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用户:LuciferianThomas/方针指引项目/共识方针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共识是维基百科运作的核心原则之一。编者通过在方针指引框架下的编辑及讨论产生共识:无异议的编辑一般假定具备共识,而有异议的情况下则通过在讨论页商讨产生共识。维基百科上的共识并不要求一致同意,亦不能通过投票得出。

产生共识的过程

[编辑]

共识是编者互动下的自然产物。在编者修改页面后,其他编者阅读页面后可决定是否跟进编辑。若编者无法通过编辑达成各方都满意的版本,则会使用讨论页商议以形成共识。

共识应考虑所有合理意见。没有人反对的观点是为理想的共识。然而,现实中不容易达成一致同意,但编者仍可在多数人意见基础下适当妥协,产生最广为接受的方案为共识。

通过编辑产生共识

[编辑]
共识产生过程的简化版流程图

一般而言,未有异议且未被回退的修改均可假定英语Wikipedia:Silence and consensus为当前共识支持的版本。若有编者接续编辑且未遇异议,新版本则假定成为有共识支持的新版本。如此,维基百科的内容将逐步增长并随时间而逐步改善

即使面对异议、编辑被回退,除内容方针及指引限制外,多数编辑争议可通过作一定妥协解决。在第一次被回退编辑时,编者应参考他人意见再改写原先的编辑;若想不到如何改写或再次被回退,则应在对应的讨论页新增章节讨论。

维基百科建议编者在编辑时使用编辑摘要讨论页解释自己的编辑,而回退他人编辑时更应如此。

勇于更新页面,但切勿冲动编辑。除特定情况外,重复回退他人编辑违反维基百科的编辑战方针;即使编者有使用编辑摘要“沟通”仍构成编辑战。

通过讨论产生共识

[编辑]

当编者无法通过编辑达成双方接受的版本,编者应在讨论页新增章节发起讨论。讨论应以方针、来源及常识为论据,编者亦可提出可能更被各方接受的替代方案。即使讨论结果未必能完全满足所有人的期望,但仍应取各方观点的最大公约数为共识。

征求外部意见

[编辑]

若编者间难以达成共识,则可经请求评论征求更广泛的意见。这通常有助于解开简单、善意的讨论死结:旁观者清,未涉事的编者往往会带来全新的见解,有利于涉事编者找到他们没有发现的中间立场。

管理员协助或社群介入

[编辑]

有些情况下,争议会演变成人身攻击或意识形态化,而不仅仅是内容上的争议了;这些争议就需要管理员或整个社群的介入。管理员不可裁定内容,但可以执行方针(例如生者传记),或按方针处理不当扰乱共识过程的编辑。在与不肯让步的编者共事时,可以考虑请求管理员帮助,有时只需提醒一位管理员注意讨论页就足够了:一般说来,管理员通常都会监视大量的页面,因此有可能管理员会看到争议并作出回应。

常犯错误

[编辑]

下列是编者在尝试达成共识时易犯下的错误:

