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君士坦丁堡城墙

坐标41°00′20″N 28°58′25″E / 41.00556°N 28.97361°E / 41.00556; 28.97361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君士坦丁堡城墙
İstanbul Surları
显示拜占庭帝国时期君士坦丁堡及其城墙的地图
位置坐标41°00′20″N 28°58′25″E / 41.00556°N 28.97361°E / 41.00556; 28.97361
所在国家:土耳其
所在城市: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初次兴建:君士坦丁一世
历史演变
拜占庭城墙
君士坦丁城墙
狄奥多西城墙
城墙性质:军事防御工事

君士坦丁堡城墙土耳其语İstanbul Surları)是一道围绕并保护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的石墙[1]:10,城墙自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建都以来已存在[1]:4-5。君士坦丁堡城墙经历过无数的加建及修补,是现存的古代要塞体系,也是世上最复杂及最精密的要塞体系之一。

城墙最初是在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时兴建,全方位地环绕著新都,防御来自陆路及海路的攻击[2][3]。随著城市扩张,一道被称为狄奥多西的新城墙在五世纪动工兴建[4]:110。虽然城墙的某些部分略欠精巧,在部署得当的情况下,君士坦丁堡城墙在任何中世纪时代的围攻下都坚不可破,有效地在阿瓦尔人阿拉伯人罗斯人保加利亚人等的围攻下保护君士坦丁堡及拜占庭帝国。直至攻城火炮的出现,使得君士坦丁堡城墙不再是神话般难以攻破。1453年5月29日,鄂图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城市失陷据称是因为鄂图曼帝国军队打通了其中一道城门,并非城墙被突破[5]

在鄂图曼帝国统治时期,君士坦丁堡城墙大抵都能维持原状[6]。直至十九世纪,城市的发展已超出中世纪时的城界,部分城墙被移除[7]。纵使君士坦丁堡城墙在此后日久失修,城墙的许多部分至今依然屹立。1980年代,一个大规模的复原计划开始启动,使游客能够鉴赏其原貌[1]:60

陆墙

[编辑]

拜占庭城墙

[编辑]

君士坦丁堡最早的防御工事建于前7世纪,当时由拜占斯领导、来自墨伽拉的希腊殖民者建立了拜占庭[8],当时的拜占庭只有一座城堡和少量城防设施。在古代罗马时期,拜占庭虽然是繁荣的贸易场所,但重要性不及后来。在罗马皇帝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佩森尼尔斯·奈哲尔(Pescennius Niger)爆发内战期间,奈哲尔被塞维鲁的军队围困在拜占庭达三年之久[9],拜占庭的重要性才越发显著。塞维鲁在得到这个教训后拆除了拜占庭的城墙,并削减拜占庭的地位[10]。不过,他意识到这个城市在战略上的重要性,重建了拜占庭,并增添了许多纪念性建筑物(包括竞技场)及全新的城墙,扩大城市面积[11][12]。目前有关塞维鲁在位时所建的那道城墙的资料不详,只知道城墙所在的大概位置,其主城门大约在后来建成的君士坦丁广场稍前的位置[13]

君士坦丁城墙

[编辑]

君士坦丁一世将罗马帝国的首都迁至拜占庭,命名拜占庭为君士坦丁堡(即“君士坦丁之城”)[14]。他在塞维鲁城墙以西的2.8公里建造一道城墙,大大地扩大了城市的范围[15]:70。君士坦丁城墙是单面墙[16],在一定距离设城楼,建造时间始于324年,在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在位时完工[17]。城墙的大致路径已知,由金角湾海墙的普拉蒂亚城门至普罗潘提斯城墙圣阿米尼林斯城门为止。这道城墙在拜占庭帝国时期都存在,后来这道城墙的防御作用被狄奥多西城墙取代[18]查士丁尼一世登基时,君士坦丁城墙的黄金城门依然健在,直至拜占庭亡国后被1509年的一次地震摧毁[19]。拜占庭学者赫里索洛拉斯形容黄金城门为“宏大大理石建筑的一个高耸的缺口”,城门附近有拱廊[20]。在早年,城门还树立著一些雕像,包括君士坦丁的雕像,但在740年的地震被破坏[21]。在拜占庭帝国统治后期,一幅十字架的画像被置在城门上,因此黄金城门在奥斯曼时代被称为伊萨卡皮,“耶稣之门”[22]

早在五世纪,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发展已超出君士坦丁城墙,那些溢出城墙的地带被称为伊桑基安尼安[23]

