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默迪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85年纪念印度尼西亚独立宣言的画作,上面表现出群众呼喊“默迪卡!”
1957年8月31日,东姑阿都拉曼高呼七次“默迪卡”,宣布马来亚联合邦独立

默迪卡罗马拼写Merdeka爪夷拼写مرديکا印尼语发音: [mərˈdɛka]马来语发音:[mərdeka])是一个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词汇,意思是“独立”或“自由”。这个词汇源自梵语महर्द्धिक(罗马化:maharddhika),原意是“富有、繁荣和强大”。它在马来群岛被赋予“释放奴隶”的含义,同时也引用于其他印度尼西亚语言英语languages of Indonesia

荷兰语“mardijker”一词溯源自葡萄牙语对原始梵文单词的讹误,用于指代荷兰殖民者引进东印度群岛的前葡属印度裔奴隶,即马尔迪吉基尔人。马尔迪吉基尔人是从安哥拉和印度带来的前天主教会奴隶,如果他们放弃天主教并加入荷兰归正会,就会获得解放,马来​​语“自由”的含义由此而来。[1]

“Merdeka”一词被使用在荷属东印度英属马来亚海峡殖民地的反殖民主义和支持独立运动,成为要求从荷兰英国殖民主义中独立的集会号召。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属于梅拉诺英语Maranao people马京达诺英语Maguindanao people伊拉努英语Iranun people等主要民族语言群体的摩洛人,将“maradeka”解释为自由、解放的意思,并组成一个称为“Maradeka英语Maradeka”的政治团体。爪哇语“ꦩꦂꦢꦶꦏ”(mardika)、布吉语“ᨆᨑᨙᨉᨀ”(maradeka)、邦板牙语“mardíka(s)”、马来语“merdeheka”等词汇,都具有相同的梵文词源;他加禄语相同根源的词汇“ᜋᜑᜎᜒᜃ”(maharlika),在古典菲律宾社会英语Philippine society代表“自由民”的意思。[2][3]

印度尼西亚

[编辑]

1940年代,印度尼西亚青年争取独立的斗争中,“merdeka”一词被用以表示摆脱荷兰殖民政府获得自由。[4]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于1945年8月17日颁布独立宣言,此后成为全国性节日并每年举行纪念活动。

1945年至1949年期间,革命青年将张开的手掌高举至头顶,大声呼喊“默迪卡”,作为民族荣誉和胜利的敬礼。此时流传下来许多政治口号,例如:“全民自由,坚决独立”(Sekali Merdeka, Tetap Merdeka!)或“不自由,毋宁死”(Merdeka atau Mati),以此提高全体印度尼西亚人民的士气,继续对抗试图重新控制局势的荷兰军队。

“Merdeka”一词也出现在印度尼西亚国歌《伟大的印度尼西亚》中:

Indonesia Raya, merdeka, merdeka! Tanahku, negeriku yang kucinta. Indonesia Raya, merdeka, merdeka! Hiduplah Indonesia Raya!
(伟大的印度尼西亚,独立,独立!我们热爱的家园和国土。伟大的印度尼西亚,独立,独立!万岁,伟大的印度尼西亚!)

“Merdeka”一词被用在印度尼西亚重要地标的名称,例如:雅加达市中心的独立宫英语Merdeka Palace独立广场,以及万隆独立大厦英语Merdeka Building。同时,也被用在一些大众媒体的名称,例如:独立报印度尼西亚语Merdeka (surat kabar)独立人民报英语Rakyat Merdeka独立之声英语Suara MerdekaMerdeka.com印度尼西亚语Merdeka.com

如今,亚齐西巴布亚自治运动使用这个词汇来表达自由的概念,其含义范围从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到获得彻底的政治独立。亚齐主要自治运动组织“自由亚齐运动”(Gerakan Aceh Merdeka)的名称就有这个词汇,西巴布亚主要武装独立组织“自由巴布亚运动”(Organisasi Papua Merdeka)也是如此。

马来西亚

[编辑]
2008年民众在吉隆坡独立广场庆祝国庆日

马来西亚是由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于1965年8月9日重新独立)、砂拉越北婆罗洲组成的国家,如今“Merdeka”一词仍然具有超出一般的意义。纪念1957年8月31日的独立纪念活动,以及马来亚举行首次升旗仪式的独立广场,都可以看到明确的存在感。在此之后,北婆罗洲和砂拉越原定于1963年8月31日组建马来西亚,但由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反对,联合国托管并举行全民公投,将马来西亚成立日期推迟至同年9月16日,成为现在庆祝的马来西亚日[5]

1956年2月2日,马来亚联合邦代表团领袖东姑阿都拉曼在伦敦协定谈判结束后,首次呼喊七次“默迪卡”。[6] 1957年8月31日上午9时30分,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在默迪卡体育场再次高呼七次“默迪卡”,正式宣布马来亚联合邦独立;[7] 现在,这个仪式仍然是独立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5]

新加坡

[编辑]

就新加坡历史而言,“Merdeka”通常是指1950年代随着帝国主义在亚洲殖民衰落,从英国手中争取获得自治和管理权,而不是指新加坡共和国于1965年从马来西亚独立。新加坡于1962年举行全民公投,之后于1963年9月16日与马来亚联合邦、沙巴砂拉越合并独立。[8]

1953年,新加坡宪法根据林德委员会(Rendel Commission)的建议进行修订,设立拥有32个席位的新加坡立法议会,以取代新加坡立法局,立法议会即如今新加坡国会的前身。1955年新加坡大选英语Singaporean general election, 1955由民众选举产生的议员,首次成为新加坡立法机关的多数议席;而在此之前,立法局只有六名议员是由选举产生,其余都是由政府任命。然而,这并不能满足那些要求至少在内部事务上,实现充分自治的政治要求。[8]

