快只能五秒完成一周扫描),整个接战过程花费的时间只会更长,但同时对周遭全部空域保持密集监视的SPY-1相控阵雷达则不受影响。 [13]
由于宙斯盾舰的AN/SPY-1 3D相控阵雷达相控阵雷达与NTU舰的SPS-48/49传统旋转雷达在目标更新速率、追踪精确度方面存在着巨大落差,因此同样是标准SM-2RIM-66导弹导弹系统,在 宙斯盾与NTU两种舰艇上的运作情况也会产生不小的差别。在宙斯盾舰上,由于SPY-1在搜获目标后能立刻进入追踪状态,并同时对超过200个目标实施近似火控等级的高精确度单脉冲(monopulse)追踪, 所以能同时追踪目标以及在空中飞行的SM-2,此外也能随时分出波束(S波段)对SM-2导弹进行上链传输;在如此优渥强大的侦测/火控条件支援下,宙斯盾舰上的SM-2RIM-66导弹在发射后便 快速而规律地进行下链传输回报位置,接着SPY-1雷达便将目标与导弹的位置一并馈入宙斯盾系统的武器控制系统(WCS)武器控制系统,进而计算出导弹与目标间的位置相对变化,然后再透过SPY-1将新的控制参数上链给空中的SM-2导弹 ;此种上/下链传输的更新速率极高,并持续进行到导弹转入终端照明阶段、由连续波照明雷达接手为止。因此对于宙斯盾舰而言,SM-2的中途制导比较接近指挥制导机制;然而由于SM-2导弹会计算出最佳弹道,因此又与只会直线朝目标飞行的指挥制导机制不同 。由于SPY-1雷达同时保持对目标与SM-2导弹的掌握,免除了导弹每次比对自身与目标位置而必然产生的误差,故具备更好的导控精度,能最平顺地进入终端制导阶段,避免浪费不必要的搜索时间。而在进入终端制导阶段时,SPY-1雷达能提供 相当于火控等级的高精确度来指挥导弹命中目标,因此宙斯盾舰的SPG-62照明雷达系直接指向SPY-1指示的目标方位/仰角并立刻开始制导,不需任何预先的搜索动作,故可将SM-2由惯性导航阶段转入终端照明制导的反应时间降至最低(只需数秒) ;此外,照明雷达开始照射之后也不需要自己追踪目标,完全由SPY-1相控阵雷达指挥调整照射方向直到命中,所以SPG-62又被称为指挥照明器(Direct Illuminators)或仆役照明器(Slave Illuminators)。由于只需要单向的照明,SPG-62的构造比过去美国海军的照明雷达简化许多,没有G波段搜索功能,只具备X波段(I)波段照明功能 (只有发射器,没有接收功能),成本与重量得以降低。[14]
此外,在宙斯盾系在设计阶段时已经考虑到苏联各种电子反制措施的进步,故花了极大的心力,使宙斯盾系统能在强烈的电子干扰环境中运作。
现代化
[编辑]伯克级服役期间不断进行改良,形成多个批次[15],美国海军亦陆续将现役IIA型伯克级上使用的旧型AN/SPY-1被动式相控阵雷达更换成新型的AN/SPY-6(V)4主动式相控阵雷达。
承包商
[编辑]- 船体:巴斯钢铁、通用动力和诺斯罗普·格鲁门造船公司
- AN/SPY-1雷达和宙斯盾系统:洛克希德, 雷神(Raytheon)
- AN/SPY-6雷达:雷神(Raytheon)
同级舰
[编辑]舰名 | 编号 | 建造厂 | 动工 | 下水 | 服役 | 母港 | 状态 |
I型 | |||||||
---|---|---|---|---|---|---|---|
阿利·伯克号 (Arleigh Burke) |
DDG-51 | 巴斯钢铁厂 | 1988年 12月6日 |
1989年 9月16日 |
1991年 7月4日 |
西班牙罗塔海军基地 | 现役 |
IA型 | |||||||
巴里号 (Barry) |
DDG-52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1990年 2月26日 |
1991年 6月8日 |
1992年 12月12日 |
华盛顿州埃弗里特海军基地 | 现役 |
约翰·保罗·琼斯号 (John Paul Jones) |
DDG-53 | 巴斯钢铁厂 | 1990年 8月8日 |
1991年 10月26日 |
1993年 12月18日 |
夏威夷州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 | 现役 |
柯蒂斯·威尔伯号 (Curtis Wilbur) |
DDG-54 | 巴斯钢铁厂 | 1991年 3月12日 |
1992年 5月16日 |
1994年 3月19日 |
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海军基地 | 现役 |
斯托特号 (Stout) |
DDG-55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1991年 8月8日 |
1992年 10月16日 |
1994年 8月13日 |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 | 现役 |
约翰·S·麦凯恩号 (John S. McCain) |
DDG-56 | 巴斯钢铁厂 | 1991年 9月3日 |
1992年 9月26日 |
1994年 7月2日 |
华盛顿州埃弗里特海军基地 | 现役 |
米契尔号 (Mitscher) |
DDG-57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1992年 2月12日 |
1993年 5月7日 |
1994年 12月10日 |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 | 现役 |
拉布恩号 (Laboon) |
DDG-58 | 巴斯钢铁厂 | 1992年 3月23日 |
1993年 2月20日 |
1995年 3月18日 |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 | 现役 |
拉塞尔号 (Russell) |
DDG-59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1992年 7月24日 |
