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
周人,上古人群,被称为周族[1][2][3][4]、周部落[5][6]、周部族[7],是黄帝部落的后裔之一[8],活动于今中国陕西一带,其领导阶层为姬姓。周人曾为殷商的附庸,后攻打商朝,建立周朝,是汉族先民的一支。
历史
[编辑]在传说中,周人始于帝喾的元妃有邰氏之女姜嫄,她踩踏巨人足迹后,怀孕生下弃,成为周人始祖。在帝舜时,弃作后稷,为农官,封于邰(可能位于今中国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为姬姓,建立自己的部落。弃还是个孩子时,就高大勇武,有巨人之志。他做游戏,喜欢的是栽麻种豆,种下去的麻、豆都长得茁壮茂盛。等他长大成人,也就爱上种庄稼,能根据土地的栽培特性,选择适宜的谷物加以种植培养,人民都仿效他。帝尧听说了,便举用弃为农师,天下的人都蒙受其惠,有功劳。帝舜说:“弃,百姓们当初忍饥挨饿,全靠你这个后稷播种各种谷物。”所以封弃于邰,号称后稷,另外得姓为姬氏。后稷的出名,全在陶唐、虞、夏几代之间,历任者都很有美德 。
夏朝末年,其首领公刘丧失后稷官位,率部落迁到豳(今陕西省彬县),受到北狄、西戎等部落的侵扰,历经迁徙,在古公亶父时,迁居至岐山下的周原(岐周),以地为名,称周人。“周”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周人经常自称“有夏”或“时夏”。 目前中国可信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伪孔传》将其解释为“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周朝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周朝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学术争议
[编辑]中华民国学者钱穆主张,周人为夏后氏之后,与夏人及商人皆为同一民族。学者徐中舒主张,周人为夏人之后,但与商人为不同民族。丁山将这个学说发展为夏商周三代皆为不同民族。
学者傅斯年认为,周人源自姜嫄,是由古代姜姓部落分支出来的,学者王吉林、管东青等人皆支持这个说法。
中华民国学者岑仲勉认为周人与西戎为同一种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杨宽认为,周人为西戎,原本为姜戎[9]。学者刘宝才也主张西戎与西周为同一种族[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林甘泉认为,周人的血统来自西戎、北狄,可能源自西羌,但在文献上将“出于戎狄”修饰为“窜于戎狄”,解释其先祖的戎狄成份是沾染而来,而不是本身就是戎狄[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方汉文等,认为原始汉族主体是源自东夷[12][13]。
注释
[编辑]- ^ 翦伯赞《先秦史》:“到武王时代,于是周族遂以‘西土’的关系,号召西北诸民族,拿起武器,展开对商代奴隶所有者的武装革命。……与商代首都的奴隶暴动合流,于是击溃了商代奴隶所有主的政权。”
- ^ 钱穆《国史大纲》:“周族原是渭水流域上游的小邦,沿著渭水东进,以武力灭亡商朝并占领广大的东方,周人是以贵族和统治者的姿态,进行武装殖民和军事占领。”,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2017年。
- ^ 刘宝才《先秦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2002年。
- ^ 杨宽《西周史》,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年。
- ^ 付希亮《周部落联盟图腾文化人类学分析》
- ^ 樊荣《试析殷商武乙“射天”的涵义》
- ^ 付林鹏《周礼· 籥章与周部族的岁时活动》
- ^ 《史记三代世表》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
- ^ 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
- ^ 刘宝才、梁涛〈周族与西戎〉,发表于中国《人文杂志》,1997年6月。
- ^ 林甘泉〈夷夏之辨与文化认同〉,收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3期。
- ^ 方汉民〈中国文明本土东部起源说新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 ^ 罗骥、巩红玉〈论汉族主体源于东夷〉,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