独立呼声在进步主义激进主义英语Radicalization之间日益扩张,即与英国政府重叠着合作和敌对的关系。1955年,大卫·马绍尔领导的劳工阵线以微弱优势赢得选举,并成为首任新加坡首席部长,但他作为反殖民主义者,对英国的统治抱持敌对态度;因此,很难与英国政府达成妥协,排除任何合作的可能性。1956年发起全民请愿,收集到167,000名选民(占当时选民的极大部分)的签名,要求独立。[8]

1956年4月,马绍尔率领13人组成的代表团(包括6名反对派代表),前往伦敦与殖民地大臣进行第一次独立会谈(Merdeka Talks),谈判马绍尔提出的“完全内部自治”条款,这是新加坡准备迈向独立的宪法改革。英国同意给予新加坡在内部问题的自治权,同时英国将保留对金融和军事的控制权,这些让马绍尔在开始时感到满意;但是,英国后来拒绝将内部安全移交给当地政府,谈判宣告破裂。英国认为马绍尔在应对共产主义叛乱马共威胁方面做得不足够,后者引发马来亚紧急状态;因此,新加坡走向独立的进程陷入停滞,马绍尔于1956年6月辞职,兑现他早先的承诺,即如果失败就将下台。[8]

另一位劳工阵线领袖林有福接任新加坡首席部长,并继承马绍尔的意志推动独立。林有福上任后对共产党采取严厉措施,以表明他的政治立场,采取强硬态度维护内部安全,并于华文中学暴动事件逮捕约900人。1957年,林有福率领包括反对派在内组成的谈判代表团,前往伦敦进行第二次独立会谈;并于1958年4月进行第三次独立会谈时,成功说服英国批准修改宪法,允许新加坡建立完全选举产生的立法机构,组建对内部事务拥有完全自治权的政府。这个政府于1959年新加坡大选后成立,但是由于林有福执政采取的严厉手段,疏远大部分选民,导致劳工阵线在这次选举败选。[8]

菲律宾

[编辑]

菲律宾南部的摩洛人为民族自决权,进行持续时间最长的抗争。摩洛民族对独立的呼声始于1968年,当时达图乌托·马塔兰(Datu Udtog Matalam)宣布成立棉兰老岛独立运动英语Muslim Independence Movement(MIM);[9] 以及菲律宾穆斯林参议员艾哈迈德·多莫考·阿隆托英语Domocao Alonto等穆斯林领袖,在领导穆斯林原教旨主义组织“伊斯兰辅士”(Ansar el-Islam)进行伊斯兰复兴运动,同时还支持组建分离主义的摩洛民族解放阵线(MNLF)。摩洛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努·密苏阿里萨拉马特·哈希姆英语Salamat Hashim主张,摩洛人用四十多年的斗争维护自由,摆脱菲律宾殖民主义的统治;直到现在,摩洛年轻一代仍继续为争取自由和独立而抗争。

纵观1975年以来的漫长和平进程历史,虽然东帝汶通过联合国斡旋的决定性投票,以及自由亚齐运动通过挪威斡旋的和平谈判实现全面自治,但摩洛组织却经历一系列旷日持久的抗争。永无休止的和平进程,被认为是菲律宾政府的反叛乱战略,并不意味着真诚地结束棉兰老岛的敌对行动。据称,菲律宾政府的这些欺骗性政策,激怒年轻的摩洛人民和学生,导致一些人加入阿布沙耶夫等极端组织,并对菲律宾政府发动暴力袭击。

参见

[编辑]
  • 印尼国庆日英语Hari Kemerdekaan(Hari Kemerdekaan),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于每年8月17日庆祝的国定假日,纪念印度尼西亚脱离荷兰统治宣布独立
  • 马来西亚独立日(Hari Merdeka),纪念马来西亚脱离英国统治独立的公共假日
  • 马布海英语Mabuhay(Mabuhay),菲律宾使用相似的欢呼声
  • 马拉德卡英语Maradeka(Maradeka),位于邦萨摩洛主张自治的伊斯兰政治组织
  • 默迪卡118(Merdeka 118),马来西亚的超级摩天大楼
  • 默迪卡广场(Merdeka Square),若干命名为“默迪卡”的广场

参考资料

[编辑]
  1. ^ Mardijker. Encyclopedia Jakarta. April 18, 2018 [2023-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19) (印度尼西亚语). 
  2. ^ Scott, William Henry. Looking for the Prehispanic Filipino and Other Essays in the Philippine History. Quezon City: New Day Publishers. 1992. ISBN 971-10-0524-7. 
  3. ^ Mallari, J. P. (2011). Tálabaldúgan. Holy Angel University英语Holy Angel University
  4. ^ Inside Indonesia - Merdeka!. [2009-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3).  Showing the usage of the term by the Indonesian poet Charil Anwar
  5. ^ 5.0 5.1 Merdeka – 31 August 1957 | Perpustakaan Sultanah Bahiyah. 5 August 2019 [2023-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6). 
  6. ^ Trivia Merdeka: 7 Laungan Kemerdekaan. Astro Awani. 2023-08-30. 
  7. ^ Pengisytiharan Kemerdekaan Tanah Melayu. 马来西亚: 国家档案馆. 2024-08-14 [2024-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5). 
  8. ^ 8.0 8.1 8.2 8.3 8.4 MERDEKA!!! Singapore's Merdeka Talks of 1956,1957, and 1958, and Merdeka proclamations before 1965. [2023-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19). 
  9. ^ Datu Udtog Matalam of the Mindanao Independence Movement (MIM)[永久失效链接]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