1994年 10月20日 |
1995年 5月20日 |
夏威夷州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 | 现役 |
保罗·汉密尔顿号 (Paul Hamilton) |
DDG-60 | 巴斯钢铁厂 | 1992年 8月24日 |
1993年 7月24日 |
1995年 5月27日 |
夏威夷州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 | 现役 |
拉梅奇号 (Ramage) |
DDG-61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1993年 1月4日 |
1994年 2月11日 |
1995年 7月22日 |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 | 现役 |
菲茨杰拉德号 (Fitzgerald) |
DDG-62 | 巴斯钢铁厂 | 1993年 2月9日 |
1994年 1月29日 |
1995年 10月14日 |
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海军基地 | 现役 |
史塔森号 (Stethem) |
DDG-63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1993年 5月11日 |
1994年 7月17日 |
1995年 10月21日 |
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海军基地 | 现役 |
卡尼号 (Carney) |
DDG-64 | 巴斯钢铁厂 | 1993年 8月8日 |
1994年 7月23日 |
1996年 4月13日 |
佛罗里达州梅波特海军基地 | 现役 |
本福尔德号 (Benfold) |
DDG-65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1993年 9月27日 |
1994年 11月9日 |
1996年 3月30日 |
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 | 现役 |
冈萨雷斯号 (Gonzalez) |
DDG-66 | 巴斯钢铁厂 | 1994年 2月3日 |
1995年 2月18日 |
1996年 10月12日 |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 | 现役 |
科尔号 (Cole) |
DDG-67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1994年 2月28日 |
1995年 2月10日 |
1996年 6月8日 |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 | 现役 |
苏利文兄弟号 (The Sullivans) |
DDG-68 | 巴斯钢铁厂 | 1994年 7月27日 |
1995年 8月12日 |
1997年 4月19日 |
佛罗里达州梅波特海军基地 | 现役 |
米利厄斯号 (Milius) |
DDG-69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1994年 8月8日 |
1995年 8月1日 |
1996年 11月23日 |
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 | 现役 |
霍伯号 (Hopper) |
DDG-70 | 巴斯钢铁厂 | 1995年 2月23日 |
1996年 1月6日 |
1997年 9月6日 |
夏威夷州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 | 现役 |
罗斯号 (Ross) |
DDG-71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1995年 4月10日 |
1996年 3月22日 |
1997年 6月28日 |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 | 现役 |
II型 | |||||||
马汉号 (Mahan) |
DDG-72 | 巴斯钢铁厂 | 1995年 8月17日 |
1996年 6月29日 |
1998年 2月2日 |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 | 现役 |
迪凯特号 (Decatur) |
DDG-73 | 巴斯钢铁厂 | 1996年 1月11日 |
1996年 11月10日 |
1998年 8月29日 |
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海军基地 | 现役 |
麦克福尔号 (McFaul) |
DDG-74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1996年 1月26日 |
1997年 1月18日 |
1998年 4月25日 |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 | 现役 |
唐纳德·库克号 (Donald Cook) |
DDG-75 | 巴斯钢铁厂 | 1996年 7月9日 |
1997年 5月3日 |
1998年 12月4日 |
佛罗里达州梅波特海军基地 | 现役 |
希金斯号 (Higgins) |
DDG-76 | 巴斯钢铁厂 | 1996年 11月14日 |
1997年 10月4日 |
1999年 4月24日 |
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 | 现役 |