狄奥多西城墙

[编辑]
狄奥多西城墙塞律姆布里亚城门处的复原部分,外城墙及内墙都清晰可见,辅有内墙的城楼

狄奥多西城墙又称提奥多西城墙,408年[24],在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统治下,新城墙的建筑工程于君士坦丁堡城墙外的色雷斯平原展开 ,位置大约在旧城墙以西的1500米[25],由马尔马拉海延伸至金角湾布雷契耐(Blachernae),总长度为5630米[26]。尽管城墙开始动工时,狄奥多西二世年仅七岁,城墙还是被命名为狄奥多西城墙(希腊语:Theodosianon Teichos)。工程在东方禁卫军统领安提莫斯的监督下进行[27],在413年完工[15]:71。城墙由南至北长约5.5公里,在马尔马拉海的大理石塔向布雷契耐伸延,止于波菲罗根尼蒂斯宫(Palace of the Porphyrogenitus),后来连接著布雷契耐的城墙。447年,一次强烈的地震破坏了大部分城墙[28]:202,当时君士坦丁堡受到阿提拉的威胁,狄奥多西二世遂命城市长官弗拉菲乌斯·托罗斯·塞琉古·赛勒斯(Flavius Taurus Seleucus Cyrus)指挥紧急修复工程[29],赛勒斯雇用城市理事协助,在六十天内完成修复。这在梅乌拉那城门上的希腊语及拉丁语题铭上得到证实。与此同时,在狄奥多西城墙外面又被加筑一道外墙,并在外墙前挖出一条宽阔的沟[30]

建造

[编辑]

狄奥多西城墙被建成双层城墙,毗邻水沟。内墙以坚固的结构组成,墙厚5米,高12米[31],外表是经过精心切割的石灰岩块,城墙核心则是以石灰及碎砖压成的灰泥[20]。大约有七至十一条砖带横过结构,每条砖带厚约40厘米,这些砖带不仅是用作装饰,还透过束紧岩面与核心来增强结构的内聚力,并可增强城墙对地震的抵抗力[32]。狄奥多西城墙共有96座城楼,主要都是方形,也有八角及六角形,高18-20米,城楼的间距是55米[28]:202-203。每座城楼的顶部也有城垛。城楼内部分为两层,底层通往城内,用作储物,上层可经城墙走道进入,设有窗户以供暸望及投射之用,可利用斜梯登上城墙[1]:12-13

内墙与外墙之间的间隙

外墙与内墙之间的距离有15-20米[33],两墙之间的间隙被称为外城台[1]:13。外墙底部厚2米,在连接外城台处有一些拱形的房间,上方是城垛走道,外墙高约8.5米[34]:326。从城内可经主城门或内墙底层的后间到达外墙。外墙同样有96座城楼[35],呈方形或新月形,正好处于内墙城楼间距的中间,起著辅助内墙城楼的作用。连接外城台的房间有窗户,下方有后门,通往外台。外墙的防御力惊人,在1422年及1453年的围城战里,拜占庭帝国及其盟友的兵力不足以守护两层城墙,于是集中兵力死守外墙[1]:13

护城河与外墙的距离约为15米,形成内城台,内城台有一条沿著城墙延伸的道路。护城河阔20米,水深10米[28]:203,河内侧有一道高1.5米、有射击口的墙壁[36],这是君士坦丁堡的第一道防线。

城门

[编辑]

城墙共有八道主要的城门及大量的后门,一些主要的城门可通往护城河的桥梁,次要的城门被称为军用城门,通往城墙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区分很可能只是史学的习惯,另外,有证据显示有些次要的城门也曾经用作民用交通[37]:74-75,而这种民用与军用城门的区分也受到质疑[38]:15

对于当中几道城门的辨认仍存在争议,因为拜占庭编年史家所提供的城门名称多于城门的数量,而且还有一些不准确的考古资料。城门由南至北按次序排列为

黄金城门
[编辑]

黄金城门(希腊语:Χρυσεία Πύλη、拉丁语:Porta Aurea、土耳其语:Altınkapı、Yaldızlıkapı)是君士坦丁堡的主要出入口,有时会用作凯旋式庆典,直至科穆宁时期,此后,唯一一次的凯旋式庆典是1261年8月15日米海尔八世重新征服拉丁帝国后进城[34]:153

黄金城门本来是凯旋门,在约388年狄奥多西一世统治时落成,以庆祝战胜马格努斯·马克西穆斯(Magnus Maximus)[28]:204。在黄金城门落成时,它并不属于君士坦丁堡城墙的一部分,跨立于厄纳齐雅大道(Via Egnatia)[39]。黄金城门的建筑精巧,由大型大理石方块在不用水泥的情况凑合而成,拥有三个拱形结构,有大量的雕刻,包括顶上的青铜双轮战车雕刻,该战车由大象拉动,仿效罗马的凯旋城门[40]。城门原本镀上了黄金,这亦是黄金城门名字的由来。965年,尼基弗鲁斯二世摩普绥提亚(Mopsuestia)的铜制城门取代原本的镀金城门[41]