  • 维基外的讨论。我们不鼓励编者在其他网站、论坛、聊天工具、电子邮件或其他本项目外的地方讨论。这些讨论在“维基内”决定共识时是不予考虑的,并在它们被揭发后会引发猜疑和不信任情绪。尽管我们需要在维基外讨论少数问题以顾及隐私,但绝大多数维基百科相关的事项都应在维基百科上讨论,这样它们将对所有参与者可见。
  • 傀儡真人傀儡。你完全可以邀请他人来提出新的看法和观点,但试图借着呼朋引伴参与讨论来扰乱讨论的秩序,或用自己的其他账号假装别人发言,都是不容接受。向维基百科通告板、维基专题或用户发送中立、信息充足的信息是允许的,但妨碍共识形成而违反方针的行为,将被视作扰乱性编辑。
  • 倾向性的编辑。持续、过分地寻求某个编辑目标十分扰民,应该避免。只有编者愿意互相倾听、回应和合作编写一篇更好的条目,共识过程才可顺利运作。如若编者拒绝任何共识而固执己见,无限期地发表冗长辩论以实现其目标,那么他/她将会破坏掉共识过程。固执己见的人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总会有比他/她更加固执的人出现;有社群支持的页面本身才是这场长跑的赢家。
  • 四处张贴、换个管理员来执行和新瓶装旧酒。反复在不同页面或使用不同措辞提出相同的议题,会造成混乱和相当扰民。当你得不到你想要的答案时,四处张贴,或者换下措辞来蒙骗其他编者都无助于事,因为迟早会有人发现你的所有议题。如果你足够细心能在各处讨论页标注链接的话,那你完全可以将正在进行的讨论聚集在一处,但更好的做法是选择一处最适合讨论共识的页面,并(尽可能)给出对问题的中立、明晰和客观的一段描述。参见选择性搬出方针英语Wikipedia:Policy shopping
  • 就算一致认为要作出改变,但不代表要作出改变。就算所有编者根据善意和方针一致不满意某条目的某一方面,但若没有共识如何作出改变,贸然改变可能十分扰民。例如,有些人想完全删除该部分,有些则反对删除,但他们之间未能就如何修改达成共识。在这情况下,若该部分稳定存在已久,或由以往共识而来,则讨论将胜于坚持己见。

判定共识

[编辑]

共识的级别

[编辑]

部分编者在特定地方和时间所达成的共识,不能凌驾更广泛的社群共识。例如,维基专题的参与者不能擅自决定某些通用的方针与指引不适用于该专题的条目,除非能说服更广泛的社群去同意他们的见解。

方针与指引反映既定共识,并应保持其稳定性与持续性。因此,在方针的修改上,维基百科要求比其他页面更高的参与度和共识。重大修改应首先在互助客栈和讨论页提出,并提供足够长的时间以确保议题能在实施前充分讨论。小修改可以直接编辑,但亦应经过严格子细的检查,并在编辑摘要、对应的讨论页互助客栈解释自己的更改。任何用户都有权回退无任何解释且涉及实际内容的更改。在修改方针时,应缓慢而保守。积极谋求他人看法与同意的编辑,更容易为社群所接受。

无共识

[编辑]

共识可以修改

[编辑]

共识是可以改变的,过去的共识可被挑战,也并非必须遵守。再者,对共识的修订通常也是合理的。因此,“根据共识”和“违反共识”并不是接受或拒绝提议与行动的有效理由。尽管过去的“广泛讨论”能引导编者去了解过去的共识,但编者仍应重新审查每一提案的价值,进而重新确定共识是否已经改变。

维基百科会保持其灵活性:因为新人往往会带来全新的观点;维基百科的成长也会带来新的需求;当新事物出现时,人们的看法也会随时间改变;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好的方式去完成某项工作。

一个代表小组可以代表整个社群作出决定。更多的情况下,人们会在事后的某个时刻,将共识的改变写入现有规程中去。但在所有的这些情况下,没有什么是可以永久不变的。世界会改变,维基百科也必须要改变。在未来作出进一步改变是合理的,并时常有此需求的,哪怕在多年未变的情况下。

不需要共识的情况

[编辑]

在极少数情况下,社群共识可被其他方针及措施凌驾:

  • 来自维基媒体基金会理事会开发员的公告,特别是著作权、法律问题或服务器负载等方面公告。这些公告具备方针地位。
  • 基金会行动不在中文维基百科方针的管辖范围内。
  • 部分行为,如移除侵犯著作权以及明显违反生者传记的内容,通常无须讨论或共识,这主要是由于被移除的内容带有会实际危害到维基百科的风险。

参阅

[编辑]

与共识有关的维基百科论述和资料:

与共识有关的条目:

外部链接

[编辑]

Category:维基百科行为方针 Category:维基百科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