奥凯恩号 (O'Kane) |
DDG-77 | 巴斯钢铁厂 | 1997年 5月8日 |
1998年 3月28日 |
1999年 10月23日 |
夏威夷州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 | 现役 |
波特号 (Porter) |
DDG-78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1996年 12月2日 |
1997年 11月12日 |
1999年 3月20日 |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 | 现役 |
IIA型 | |||||||
奥斯卡·奥斯汀号 (Oscar Austin) |
DDG-79 | 巴斯钢铁厂 | 1997年 10月9日 |
1998年 11月7日 |
2000年 8月19日 |
西班牙罗塔海军基地 | 现役 |
罗斯福号 (Roosevelt) |
DDG-80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1997年 12月15日 |
1999年 1月10日 |
2000年 10月14日 |
西班牙罗塔海军基地 | 现役 |
温斯顿·S·丘吉尔号 (Winston S. Churchill) |
DDG-81 | 巴斯钢铁厂 | 1998年 5月7日 |
1999年 4月17日 |
2001年 3月10日 |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 | 现役 |
拉森号 (Lassen) |
DDG-82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1998年 8月24日 |
1999年 10月16日 |
2001年 4月21日 |
佛罗里达州梅波特海军基地 | 现役 |
霍华德号 (Howard) |
DDG-83 | 巴斯钢铁厂 | 1998年 12月9日 |
1999年 11月20日 |
2001年 10月20日 |
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 | 现役 |
巴尔克利号 (Bulkeley) |
DDG-84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1999年 5月10日 |
2000年 6月21日 |
2001年 12月8日 |
西班牙罗塔海军基地 | 现役 |
麦坎贝尔号 (McCampbell) |
DDG-85 | 巴斯钢铁厂 | 1999年 7月15日 |
2000年 7月2日 |
2002年 8月17日 |
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 | 现役 |
肖普号 (Shoup) |
DDG-86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1999年 12月13日 |
2000年 11月22日 |
2002年 6月22日 |
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 | 现役 |
梅森号 (Mason) |
DDG-87 | 巴斯钢铁厂 | 2000年 1月19日 |
2001年 6月23日 |
2003年 4月12日 |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 | 现役 |
普雷贝尔号 (Preble) |
DDG-88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00年 6月22日 |
2001年 6月1日 |
2002年 11月9日 |
夏威夷州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 | 现役 |
马斯廷号 (Mustin) |
DDG-89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01年 1月15日 |
2001年 12月12日 |
2003年 7月26日 |
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海军基地 | 现役 |
查菲号 (Chafee) |
DDG-90 | 巴斯钢铁厂 | 2001年 4月12日 |
2002年 11月2日 |
2003年 10月18日 |
夏威夷州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 | 现役 |
平克尼号 (Pinckney) |
DDG-91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01年 7月16日 |
2002年 6月26日 |
2004年 5月29日 |
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海军基地 | 现役 |
莫姆森号 (Momsen) |
DDG-92 | 巴斯钢铁厂 | 2001年 11月16日 |
2003年 7月19日 |
2004年 9月18日 |
华盛顿州埃弗里特海军基地 | 现役 |
锺云号 (Chung-Hoon) |
DDG-93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02年 1月14日 |
2002年 12月15日 |
2004年 9月18日 |
夏威夷州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 | 现役 |
尼采号 (Nitze) |
DDG-94 | 巴斯钢铁厂 | 2002年 9月20日 |
2004年 4月3日 |