黄金城门后来并入狄奥多西城墙,加设外城门,这道外城门的两侧在后来连接著两层的大理石浮雕。根据十七世纪英国旅客的描述,这些浮雕显示出神话景象。这些浮雕在十七世纪已失落,可能被用作建造凯旋门。据其他的描述所说,外城门的顶部有维多利亚的雕像,被冠以王冠[42]

鄂图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耶迪库勒堡垒耸立在黄金城门建筑群的后方[43]。由于黄金城门经常都保持关闭,堡垒落成后遂打通一道后门(11号与12号城楼之间),以供日常交通往来之用。基辅罗斯效法黄金城门,分别于基辅弗米基米尔建造同名的城门[44]

第二军用城门
[编辑]
第二军用城门

第二军用城门位于22号与23号城楼之间[45],通往城墙外一个木制的剧场[46]。第二军用城门现今被称为贝尔格莱德城门,因苏丹苏莱曼一世在1521年征服了贝尔格莱德后在这里安置了一批塞尔维亚工匠[4]:127。据历史学家尼西塔斯·卓尼亚铁斯的说法,在1189年,罗马皇帝伊萨克二世用墙隔开这道城门,因为根据预言所说,神圣罗马帝国腓特烈一世会通过这道城门进入君士坦丁堡[47]:222。第二军用城门在1346年重启[48]:558,但在1453年围城战之时再度被关闭,一直至1886年。

泉源之门
[编辑]
泉源之门

城墙外一所名为泉水诞神女修道院的教堂使这道城门被命名为泉源之门[49],泉水诞神女修道院位于当今巴鲁克尔的近郊地区。泉源之门又名米兰迪亚斯之门,因一条起自米兰迪亚斯的古老道路经泉源之门进入城内。土耳其语称泉源之门为希吕姆波里安之门,城门位置35号与36号城楼之间,在后拜占庭时期经过重建,门拱在鄂图曼帝国统治时期被更换过[38]:64

1261年7月25日,尼西亚帝国阿莱克修斯·斯特拉特戈普洛斯将军经泉源之门重夺君士坦丁堡[4]:128

第三军用城门
[编辑]

第三军用城门紧接著泉源之门落成,位于城墙的C形部分及39号与40号城门之间。第三军用城门没有土耳其语名称,属于拜占庭中期或后期的建筑,其相应的外城出口在二十世纪早期已消失[38]:64-66

勒佐卡拉布里亚之门
[编辑]

勒佐卡拉布里亚之门位于城楼50号与51号之间,因处于勒佐卡拉布里亚郊区而得名[15]:71,又称红衣人之门,因447年时城门被一批身穿红衣的希腊人维修过。

圣罗马努斯之门
[编辑]

圣罗马努斯之门的名字取自附近的一所教堂,早期称为第四军用城门,位于城楼59号与60号之间,有一间警卫室。这道城门是继黄金城门后最大的城门。在圣罗马努斯之门与查瑞休斯之门之间有一段被称为“中间城墙”的城墙,这是一段长约1250米的延伸城墙,被认为是狄奥多西城墙当中最脆弱的部分[4]:91,这里的地形向溪谷骤降,因而墙身低于对坡。穆罕默德二世曾在此处部署了炮兵,现今这一部分的城墙大多已毁坏。

托卡比
[编辑]

土耳其语称为托卡比,“大炮之门”,紧随著圣罗马努斯之门落成,位处65号与66号城楼之间。1453年围城战时有大炮对著这道城门,因而得名。这道城门在早期是“民用的圣罗马努斯之门”[4]:91

第五军用城门
[编辑]

第五军用城门位于莱库斯河以北,77号与78号城门之间。土耳其语称为“突击之门”,因在1453年5月29日早上,鄂图曼帝国军在这里成功突破防线[4]:130

查瑞休斯之门
[编辑]
复原后的查瑞休斯之门

查瑞休斯之门可通往城外的墓地。1453年,最后一任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这里建立了他的司令部。土耳其语为“亚德里亚堡之门”。在攻占君士坦丁堡后,穆罕默德二世由此门进入[1]:27。查瑞休斯之门位处旧城的最高点,为海拔77米。

科克波塔
[编辑]

据历史学家麦可·祖卡斯(Michael Doukas)所述,在1453年5月29日,一道称为科克波塔的小门意外地没有关闭,鄂图曼帝国军得以由这个缺口进城,又在城楼上插上旗帜,这标志著守军的溃败及君士坦丁堡陷落[37]:89-94史蒂芬·朗西曼(Steven Runciman)[4]:89,137等认为科克波塔是狄奥多西城墙最末端的一道城门,位于96号城楼及波菲罗根尼蒂斯宫之间[38]:16。不过,现时没有证据显示该地区曾有城门,这可能是由第二军用城门传说衍生出来的故事,早期的学者认为第二军用城门就是科克波塔[37]:89-94

后期历史

[编辑]

