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马歇尔·麦克卢汉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歇尔·麦克卢汉
Marshall McLuhan
出生(1911-07-21)1911年7月21日
 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
逝世1980年12月31日(1980岁—12—31)(69岁)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
母校马尼托巴大学
剑桥大学三一学堂

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英语:Herbert Marshall McLuhan,1911年7月21日—1980年12月31日)是一名加拿大哲学家教育家,曾在大学教授英国文学、文学批判及传播理论,也是现代传播理论的奠基者,其观点深远影响人类对媒体的认知。在没有“互联网”这个字出现时,他已预示互联网的诞生,“地球村”一词(global village)正是由他首先采纳。自1960年起,他一直是一个具争议但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死后多年后仍被Wired杂志封为主保圣人,表扬他对现代媒介理论的贡献。

生平

[编辑]

麦克卢汉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父母Herbert Ernest McLuhan及Elsie Naomi均是卫理公会派教徒,其父在当地拥有一间地产公司,其母亲曾是教师,后来成为一名演员。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父亲生意失败,决定投军,却因为感染了流行性感冒而不用走上前线。1915年其父离开军队后,他们举家搬到马尼托巴省温尼伯市,这亦成了麦克卢汉成长及上学的地方。

他曾就读于Kelvin Technical High School,1928年入读马尼托巴大学[1],1933年取得文学士学位,翌年取得文学士硕士,专门研究英语,而他亦曾在校内夺得跳远金牌[2]。毕业后,他仍希望到英格兰留学,可惜得不到牛津大学的奖学金,最后剑桥收了这位学生,却要求他重新由学士课程念起,过去在加拿大所取得的学士及硕士学位只能算一年的学分[3]。1934年他入读剑桥大学三一学堂,接受 瑞恰慈(I. A. Richards)及F. R. Leavis两名教授的指导[4]

在剑桥里他学懂了一种叫“感知训练”(training of perception)及“前馈”(feedforward)等概念,多年后,他指出这对自己日后的研究有重要影响[5][6]。1936年他在剑桥取得第二个学士学位[7],及后又因为在加拿大找不到合适工作,而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担任教学助理[8]

早年的麦克卢汉并没有重要的学术成就,直至1950年代初,他在多伦多大学开始教授传播及文化课程,1951年他发表了第一篇重要专论《机器新娘》,研究广告对社会及文化的冲击,但这本专书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回向。1962年他第二本著作《古腾堡星系》推出、两年后再发表《理解媒介英语Understanding Media》,其学说直至此刻在斐声学界,在报纸舆论大加宣传下,他开始四处演说。

通用汽车的高层请他说汽车已是明日黄花;贝尔电话公司的老总们乐于在他面前承认实在没有弄懂电话的功能;还有企业预付5000美元,请他在电视上批评自己的产品。1969年,《花花公子》杂志也要邀请他接受访问。

他随后又创办重要期刊Explorations,其学说逐渐引起学术界注目。多伦多大学为了留住他,1963年资助他成立“文化及科技中心”(Centre for Culture and Technology),一直留任1979年。[6]

1967至1968年他曾在纽约的福德姆大学担任人类学的首席教授,此时他亦被诊断出脑内有一枚良性肿瘤,最后被成功治理,此后他回到多伦多渡过晚年。

他与太太Corinne McLuhan共有六名子女,钜大的家庭开支令他跑去从事广告工作,及出席有偿演讲。IBM、AT&T等大企业当时都会付钱给他为员工演说。1979年9月,他突然中风,说话亦有困难,多伦多大学一度想关闭麦克卢汉的研究中心,却遭到顽强抗议,其中抗议人士当中就包括伍迪·艾伦[9]

1980年12月31日,他在睡梦中离世。

学说

[编辑]

麦氏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理解媒介》一书中。在他之前,人类把媒介看成是一种运载信息的工具,媒介并不能改变信息内容,但他点出媒介的影响力,能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塑造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他的名句“媒介即是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塑造了为当代对媒介的基本认知。 麦克鲁汉的媒体观: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媒体就是信息。媒体有“冷”“热”之分。媒体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强大力量。 强调获得讯息的方式比讯息内容本身更来得重要、更有影响力。 并提出传播科技不仅可以引起人类感官能力变化更可以促进社会结构的变化,并引发了对于媒介科技的研究。

参考文献

[编辑]
  1. ^ Gordon, pp. 99-100.
  2. ^ Marchand (1990), p.26
  3. ^ Gordon, p. 40; McLuhan later commented "One advantage we Westerners have is that we're under no illusion we've had an education. That's why I started at the bottom again." Marchand (1990), p 30.
  4. ^ Marchand, p. 33-34
  5. ^ Marchand, pp. 37-47.
  6. ^ 6.0 6.1 Old Messengers, New Media: The Legacy of Innis and McLuh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 virtual museum exhibition at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7. ^ Gordon, p. 94.
  8. ^ Gordon, pp. 69-70.
  9. ^ University of Toronto Bulletin, 1979; Martin Friedland,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A History,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