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再旦
相传中国西周时期,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近代普遍认为“天再旦”实际上是指在日出前后发生的日食,多数学者并将其发生日期系于西元前899年4月21日。相关记载成为西周年代学研究中釐定懿王元年对应西历年份之重要基础,是中国大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推定西周王年的七个支点之一。与此同时,这一说法亦受到部分学者挑战。
史籍记载
[编辑]有关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之记载仅见于古籍《竹书纪年》,主要有[1]:55、253[2]:48—50: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懿王元年,天再启[注 2]。
〔懿王〕元年丙寅春正月,王即位。天再旦于郑。
——今本《竹书纪年》
“天再旦”,即“天亮两次”之罕见天文现象;“郑”,地名,约位于今中国大陆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原华县)或宝鸡市凤翔区(原凤翔县),西周都城(约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注 3][3]:24。
后世考证
[编辑]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之始公认只能上溯至司马迁《史记》中所载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3]:1。天象对于确定历史年代有重要作用,而“天再旦”作为确定周懿王元年对应西历年份之重要天文基点[5]:42,是西周年代学研究的一条重要线索[2]:48。此外,由于相关纪录绝无仅有,基本没有伪造动机,若能以现代科学作合理解释,则正能够“印证”其真实性[6]:35。
1944年,中国学者刘朝阳首次指出,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之记载实际上是一次日全食或日环蚀纪录——日全蚀或日环蚀发生时,可以使天空瞬间“骤然黑暗”,如黑夜之再临,而日蚀结束之后光明恢复,“悦如再旦”——并依据西奥多·冯·奥泊子《日月蚀典》推算其发生日期合西元前926年3月21日[7]:94—106。1952年,董作宾认为“天再旦”为一日全蚀现象,指出其食甚应在日出以后,并依据《日月蚀典》推算是次日蚀发生于前966年5月12日[8]:695、697、725;1975年,韩国学者方善柱进一步纠正董作宾的说法,指出其推算结果之日蚀实远离中国而不能成立,并认为是次日蚀应为发生于前899年4月21日之日环蚀[9]:15—16;1988年,美国学者彭瓞钧等人以电脑对是次日蚀之天文条件进行理论分析及计算,指出在特定条件下,日蚀过程中天光的突然变化会导致“天再旦”之感觉,为实地观测试验提供了依据[10][11]:87;美国学者理查·史蒂芬森则从天文计算及物理现象两方面反对彭瓞钧的说法,认为“天再旦”并非发生于前899年[12]。除此之外,还有葛真参酌西周青铜器铭文推定是次日蚀发生于前925年或前899年[13]:84、张培瑜等人经系统性计算日蚀推定有前925年、前899年、前919年或前903年等几个可能[5]:42[14]:380,以及美国学者倪德卫、日本学者平势隆郎推定发生于前903年等说法,甚至有赵光贤[15]等人否定“天再旦”为日蚀现象[2]:50—51[6]:35—40。
1996年,中国大陆年代学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展开,其中为推定西周王年建立了七个支点,而“天再旦于郑”即成为用以确定懿王元年对应西历年份之材料[3]:24—26。1997年3月9日亚洲地区发生日全蚀,其中在中国大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恰好发生于日出前后,成为实际观测日蚀影响并验证“天再旦”理论之良机。为此,刘次沅及周晓陆等学者在新疆北部组织了群体观测,观察到“日出前天日已明,此时日全蚀发生,天色转黑;几分钟后,全食结束,天色再次放明”的现象,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3]:25[16]:34—35;“夏商周断代工程”还对前1000年至前840年间所有日蚀进行计算,确认是次日蚀为唯一可以在该时间段之内于郑地造成“天再旦”现象的日蚀[注 5][3]:24—25[18]:1142—1145,并引用青铜器师虎簋之铭文作前899年为懿王元年之旁证[注 6][3]:25—26。“夏商周断代工程”遂以其为七个支点之一,推算出西周列王年表,“天再旦”发生时间之确认更成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标志性成果”[注 7][3]:83。
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简本》出版以后,仍然有对于“天再旦”现象与懿王元年关联的质疑[注 8]。而近年来,随大量西周青铜器新材料出土,以往金文历谱推算结果受到挑战。2014年,朱凤瀚就以㽙簋之铭文为依据[注 9],认为应“冲破懿王元年为前899〔年〕之设置”,并将懿王元年定于前907年[21]:11—14。对此,夏含夷则引用其与倪德卫提出的周王“双元年”说,认为不一定需要推翻此一支点[22]:143—148;张闻玉等人认为“双元年”说不可取,将懿王元年定于前916年,并引用其前说,主张《竹书纪年》中有关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之记载将“十八”二字误合为“元”,故其发生实在懿王十八年而非元年[23]:122—124;王学军则从语意辨析出发,认为“天再旦于郑”的原始含义与日食无关,而是周懿王继周共王之后第二次在郑地宫殿交接王位的象征性说法[24]。
注释
[编辑]- ^ 《汲冢纪年书》、《汲冢纪年》,皆即《竹书纪年》。
- ^ “启”,一说为避唐睿宗李旦讳而改之。
- ^ “郑”或作“南郑”、“西郑”,历来多认为位于华县,近年来随考古学研究进展,亦有认为该地位于凤翔之说法出现[2]:51—53。
- ^ 图中右上角标注的“-0898”是天文计年,相当于前899年。
- ^ 刘次沅后来表示,“天再旦”现象在同一地点出现的机率是“千年一遇”[17]:73。
- ^ 师虎簋过往多公认为懿王时器,其铭文中有“唯元年六月既望甲戌”一句,经过推算,与前899年相应时间点之月相相合。
- ^ 不过,由于2000年出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简本》中未提及过往国外学术成果,美国学者夏含夷曾举“天再旦”为例,指出其“缺乏一定的学术道德”。对此,李学勤表示《简本》篇幅有限,不足以罗列前人研究,张培瑜则承认对“天再旦”的报导有不妥当之处[19]:139。
- ^ 例如道格拉斯·基南就认为包含“天再旦”在内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天文学断代工作有待商榷[20],对此刘次沅特别撰文回应[17]:71。
- ^ 㽙簋之铭文中有“唯十年正月初吉甲寅”及“今朕不显考龏(共)王既命女(汝)更乃且考事”等句,可知为懿王时器,并证明懿王在位年数必不少于十年,使“夏商周断代工程”认定懿王在位八年之结论遭到动摇。
参考资料
[编辑]- ^ 方诗铭; 王修龄.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修訂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ISBN 7532541916.