狄奥多西城墙为西方十字军所带来的印象可见于十三世纪由爱德华一世于威尔斯建造的加拿分城堡,城堡据说是模仿狄奥多西城墙而建[4]:170-171。攻城火炮出现后,狄奥多西城墙的防御工事变得脆弱,但其规模之巨大足以提供有效的防御,这可见于1422年的君士坦丁堡围城战。1453年,在导致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围城战里,守军在数量上远远不及对方,依然能够依墙抵抗鄂图曼帝国军的进攻,击退了几次鄂图曼帝国的攻势,并持续维修城墙坚守了约两个月。5月29日,守将乔瓦尼·朱斯蒂尼亚尼受伤撤退,令守军恐慌,君士坦丁堡终被攻克。在攻取了君士坦丁堡后,穆罕默德二世下令修复城墙[50]。在鄂图曼帝国统治的第一个世纪里,城墙的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

耶迪库勒堡垒

[编辑]
七塔之堡

1350年代早期,耶迪库勒堡垒已耸立在黄金城门后[37]Template:69-71,驻守在堡叠的是效忠于约翰六世加泰罗尼亚人士兵[51]:143,294。1354年,约翰六世逊位,堡垒的部分被约翰五世破坏[48]:304。在1389至1390年,约翰五世重建并扩充了堡垒,并且将堡垒的护墙延伸至海墙[47]:412。不久后,约翰五世的孙儿约翰七世发动政变,约翰五世逃到耶迪库勒堡垒,在这里坚守了几个月。1391年,鄂图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一世以刺瞎他的儿子曼努埃尔威胁约翰五世拆毁堡垒,曼努埃尔作为人质在鄂图曼帝国,约翰五世无奈遵从[47]:414-415约翰八世有意重建堡垒,但受到穆拉德二世阻挠。


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后,于1457年重建堡垒,包括其七座塔楼。在鄂图曼帝国统治时期,耶迪库勒堡垒作为宝库及国家监狱。与鄂图曼帝国交战的国家使节通常也会被囚禁于堡垒。曾被囚禁在耶迪库勒堡垒的还包括奥斯曼二世,他被土耳其新军囚禁,并在1622年被处死[52]

拿破仑战争时,耶迪库勒堡垒关押了许多法国人,包括作家及外交官弗朗索瓦·普克维尔(Francois Pouqueville),他被扣押在耶迪库勒堡垒超过两年, 他的著作里也描述了堡垒[53]

布雷契耐城墙

[编辑]
狄奥多西城墙与布雷契耐城墙连接的部分,背景是波菲罗根尼蒂斯宫,它们位于当今伊斯坦堡的市郊

在君士坦丁堡城市西北角,布雷契耐的市郊及其重要的教堂布雷契耐圣母教堂并不在狄奥多西城墙之内。为免这地区受到阿瓦尔人的围攻波及,一道城墙在约627年建造,当时是由希拉克略统治。814年,利奥五世在希拉克略所建的城墙之前再造一道城墙以应付保加利亚人的侵袭[4]:110。十二世纪,布雷契耐常作为皇室的住所,曼努埃尔一世在狄奥多西城墙末端建造城墙,以保护皇宫[54]。这道城墙被后建的一道城墙将其与希拉克略的城墙连成一线。即使是这样,布雷契耐的防御仍弱于狄奥多西城墙,这里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贯穿及涌入城市的地方[55]

布雷契耐城墙由四道单层城墙组成,大致高12-15米,较狄奥多西城墙厚,城楼的间距也较短。布雷契耐城墙在斜坡上,除了金角湾方向城墙末段的低地外并没有护城河,低地的护城河是约翰六世在位时挖掘的[56]:89。布雷契耐城墙起于狄奥多西城墙末端,接连曼努埃尔一世城墙,接著是安格洛斯城墙及希拉克略城墙,其后接连金角湾的海墙,而利奥五世的城墙则在希拉克略城墙的前面。

曼努埃尔一世的城墙是建造出色的防御工事,其总长是220米,具有九座城楼。在第二及第三座城楼之间有一道叫圣加利尼科斯的城门,在第六座城门之后则是“曲门”。曲门前方的道路因要规避墓地而改道,因而得名。该墓地恐怕是属于先知穆罕默德其中一位同伴哈兹莱特·哈菲兹,他在阿拉伯人围攻君士坦丁堡时逝世[1]:30

曼努埃尔一世城墙止于第三座城楼,而较新的城墙(十二世纪后期)在建筑上较为拙劣,长约400米,具有四座方形的城楼及一道城门,该城门被称为“银湖”,位于第二及第三座城楼之间,城门如今已被用墙堵住,原本可通往布雷契内皇宫[1]:31。最后这一段城墙毗邻两座建筑物:约1188年建造的伊萨克二世之塔及七世纪的阿尼马斯监狱,自阿历克塞一世麾下的将军麦可·阿尼马斯(Michael Anemas)密谋反抗皇帝失败被囚禁于此后便得此名[57]