2005年 3月5日 |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 | 现役 |
詹姆斯·E·威廉斯号 (James E. Williams) |
DDG-95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02年 7月15日 |
2003年 6月25日 |
2004年 12月11日 |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 | 现役 |
班布里奇号 (Bainbridge) |
DDG-96 | 巴斯钢铁厂 | 2003年 5月7日 |
2004年 11月13日 |
2005年 11月12日 |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 | 现役 |
哈尔西号 (Halsey) |
DDG-97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02年 1月13日 |
2004年 1月9日 |
2005年 7月30日 |
夏威夷州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 | 现役 |
福雷斯特·舍曼号 (Forrest Sherman) |
DDG-98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03年 8月7日 |
2004年 10月2日 |
2006年 1月28日 |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 | 现役 |
法拉格特号 (Farragut) |
DDG-99 | 巴斯钢铁厂 | 2004年 1月9日 |
2005年 7月23日 |
2006年 6月10日 |
佛罗里达州梅波特海军基地 | 现役 |
基德号 (Kidd) |
DDG-100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04年 4月29日 |
2005年 1月22日 |
2007年 6月9日 |
华盛顿州埃弗里特海军基地 | 现役 |
格里德利号 (Gridley) |
DDG-101 | 巴斯钢铁厂 | 2004年 7月30日 |
2005年 12月28日 |
2007年 2月10日 |
华盛顿州埃弗里特海军基地 | 现役 |
桑普森号 (Sampson) |
DDG-102 | 巴斯钢铁厂 | 2005年 3月20日 |
2006年 9月16日 |
2007年 11月3日 |
华盛顿州埃弗里特海军基地 | 现役 |
特鲁斯顿号 (Truxtun) |
DDG-103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05年 4月11日 |
2007年 6月2日 |
2009年 4月25日 |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 | 现役 |
斯特雷特号 (Sterett) |
DDG-104 | 巴斯钢铁厂 | 2005年 11月17日 |
2007年 5月19日 |
2008年 8月9日 |
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海军基地 | 现役 |
杜威号 (Dewey) |
DDG-105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06年 10月4日 |
2008年 1月26日 |
2010年 3月6日 |
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 | 现役 |
史托戴尔号 (Stockdale) |
DDG-106 | 巴斯钢铁厂 | 2006年 8月10日 |
2008年 2月24日 |
2009年 4月18日 |
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海军基地 | 现役 |
格雷夫利号 (Gravely) |
DDG-107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07年 11月26日 |
2009年 3月30日 |
2010年 11月20日 |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 | 现役 |
韦恩·E·迈耶号 (Wayne E. Meyer) |
DDG-108 | 巴斯钢铁厂 | 2007年 5月18日 |
2008年 10月18日 |
2009年 10月10日 |
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海军基地 | 现役 |
杰森·邓汉姆号 (Jason Dunham) |
DDG-109 | 巴斯钢铁厂 | 2008年 4月11日 |
2009年 8月1日 |
2010年 11月13日 |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 | 现役 |
威廉·P·劳伦斯号 (William P. Lawrence) |
DDG-110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08年 9月16日 |
2009年 12月15日 |
2011年 6月4日 |
夏威夷州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 | 现役 |
斯普鲁恩斯号 (Spruance) |
DDG-111 | 巴斯钢铁厂 | 2009年 5月14日 |
2010年 6月6日 |
2011年 10月1日 |
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海军基地 | 现役 |
