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
太后,主要是东亚汉字文化圈中,在位君主尊封给其母、祖母、前代君王正配甚至是前前代君王正配,或是其他具有相当地位女性的位号。
在中国,太后的起源据宋朝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称:“《史记秦本纪》曰: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为称。”,认为太后一号始于战国时期秦国昭襄王生母宣太后,后赵国孝成王即位时亦依秦国先例尊生母为太后(孝威太后)。后汉朝立,太后一号亦被沿用[1]。虽难以考究《事物纪原》中关于太后一词的起源之说是否正确,但可以肯定最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时就有太后出现,应当是世界上最早的太后。太者,大也,又基于汉字文化圈多半有以孝为天的思想(尤其是中国),因此太后借由父权,即先帝遗孀的身分与地位得以凌驾于现任君王之上,甚至造成历史上部份太后的专权。
奥斯曼帝国君主的生母有苏丹皇太后的尊封。欧洲君主的母亲,如果丈夫是前代君主亦会得到类似太后的头衔,反之则不一定。中文翻译时西方世界与奥斯曼帝国等中东地区的君主的母亲,会将称为太后,君主母亲是退位君主亦不例外[2][3]。
概论
[编辑]大妃、王大妃、大王大妃、王太妃、王太后、王母太后、太上王后、大王太后、太王太后、太上太后、皇太夫人、皇太妃、太皇太妃、保太后、上皇后、圣尊后、太上皇后、皇太后、帝太后、皇太太后、帝太太后、太皇太后、太帝太后等等,是汉字文化圈内及其他国家曾使用过尊封给君王之母、祖母、前任君王正配、前前任君王正配的位号,或是其他具有相当地位女性的。本条目叙述的是严格意义上、属于太后范畴(不含大妃、王大妃、大王大妃、王太妃、皇太夫人、皇太妃、太皇太妃)的位号。即:
君王之位的继承、有著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及情况,造成上下任君王不一定总是父子关系,也有可能是叔侄、兄弟、祖孙等等,这也关系者新任君王如何尊封前任君王正配。
只有在上下任君王为父子、祖孙关系时,前任君王正配才能得到新任君王尊封;若上下任君王为兄弟、叔侄关系时,前任君王正配则无法得到尊封,只能称某某皇后〈某某为前任君王最后一个年号,或是新任君王恭上的徽号〉如宋朝开宝皇后和明朝懿安皇后。
即使是父子、祖孙之间继承君王之位,但新任君王不一定总是前任君王的亲生子(孙),若新任君王非前任君王亲生子(孙)时,前任君王正配仍有资格得到新任君王尊封,且新任君王须以前任君王正配为嫡母,但新任君王的本生母亲则不一定总是能得到尊封,端看该国家、朝代的典制而定。若前任君王正配与新任君王生母都得到太后地位,即是所谓并尊。
皇太后
[编辑]皇太后,是皇帝、天皇的法定母亲,和太皇太后一般、是整个太后范畴中,最为人所知的位号。皇太后的出现,和秦始皇制定“皇帝”作为君王称号息息相关;因为有了皇帝的出现,使得原本的王太后升格成了皇太后。由于在正史中,没有留下秦始皇册立皇后的纪录,而继位的秦二世胡亥,其生母亦不可考,因此有史可查的第一位皇太后,是汉朝汉高祖的皇后吕雉,她在汉惠帝登基后被尊为皇太后,是东亚汉字文化圈中第一位皇太后。
变体
[编辑]太上皇后
[编辑]太上皇后,是指太上皇或太上天皇的正妻,因夫君在世,为有所区别而不称皇太后。虽以皇后为名,实际上仍属于太后范畴。此外,虽有所谓太上王,但整个汉字文化圈中,不曾有过太上王的王后被封为太上王后。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继母某氏是第一位太上皇后。由于史书对她的记载过于简略,“太上皇后”是她正式的尊号,亦仅是非正式的称号,不得而知。北齐武成帝禅位于北齐后主后,被尊为太上皇,武成帝皇后胡氏则被尊为太上皇后。往后形成惯例,若君王之位交替是经由禅位而产生,则前任君王正配将被尊为太上皇后而非皇太后,如唐昭宗短暂被迫内禅期间,其皇后何氏被尊为太上皇后;后世南宋宋高宗禅位于宋孝宗,高宗的皇后吴氏也被尊为太上皇后;宋光宗被迫内禅后,其皇后李凤娘也被尊为太上皇后。
帝太后
[编辑]帝太后,是由于国家发生如前文所述的并尊情形,但又无完备的徽号系统之下,所产生的皇太后的变体位号。
圣尊后
[编辑]圣尊后,是中国避讳制度下所产生的皇太后变体。南唐后主登基后,生母锺氏本应母以子贵尊为皇太后,但锺氏父亲名锺泰章,为避讳泰(太)字,锺氏因而改称圣尊后[4]。