希拉克略所建的城墙延伸100米直至海墙,具有三座六角形的城楼及布雷契耐城门,利奥五世的城墙在外,形成矩形堡垒。两墙之间相距25米,利奥五世城墙的边缘处有圣尼古拉之塔,原本由利奥五世兴建,罗曼努斯一世将它重建[58]。利奥五世城墙较薄,建造也较希拉克略城墙粗糙,具备四座小城楼及一道城门,该城门在布雷契耐城门的对面,现已塌毁。金角湾海墙建在离岸的一段距离外,因此在627年建造一道由陆墙末端至海岸的城墙。

保养及复原

[编辑]

陆上城墙贯穿伊斯坦堡的心脏地带,城墙两侧都是公共用地。一些向西出城的道路穿插在城墙之间。在1980年代,由于得到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财政支援,因而得以复原城墙,但复原项目被批评破坏了历史证据、只集中复原外表、工程粗劣及用料不当[1]:60。这可见于1999年的地震,复原部分受到地震破坏,而内里原来的结构却完好无损。城市污染及缺乏效用的复原使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World Monuments Fund)将它列入2008年全球100个濒危古迹之一[59]

海墙

[编辑]

马尔马拉海及金角湾的海墙环绕著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原本也有海上城墙,至今也可见其痕迹[60]:22-24。海墙的建造时间也备受争议。向海的城墙及主要的陆墙也是在君士坦丁一世时期建造的,然而,这些建筑存在的第一个实证却是439年的,当时的城市长官弗莱维乌斯·陶拉斯·塞琉古·赛勒斯受命维修城墙[38]:152,这无疑与迦太基汪达尔人攻克有关,这标志著地中海出现了海上威胁[60]:24。海上城墙在公元700年前也没有特别被提及过它的存在[60]:24-25

在建筑上,海墙与陆墙相似,但结构更为简单,海墙是单层城墙,略矮于陆墙。位于海港处的城墙呈内环。接近金角湾海墙的敌人会被链子及栅栏阻挡,这些链子及栅栏由利奥三世所设,辅有遍布港口的浮桶[61]。链子的一端固定在锡尔凯吉的尤金塔,另一端则固定在加拉塔

圣母玛利亚在君士坦丁堡城墙当中升起。这是米海尔八世的金币,纪念1261年重夺君士坦丁堡

在海墙存在的早期,君士坦丁堡面对的海上威胁较少,特别是在查士丁尼时代的战争结束后,地中海成为“罗马时期的湖泊”。在查士丁尼时代,阿瓦尔人萨珊王朝的围城触发了首次海上的交战。在叙利亚埃及阿拉伯战事后,一个新的海上威胁浮现,使继后的皇帝开始重视海墙。八世纪早期,即提比略三世阿纳斯塔修斯二世统治时期,海墙被修复[60]:25。后来,米海尔二世则开展一个大规模的重建工程,工程在狄奥菲洛时完成,该工程提升了海墙的高度[51]:78。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海墙被证实是城市防御的弱点,威尼斯人倾力攻打海墙[30]

1261年重夺君士坦丁堡后,米海尔八世特别注意海墙的强化及加高,因预料拉丁人会尝试重新收复君士坦丁堡,海墙被加高两米。十年后,面对查理一世入侵的威胁,拜占庭帝国再在原有的海墙后建造一道城墙[62]

马尔马拉海

[编辑]

除了码头及港口外,马尔马拉海海墙建在海岸线上,高12-15米,具有十道城门、三道小城门、188座城楼,总长度是8460米。部分海墙在1956至1957年建造肯尼迪大道时被破坏[26]

金角湾

[编辑]

金角湾海墙总长为5600米,起自圣德米德里海角,止于布雷契内,在布雷契内连接陆墙。虽然大部分海墙在1870年代因兴建铁路而被破坏,它的路径及其城门的位置还可被准确辨认。金角湾海墙建在较为内陆的地区,离海岸40米,墙身高10米,具有十七道城门、110座城楼[26]

城防

[编辑]

在整个拜占庭帝国的历史里,城防军的数目相当少,城市长官辖下的帝国守卫及警卫是唯一的固定武装城防部队。任何对城市所产生的威胁在还未接近城市时都是由地区的野战军队应付。在急需时,如447年的地震或七世纪阿瓦尔人进袭,平民也会被征召及武装起来,或会从地区抽调军队过来[63]