迈克尔·墨菲号 (Michael Murphy) |
DDG-112 | 巴斯钢铁厂 | 2010年 6月18日 |
2011年 5月7日 |
2012年 10月6日 |
夏威夷州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 | 现役 |
约翰·费恩号 (John Finn) |
DDG-113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13年 11月5日 |
2015年 3月28日 |
2017年 7月15日 |
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 | 现役 |
拉夫·約翰遜号 (Ralph Johnson) |
DDG-114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14年 12月12日 |
2015年 12月12日 |
2018年 3月24日[16] |
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17] | 现役 |
拉斐尔·比拉达号 (Rafael Peralta) |
DDG-115 | 巴斯钢铁厂 | 2014年 10月30日 |
2015年 11月1日 |
2017年 7月29日 |
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 | 现役 |
IIA型:技术增进版(Technology Insertion) | |||||||
汤马斯·哈德纳号 (Thomas Hudner) |
DDG-116 | 巴斯钢铁厂 | 2015年 11月16日 |
2017年 4月1日 |
2018年 12月1日[18] |
佛罗里达州梅波特海军基地 | 现役 |
保罗·伊格内修斯号 (Paul Ignatius) |
DDG-117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15年 10月20日 |
2016年 11月12日 |
2019年 7月27日[19] |
西班牙罗塔海军基地 | 现役 |
丹尼尔·井上号 (Daniel Inouye) |
DDG-118 | 巴斯钢铁厂 | 2018年 5月14日 |
2019年 10月27日 |
2021年 12月8日[20] |
夏威夷州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 | 现役 |
德尔伯特·D·布莱克号 (Delbert D. Black) |
DDG-119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16年 6月1日 |
2017年 9月8日 |
2020年 9月26日 |
佛罗里达州梅波特海军基地 | 现役 |
卡尔·M·莱文号 (Carl M. Levin) |
DDG-120 | 巴斯钢铁厂 | 2019年 2月1日 |
2021年 5月16日 |
2023年 6月24日[21] |
夏威夷州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 | 现役 |
小法兰克·E·派特森号 (Frank E. Petersen Jr.) |
DDG-121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17年 2月21日 |
2018年 7月13日 |
2022年 5月14日 |
夏威夷州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 | 现役 |
约翰·巴西隆号 (John Basilone) |
DDG-122 | 巴斯钢铁厂 | 2020年 1月10日 |
2022年 6月12日 |
预计2024年 11月9日 |
佛罗里达州梅波特海军基地 | 已下水 |
蕾娜·萨克利夫·希格比号 (Lenah Sutcliffe Higbee) |
DDG-123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17年 11月14日 |
2020年 1月27日 |
2023年 5月13日[22] |
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海军基地 | 现役 |
小哈维·C·巴纳姆号 (Harvey C .Barnum Jr.) |
DDG-124 | 巴斯钢铁厂 | 2021年 4月6日 |
2023年 10月3日 |
预计2025年5月 | 已下水 | |
帕特里克·加拉格尔号 (Patrick Gallagher) |
DDG-127 | 巴斯钢铁厂 | 2022年 3月30日 |
2024年 7月27日 |
预计2026年 |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 | 已受洗命名 |
III型 | |||||||
杰克·H·卢卡斯号 (Jack H. Lucas) |
DDG-125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19年 11月8日 |
2021年 6月4日 |
2023年 10月7日[23] |
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海军基地 | 现役 |
小路易斯·H·威尔逊号 (Louis H. Wilson, Jr.) |
DDG-126 | 巴斯钢铁厂 | 2023年 5月16日[24] |
建造中 | |||
泰德·史蒂文斯号 (Ted Stevens) |
DDG-128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22年 3月9日 |
