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12月24日) |
南斯拉夫 Југославија Jugoslavija | |||||||||||||||||||||||
---|---|---|---|---|---|---|---|---|---|---|---|---|---|---|---|---|---|---|---|---|---|---|---|
1918年-1941年 1945年-1992年 (1941年-1945年:流亡政府) | |||||||||||||||||||||||
国歌:《南斯拉夫王国国歌》(1919年-1941年) 《嘿,斯拉夫人》(1945年-1992年) | |||||||||||||||||||||||
首都 暨最大城市 | 贝尔格莱德 44°49′N 20°27′E / 44.817°N 20.450°E | ||||||||||||||||||||||
官方语言 |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马其顿语 斯洛文尼亚语 | ||||||||||||||||||||||
政府 | 南斯拉夫王国(1918年-1941年)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45年-1992年) | ||||||||||||||||||||||
历史 | |||||||||||||||||||||||
• 建立 | 1918年12月1日 | ||||||||||||||||||||||
• 南斯拉夫战役 | 1941年4月6日 | ||||||||||||||||||||||
• 联合国承认 | 1945年10月24日 | ||||||||||||||||||||||
• 彼得二世退位 | 1945年11月29日 | ||||||||||||||||||||||
• 南斯拉夫解体 | 1992年4月27日 | ||||||||||||||||||||||
货币 | 南斯拉夫第纳尔 | ||||||||||||||||||||||
电话区号 | 38 | ||||||||||||||||||||||
互联网顶级域 | .yu | ||||||||||||||||||||||
| |||||||||||||||||||||||
今属于 | 波黑 克罗地亚 科索沃 蒙特内哥罗 北马其顿 塞尔维亚 斯洛维尼亚 |
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西里尔字母:Југославија,拉丁字母:Jugoslavija),是1918年至2003年存在于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以从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独立的塞尔维亚族所建立的塞尔维亚王国为基础,经两次巴尔干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随著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的战败,塞尔维亚和附近的各南部斯拉夫民族地区合并,创建了君主制的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轴心国入侵,占领并分裂了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斯拉夫王国改组为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称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
冷战期间,约瑟普·布罗兹·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并不投靠美国或苏联任何一方,参与组建了不结盟运动。1963年随着新宪法颁布,地方自治权逐渐扩大,南斯拉夫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71年和1974年的新宪法再次继续分权,将各共和国权力提升。使得各个共和国离心力增强。
1991年至1992年间,除了塞尔维亚和黑山之外的其他民族国家纷纷从南斯拉夫独立,原联邦政体也因此而逐渐解体。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国在1992年重新组织成立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希望能够成为原联邦的继承者。然而由于新边界的划分问题,导致了前南各国之间爆发了连续十年之久的南斯拉夫内战。
在2003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重组成为更为松散的邦联,并易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南斯拉夫也随之成为历史名词。自2008年后,前南斯拉夫的领土共分裂出北马其顿、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等六个受联合国承认的国家,以及只得到部分国家承认的科索沃。
变迁
[编辑]-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匈帝国解体后,1918年12月1日,塞尔维亚王国国王彼得一世宣布成立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Краљевина Срба, Хрвата и Словенаца / Kraljevina Srba, Hrvata i Slovenaca;斯洛维尼亚语:Kraljevina Srbov, Hrvatov in Slovencev),或者简称为SHS王国(Краљевина СХС / Kraljevina SHS)。此王国包含原先独立的塞尔维亚与黑山(1918年11月28日黑山王国并入塞尔维亚王国)两个王国,以及原属奥匈帝国的大片领土;这些领土包括原属奥匈帝国内莱塔尼亚(奥地利帝国)的卡尼奥拉 、施蒂利亚和达尔马提亚的大部分,奥匈帝国外莱塔尼亚(匈牙利王国)的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和伏伊伏丁那),以及奥匈帝国直辖省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1929年,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入侵,南斯拉夫王国解体。
