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向善论
外观
人性向善论,又称儒家向善论、先秦向善论,或简称向善论,是“儒学”中的一门学派,由中华民国(台湾)历史、哲学学者傅佩荣始自西元1985年首次提出的概念。
以先秦儒家(藉论语、孟子)提出的“性善”观点作为基础的人性论主张,依据原典内容分析,指出原典强调人性中有自主且自动去行善(美)的意识跟动力,意即“向善”。与宋明理学及心学有所差异,也对朱熹“本善”的定义做出强烈批判。
此概念不认为人性能套入所谓本质,而是具备“向”的动力,并承认人性同时具备善与恶的因,因此与本善、本恶、本空的概念截然不同。
论点简述
[编辑]人性向善论认为,由于人始终在变化之中,我们不宜直接说“人性是什么”,只能说“人性要求我成为什么”。[1]人性向善论主张:人性中有要求主体行善的力量,若不行善则心不安。
原点依据
[编辑]一、性无善无不善
二、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三、有性善,有性不善
学术批判
[编辑]人性向善论与宋明传统心性之学并不尽相融,与朱熹、王阳明等人性本善论的主张相违,在学界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及反对[2][3]。
研究书目
[编辑]以向善论为基础之著作
[编辑]- 傅佩荣:《儒家哲学新论》,台北:联经,2010年。
- 傅佩荣:《傅佩荣解读论语》,台北:立绪文化,1999年。
- 傅佩荣:《人性向善:傅佩荣谈孟子》,台北:天下文化,2007年。
- 傅佩荣:《止于至善:傅佩荣谈《大学》‧《中庸》》,台北:天下文化,2013年。
- 傅佩荣:《原来孟子这样说》,台北:九歌,2010年。(附CD)
- 傅佩荣:《人性向善论发微:傅佩荣“人性向善论”之形成、论证与应用》,台北:立绪文化,2021年。
提及向善论或相关著作
[编辑]-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台北:台湾商务,1988年。
- 钱穆:《中国思想史》,台北:兰台出版社,2001年。
- 蒙培元:《中国心性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
- 姜国柱,朱葵菊:《中国人性论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 傅佩荣:《哲学与人生》,台北:天下文化,2003;全新修订版,台北:天下文化,2018年。
- 傅佩荣:《儒家哲学新论》,台北:联经,2010年。
- 傅佩荣:《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台北:天下文化,2008年。
- 傅佩荣:《孟子解读:新世纪继往开来的思想经典》,台北:立绪文化,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