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监测
针对传染病作监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公共卫生监测功能中主要的任务。中国疾病监测(英语:Disease surveillance in China)系统当前有三个重要功能:[1]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讯息系统(NDRS):这个系统涵盖中国大陆所有省、区域和县的所有人口(估计为13亿人)。在这个系统中,有35种法定传染病必须通报。
-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DSP):这个系统有145个监测点,监测点透过分层整群随机简单抽样方式做选择,涵盖中国人口中1%的代表性样本。
- 特定传染病、职业病、食物中毒等的监测
35种法定传染病,分为A、B、和C共三类。监测功能包括解释传染病自然历史、描述病例分布、启动疾病控制工作、监测在中国自然灾害期间的疾病流行、预测和控制流行病、并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由疾病监测网络收集而来的数据被用为基础,制定卫生政策和制定预防疾病策略。中国已建立连接30个省级行政区-包括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计算机法定传染病通报系统。这个系统的重要属性包括提供及时反馈,同时有系统的评估数据的品质。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NDRS)
[编辑]中国在1959年建立传染病报告系统。村庄层级收集到的数据向乡镇卫生所预防部门报告。数据从前述预防部门经过县卫生和防疫站传输到省级中心,然后再传输到中国医学科学院。从1977年开始,卫生部每年召开年会一次,对这些与传染病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作分析和讨论。
全国疫情报告微机通讯网(NATCN)在1987年建立,作为国家疾病报告系统(NDRS)的官方系统。这个网络由卫生部、和省卫生与防疫中心共同维护,它可监视公共卫生系统内各个级别的疾病流行情况。NACTN的运用随著网络技术设施的改善,扩展到公共健康监测的所有层面。
电脑网络发展
[编辑]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CAPM)在1986年获得卫生部的核准,开始建立全国性的微型计算机通信网络。目的在把全国所有省级卫生和流行病预防中心联系起来,以改善流行病通报和预防系统。一年后,这个系统开始运作,把30个省级行政区(包括省,自治区)的都会地区联系起来。这个网络的主要功能是收集有关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数据,获取有关其他类型疾病暴发的信息,并向地方和国家卫生部门提供月度和年度报告。
发病率和死亡率月度报告(MMMR)
[编辑]每个月,所有省级单位都会把与35种法定传染病相关的病例和死亡人数的县级摘要发送到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在2002年更名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会在每个月的13日至15日透过NACTN传输。在NACTN的中心节点上,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医学统计中心对数据作汇编并进行分析,向各省级单位提供反馈,并在一周之内制作全国资料摘要。MMMR的副本定期分发给各级卫生主管机构。
发病率和死亡率年度报告(MMAR)
[编辑]每年1月,所有省级单位都会提供补充报告,以修订和更新上一年提交的月度报告。此时还会提交针对特定年龄和职业死亡率和发病率报告。4月,在全国流行病会议上对监测数据做审查后,把MMAR和其他分析报告分送各相关主管机构。
监测数据计算机通信:技术问题
[编辑]直到1980年代,中国尚无公共数据传输系统。在建立全国通信网络时,必须透过类比式电话线系统上使用数据机。要让这种大型通信系统在老式线路上成功运行,是种重大挑战。把前述问题列入考虑后,当年所设计出的系统具有强大的容错冗馀能力-具有自我校正的能力-把由劣质电话线路和繁琐的电信交换系统引起的众多问题予以克服。
NACTN系统加入以下的功能后被增强:
- 为恢复操作做断点记录: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当电话线路中断时,这个功能会把每种断点状态记录。在重新连接后,可自动恢复数据传输。
- 自动节点扫描和重新分配路线:这个功能让系统扫描所有网络节点的状态,用来分配线路,优化线路持续连接。这个功能把系统效率提高,并让数据传输更顺畅。
- 自动分类/批量处理、重新排程、以及执行传输:这个功能可执行所有必要的网络命令,以执行由MMMR系统内指令档所安排的通信任务。功能会根据需要而调整路径,以完成受到延迟的传输。
- 数据压缩和资料安全:在传输前,数据经过"两阶段压缩"处理。档案可缩小90%以上,传输时间得以缩短。从网络上接收由30个省级机构数据中心传输而来的报告,仅需要约一小时的时间。压缩过后的档案让数据传输更加安全。
NACTN系统支援
[编辑]- 人员:在每个省份的计算机部门会挑选出一个或两个,专门操作NACTN当地节点的人员。一个工作组在1987年建立,来协调计算机应用程式和作业。各省级机构节点中心的人员每年会聚会几次,讨论网络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
- 硬体和软体:开发特殊应用软体:YQS用于收集和处理讯息,并生成报告,TXS则用于管理网络通信。
NACTN未来发展
