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六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六识,佛教术语,的分类法之一,为六种感官认知的功能,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六者的合称,六识的集合称为六识身,形成六识界。六识与六根六尘,合称为十八界

若单立意识,则馀者称五识。瑜伽行唯识学派则加上末那识阿赖耶识,称为八识

概论

[编辑]

《杂阿含经》将识蕴分为六者,即六识[1]部派佛教,如说一切有部等,多以六识立说[2]

大乘经典中,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只列出六识[3][4]

龙树在《大智度论》中曾提出,佛说六识,意识所缘的诸法都是生灭法,如果存在“我法”的话,应该有第七识去识别它,但是没有第七识存在,因此无我[5]。清辨等中观论师只立六识[6]。现代佛教研究者,如印顺等人,认为八识学说为大乘佛教后期才被提出[7]

分类

[编辑]

十八界中,分为根、尘、识三组,其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者,合称六识。

有些佛教部派认为没有实体,不立为,去除意根,将其馀眼、耳、鼻、舌、身五者,合称五根。与五根相对,则去除意识后,称为五识。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杂阿含经》卷3〈60经〉:“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
  2. ^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11:“云何识界,谓六识身。即眼识乃至意识,是名识界。”
  3. ^ 玄奘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4. ^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95:“善勇猛!眼识界非眼识界所行,耳、鼻、舌、身、意识界亦非耳、鼻、舌、身、意识界所行。善勇猛!眼识界非眼识界所行,故无知无见,若于眼识界无知无见,是谓般若波罗蜜多。善勇猛!耳、鼻、舌、身、意识界亦非耳、鼻、舌、身、意识界所行,故无知无见,若于耳、鼻、舌、身、意识界无知无见,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5. ^ 《大智度论》卷12:“问曰:云何我不可得?答曰:如上我闻一时中已说,今当更说。佛说六识:眼识及眼识相应法,共缘色,不缘屋舍、城郭种种诸名。耳、鼻、舌、身识,亦如是。意识及意识相应法,知眼、知色、知眼识,乃至知意、知法、知意识。是识所缘法,皆空无我。生灭故,不自在故。无为法中亦不计我,苦乐不受故。是中若彊有我法,应当有第七识识我;而今不尔,以是故知无我。”
  6. ^ 圆测解深密经疏》:“诸声闻藏。但说六识。而无七八。具如诸教。今依大乘。自有两释。一,龙猛等,但说六识。是故清辨菩萨所造《中观心论》入真甘露品云:‘离六识外。无别阿赖耶识。眼等六识所不摄故。犹如空华。’故知彼宗唯立六识。二,弥勒宗,依《金光明》等,具立八识。”
  7. ^ 印顺 《佛法概论》:“佛教后期,发展为七识说,八识说,九识说。佛的区别识类,本以六根为主要根据,唯有眼等六根,那里会有七识、八识?大乘学者所说的第七识、第八识,都不过是意识的细分。”p.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