保太后
[编辑]保太后,是只见于中国北魏前期、专封给皇帝保母的位号,始于北魏世祖尊保母窦氏为保太后。保太后也是所有太后范畴中,唯一封给非女性皇族的位号。
保太后产生的时代背景,是由于北魏一朝鉴于前代女主专权、甚至灭国之故事,而实施所谓子贵母死制度:北魏皇帝所有妻妾,甚至是皇后,所生的皇子若被立为皇太子,则生母一律处死,是效仿西汉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立其子刘弗陵为太子的前例。而皇太子在登基为帝后,由于生母被处死,皇帝的所得到的母爱直接来自于保母,因此保母能以哺育之恩被尊为太后,但不称皇太后,称保太后。由于母死子贵制过于残忍,后宫上自后妃下至宫人,人人自危不愿生皇子,因此北魏中期后取消了母死子贵制,讽刺的是,第一个产子为帝而免死的妃子胡充华,却是日后间接造成北魏灭亡的灵太后。
特殊的皇太后
[编辑]- 汉昭帝孝昭皇后:孝昭皇后上官氏六岁进宫,先封婕妤,后为皇后。十五岁时汉昭帝驾崩,昭帝侄昌邑王刘贺被选为昭帝嗣子,上官氏升为皇太后。刘贺昏庸,仅在位二十七天就被废黜,改由昭帝侄孙汉宣帝继位,但因宣帝也是被过继给昭帝为子,上官氏的法定身份是新帝的嫡母而非叔祖母,故仍为皇太后。汉元帝即位后,上官氏成为太皇太后。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上官氏逝世,享年52岁。上官氏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皇太后与太皇太后。孝昭皇后在辈分上是汉元帝的曾叔祖母,与宋高宗之妻吴皇后并列中国史上最高。
- 唐宪宗郭贵妃:唐顺宗朝出生、唐宪宗朝贵妃、唐穆宗朝皇太后、唐敬宗朝太皇太后,文宗、武宗、宣宗等三朝仍为太皇太后,一生历经七代皇朝,其中五代深受礼遇,其七朝五尊的经历堪称特殊。
- 唐昭宗何皇后:唐昭宗皇后,曾因昭宗被迫内禅长子太子李𥙿而成为太上皇后,昭宗复位后复为皇后,昭宗死后被次子唐哀帝尊为皇太后,后被权臣军阀朱全忠怀疑图谋恢复皇权而密令杀害并迫哀帝下诏追废为庶人,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被亲生儿子废黜的皇太后。后唐明宗年间追复皇后身份及待遇。
- 西辽承天皇太后:为辽仁宗之妹。辽仁宗死后由于其子尚年幼,因此在遗诏中命其妹耶律普速完权理国事,并改元崇福,称承天太后。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摄政皇女及被封为皇太后的皇女。
- 宋哲宗元祐皇后:二度被废又二度复位,并二次于国势危急之下被迫垂帘听政,经历之奇,实为罕见。
- 宋高宗宪圣慈烈皇后吴氏:圣慈烈皇后吴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皇帝法定曾祖母级别的太皇太后,其辈分与西汉的孝昭皇后并列最高。
- 清朝孝惠章皇后: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太后,自1661年—1718年共57年,如果包含皇后时期则总共是64年(1654年—1718年)是中国史上身居后位(皇后、皇太后)最久的女性。
- 清朝慈禧太后:清朝末期的实际主政者,因而在后世有“无冕女皇”之称。谥号达25字,是中国历史上谥号字数最长的皇太后。
其他国家的皇太后称号
[编辑]朝鲜
[编辑]孝定皇后是大韩帝国第一位和唯一一位皇太后,称明宪太后(韩语:명헌태후),光武八年(1903年)1月2日(阴历十一月十五日)在庆运宫寿仁堂去世享寿73岁,谥号明宪淑敬睿仁正穆弘圣章纯贞徽庄昭端禧粹顕懿献康绥裕宁慈温恭安孝定王后。1908年,纯宗追尊宪宗为皇帝,同时追尊孝定王后为“孝定成皇后”。
封号 | 生卒年 | 本贯 | 配偶 | 父亲 | 母亲 | 封爵(以下月、日皆为农历) |
---|---|---|---|---|---|---|
孝定成皇后 | 1831年-1903年 | 南阳洪氏 | 朝鲜宪宗 | 益丰府院君翼献公洪在龙(1794-1864) | 延昌府夫人竹山安氏 | 明宪皇太后(1894年12月17日 册封)[5] |
日本
[编辑]日本书纪记载,开国天皇神武天皇皇后媛蹈鞴五十铃媛命,在绥靖天皇登基后被尊为皇太后,是日本正史中最早的太后。日本使用天皇一词作为君王称号,始于推古天皇,在此之前是使用“大王”、“大君”、“皇尊”等号作为君主称号,因此推古天皇之前的皇太后,正确来说是王太后。