[编辑]- 积累所收集的资讯
- 随时更新技术
- 在各省级机构中心建立子网络
一些省级机构与NACTN 合作,建立自己的子网络,促进当地的通信能力。
既有数据库
[编辑]国家疾病监测点(DSP)
[编辑]在1980年至1989年的10年期间,DSP的网络覆盖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包括人口为1,000万人(少于中国人口的1%)。这个网络在1978年被提出的时候,尚不可能获得人群的随机抽样样本。由于参与这个网络调查是自愿性的,纵然当局尝试调整样本来提高全国的代表性,收集的数据仍会有所偏差。因为DSP所覆盖的往往是社会经济地位属于中上阶层的人们。
选择新的DSP样本的工作在1989年重新展开。采用的方式是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选出145个DSP,这些人口的组合结构与全国人口普查中的结构类似。接著是把有关个人出生和死亡、传染病感染和某些类型的行为(例如吸烟)的资讯列入记录。在家庭层级,把有关社会经济指标、医疗卫生状况、和环境因素的信息加以收集。
然后把从DSP获得的信息,与从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好让卫生政策制定者能够更准确地对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做估计。更重要的是,政策制定者可根据来自DSP的信息(这些信息涉及系统覆盖人群的经济发展、文化背景和医疗卫生服务使用情况)作评估,。
DSP收集的数据包括:
乡镇卫生所和村庄预防单位收集的数据每个月都会上报,然后再通过省级中心把这些资讯传达给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学院每月向卫生部、各省卫生当局和所有的DSP分发报告。还会有年度报告的制作,分发给有关单位。
检测和调查
[编辑]DSP利用检测和调查,以提高数据的品质,并促进利用。这些监测和调查用来提供讯息,让政策制定者使用。目前,正在从事的活动有:
疾病监测点(DSP)网络的开发
[编辑]受到现有DSP监测的人口样本数据被收集,用来解决重要的,和正发生的公共卫生问题。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吸烟对健康影响的前瞻性研究,饮用水水质和疾病发生的评估,"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的评估,以及肝炎的流行病学研究。研究人员通过这样选择而来的样本,把这些数据与在DSP系统常规收集的数据作关联研究。
特定传染病监测
[编辑]以下是监测特定传染病的例子。
- 在夏季,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霍乱病例(通过微生物学或临床诊断而来)每隔10天均会向国家层级报告;这些资讯会被汇总并转回省级的原报告单位。
- 在8个省级机构中,国家诊断实验室透过即时报告和确证性测试,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较高感染风险的亚人群进行监测。
- 建立病毒性出血热流行病监测网络,以便立即报告病例。在相关疾病旺季,对啮齿目动物进行疾病监测,由地方层级提供预警系统。
数据收集品质控制
[编辑]品质管制(QC)和数据收集(DC)一直是中国疾病监测活动的重要成分。
- NDRS在每年11月会对医院和家庭作主动调查,以确定应该报告但并未报告的疾病比例。例如,在最近的一年,未报告的A类和B类传染病的比例占 27%。这个比例会用于校正传染病所引起发病率的年度估计总数。
- 每年对疾病监测点(DSP)作调查,用来估计传染病引起的出生、死亡和发病率短报部分。例如,从1990年到1991年,传染病发病率的报告有所改善。之前短报的出生、特定年龄的死亡、和特定疾病的死亡比例都列入报告。1991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派出的一个小组对于9个省级机构的18个 DSP所报告数据的品质做评估。在他们的研究中,影响数据品质的因素也会被确定。
使用监测数据控制疾病
[编辑]检测所得数据用于公共卫生计划的实施和评估。
- 监测 1991年洪水期间的传染病发病率
1991年,长江沿岸的6个省份发生严重洪水,中央政府对这些省份的疾病预防活动严重关注。专家被派往灾区,制定预防准则,分发给受灾省份。同时建立疾病活动每日报告系统。每隔3天把传染病发病率DSP数据与前几年的做比较(例如洪水期间的肝炎发病率,与前两年的可比时期相比较),以及早发现潜在疫情风险。1991年6月至1991年10月收集的数据显示,在洪水期间,传染病被有效控制。
- 预测中国的流行病学转变
在世界银行资助的一项研究中,从1986年至1989年由DSP收集而来的数据已用于研究中国的流行病学转变。并对2010年和2030年中国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做预测。在评估危险因子,并估计预防计划对这些慢性疾病的影响后,重新计算出死亡率。这些分析被用来作为为卫生部规划的建议。
- 脑膜炎的预测和控制
在运用观察研究和博耶-穆尔定理证明器对中国脑膜炎发病率的监测数据做过检视后,结论是疾病的发病率将在1984或 1985年达到最高峰。另外的分析显示,当时已经实施几年,但仅对12个月以下的儿童进行疫苗接种,还不足以控制发病率的陡升。因此,在监测数据(包括血清流行病学数据)确定脑膜炎高发风险的地区,采用新的计划,把接种范围扩大到所有5岁以下的儿童。在河南省实施的结果显示,加强接种覆盖率可成功降低脑膜炎发病率。
- 小儿麻痹症疫苗接种策略
在检视1988年至1989年有关小儿麻痹症的监测数据和疫苗接种率的数据后,把高危险地区标定。在这些地区,儿童于1989-1990年间被施以补充疫苗接种。到1991年,小儿麻痹症的发病率因此开始下降。