在早年,帝国守卫由帝国禁卫军(Excubitors)及皇家卫队(Scholae Palatinae)组成,后来这支守卫只沦为检阅部队。在八世纪,皇帝面对军区(Theme)军队屡发的叛乱、奉行不受欢迎的破坏偶像主义政策等问题,于是建立帝国军旅以保障安全。帝国军旅是帝国远征军的核心,往往也不会驻守君士坦丁堡,但其中两支军旅会长驻君士坦丁堡,戌卫在皇宫或其他地方,如荒废的教堂。这些部队的人数不多,大约数千人,但他们可与几支分驻在首都附近、色雷斯及比提尼亚的军队互为犄角[63]

城防军数量稀少是由于皇帝及平民也会对大队永久驻军感到不安,害怕发生军事暴动,而且驻军的军费也会带来财政压力。另外,数目庞大的军队驻扎在城内是不必要的,因城墙已提供了固有的防卫能力。历史学家约翰·哈顿写道:“在城墙牢固及骨干部队守卫的情况下,城市在前火药时期足以抵御一支非常庞大的军队。”[63]

君士坦丁堡周边的防御工事

[编辑]
现存最古老的君士坦丁堡地图,可追溯至1422年,金角湾北岸加拉塔及君士坦丁堡的防御工事被突显。城市西面狄奥多西城墙前的水沟也可见,还有博斯普鲁斯海峡中央的女儿塔

君士坦丁堡附近的多个防御工事在不同时期兴建,可以说与城墙组成了综合防御系统。最早及最大的是56公里长的安纳斯塔西亚墙(Anastasian Wall),建于五世纪中期,作为君士坦丁堡的外围防御,位于城市以西65公里。安纳斯塔西亚墙厚3.3米,超过5米高,但其效用有限,在七世纪被弃置。后来,安纳斯塔西亚墙的物料被用作建造当地的建筑物,但多个部分仍存在[64]

在安纳斯塔西亚墙与君士坦丁堡之间有一些城镇及要塞,如希吕姆波里安、七里铺(今巴克科伊,因距城墙七英里而得名)。安纳斯塔西亚墙外的维齐吕莱布尔加兹握守著北面的通道。这些都是通往君士坦丁堡的必经之路,在历史上也是君士坦丁堡的外防地区,用作召集军队、抗击敌人入侵,甚至拖延时间[63]。在奥斯曼帝国最后的围城战里,其中几个城镇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才投降。在小亚细亚,尼西亚尼科米底亚等城市也仿效这种做法[63]

加拉塔城墙

[编辑]
从博斯普鲁斯海峡眺望东罗马城堡

加拉塔地区在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加强防卫,但在七世纪以后,那里只剩下用以防卫金角湾口的旧加拉塔大楼。1204年城市被掠后,加拉塔成为威尼斯人的住处,后来更成为热那亚人的海外殖民地,不在拜占庭人的控制下。不顾拜占庭的反对,热那亚人以护城河围绕著他们的居所,并将房子与他们所建的城墙结合。加拉塔大楼及在北面的一道城墙建于1349年,并在1387年、1397年及1404年分别进行扩建,增加了城墙纳入的范围,由当今的阿扎卡比向北伸延至斯萨那,再到托普哈内及卡拉柯伊。在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后,该城墙也一直存在至1870年代,大部分都因都市扩张也被破坏。如今仅有加拉塔大楼及一些残馀的部分仍可见[65]

小亚细亚及东罗马城堡

[编辑]