2023年 8月15日 |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 | 已下水 | |
杰里迈亚·登顿号 (Jeremiah Denton) |
DDG-129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22年 8月16日 |
建造中 | |||
威廉·夏尔特号 (William Charette) |
DDG-130 | 巴斯钢铁厂 | 2024年 8月29日 |
建造中 | |||
乔治·M·尼尔号 (George M. Neal) |
DDG-131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23年 12月16日 |
建造中 | |||
昆廷·沃尔什号 (Quentin Walsh) |
DDG-132 | 巴斯钢铁厂 | 建造中 | ||||
山姆·纳恩号 (Sam Nunn) |
DDG-133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2022年 12月12日[25] |
建造中 | |||
约翰·E·基尔默号 (John E. Kilmer) |
DDG-134 | 巴斯钢铁厂 | 建造中 | ||||
泰德·柯克兰号 (Thad Cochran) |
DDG-135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建造中 | ||||
理查德·G·卢加尔号 (Richard G. Lugar) |
DDG-136 | 巴斯钢铁厂 | 计划中 | ||||
约翰·F·雷曼号 (John F. Lehman) |
DDG-137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计划中 | ||||
J·威廉·米登道夫号 (J. William Middendorf) |
DDG-138 | 巴斯钢铁厂 | 计划中 | ||||
特雷斯弗罗·特立尼达号 (Telesforo Trinidad) |
DDG-139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计划中 | ||||
汤马斯·G·凯利号 (Thomas G. Kelley) |
DDG-140 | 巴斯钢铁厂 | 计划中 | ||||
欧内斯特·E·埃文斯号 (Ernest E. Evans) |
DDG-141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计划中 | ||||
查理斯·J·弗伦奇号 (Charles J. French) |
DDG-142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计划中 | ||||
理查德·J·丹齐格号 (Richard J. Danzig) |
DDG-143 | 英戈尔斯造船厂 | 计划中 | ||||
迈克尔·G·马伦号 (Michael G. Mullen) |
DDG-144 | 巴斯钢铁厂 | 计划中 | ||||
DDG-145 | 计划中 | ||||||
DDG-146 | 计划中 | ||||||
DDG-147 | 计划中 | ||||||
DDG-148 | 计划中 | ||||||
DDG-149 | 计划中 |
阿利·伯克级的DDG-112号舰迈克尔·墨菲号原为同级舰中的最后一艘,然而在2009年4月,美国海军宣布伴随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建造数量减为3艘之故,将增加3艘阿利·伯克级的建造计划。2013年6月3日报道,美国海军授予通用动力公司造船厂和亨廷顿·英格尔斯造船厂共价值超过60亿美元合同建造9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并有可能追加建造第10艘[26]。之后美国又陆续增加新舰订购量,并于2013年5月公开的采购报告中增加两艘Flight III型新舰的预算,使得包含建造中与计划中的同级舰总数增加到79艘[27]。据2015年情报指出年美国海军最多可采购42艘Flight III型,首艘舰艇将于2023年服役[28]。
海外的衍生版本
[编辑]日本海上自卫队也有四艘以Flight I为构型的阿利·伯克级改装版,命名为金刚级护卫舰。以Flight IIA为构型的阿利·伯克级改装版,于2008年之前服役的2艘爱宕级护卫舰和于2021之前服役的2艘摩耶级护卫舰,爱宕级为Flight IIA型标准,摩耶级为Flight IIA型技术增进版(Technology Insertion)标准。2010年金刚级完成系统升级,达到Flight IIA标准,以满足使用SM-3系统的需要。
韩国海军世宗大王级驱逐舰,满载排水量10290吨,其原型正是美国“伯克”级,采用宙斯盾基线7.1战斗系统系统,AN/SPY-1D(V)型被动相控阵雷达,Mk45 Mod4 127mm舰炮、标准2 BlockⅢA防空导弹、RIM-116防空导弹。
事故
[编辑]2000年10月,科尔号(DDG-67)在也门补给时遭自杀小艇撞破船身,造成39名船员受伤、17名船员丧生。该舰之后由半潜式重载船蓝马林鱼号(MV Blue Marlin)载运回美国(运载费用450万美元),于2001年修复重新服役。修复过程共花费2.5亿美元。
2005年8月22日,麦克福尔号(DDG-74)和温斯顿·丘吉尔号(DDG-81)在杰克逊维尔附近沿海进行训练时发生轻微相撞,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2012年8月,波特号(DDG-78)航行通过霍尔木兹海峡时和一艘日本超大型油轮音羽山丸(MV Otowasan Maru)相撞,造成船身右舷上部及船身部分区域毁损,所幸无人受伤。由于动力系统未故障,所以自力航行回到美国,于2012年10月修复船身继续服役。修复费用共计4940万美元。
