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QSO J1819+384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QSO J1819+3845
观测资料(历元 J2000)
星座武仙座
赤经18h 19m 26.55s
赤纬+38° 45′ 01.8″[1]
红移0.54[1]
类型EmG[1]
值得注意的特征无线电波源强度变化最大的类星体
其他编号
QSR J1819+3845, QSO J1819+3845, QSO B1817+387, QSR B1817+387, QSR 1817+387, QSO 1817+387, MITG J181925+3844
参见:类星体类星体列表

QSR J1819+3845是一个类星体,以其为银河系外无线电波强度变化最大而闻名[何时?]。该类星体可以在数小时内变化幅度在4个数量级以上[2]

概要

[编辑]

天文学家已经证实QSR J1819+3845光度大幅度变化是由星际物质造成辐射散射引起。该类星体提供了完美的证明显示因为星际物质或星际闪烁在辐射散射中扮演的角色[3]。天文学家借由分布于美国和荷兰的多台望远镜接收到该类星体讯号的时间差方式证明此现象。

星际闪烁是辐射受到星际物质干涉或折射所产生的现象。该现象可视为星际物质对来自辐射源的无线电波进行聚焦和发散,造成黑暗和明亮斑块,就像鱼池底的明亮与黑暗斑点。当地球穿过这些斑块时,将可以观测到无线电波强度的变化,就像前述鱼池中的鱼在黑暗与明亮斑点之间游动的情形。

如果衍射闪烁的标准理论适用的话,该类星体在地面无线电波的轨迹看起来将包含一个小于5微角秒的分量,因此温度必须超过1015 K。不过,闪烁的原因也许可能是不寻常的星际物质介入状态所造成。

尽管如此,QSR J1819+3845的重要性在于星际闪烁在一些类星体光度变化占有一定的重要性,并成为讨论的话题。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Simbad
  2. ^ Dennett-Thorpe J, de Bruyn AG. (2000). "The Discovery of a Microarcsecond Quasar: J1819+384".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0 Feb 1; 529 (2), L65-L68.
  3. ^ Dennett-Thorpe J, de Bruyn AG. (2002). "Interstellar scintillation as the origin of the rapid radio variability of the quasar J1819+3845". Nature. 2002 Jan 3; 415(6867), 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