平安时代以前,由于君王(天皇)生前预立储君的制度还不完善,造成皇位继承的斗争屡见不鲜,而经由争位而登基的新任君王(天皇)、或是前后任君王(天皇)之间非父子关系时,新任君王(天皇)不一定总是会尊前任君王(天皇)正配为太后。而自推古天皇往后的五位皇后,都没有成为皇太后的确切记载:用明天皇皇后穴穗部间人皇女只留有鬼前太后这个称号,但没有正式尊封的纪录、舒明天皇皇后宝皇女后登位为齐明天皇、孝德天皇皇后间人皇女和天智天皇皇后倭姬王不详、天武天皇皇后鹈野赞良皇女后登位为持统天皇,直到自推古天皇算起的第六位皇后——圣武天皇皇后光明皇后,才在孝谦天皇即位后正式成为日本第一位皇太后。
醍醐天皇以前,上下任天皇交替时,只有皇后才能在新任天皇登基后成为皇太后,若新任天皇之母为妃、夫人、女御时,或是新任天皇之母为平民出身,只能称皇太妃、皇太夫人,而平民出身的皇后中仅有少数能被尊为皇太后。但醍醐天皇登基后,养母藤原温子得到了中宫职的供职,虽然只被尊为皇太夫人,但在实质意义与地位上已等同于皇太后,因此往后天皇的生母都能成为皇太后。
自一条天皇同时拥有两位正配平妻(皇后藤原定子、中宫藤原彰子),首开一帝二后的先河起,往后多任天皇都同时有两个正配,更有甚者,后冷泉天皇同时有三位正配,此时除皇后、中宫之外,皇太后成为第三位正配的名号。皇太后的起居朝仪等,皆有专属的官职负责,称皇太后宫职,而在光明皇后成为皇太后期间,皇太后宫职改称紫微中台,甚至拥有兵权,不过纯属特例。
日本皇室目前最后一位皇太后,是2000年逝世的昭和天皇皇后——香淳皇后,她在1989年明仁天皇登基以后晋升皇太后。
日本的明仁天皇于2019年退位成为上皇,皇后美智子亦改号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上皇后”。
越南
[编辑]越南虽被中国册封为国王,但君王对国内和汉字同文国以外的国家称皇帝(外王内帝)。阮朝君王的母亲,所使用的称号是皇太后。
苏丹皇太后
[编辑]苏丹皇太后,是奥斯曼帝国在任苏丹母亲的称号,在帝国中地位仅次于苏丹本人,对后宫有绝对的权力,甚至有机会执掌国政,如苏丹女权时期。
太皇太后
[编辑]太皇太后,或称太皇、太母等,是皇帝、天皇的法定祖母,和皇太后一般、是整个太后范畴中较为人所知的位号。此外,在太后范畴中,太帝太后、皇太太后、帝太太后的级别等同于太皇太后。
西汉汉高祖皇后吕雉,在汉惠帝登基后成为皇太后、前汉少帝登基后又成为太皇太后,是汉字文化圈中第一位太皇太后。清朝慈禧太后,在光绪帝驾崩不久后,册立溥仪为帝,因而被尊为太皇太后,但慈禧太后正式成为太皇太后不满一日即去世,是中国最后的太皇太后。
变体
[编辑]太皇太后在中国的变体有三:
帝太太后
[编辑]西汉汉哀帝登基后,有资格称太皇太后者为复数,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汉哀帝祖母定陶太后,于是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定陶太后为恭皇太后,不久改号帝太太后。
皇太太后
[编辑]定陶太后改号帝太太后未几,三度改号为皇太太后。
太帝太后
[编辑]北周静帝即位后,由于他的两位法定祖母皆在世,因此尊嫡祖母阿史那氏为太皇太后、亲祖母李娥姿为太帝太后。
其他国家的太皇太后
[编辑]日本
[编辑]日本律令制颁布后,太皇太后一词出现于七世记左右的飞鸟时代后期,并延用至今。文武天皇皇后藤原宫子,在孝谦天皇即位后被封为太皇太后,是日本第一位太皇太后,也是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太皇太后。文德天皇即位后,淳和天皇皇后正子内亲王成为太皇太后,是第一位出自皇族的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的生活、朝仪等,皆有专属的官职负责,称太皇太后宫职。而在平安时代,太皇太后不一定总是天皇的法定祖母,太皇太后一号也能用以追赠或是尊称予身处相当地位、权势的皇族女性,近似于一种荣衔,如二条太皇太后。
日本皇室目前最后一位太皇太后是近卫天皇皇后藤原多子,自藤原多子逝世至今约八百年间,日本皇室不曾出过太皇太后。
越南
[编辑]越南对内称帝对外称王,君主的祖母封为太皇太后。
王太后
[编辑]王太后,是王的法定母亲,同时也是在太后范畴中出现最早的太后,起码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就有,如宣太后、趙威后等等。