-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重建为民主联邦南斯拉夫。
- 1946年,更名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并实行联邦制,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黑山六个共和国组成(面积合计25.58万平方公里,1983年人口2,285万)。
- 1963年,又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 1992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共和国(2019年更名为北马其顿)、波黑纷纷独立;未独立的塞尔维亚、黑山等两个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
- 2003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正式取消“南斯拉夫”这一国号。
- 2006年,黑山经由公民投票脱离塞尔维亚和黑山,塞尔维亚和黑山解体。
- 2008年,科索沃脱离塞尔维亚正式独立,截至2020年已获得98个联合国会员国承认。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的反对,至今仍未加入联合国。
南斯拉夫政权更替
[编辑]政权 | 存续日期 | 政治体制 | 首都 | 国旗 | 国徽 | 国家元首 | 政府首脑 | 法定货币 | 疆域地图 | 历史变更 |
---|---|---|---|---|---|---|---|---|---|---|
南斯拉夫王国 | 1918年-1945年 | 单一制 君主立宪制 议会制 |
贝尔格莱德 | 彼得一世 | 斯托扬·普罗蒂奇 | 南斯拉夫第纳尔 | ||||
民主联邦南斯拉夫 | 1943年-1945年 | 联邦制 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 临时政府 |
贝尔格莱德 | 伊万·里巴尔 |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 |||||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 1945年-1992年 | 联邦制 社会主义共和国 一党专政 |
贝尔格莱德 |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 |||||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 1992年-2003年 | 联邦制 一党优势制 总统制 多党制 |
贝尔格莱德 |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 沃伊斯拉夫·科什图尼察 |
历史
[编辑]南斯拉夫历史系列条目 | ||||||||||||
---|---|---|---|---|---|---|---|---|---|---|---|---|
奥匈帝国 | 蒙特内哥罗 王国 |
塞尔 维亚 王国 | ||||||||||
斯克塞人国 | ||||||||||||
南斯拉夫王国 | ||||||||||||
纳粹德国 意大利 |
匈牙利 保加利亚 | |||||||||||
克罗地亚独立国 塞尔维亚 救国政府 | ||||||||||||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 ||||||||||||
| ||||||||||||
斯 洛 文 尼 亚 |
克 罗 地 亚 |
波 黑 |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塞黑 |
北 马 其 顿 | ||||||||
塞 尔 维 亚 |
黑 山 | |||||||||||
科 索 沃 | ||||||||||||
泛南斯拉夫
[编辑]14世纪时塞尔维亚曾经是巴尔干最强盛的国家之一。15世纪后至19世纪,巴尔干半岛在土耳其人的统治下;亚得里亚海东岸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在奥匈帝国和威尼斯共和国的统治下。早在19世纪时许多知识分子-尤其是克罗地亚学者-就在推动所谓的“伊利里亚运动”。这一运动的基础是南斯拉夫人都是古老伊利里亚民族的后裔,因此本就应该生活在同一国家之内。[1]
1878年塞尔维亚和黑山独立,相继成立王国。1917年,奥匈帝国内的南斯拉夫人族群代表在希腊科孚岛举行会晤,其中包括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包括当时仍未识别的波斯尼亚穆斯林),此外还有1835年已经建国的塞尔维亚王国代表。他们一致决定,宣布成立一个统一国家。[1]
建国
[编辑]1918年12月1日,在贝尔格莱德正式宣布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埃西亚-斯洛维尼亚王国”。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国民议会也欢迎塞军开入萨格勒布。但塞军的行为马上引起克罗地亚人的反感,克罗地亚农民党主席斯捷潘·拉迪奇更呼吁农民消极对待塞军和南斯拉夫政权,认为其代表著军国主义,延续哈布斯堡专制,要求王国改组为联邦。各个族群之间爆发激烈的政治争论:塞尔维亚人主张单一制建国方案,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则坚持建立联邦制国家。[1] 1929年亚历山大亲王任国王后,国名改为南斯拉夫王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南斯拉夫的国家名称。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4月,轴心国入侵南斯拉夫,被纳粹德国、意大利、匈牙利及保加利亚分割占领。
