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魂曲 (莫扎特)
D小调安魂弥撒曲(德语:Requiem in d-Moll),目录第626号,或简称D小调安魂曲,是莫扎特创作的一套安魂曲,写于1791年,是他最后的作品之一。
创作背景
[编辑]1791年7月,一位匿名人士(后来发现该人是弗朗茨·冯·瓦尔塞格伯爵)要求莫扎特为他撰写一套《安魂曲》。当时莫扎特仍在撰写歌剧《魔笛》,亦刚刚接受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加冕成为波希米亚国王创作正歌剧(即《狄托的仁慈》,KV621)。如是,在八、九月,莫扎特专注在这两出歌剧中;直至十月,才继续完成《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和开始为《安魂曲》及另一首清唱剧起稿。11月20日,莫扎特病倒了,但他仍在床上休养及尽力作曲,一直至12月5日离世为止。
由于莫扎特已先从瓦尔塞根伯爵领取了半额的创作报酬,他的遗孀康丝坦兹急于找人完成以领取馀下的酬金。[1]最先康丝坦兹先找了莫扎特的好友艾伯拿,但只完成部份继抒咏便放弃了。后来康丝坦兹找到曾协助莫扎特抄谱的苏斯迈尔。苏斯迈尔根据艾伯拿的一些资料,再加上自己的创作,最后赶及在莫扎特逝世100日前完成,还伪冒了莫扎特的签名(很明显,是为了让瓦尔塞根伯爵觉得全曲的确是由莫扎特独力完成,好让康丝坦兹能向他领取馀下的报酬)。
除了苏斯迈尔的版本外,曾跟随米歇尔·海顿的作曲家西吉斯蒙德·冯·纽柯姆于1819年亦曾单独完成接在领主曲后的“解救我”(Linera Me)乐章,可是至今罕有演唱机会。
关于莫扎特与《安魂曲》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就有很多不同的流传和猜测。尤其当1984年电影《莫札特传》公映后,更引来不少的联想;然而电影的内容就和大多的流传一样,真确性存疑。
分析
[编辑]配器
[编辑]- 木管乐器:2巴塞管(现代较常以单簧管代替)、2巴松管
- 铜管乐器:2小号、3长号(与合唱女低音、男高音及男低音齐奏)
- 敲击乐器:定音鼓
- 键盘乐器:管风琴
- 弦乐器:第1小提琴、第2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 声乐:4独唱(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部混声合唱
结构
[编辑]全曲共八个部份,共14个乐章。结构如下:
- 进堂咏:Introitus:Requiem aeternam(合唱+女高音独唱)
- 垂怜经:Kyrie:eleison(合唱)
- 继抒咏:Sequentia:
- 末日经:Dies irae(合唱)
- 神奇号声:Tuba mirum(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独唱)
- 赫赫君王:Rex tremendae majestatis(合唱)
- 求你垂怜:Recordare, Jesu pie(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独唱)
- 受判之徒:Confutatis maledictis(合唱)
- 流泪之日:Lacrimosa dies illa(合唱)
- 奉献经:Offertorium:
- 圣主耶稣:Domine Jesu Christe(合唱+四部独唱)
- 牺牲祈祷:Versus: Hostias et preces(合唱)
- 圣哉经:Sanctus:Dominus Deus Sabaoth(合唱)
- 迎主曲:Benedictus:(先四部独唱后合唱)
- 羔羊赞:Agnus Dei(合唱)
- 领主曲:Communio: Lux aeterna(女高音独唱+合唱)
轶事
[编辑]1958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曾展出过《安魂曲》的手稿,事后却被发现当中“牺牲祈祷”的一页被撕去。[1],而撕去的部份有由莫扎特所写的“Quam olim d: C:”(重复前一个乐章“圣主耶稣”中“曾对亚伯拉罕应许过”的一段),直至现在,仍然无法得知为何会发生这件事,亦未能寻回这一部份。
参考资料
[编辑]- 参照
- ^ Wolff, Christoph (1994). Mozart's Requiem.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