西汉的皇帝驾崩后,后宫妃嫔有生养皇子、且其子有封国者都可以出宫,前往其子的封国安享晚年,并成为该国的王太后,称王国太后,如汉高祖妾侍薄姬,在汉高祖死后前往其子代王刘恒的封国——代国,称代太后。日后刘恒回京继位(汉文帝),薄姬亦随之返京并成为皇太后。晋朝以后,被封为王的皇子,其生母不再被称做王太后,而是降称为王太妃[6]。
变体
[编辑]大王太后
[编辑]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凉,桓王张重华登基以后,生母马氏、嫡母严氏并尊为太后,同时为有所区别,生母马氏为王太后、嫡母严氏为大王太后,近似于皇太后、帝太后之间的分别。
其他国家的王太后
[编辑]朝鲜
[编辑]高丽忠烈王之前,君主之母亲均尊为王太后,如穆宗之母千秋王太后。忠烈王之后,改称王太妃。李氏朝鲜甲午战争后,重新将王太妃(王大妃)改称王太后。
欧洲地区
[编辑]在英语中,具有和王太后一词相映衬字汇为Queen dowager或the Queen Mother,其中前者义同王太后,后者则专指曾当过王后的国王之母,可翻译作君王的母后或王母太后、母后太后。前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已故母亲——伊丽莎白·鲍斯-莱昂,由于她是乔治六世的王后,因此在伊丽莎白二世登位后,使用的头衔是the Queen Mother,即王母太后。
欧洲政治传统中,君主母亲如果丈夫不是前任君主,本身无王后头衔,亦不会有太后头衔。英格兰的理查二世、爱德华四世的父亲不是国王,故他们各自的母亲肯特的琼安和塞西莉·内维尔分别仍随夫爵称威尔士亲王太妃和约克公爵夫人;同样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的母亲玛格丽特·博福特虽被称呼和自称“国王的母亲”,但官方身份仍随亨利七世的生父及继父的封爵称里奇蒙和德比伯爵夫人。德意志公主维多利亚与英国肯特公爵爱德华王子结婚,获得公爵夫人的头衔。丈夫早逝未能继承英国王位,女儿维多利亚登基后,她的头衔亦未改变。奥地利皇位继承人弗兰茨·卡尔的妻子——巴伐利亚的公主苏菲劝说丈夫放弃继承权,苏菲亦放弃成为奥地利皇后。两人的长子继承奥地利皇位后,是为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依据弗兰茨·卡尔的奥地利大公头衔,苏菲被称为大公夫人。因故未能继承西班牙王位的胡安·德·波旁在1993年去世后,由西班牙王室追尊为胡安三世(Juan III),但他仍在世的妻子、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的母亲玛利亚·玛塞迪斯公主的头衔未有改变。
神圣罗马帝国霍亨斯陶芬王朝皇帝亨利六世死后,其遗孀康斯坦丝皇后代表其已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的独子腓特烈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但康斯坦丝本人仍称皇太后,虽然实际上代表霍亨斯陶芬皇朝竞争皇位的为亨利六世的弟弟菲利普即她的小叔子。
三任荷兰女王退位后,保有Princess(公主)头衔。而中文媒体依据中国的政治习俗,将退位女王称为王太后[2][3]。
太王太后
[编辑]太王太后,是部分王、亲王、国王之法定祖母的正式封号。在部分朝代曾出现的太上太后为太王太后的变体。
在十六国时期,部份政权的君主并不称帝,只称王,其法定祖母则尊为太王太后。例如前凉王张骏的昭仪马氏,其子张重华登基后尊她为王太后,后来张重华之子张玄靓继位,尊她为太王太后。
其他国家的太王太后
[编辑]朝鲜
[编辑]朝鲜半岛的君主称为国王,他的祖母被尊称为太王太后,朝鲜王朝时改称大王大妃。
并尊
[编辑]并尊,是指君王之位交替时,新任君王以庶出或旁系身分继承、并且同时尊封生母与嫡母为太后的情形。太后并尊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秦国庄襄王以庶出身分即位后,嫡母华阳夫人及生母夏姬一同尊为太后,为有所区别,华阳夫人称华阳太后、夏姬称夏太后[7]。并尊在后世亦时有所见:西汉汉哀帝及位后,宫中有太皇太后王政君、皇太太后傅氏、帝太后丁氏、皇太后赵飞燕等四太后并立[8]。