- SARS 监测与控制
根据报导,在2002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接获加拿大全球公共卫生情报网(Canadian Global Public Health Intelligence Network (GPHIN))提供讯息,说有媒体报导,在中国大陆爆发流行性感冒疫情,同一时间,美国全球传染病发生监测及反应系统(U.S. Global Emerging Infections Surveillance and Response System (GEIS))也提供讯息,在中国大陆的北京市以及广州市发生疑似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属疫情爆发,WHO旋即在当年12月联系中国当局,并获得中国流感监测单位提供的报告,经调查23个病例之中,有22例属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与前几年同期季节性发生形态类似。这表示中国的流感监测工作运作正常。随后WHO接获中国北京通报,在广东省陆续有较大规模疫情爆发,陆续有人死亡。[2]“在2002年11月至2003年9月间散布于29个国家和地区的疫情。.........疫情造成全球超过8,000人感染,导致包括医务人员在内的774例病人死亡”。基于截至2003年12月31日的数据,中国在这场SARS疫情中,确诊病例为5,327例,死亡人数为349人(请参考: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疫情)
- 新冠肺炎监测与控制
在2020年初首次在武汉被发现,随后迅速扩散到世界多国的冠状病毒病疫情(请参考: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关于NDRS以及'NDRS的运作细节,尚未见到详尽的报导。但是中国在2020年1月23日宣布武汉封城,随后湖北各城市陆续跟进,中国其他省级大城市如重庆市、北京市、上海市也陆续封城,其他省份的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也跟进实施,疫情因此得以控制,WHO对中国此举有正面评论(请参考:2019冠状病毒病中国大陆疫区封锁措施)。3月22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知,明确市内跨区卡点一律取消,逐步开通、恢复市内公共交通,省内、省外人员返汉凭健康码“绿码”通行,不附加其他手续,武汉将当地居民,根据他们的健康状况及染病风险程度分为红、黄、绿三种,透过手机上的流动应用程式,依个人资料产生QR码,在出入某些住宅大楼、办公场所、交通站场、还有公共场所,需要检验,有绿色QR码的受到限制最少,黄色的次之,红色的受到最多的限制。 [3]另外,中国也利用其建设已久的庞大网路监控摄影机监测系统,加入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病的防治控制工作。[4]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Ho, David. Is China prepared for microbial threats?. Nature. 2005-05-25, 435 (7041): 421–422 [2023-01-31]. ISSN 0028-0836. PMC 7095110 . PMID 15917780. doi:10.1038/435421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1) (英语).
- ^ David L. Heymann and Guénaël Rodier, Global Surveillance, National Surveillance, and SARS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32293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20-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31).
- ^ 存档副本. [2020-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6).
- Chinese Disease Surveillance Points System (DSP)(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ooney P. Counting the Dead in China.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6;84(3):168-9.
- Infectious disease surveillance 2.0: Crawling the Net to detect outbreaks</ref><ref>U.S., CHINA DEVELOP PLAN FOR IMPROVED DISEASE SURVEILLANCE May 6, 2003
- Infectious disease surveillance in China. Biomed Environ Sci. 1998 Mar ;11 (1):31-7 9559100 (P,S,E,B)
- Mekong Basin Disease Surveillance (Yunnan)
- China to promote disease surveillance network in Asia 26 Sep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