- ^ 2.0 2.1 2.2 2.3 刘次沅; 周晓陆.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考证》.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9, 18 (1): 48—54.
- ^ 3.0 3.1 3.2 3.3 3.4 3.5 3.6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 (编).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 ISBN 7506241382.
- ^ Besselian Elements - Annular Solar Eclipse of -898 April 21. NASA Eclipse Web Site. NASA. [2023-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8) (英语).
- ^ 5.0 5.1 张培瑜. 《西周天象和年代问题》. 陕西历史博物馆 (编). 《第二次西周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42—55. ISBN 7541948101.
- ^ 6.0 6.1 刘次沅. 《从天再旦到武王伐纣——西周天文年代问题》.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 ISBN 7506281384.
- ^ 刘朝阳. 《殷末周初日月食初考》.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 1944, 4 (上): 85—120.
- ^ 董作宾. 《西周年曆譜》 (PDF).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52, 23 (下): 681—760 [2023-04-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13).
- ^ 方善柱. 《西周年代學上的幾個問題》. 《大陆杂志》. 1975, 51 (1): 15—23.
- ^ Pang, Kevin D.; Yau, Kevin; Chou, Hung-hsiang; Wolff, Robert. Computer analysis of some ancient Chinese sunrise eclipse records to determine the Earth's rotation rate. Vistas in Astronomy. 1988, 31: 833—847. doi:10.1016/0083-6656(88)90317-0 (英语).
- ^ 张培瑜. 《天再旦与日食》. 《地球物理学进展》. 1998, 13 (1): 84—100.
- ^ Stevenson, F. Richard. A Re-investigation of the 'Double Dawn' Event Recorded in the Bamboo Annals.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1992, 33 (2): 91—98 [2023-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4) (英语).
- ^ 葛真. 《用日食、月相来研究西周的年代学》. 《贵州工学院学报》. 1980, (2): 81—100.
- ^ 张培瑜; 徐振韬; 卢央. 《中国早期的日食记录和公元前十四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日食表》.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2, (2): 371—409.
- ^ 赵光贤. 《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为日食说质疑》. 《人文杂志》. 1993, (4): 92—93.
- ^ 刘次沅. 《“天再旦”与西周年代》. 《科学》. 1999, 51 (6): 33—35.
- ^ 17.0 17.1 刘次沅. 《天再旦日食的根据与计算——对Keenan质疑的注释》. 《陕西天文台台刊》. 2016, 25 (1): 70—73. doi:10.13875/j.issn.1674-0637.2002.01.011.
- ^ 刘次沅; 李建科; 周晓陆. 《“天再旦”研究》. 《中国科学(A辑)》. 1999, 29 (12): 1141—1147.
- ^ 陈宁. 《毀譽參半的文化工程——「夏、商、周斷代工程」回顧與評述》 (PDF). 《中国文哲研究通讯》. 2003, 13 (4): 681—760 [2023-04-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2-05).
- ^ Keenan, Douglas J. Astro-Historiographic Chronologies of Early China are Unfounded (PDF). East Asian History. 2002, 23: 61—68 [2023-04-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15) (英语).
- ^ 朱凤瀚. 《关于西周金文历日的新资料》 (PDF).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4, (6): 11—24 [2023-04-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15).
- ^ 夏含夷. 《由〈㽙簋〉铭文看“天再旦于郑”》. 《历史研究》. 2016, (1): 140—148.
- ^ 张闻玉; 江少华. 《从〈畯簋〉历日探讨西周年代》.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4 (3): 116—124.
- ^ 王学军. 《“天再旦于郑”的原始语境解读及其意义变迁》.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 (31): 78—83. doi:10.19484/j.cnki.1000-8934.2015.0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