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黑森选侯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黑森选侯国
Kurfürstentum Hessen
1803年-1807年
1814年-1866年
Hesse-Kassel国旗
国旗
Hesse-Kassel国徽(1818年)
国徽(1818年)
普奥战争前的黑森选侯国
普奥战争前的黑森选侯国
地位神圣罗马帝国诸侯国
德意志邦联成员
首都卡塞尔
常用语言德语
宗教
归正宗
政府君主专制
黑森选侯 
• 1803–1821
威廉一世
• 1821–1847
威廉二世
• 1847–1866
腓特烈·威廉一世
历史 
• 建立
1803年
• 提升为选侯
1803
• 并入西发里亚王国
1807
• 复国
1814
• 并入普鲁士
1866年
面积
18649,581平方公里
人口
• 1864
745063
货币黑森-卡塞尔塔勒英语Hesse-Kassel thaler
(至1858年)
黑森-卡塞尔标准塔勒英语Hesse-Kassel vereinsthaler
(1858–1873)
前身
继承
黑森-卡塞尔伯国
威斯特法伦王国
威斯特法伦王国
黑森-拿骚省
今属于 德国

黑森选侯国原为黑森-卡塞尔伯国(Landgrafschaft Hessen-Kassel),在1803年时由拿破仑提升为选侯国;当神圣罗马帝国于1806年终结后,黑森君主仍保留了选侯的头衔,即便已经没有皇帝可选。1807年,黑森选侯国在提尔西特条约中被并入西发里亚王国,直到维也纳会议后才得以恢复。选侯国由数个分散在法兰克福以北的领地组成,面积约有9,580平方公里(3,699平方英哩),在1864年时有人口745,063人。

历史

[编辑]

黑森选侯国的前身黑森-卡塞尔伯国在1567年时由黑森伯国分出,在“慷慨的”腓力一世逝世后,长子威廉四世英语William IV, Landgrave of Hesse-Kassel(Wilhelm IV)继承了一半的领地,包括首府卡塞尔在内,称黑森─卡塞尔伯爵;其兄弟则分别继承黑森-马尔堡英语Hesse-Marburg(Hesse-Marburg)及黑森-莱茵菲尔斯英语Hesse-Rheinfels(Hesse-Rheinfels)等领地,但后两者都只存在一代,随后分别由黑森-卡塞尔与黑森-达姆斯塔特伯国继承。

威廉一世时期(1785-1821)

[编辑]

威廉九世于1785年继位后,黑森-卡塞尔伯国参加了反法同盟,但却在战争中失去了莱茵河左岸的领土,却也获得了一些位于美茵兹附近的土地作为补偿,同时也被拿破仑提升为选侯,改称威廉一世(Wilhelm I),这个称号一直沿用到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之后。

1806年,威廉一世虽然在拿破仑与反法同盟之间保持中立,但法国方面仍怀疑他的态度,因而在耶拿会战后也占领了黑森,迫使威廉一世流亡国外。随后,黑森选侯国被并入西发里亚王国,由拿破仑的幼弟热罗姆·波拿巴担任国王。

法军在1813年的莱比锡会战失败后也撤出黑森,使得选侯国得以复国;威廉一世于11月21日回到首府卡塞尔。依据黑森与反法同盟之间的条约规定,黑森在战后得以收回其旧有领地,或取得相等的补偿;但他的要求在维也纳会议中遭到列强的拒绝。威廉一世在1818年的亚琛会议中又提出了晋位为王的主张,希望升格为卡提英语Chatti国王(King of the Chatti, König der Katten,黑森地区在罗马时代的古称),但仍然未得偿所望,只能保留着选侯的虚衔。

威廉一世复辟后全面废除了法国带来的各项改革,一切事物都恢复到1806年11月1日之前的景象 ,甚至连官员的升迁亦是,连军队也换回了旧制服,并扎起传统的辫子。选侯国的三级会议(The Estates)虽然在1815年3月召开,但制定宪法的计划胎死腹中;议会虽然期望法兰克福的德意志邦联议会介入,但后者也无能为力。黑森议会也在奥地利的梅特涅干预下于1816年5月遭到解散,在威廉一世任内从未恢复。

