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亚历山大的区利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亚历山大的区利罗

亚历山大的区利罗Cyrillus Alexandrinus,376年—444年6月27日),又译作西里尔基里尔,天主教译为圣济利禄,于412年-444年间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任职亚历山大宗主教。区利罗著作甚多,积极参于当时关于耶稣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的争论。他是第一次以弗所公会议的关键人物,会议导致聂斯脱里被革除君士坦丁牧首的职务,聂斯脱里派亦被定作异端,大公教会和聂斯脱里派分裂。

区利罗在罗马天主教东方正统教派东正教被尊为圣人。在东正教,区利罗的瞻礼定于6月9日,并于1月18日和教父亚他那修一同纪念。罗马天主教会区利罗的瞻礼在1882年定于2月9日,在1969年修改为6月27日,作为逝世纪念日。路德会亦定于同一日。[1]1883年罗马教宗良十三世宣封区利罗为教会圣师

区利罗是具争议的人物,他驱逐了亚历山大城里的犹太人诺洼天派,并可能参与了杀害希腊女哲学家希帕提娅。历史学家对于区利罗要为这些事件应负上多少责任有不同意见。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曾指责他的举止就像一个骄横的法王,而聂斯脱里派的主教们认为他是“来破坏教会的魔王”。[2]

生平

[编辑]

关于他的早年生活,仅见于索克拉蒂斯等人不多的记载。生于约376年埃及小镇Theodosios,位置近于今天的大迈哈莱。他的舅父提阿非罗(又译西奥菲勒斯)是其前任亚历山大教宗。区利罗受过良好教育,自小接受文法、修辞、人文学科、神学和圣经学的正规教育。

区利罗在尼帝亚英语Nitria (monastic site)附近的修道院中度过了五年青少年时光。他被他的舅父亚历山大主教的提阿非罗任命为神职人员。提阿非罗于412年10月15日去世,10月18日区利罗接替提阿非罗成为亚历山大的主教。

亚历山大城的风波

[编辑]

驱逐犹太人

[编辑]

政府对这一人选感到不安,恐怕新任牧首区利罗会过于专权。当时亚历山大城是埃及、希腊、中东等地文化的大熔炉异教(如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多神教信仰)、犹太教基督教信徒之间时常爆发流血冲突。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更被暴徒焚毁。[3]

而事实上,区利罗成为了亚历山大各方面的主宰。他查封了诺洼天派的教会,并没收他们圣礼用的器皿。埃及的总督奥雷斯特斯英语Orestes (prefect)[4]对区利罗以教会干涉政府日常事务极为抗拒。[4]。有一次奥雷斯特斯在剧场颁布诏令,区利罗派了希拉克斯(Hierax)去刺探诏令的内容。犹太人素来和区利罗不和,发现了希拉克斯之后,认为这是区利罗的挑衅行为,引发暴动。[5] 奥雷斯特斯即场将希拉克斯当众处以酷刑,以平息民愤,亦想借此展示自己的权力。[6]

而根据基督徒记载,当地犹太人有计划地杀害了许多基督徒。一夜,街上有人叫喊“亚历山大的教堂著火了”,导致大量基督徒涌向教堂。犹太人便按预定计划屠杀基督徒。黎明,区利罗带领基督徒关闭犹太教会堂,将所有犹太人(亦有记载指只是杀人犯)驱逐出城,但放逐本来应是总督奥雷斯特斯的权力。[7]奥雷斯特斯无力阻止区利罗,但拒绝了区利罗送赠的圣经,因为送赠圣经除了表示和解,亦代表区利罗暗示自己权力在奥雷斯特斯之上。[8]

五百名来自尼帝亚的修士为了支持教牧来到亚历山大,引发另一场暴动。据说这群修士15年前就曾由区利罗的舅父、前任教牧提阿非罗训练,用来对付异己,区利罗亦用了五年让这群修士接受禁欲苦修的训练。这群修士指控奥雷斯特斯为异教徒,奥雷斯特斯则抗辩说自己是基督徒,已接受君士坦丁大主教浸礼。在骚乱中,一名修士安摩纽斯英语Ammonius (Alexandrian monk)以石头袭击奥雷斯特斯至头破流血。奥雷斯特斯的卫士害怕遭到群众的石刑而逃走,广场上的其他人将奥雷斯特斯救出,并逮捕了安摩纽斯。奥雷斯特斯伤好后,将安摩纽斯当众折磨至死。奥雷斯特斯和区利罗事后各自将事件上诉至当时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虽然不少基督徒亦知道安摩纽斯是因为行动过份而被处死,但区利罗却将安摩纽斯尊奉为殉道者[9][10]

希帕提娅之死

[编辑]
亚历山大城数学家、哲学家希帕提娅拉斐尔·圣齐奥画作雅典学院细部,罗马,1509-1510)

希帕提娅是亚历山大城著名女哲学家及科学家,柏拉图学派的领袖,在当时颇有声誉及影响力。不少贵族及富家子弟都曾专程来亚历山大城拜其为师,其中不少后来在政府和教会担任重要职位。她支持奥雷斯特斯,有基督徒认为她从中作梗,影响了区利罗和奥雷斯特斯的关系。[11]现代历史学家则认为总督奥雷斯特斯只是为了和希腊信仰的族群打好关系,才和希帕提娅熟悉,正如他也和犹太人关系良好。[12]