太后并尊时,为让诸太后之间有所区分,一是加不同称号,如华阳太后与夏太后的分别;二是制定新位号,如汉哀帝祖母傅氏被尊为等同于太皇太后的皇太太后、汉哀帝生母丁氏被尊为等同皇太后的帝太后。两种方式中,前者在中国唐宋以后则形成所谓的徽号系统,也是绝大多数君王所采用的方式,而后者只被后世少数朝代的君主采用。在清朝同治、光绪两朝的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分别被尊称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
中国
[编辑]中国历史中最有名的太后并尊〈也是中国最后一次太后并尊〉,即是清朝同治、光绪两朝的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其中后者掌权达四十七年之久,与清末期国势的兴衰有直间关系。但不是每个朝代都容许太后并尊的情况产生。
东晋晋哀帝即位后,生母周贵人因不曾当过皇后而只尊为皇太妃;宋朝宋哲宗登基后,尊皇太后高氏为太皇太后、宋神宗皇后向氏为皇太后,至於哲宗生母朱德妃以帝母之尊,却因宋朝家法不容许太后并尊[9],屈就于皇太妃的地位。
日本
[编辑]仁明天皇皇后藤原顺子,在文德天皇登基后本因以帝母身分而称皇太后,却因为当时已经有太皇太后橘嘉智子、皇太后正子内亲王存在,为避免同一位号者为复数的情况产生,因此藤原顺子只尊为皇太夫人,直到太皇太后橘嘉智子逝世后,文德天皇才在齐衡元年(854年)晋皇太后正子内亲王为太皇太后、皇太夫人藤原顺子为皇太后。
越南
[编辑]越南诸多政权中,皆容许太后并尊的情况产生。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事物纪原》劵一:“其后赵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后用事之说。是太后之号,自秦昭王始也。汉袭秦故号,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也。”
- ^ 2.0 2.1 编辑:朱小梅. 荷兰王太后朱丽安娜患肺炎逝世 享年94岁. 国际在线. 2004-03-21 [2017-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 ^ 3.0 3.1 方倩华. 荷兰王太后逝世. 新浪网 来源:信息时报. 2004-03-21 [2017-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002》:“......尊母锺氏为太后,太后父名泰章,易其号曰圣尊后。......”
- ^ 高宗 32卷, 31年(1894 甲午 / 청 광서(光緖) 20年) 12月 17日(己未)
十七日。 总理大臣金弘集、内务大臣朴泳孝、学务大臣朴定阳、外务大臣金允植、度支大臣鱼允中、农商大臣严世永、军务大臣赵羲渊、法务大臣徐光范、工务署理大臣金嘉镇奏: “王室尊称, 谨具新式以入, 伏候圣裁。” 主上殿下称大君主陛下, 依允, 王大妃殿下称王太后陛下, 敬依, 王妃殿下称王后陛下, 王世子邸下称王太子殿下, 王世子嫔邸下称王太子妃殿下, 笺称表, 并依允。 - ^ 唐朝请定公主母称号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伏寻汉制,诸王母称王国太后;晋宋以降,则曰王国太妃。国朝酌前代典故,从晋宋之仪,王母命为太妃”
- ^ 资治通鉴/卷006 孝文王元年(辛亥,公元前二五○年):“子楚立,是为庄襄王。尊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夏姬为夏太后。”
- ^ 《汉书》:“......尊恭皇太后为帝太太后,丁后为帝太后。后又更号帝太太后为皇太太后,称永信宫,帝太后称中安宫,而成帝母太皇太后本称长信宫,成帝赵后为皇太后,并四太后”......
- ^ 《旧闻证误》/卷3:哲宗登极,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惟朱妃称号未定。太皇太后曰:“母以子贵,朝廷宜详议,当优隆之。”时蔡确、章惇尚在朝,议久不决。谄谀者谓亦当为皇太后;守正者则曰“止合称皇妃太母”。曰:“自古无并为皇太后之礼,当尊为皇太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