2017年6月17日,菲茨杰拉德号(DDG-62)在日本静冈县南伊豆町外海与菲律宾籍的货柜轮ACX CRYSTAL相撞,造成菲茨杰拉德号右舷侧面大面积和内部舱室损坏,包含舰长在内共3人受伤、7人丧生。该舰之后由半潜式重载船蓝马林鱼号(MV Blue Marlin)从日本横须贺基地载运回美国密西西比州船厂修理。修复费用预计超过5亿美元。经过近两年的维修。2019年年10月重新下水,2020年6月中旬恢复部署。[29][30]
2017年8月21日,麦肯号(USS John S. McCain,DDG-56)在新加坡以东、麻六甲海峡附近与利比里亚籍油轮“Alnic MC”发生碰撞,已知造成美军十人死亡、五人受伤,事故肇因还在调查中;油轮虽有受损,但装载油料与化学物品并未传出外泄。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约翰·理查德森二十一日表示,已下令美军全球舰队“暂停任务”,进行检讨。该船于2017年10月份已经被财富号(MV Treasure)半潜船从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运往日本横须贺基地进行修理。预料维修费用约为2.23亿美元。
2017年11月18日,本福尔德号(USS Benfold,DDG 65)在相模湾与日本一艘私人拖船相撞。[31]
2021年9月1日,麦坎贝尔号(USS McCampbell,DDG 85)在位于波特兰的天鹅岛造船厂(Swan Island Shipyard)进行耗时17个月的升级改装工程期间,9月1日当晚,工程备品互相产生化学反应,虽未起火,但随后冲出烟雾,现场人员立即疏散,工程也暂时停止。[32]
相关影视作品
[编辑]- 2012年所上映的美国科幻电影超级战舰中登场,电影中当时参与环太平洋军事演习的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桑普森号驱逐舰 (DDG-102)(USS Sampson DDG-102)、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约翰·保罗·琼斯号驱逐舰 (DDG-53)(USS John Paul Jones DDG-53)、日本海上自卫队金刚型护卫舰妙高号护卫舰(JDS Myōkō DDG-175)一同前往侦查外星战列舰坠毁地点。片中桑普森号及妙高号为了掩护约翰‧保罗‧琼斯号能安全撤退遭受外星战列舰攻击导致被彻底炸碎并沉没。
- 2017年所上映的美国动作片美国刺客中登场,电影中隶属第六舰队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弗林号曾企图对进行自杀式核攻击的快艇进行攻击,但由于中央情报局特工米基·拉普成功抢回核弹并将核弹抛落海,故停止攻击。当核弹于海底引爆时,片中弗林号因核爆炸的激波而严重受损[33]。
相关连结
[编辑]- 美国 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
- 美国 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
- 中国 055型驱逐舰
- 中国 052D型驱逐舰
- 中国 052C型驱逐舰
- 日本 金刚型护卫舰
- 日本 爱宕型护卫舰
- 日本 摩耶级护卫舰
- 韩国 世宗大王级驱逐舰
- 美国海军舰艇列表
- 宙斯盾战斗系统
参考文献
[编辑]- ^ O'Rourke, Ronald. Navy DDG-51 and DDG-1000 Destroyer Programs: 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 (PDF).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19 April 2011 [23 Octo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11-30). 第六页
- ^ 中时新闻网. 神盾驅逐艦再來9艘 老美大省超過250億 - 軍事. 中时新闻网. 2023-08-02 [2023-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4) (中文(台湾)).
- ^ 3.0 3.1 The dust has settled on the Air Force's Great Engine. The New York Times. 1984-02-28 [2022-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9).
- ^ 4.0 4.1 Maine shipbuilder gets Navy contract for a new destroyer. The New York Times. 1985-04-03 [2022-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1).
- ^ DDG51 - MDC軍武狂人夢. [2014-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0).
- ^ Taken from the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of 2007, pages 67-68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6-10-25.
- ^ Taken from the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of 2007, page 193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6-10-25.