铁托领导南斯拉夫共产党和苏联军队的协助,击败德军及其盟友,并于1945年11月29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南斯拉夫通过新宪法,并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由塞尔维亚、黑山、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6个共和国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由铁托出任总统,铁托执政下的南斯拉夫与苏联保持距离,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运动,使南斯拉夫成为欧洲唯一没加入华沙公约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发展经济,使南斯拉夫成为比较富有的东欧国家。自苏南分裂后,南斯拉夫走上了一条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的道路,建立了一套符合自己国情的经济工业道路,自50年代政治和经济改革以来,南斯拉夫普通人民在生活上明显比其他东欧国家自由,西方的文学电影都被允许传播到南斯拉夫,每年有超过600万游客进入南斯拉夫,直到1976年,全国有36%的人民拥有自己的汽车,每1.8个家庭拥有一台电视,每2.1个家庭拥有一部冰箱,所有7岁到15岁的儿童都可以免费受到8年义务教育,虽然和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是落后了一些,可是相比同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人民的生活是充裕的。但是南斯拉夫的地区贫富问题一直非常严重,最发达的斯洛文尼亚与邻国奥地利、意大利经济水平相近,而马其顿、科索沃则是欧洲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铁托是战后首先敢挺身对抗苏联的扩张,与史达林决裂的共产党领袖,直到1955年,铁托才与赫鲁晓夫改革后的苏联恢复正常外交关系,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一度又有恶化,后来随着中苏交恶与决裂,苏南关系又迅速升温。[2]1950年代,南斯拉夫开始与亚非等地的第三世界国家有所接触,先是印度及缅甸,之后拓展到埃及跟印尼,1955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1956年,狄托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及埃及总统纳瑟三人在布里奥尼岛发表声明,支持不结盟运动,并于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首次高峰会。使其不论在国内,或是第三世界国家,都越来越受到欢迎。这项运动的成员国不愿涉入冷战,拒绝与美苏两大强国结盟,至2007年已有118成员国,涵盖了联合国三分之二的成员国,全世界55%的人口居住在这些国家之中。[3]
苏共在斯大林时代认为铁托的南斯拉夫是修正主义的样板,而在1960年代,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转而认为南斯拉夫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坚持继续称南斯拉夫为修正主义国家。[2]苏联勃列日涅夫政府在1968年镇压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后,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一度又出现紧张,铁托派特使爱德华·卡达尔到北京面见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中国与南斯拉夫关系改善。为防止中国与南斯拉夫亲密,勃列日涅夫宣布勃列日涅夫主义宣称的苏联可以为了安全武装干预“社会主义大家庭”任何一国的范围不包括南斯拉夫,苏南关系才再度改善。[4][5]
瓦解
[编辑]1980年铁托逝世,南斯拉夫开始走下坡路,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在1991年前苏联解体之后,各民族开始各自争取自治和独立。
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由于政治背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上的差异致使各成员国深层次矛盾很尖锐。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各民族开始各自争取自治和独立。1991年-1992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波斯尼亚和赫塞哥维那)相继宣布独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2年宣告解体。原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于1992年4月27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继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之后,塞尔维亚的科索沃自治省由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实际管辖。虽然从法理上依然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并得到欧盟和美国外交担保,不支持科索沃独立,不会分裂南斯拉夫,但是实际上脱离了南斯拉夫以及塞尔维亚的管辖。科索沃在2008年宣布独立,并立即得到欧盟和美国外交承认。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议会两院分别以多数票表决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从而标志著塞尔维亚和黑山这一共和国联盟正式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联盟从此不复存在。