小亚细亚城堡东罗马城堡位于君士坦丁堡以北,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狭窄的地方。这两个城堡是由奥斯曼帝国兴建,以控制重要的战略水道,为强攻君士坦丁堡作准备。小亚细亚城堡(土耳其语是“安那托利亚城堡”)由巴耶塞特一世在1394年兴建,城堡高25米,是一个五角形的暸望塔,四周有围墙[65]。东罗马城堡则较大及较精巧,是穆罕默德二世于1452年花了四个月时间建造,由三大一小的塔楼构成,围墙上有十三个岗楼,主塔楼上配备大炮,这城堡使奥斯曼帝国得以完全掌控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船航通道,故城堡的原名是“海峡的裁剪者”。君士坦丁堡被征服后,东罗马城堡遂作为关税检查站及监狱,囚禁敌对国的大使。东罗马城堡曾在1509年的地震里受损,经修复后一直沿用到十九世纪末[6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Stephen R. Turnbull、Peter Dennis. The walls of Constantinople AD 324-1453. Osprey Publishing. 2004. ISBN 184176759X (英语). 
  2. ^ Frederick Converse Beach、George Edwin Rines. The Americana: a universal reference library, comprising the arts and sciences, literature, history, biography, geography, commerce, etc., of the world. 6. Scientific American compiling department. 1913: 34 (英语). 
  3. ^ Samuel Griswold Goodrich. A history of all nations, from the earliest periods to the present time; or, Universal history: in which the history of every nation, ancient and modern, is separately given: Illustrated by 70 stylographic maps and 700 engravings. Miller, Orton & Mulligan. 1856年: 809 (英语).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David Nicolle、John F. Haldon、Stephen R. Turnbull.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the Ottoman conquest of Byzantium. Osprey Publishing. 2007. ISBN 1846032008 (英语). 
  5. ^ Knopf Guides. Knopf Guide Istanbul and Northwest Turkey. Knopf. 1993: 241. ISBN 0679749160 (英语). 
  6. ^ William Sherman Dutton. One thousand years of explosives: from wildfire to the H-bomb. Winston. 1960: 50 (英语). 
  7. ^ Centro Italiano di Studi sull'Alto Medioevo. Ideologie e pratiche del reimpiego nell'alto Medioevo: 16-21 aprile 1998. Presso La Sede del Centro. 1998: 856. ISBN 8879880454 (英语). 
  8. ^ Robert Bator、Chris Rothero. Daily life in ancient and modern Istanbul. 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2000: 7. ISBN 0822532174 (英语). 
  9. ^ Pat Southern. Roman Empire from Severus to Constantine. Routledge. 2001: 290. ISBN 0203451597 (英语). 
  10. ^ Cassius Dio. Roman History. Loeb Classical Library. 1927: 184–196 (英语). 
  11. ^ Charles Anthon. A classical dictionary. Harper & bros. 1851: 273 (英语). 
  12. ^ Nigel Guy Wilson.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Greece. Routledge. 2006: 136. ISBN 0415973341 (英语). 
  13. ^ Michael Maclagan. The city of Constantinople. Thames & Hudson. 1968: 23 (英语). 
  14. ^ Andrew Dalby. Empire of Pleasures: Luxury and Indulgence in the Roman World. Routledge. 2002: 160. ISBN 0415280737 (英语). 
  15. ^ 15.0 15.1 15.2 John Bagnell Bury.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from the death of Theodosius I. to the death of Justinian: (A. D. 395 to A. D. 565). Macmillan & Co., Ltd. 1923 (英语). 
  16. ^ Edwin Augustus Grosvenor. Constantinople. 2. Roberts brothers. 1895: 584 (英语). 
  17. ^ Galaxy Babe. Byzantium: The Walls of Constantinople. BBC. 2007-01-26 [2009-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4) (英语). 
  18. ^ Arnold Joseph Toynbee. Mankind and Mother Earth: a narrative history of the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326 (英语). 
  19. ^ Vittorio Gregotti. Istanbul, Constantinople, Byzantium. CIPIA. 1997: 18 (英语). 
  20. ^ 20.0 20.1 Alice-Mary Talbot. Dumbarton Oaks Papers No.54 (PDF).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 2000年 [2009-08-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6-13) (英语). 
  21. ^ George Finlay. A History of Greece: The Byzantine empire, pt. 1, A.D. 716-1057. 2. Clarendon press. 1877: 44 (英语). 
  22. ^ Cyril Mango. The Triumphal Way of Constantinople and the Golden Gate. Dumbarton Oaks, Trustees for Harvard University. 2000年 [2009-08-08] (英语). 
  23. ^ Alexander Van Millingen、Warwick Goble. Constantinople. A. & C. Black. 1906: 36 (英语). 
  24. ^ Ducas、Harry J. Magoulias. Decline and fall of Byzantium to the Ottoman Turks.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5: 313. ISBN 0814315402 (英语). 
  25. ^ Kenneth G. Holum. Theodosian Empresses: Women and Imperial Dominion in Late Antiqu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89. ISBN 0520068017 (英语). 
  26. ^ 26.0 26.1 26.2 The walls. REPUBLIC OF TURKEY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2011-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7). 
  27. ^ Reginald Lane Poole、Sir John Goronwy Edwards.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31. Longman. 1916: 443 (英语). 
  28. ^ 28.0 28.1 28.2 28.3 John Freely、Susan Glyn. The Companion Guide to Istanbul: And Around the Marmara. Companion Guides. 2000. ISBN 1900639319 (英语). 
  29. ^ Stephen Mitchell. A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AD 284-641: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ncient world. Wiley-Blackwell. 2007: 106. ISBN 1405108576 (英语). 
  30. ^ 30.0 30.1 Britannica. 7. : 5 [2009-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5) (英语). 