- ^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report on the MK 45 5-inch gun and ammunition payload for the US Arleigh Burke-class destroyers. [2008-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0).
- ^ DDG51 - MDC軍武狂人夢. [2014-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0).
- ^ Arleigh Burke Class Destroyer Flight III. Worldwide Naval Projections Report. AMI International: 3. [2023-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3).
- ^ GE Marine & Industrial Engines. GE Delivers LM2500 Gas Turbines For U.S. Navy's DDG 80 Arleigh Burke-Class Destroyer. 1998-02-25 [2013-06-26] (英语).
- ^ Wertheim 2013,第851-854页.
- ^ 神盾戰鬥系統 - MDC軍武狂人夢. [2014-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6).
- ^ 標準區域防空飛彈 - MDC軍武狂人夢. [2014-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5).
- ^ Destroyers - DDG. [2008-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7).
- ^ Future USS Ralph Johnson to be Commissioned in Charleston (新闻稿). U.S. Navy. 23 October 2017 [31 October 2017]. NNS17102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3).
- ^ Affairs, From Naval Surface Force, U.S. Pacific Fleet Public. Future USS Ralph Johnson to be Commissioned in Charleston. www.public.navy.mil. [2018-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5).
- ^ Navy to Commission Guided-Missile Destroyer Thomas Hudner. 28 November 2018 [2018-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英语).
- ^ From the Office of the Navy Chief of Information. Navy to Commission Guided-Missile Destroyer Paul Ignatius. US Navy. 2019-07-25 [2019-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3).
- ^ Navy to Commission Guided-Missile Destroyer Daniel Inouy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December 7, 2021 [2021-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
The Navy will commission the future USS Daniel Inouye (DDG 118)...during a 10:00 a.m. (HST) ceremony at Joint Base Pearl Harbor-Hickham, Dec. 8.
- ^ Commissioning Committee of the USS Carl M. Levin. MEET THE NAVY’S TOP NEW RECRUIT Commissioning the USS CARL M LEVIN. baltimoredestroyer2023.com. Commissioning Committee of the USS Carl M. Levin. [28 Ma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May 2023).
- ^ Commissioning Ceremony Spring 2023. USS Lenah Sutcliffe Higbee. Key West 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s Navy League; Commissioning Committee. [17 December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7).
- ^ Jack H. Lucas will enter the fleet and be commissioned in October 2023 in Tampa..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6).
- ^ Claffey, Jason. Bath Iron Works lays keel for latest destroyer. Lewiston Sun Journal. Times Record. 17 May 2023 [18 Ma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2).
- ^ Future USS Sam Nunn Marks (DDG-133) Start of Fabrication. Commander Naval Sea Systems. [14 December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 ^ Contractors Agree on Deal to Build Stealth Destroyer. [2009-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5).
- ^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ounces Selected Acquisition Report. 美国国防部. 2013-05-23 [2013-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0) (英语).
- ^ Now Hear This – The Right Destroyer at the Right Time. [27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October 2015).
- ^ USS John S. McCain (DDG 56). www.surfpac.navy.mil. [2024-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9).
- ^ 軍艦撞油輪 美下令全球神盾艦暫停行動 | 公視新聞網 PNN. 公视新闻网 PNN. 2017-08-22 [2024-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3) (中文(台湾)).
- ^ 美艦又撞!神盾艦與日本民間拖船撞擊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news.ltn.com.tw. 2017-11-19 [2024-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3) (中文(台湾)).
- ^ 軍情動態》美神盾驅逐艦施工遇意外! 大量化學煙霧衝出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news.ltn.com.tw. 2021-09-04 [2024-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3) (中文(台湾)).
- ^ 美國特工(港)/美國刺客線上看 - 1 - 動作片線上看 - 99i影城 - 免費電影線上看 - 熱門戲劇線上看, [2023-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中文(繁体))
延伸阅读
[编辑]- Sanders, Michael S. The Yard: Building a Destroyer at the Bath Iron Work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1999. ISBN 0-06-019246-1.(描述了巴斯钢铁厂建造唐纳德·库克号(DDG-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