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后龙溪桥
外观
下后龙溪桥 | |
---|---|
坐标 | 24°36′33″N 120°46′54″E / 24.609156°N 120.781662°E |
承载 | 台铁海线 |
跨越 | 后龙溪 |
地点 | 台湾苗栗县后龙镇 |
官方名称 | 下后龙溪桥[1] |
维护单位 | 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 |
设计参数 | |
桥型 | 上部结构:上承式预力箱型梁 下部结构:单圆柱悬臂式桥墩与沉箱基础 |
全长 | 534.6米(1,754英尺) |
宽度 | 双线桥梁 |
历史 | |
设计师 | 中华顾问工程司 |
施工单位 | 行政院退辅会荣工处 |
开通日 | 1990年(重建) |
地图 | |
台铁下后龙溪桥是位于台湾苗栗县后龙溪上的一座铁路桥梁,连接苗栗县后龙镇后龙车站与龙港车站,1988~1990年于旧桥下游侧重建新桥。
沿革与设计
[编辑]第一代桥
[编辑]海线铁路后龙~苑里路段自1920年5月开工兴建,其中“下后龙溪桥”跨越后龙溪,位于后龙至公司藔(今龙港站)区间,设计为每孔跨度19.2公尺的单线铁路上承式钢钣梁桥,桥墩为RC构造,圆形沉箱深度9公尺,1920年10月动工兴建,下部结构的桥墩受台湾总督府土木局委托,一并设计施作公路桥桥墩基础[2],成为一座铁公路共用桥;该桥的铁路桥部分于1922年完工[3],并随著海线铁路于同年10月11日全线通车而启用[4];公路桥的部分则在1933年7月开工,桥宽设计5.5公尺、桥长319公尺,1934年10月26日竣工,同月30日上午11时举行竣工典礼[5]。
第二代桥
[编辑]日本时代后期及战后,台铁局陆续改建或补强老旧铁路桥梁,并自1980年代起,大规模重建旧桥[6],其中第一代下后龙溪桥由于钢梁逾龄锈蚀,排洪断面不足,为了维持行车安全,台铁局将该桥纳入“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项目重建。新桥(第二代桥)建造于第一代桥下游侧约100至200公尺处[注 1],由中华顾问工程司细部设计、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荣民工程处承包。为配合海线铁路局部路段复线化,该桥采复线桥梁设计,自1988年(民国77年)4月4日开工,1990年10月12日完成东主正线通车,10月24日完成西主正线通车[1],1991年6月22日起后龙站至白沙屯站间启用双单线中央控制行车制(CTC)行车[7]。
第一代桥 | 第二代桥 | |
---|---|---|
用途 | 铁公路共用桥 | 铁路桥 |
长度 | 319公尺 | 534.6公尺 |
上层建筑 | 上承式钢梁桥 | 简支预力箱型梁 |
孔数 | 10孔[2];另亦有记载16孔[1] | 27孔 |
跨度 | 19.2公尺 | 19.8公尺 |
下部结构 | 混凝土桥墩[2];圆形沉箱深度9公尺 | 钢筋混凝土单圆柱悬臂式桥墩;沉箱深度20公尺 |
线路数量 | 单线铁路 | 复线铁路 |
现状 | 已拆除 | 使用中 |
近况
[编辑]- 第一代桥:1990年停用后,台铁局立即拆除桥梁上部的钢钣梁,交由台铁钢梁队再利用,或是就地标售;下部结构的桥墩因为与台1线公路桥(旧后龙溪桥)共用而保留。在后续台湾省公路局办理公路四年经建计画项下之瓶颈公路改善计画,于1995年拓宽台1线纵贯公路后龙~通霄段和后龙溪桥[8]后,停用原一代桥桥墩[9],并已于近年[何时?]拆除。
- 第二代桥:现役中。为配合“新港溪桥及其引道改建工程”(后龙站高架化工程)半半施工,2003年5月起,原本复线桥梁在靠近后龙站端的桥上设置临时号志站,以短距离单线铁路连结后龙站站场[10],至2009年6月30日后龙站高架车站正式启用后,二代桥桥头端恢复为复线。
其他纪事
[编辑]- 由于下后龙溪桥与下南势坑溪桥、龙港车站、下三叉河桥距离不远,且桥梁改建时需一并完成后龙站至白沙屯北号志站之间的复线化与铁路线形调整,因此,工程单位一并实施下列改建工程:
- 第二代下后龙溪桥完工后,台铁局于桥南设立“后龙靖海”碑,并于碑座镶上〈铁路沿线廿四座老旧桥梁重建纪要〉及〈下后龙溪桥重建记〉,说明桥梁重建始末。[11]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台湾铁路管理局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处. 《鐵路沿線老舊橋樑重建工程總報告》第4冊技術篇(二). 台北市. 1991年5月31日 (中文(台湾)).
- ^ 2.0 2.1 2.2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第廿二年報(大正九年度)》. 台北: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1921年12月30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数位典藏: 页58 [2022年7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7月16日) (日语).
- ^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第廿四年報(大正十一年度)》. 台北: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1923年12月17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数位典藏: 页60 [2022年7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9月9日) (日语).
- ^ 〈後龍車站〉,《臺灣驛站之旅》網站. 2004-2018年 [2019-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2).
- ^ 〈後龍溪橋 竣功式舉行 部落民大喜び〉,《台湾日日新报》第12423号,1934年11月1日,第3版。(日语)
- ^ 寿俊仁 (编). 《臺灣鐵路百週年紀念》. 台湾铁路管理局. 1987年6月9日: 页264~271 (中文(台湾)). 国家图书馆 (中华民国) 台湾记忆。
- ^ 台湾铁路管理局台中运务段. 〈白沙屯站〉,. [2019-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7).
- ^ 中华民国交通部:中华民国81年《交通年鉴》,台北市,1993年10月10日,页286~290。(繁体中文)
- ^ 〈原后龙大桥旧桥墩未拆 不阻碍水流〉,《中国时报》,1995年12月20日,第14版。(繁体中文)
- ^ 杜怡和,〈后龙站高架化工程〉,中华民国铁道文化协会《铁道情报》第145期(2003年7月号),页4~5。(繁体中文)
- ^ 台湾铁路管理局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处:《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总报告》第1册评估篇,台北市,1991年5月31日。(繁体中文)
注释
[编辑]- ^ 新旧两代桥的距离,北端约100公尺、南端约200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