2006年3月,前总统米洛舍维奇在海牙国际战争罪行法庭接受审判时,在囚禁室突然逝世。
2006年5月21日,黑山就是否维持目前的单一国家,还是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国家举行公民投票,独派以55.4%的微弱优势决定终止与塞尔维亚的联邦关系。6月3日,黑山议会正式宣布独立,6月5日塞尔维亚国会亦宣布独立并且成为塞黑联邦的法定继承国。2008年2月17日阿尔巴尼亚裔主导的科索沃也正式由塞尔维亚独立,此举动标志了南斯拉夫联盟的完全解体。
总括而言,当铁托于1980年死后,南斯拉夫内各种族问题逐渐深化。而南斯拉夫分裂其实亦缘于其他因素,财富分布不均和民族主义复兴,各民族只著重自己权益,而塞尔维亚中央政府又无力控制,南斯拉夫内战因而爆发,最终导致解体。
南斯拉夫各国解体事件一览表
[编辑]成员国 | 引发独立事件 | 独立战争 | 独立时间 | 首个承认独立国家 |
---|---|---|---|---|
1990年代 | ||||
斯洛维尼亚 | 1990年斯洛维尼亚独立公投 | 十日战争 | 1990年12月23日(公投) 1991年6月25日(正式独立) |
德国 |
克罗地亚 | 1991年克罗埃西亚独立公投 | 克罗地亚战争 | 1991年5月19日(公投) 1991年6月25日(正式独立) |
欧盟 奥地利 |
北马其顿 | 1991年马其顿独立公投 | 马其顿纷争(2001年显现) | 1991年9月8日(公投) 1991年9月17日(和平独立) |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
波黑 | 1992年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独立公投 | 波斯尼亚战争 | 1992年2月29日(公投) 1992年4月6日(美国承认独立) |
保加利亚 |
塞族共和国 | 1993年塞族共和国公投 | 波斯尼亚战争 | 1992年2月9日(首次独立) 1995年12月14日(回归波黑;代顿协议) |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
2000年代 | ||||
蒙特内哥罗 | 2006年黑山独立公投 | 不适用 | 2006年5月21日(公投) 2006年6月3日(正式独立) |
爱沙尼亚 法国 |
科索沃 | 2008年科索沃宣告独立 | 科索沃战争 | 2008年2月17日(正式宣布独立) | 阿尔巴尼亚 |
各加盟共和国、自治省现况
[编辑]
宪法顺序 | 加盟国/自治省名称 | 旗帜 | 徽章 | 加入年份 | 首都 | 独立年份 | 现今政权 | 现时旗帜 | 现时徽章 |
---|---|---|---|---|---|---|---|---|---|
1 | 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 1945 | 卢布尔雅那 | 1991 | 斯洛维尼亚 | ||||
2 | 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 1945 | 萨格勒布 | 1991 | 克罗地亚 | ||||
3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社会主义共和国 | 1945 | 萨拉热窝 | 1992 | 波黑 | ||||
4 | 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 | 1945 | 波德戈里察 | 2006 | 蒙特内哥罗 | ||||
5 | 马其顿社会主义共和国 | 1945 | 斯科普里 | 1991 | 北马其顿 | ||||
6 | 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 1945 | 贝尔格莱德 | 1992(南联盟) | 塞尔维亚 | ||||
7 | 伏伊伏丁那社会主义自治省 | 1963 | 诺维萨德 | (塞尔维亚自治省) | 伏伊伏丁那 | ||||
8 | 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 | 1974 | 普里什蒂纳 | 1990(首次) 2008(部分承认) |
科索沃 |
逸闻
[编辑]南斯拉夫素有“一个国家、二种文字、三种语言、四种宗教、五个民族、六个共和国、七个邻国、八个政治实体”的形容。
这些分别是:
一个国家──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三种官方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埃西亚语、斯洛维尼亚语和马其顿语
五大民族──塞尔维亚人、克罗埃西亚人、斯洛维尼亚人、马其顿人和蒙特内哥罗人
六个加盟共和国──塞尔维亚、克罗埃西亚、斯洛维尼亚、马其顿、蒙特内哥罗和波黑
七个邻国──阿尔巴尼亚、希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和义大利
八个政治实体──塞尔维亚、克罗埃西亚、斯洛维尼亚、马其顿、蒙特内哥罗、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南斯拉夫百年:一个国家的“冥诞”. 德国之声. 2018-02-12 [2018-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 ^ 2.0 2.1 1963年中共三评苏共中央公开信:南斯拉夫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吗?. [201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7).
- ^ 江秉彝,2007,〈南斯拉夫疆界与民族冲突(1991-2006)〉,硕士论文,东海大学政治系,页25。
- ^ 1969年勃列日涅夫会见铁托. [201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4).
- ^ 南斯拉夫发言人武伊察说:勃列日涅夫访问南斯拉夫“有助于推进南苏友好合作”. [201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