据公元五世纪所奎德《教会史》的记载,415年四旬节期间,基督徒将希帕提娅从车子里拉出来,拖行至教堂,脱光了希帕提娅的衣服,并以砖瓦杀死,肢解后焚尸。[13][14]近代的考证认为区利罗和奥雷斯特斯代表了当时基督徒的强硬派和温和派,而希帕提娅的惨死是两派斗争引致。威廉·史密斯认为希帕提娅和奥雷斯特斯关系紧密,引致教士们猜疑她在暗中挑拨离间总督和教牧区利罗。[11]东正教学者约翰·安东尼·麦古勤英语John Anthony McGuckin认为区利罗虽然是这群教士的首领,但这群教士的暴行也未必受到区利罗控制。[15]

和聂斯脱里的争端

[编辑]

亚历山大城的教会和安条克教会在教义上有很大分歧。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时,君士坦丁堡教廷接见亚历山大城和安条克教会的教士,卷入两者之间的矛盾。428年,来自安条克的聂斯脱里被任命为君士坦丁牧首,引起区利罗不满。[16]

一位安条克的神父在君士坦丁堡不愿称马利亚圣母,让区利罗找到机会攻击聂斯脱里。由于当时教徒已经习惯称马利亚为圣母,事件令君士坦丁堡的修士都很不满。聂斯脱里为此发言,他认为基督有神性和人性两种性质,马利亚只是耶稣肉身的母亲,而不是耶稣神性的母亲。这引来基督受难时有没有感受到痛苦的争论。区利罗认为神子的肉体是真实感受到痛苦的。[17]而聂斯脱里称神子是不会感到痛苦的,即使他同时具有人性和神性。[18]主教犹西比(Eusebius of Dorylaeum)指责聂斯脱里歪曲了经文,无异于认同耶稣只是神的养子。

而在亚历山大城里也展开了内斗,区利罗警告埃及的修士们不可投向聂斯脱里派的学说。该信件被聂斯脱里派的人截获并予以指责,双方信件上的吵闹越来越激烈。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在以弗所召集大公会议来解决争端。区利罗受到当地教士欢迎,在聂斯脱里来临之前先自开了第一次以弗所公会议,聂斯脱里大为震怒,不愿接受传召出席。结果会议将聂斯脱里定为异端,并将之逐出教。

其它聂斯脱里派教士终于来到以弗所,他们亦自行召集会议,指控区利罗为异端,被称他为“破坏教会的魔王”。[19] 狄奥多西二世下令拘捕区利罗,但被他逃脱。区利罗买通狄奥多西二世的臣子,并以达尔马提乌斯英语Dalmatius of Constantinople为首的暴民,围困皇宫并以言辞胁逼,罗马皇帝唯有认输,将聂斯脱里放逐,导致大公教会和聂斯脱里派的分裂。聂斯脱里派迁移至叙利亚等中东地区,教义被东方亚述教会吸收,其分支景教后来亦传播到远方的中国。

区利罗死于约444年,由大辅祭狄奥斯库若继任。与他相关的争论持续了几十年,由第二次 以弗所公会议(449年)直至第四次以弗所公会议(451年)尚未完全解决。

神学的见解和著作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Calendarium Romanum (Libreria Editrice, 1969), pp. 95 and 116
  2. ^ 爱德华·吉本, 《罗马帝国衰亡史》, 47
  3. ^ Preston Chesser, The Burning of the Library of Alexandria. [201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8). , eHistory.com
  4. ^ 4.0 4.1 Wessel, p. 34.
  5. ^ John of Nikiu, 84.92.
  6. ^ Socrates Scholasticus, vii.13.6-9. Wessel, p. 34
  7. ^ Socrates Scholasticus, vii.13 (who says that the whole Alexandrian Jewish community was expelled); John of Nikiu, 84.95-98 (who says that only the murderers were expelled). Welles, p. 35.
  8. ^ Wessel, p. 35.
  9. ^ Socrates Scholasticus, vii.14.
  10. ^ Wessel, p. 35-36.
  11. ^ 11.0 11.1 存档副本. [201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1). 
  12. ^ Christopher Haas, Alexandria in Late Antiquity: Topography and Social Conflict, JHU Press, 2006, ISBN 0-8018-8541-8, p. 312.
  13. ^ Socrate Scolastico, vii.15.
  14. ^ Giovanni di Nikiu, 84.88-100.
  15. ^ John Anthony McGuckin, Introduction to his translation of Cyril's On the Unity of Christ, Crestwood, NY: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1995, p. 13-14.
  16. ^ Leo Donald Davis, The First Seven Ecumenical Councils (325-787): Their History and Theology, Collegeville (Min.): The Liturgical Press, 1983, p. 136-148. ISBN 0-8146-5616-1
  17. ^ Thomas Gerard Weinandy, Daniel A. Keating, The theology of St. Cyril of Alexandria: a critical appreciation; New York (NY); T&T Clark LTD, 2003, p. 49
  18. ^ Nestorius, Second Epistle to Cyril 存档副本. [2010-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7). 
  19. ^ Edward Gibbon,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4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