威廉二世时期(1821-1847)

[编辑]

威廉一世于1821年2月27日逝世,由其子威廉二世继承。威廉二世与其父亲一样是位任性又贪婪的君主,他一即位便将出身普鲁士的情妇爱蜜莉·奥尔特勒普英语Emilie Ortlöpp(Emilie Ortlöpp)封为莱辛巴赫-莱松尼茨(Reichenbach-Lessonitz)女伯爵,并赠予她大笔财富;同样来自普鲁士的元配奥古斯塔公主英语Princess Augusta of Prussia(Princess Augusta of Prussia)与子女则搬出王宫,许多反对派的政治人物也聚集到选侯妃这一方。

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很快波及到黑森,威廉二世被迫重新召开议会,并于1831年制定了偏向激进自由派的宪法草案;恶名昭彰的选侯随后被迫移居到哈瑙、法兰克福等地,由次子腓特烈·威廉一世摄政,实际上已形同逊位。

腓特烈·威廉一世时期(1847-1866)

[编辑]

腓特烈·威廉一世虽然比父亲相对开明,但仍与议会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双方就宪法的管辖范围问题不断争执。1832年,路德维希·哈森弗鲁格英语Ludwig Hassenpflug(Hans Ludwig Hassenpflug)出任首相;腓特烈·威廉一世与威廉二世即利用他的司法经验对抗议会中的自由派,包括操纵选举、判决等手段,哈森弗鲁格于1837年下台后,这些斗争依然永无休止。

在威廉二世于1847年11月20日逝世后,腓特烈·威廉一世正式成为选侯,但随即便面临1848年的革命风潮。腓特烈·威廉被迫解散保守派政府、推动改革,并参加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但当奥地利回主导权后,选侯见风转舵,于1850年2月再度任命哈森弗鲁格出任首相,议会在9月遭到解散,国家进入戒严状态。然而,黑森的平民、军队与多数公务人员仍同情议会一派,腓特烈·威廉一世遂在哈森弗鲁格劝告下秘密离开卡塞尔,并向奥地利求助。11月,奥地利与巴伐利亚军队进入黑森。

奥地利对黑森的干预同时威胁到普鲁士的地位,普军随后亦越过国境,双方在前线爆发了小规模的冲突。然而,普鲁士最终选择退让,奥地利获得了外交上的胜利,黑森选侯国暂时由德意志邦联接管,拒绝承认的官员则全被逐出政府。1852年,邦联议会废止了1831年以来的历次改革,并重新颁布新宪法。新的宪法大幅限缩了议会的权力,选侯则获得扩权;同时也限制工厂与铁路的兴建,教育政策亦受到严格的规范。与腓特烈·威廉一同回国的哈森弗鲁格仍担任首相直到1855年。

1860年5月,屡败屡战的自由派终于取得成果,德意志邦联议会同意了宪法的更改。自由派的目标是恢复1831年的宪法,这个目标也在1862年,透过普鲁士的军事威胁下获得通过;腓特烈·威廉虽然试图反抗,但徒劳无功。

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黑森选侯国支持奥地利,但奥地利在战争中惨败,黑森亦被普军占领,腓特烈·威廉遭到俘虏。布拉格条约签订后,黑森选侯国与汉诺威王国什列斯威公国荷尔斯泰因公国拿骚公国法兰克福自由市一同并入普鲁士。

腓特烈·威廉晚年定居布拉格,1875年1月6日逝世后归葬卡塞尔。由于他的选侯妃格特鲁德(Gertrude)出身平民,两人之子嗣无法继承爵位,选侯头衔即遭废除;而黑森─卡塞尔家族的领导权则转移到远亲黑森-鲁彭海姆英语Hesse-Rumpenheim(Hesse-Rumpenheim)家族手中,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