  31. ^ Hilary Sumner-Boyd、John Freely. Strolling through Istanbul: a guide to the city. KPI. 1987: 378. ISBN 0710302142 (英语). 
  32. ^ P.B Lourenco、P. Roca、C. Modena、S. Agrawal. From "opus craticium" to the "Chicago frame": Earthquake resistant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PDF). 2006 [10-08-20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1-07) (英语). 
  33. ^ Istanbul. Keskin Color Kartpostalcilik. 1992: 93. ISBN 9757559105 (英语). 
  34. ^ 34.0 34.1 John Freely. Istanbul: the imperial city. Viking. 1996 (英语). 
  35. ^ Rosie Ayliffe. The rough guide to Turkey. Rough Guides. 2003: 153. ISBN 1843530716 (英语). 
  36. ^ Steven Runciman.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45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89. ISBN 0521398320 (英语). 
  37. ^ 37.0 37.1 37.2 37.3 Alexander Van Millingen. Byzantine Constantinople, the walls of the city and adjoining historical sites. J. Murray. 1899 (英语). 
  38. ^ 38.0 38.1 38.2 38.3 38.4 Meyer-Plath、Alfons Maria Schneider. Die Landmauer von Konstantinopel. W. de Gruyter & Co. 1943 (德语). 
  39. ^ Michael McCormick.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economy: communications and commerce, A.D. 300-9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69. ISBN 0521661021 (英语). 
  40. ^ Frances Elliot. Diary of an idle woman in Constantinople. J. Murray. 1893: 17 (英语). 
  41. ^ Speros Vryonis、John Springer Langdon、Jelisaveta S. Allen. To Hellēnikon: Hellenic antiquity and Byzantium. Artistide D. Caratzas. 1993: 47. ISBN 0892415126 (英语). 
  42. ^ Walter Thornbury. Turkish life and character. Smith, Elder & co. 1860: 196 (英语). 
  43. ^ Gülru Necipoğlu. Architecture, ceremonial, and power: the Topkapi Palace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 Architectural History Foundation. 1992: 10. ISBN 0262140500 (英语). 
  44. ^ Robin Milner-Gulland. The Russians. Wiley-Blackwell. 2000: 211. ISBN 0631218491 (英语). 
  45. ^ Bryon C. P. Tsangadas. The fortifications and defense of Constantinople. East European Monographs. 1980: 18. ISBN 0914710656 (英语). 
  46. ^ Macmillan. Guide to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including Greece and the Greek islands, Constantinople, Smyrna, Ephesus, etc. Macmillan and co., limited. 1904: 197 (英语). 
  47. ^ 47.0 47.1 47.2 Nicetas Choniates、Harry J. Magoulias. O city of Byzantium: annals of Niketas Choniatēs.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4. ISBN 0814317642 (英语). 
  48. ^ 48.0 48.1 John VI Cantacuzenus. Ioannis Cantacuzeni eximperatoris historiarum libri IV.: Graece et latine. Bonn. 1831 (英语). 
  49. ^ Roger Crowley. 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 Hyperion. 2005: 83. ISBN 1401301916 (英语). 
  50. ^ James D. Tracy. City walls: the urban enceinte in glob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94. ISBN 0521652219 (英语). 
  51. ^ 51.0 51.1 John Julius Norwich. Βυζάντιο : το απόγειο. Athens: INTERED Editions. 1997. ISBN 960-7254-57-0 (希腊语). 
  52. ^ Virginia Maxwell. Istanbul. Lonely Planet. 2005: 115. ISBN 1740594835 (英语). 
  53. ^ Richard Stoneman. Across the Hellespont: a literary guide to Turkey. Hutchinson. 1987: 59 (英语). 
  54. ^ William Holden Hutton. Constantinople: the story of the old capital of the empire  . J.M. Dent. 1900: 286 (英语). 
  55. ^ Donald E. Queller、Thomas F. Madden. The Fourth Crusade: The Conquest of Constantinople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 1999  : 121. ISBN 0812217136 (英语). 
  56. ^ Steven Runciman.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45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9780521398329 (英语). 
  57. ^ Anna Comnena. The Alexiad. Penguin Classics. 2004: XI.6–7. ISBN 0140449582 (英语). 
  58. ^ George P. Majeska. Russian travelers to Constantinople in the fourteenth and fifteenth centuries. Dumbarton Oaks. 1984: 338. ISBN 0884021017 (英语). 
  59. ^ World Monuments Watch 1996-2008. World Monuments Fund. [2009-10-21] (英语). 
  60. ^ 60.0 60.1 60.2 60.3 Nevra Necipoğlu. Byzantine Constantinople: Monuments, Topography and Everyday Life. BRILL. 2001. ISBN 9004116257 (英语). 
  61. ^ Aleksandr Aleksandrovich Vasilʹev.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324-1453. Univ of Wisconsin Press. 1958: 236. ISBN 0299809250 (英语). 
  62. ^ Alice-Mary Talbot. The Restoration of Constantinople under Michael VIII. Dumbarton Oaks Papers. 1993, 47: 249 (英语). 
  63. ^ 63.0 63.1 63.2 63.3 63.4 John Haldon. Strategies of Defence, Problems of Security: the Garrisons of Constantinople in the Middle Byzantine Period. 1995 [2021-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26) (英语). 
  64. ^ Archaeology of Constantinople and its hinterland. [2009-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6) (英语). 
  65. ^ 65.0 65.1 65.2 Castles. Republic of Turkey-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2009-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0) (英语).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