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己姓之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己姓之戎,中国古代部落国家,为西戎之一,姓己姓。己姓之戎在春秋时代开始有记载,活动区域在今中国山东省河南省一带。后被鲁国卫国等诸侯灭亡。

概论

[编辑]

相传为昆吾氏之后,国君为己姓,历史记录不多。在春秋时期,己姓之戎的聚落,称戎州,分布在曹国鲁国卫国附近[1]

在鲁国附近,有己姓之戎居住,位于今山东省曹县附近。前721年,鲁隐公与己姓之戎在潜地会面,后在唐地会盟[2]

在卫国近郊,也有己姓戎居住的戎州。在卫后庄公时,派兵将其并吞[3]

来源

[编辑]

《史记》记载,在周襄王时,北狄入侵,居于陆浑至卫国一带[4]

杜预认为为源自氐羌[2][5]

学术考证

[编辑]

台湾学者姚大中[6]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黄烈[7]翦伯赞[8]等,主张所有西戎族群皆为羌族。中华民国学者刘文起[9],认为陆浑戎、姜戎、允姓之戎等,皆为羌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林沄认为,西戎是先秦时由华夏人群分裂出来的一支[10][11]

注释

[编辑]
  1. ^ 杜佑《通典》〈州郡〉:“古之戎州,己氏之邑。盖昆吾之后,别在戎翟中,周衰,入居中国。己氏,戎君姓也,汉曰己氏县也。”
  2. ^ 2.0 2.1 《春秋》〈隐公二年〉:“二年,春,公会戎于潜。”《左传》:“二年,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戎请盟,公辞。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司空无骇入极,费庈父胜之。戎请盟,秋,盟于唐,复修戎好也。”
  3. ^ 《左传》〈哀公17年〉:“初,公登城以望,见戎州,问之,以告,公曰:‘我姬姓也,何戎之有焉!’,翦之。公使匠久,公欲逐石圃,未及而难作,辛巳,石圃因匠氏攻公,公阖门而请,弗许,逾于北方而队,折股,戎州人攻之,大子疾,公子青,逾从公,戎州人杀之。公入于戎州己氏,初,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髢。既入焉,而示之璧,曰:‘活我,吾与女璧。’,己氏曰:‘杀女,璧其焉往。’,遂杀之,而取其璧。卫人复公孙般师而立之。”
  4. ^ 《史记》〈匈奴列传〉:“初,周襄王欲伐郑,故娶戎狄女为后,与戎狄兵共伐郑。已而黜狄后,狄后怨,而襄王后母曰惠后,有子子带,欲立之,于是惠后与狄后、子带为内应,开戎狄,戎狄以故得入,破逐周襄王,而立子带为天子。于是戎狄或居于陆浑,东至于卫,侵盗暴虐中国。中国疾之,故诗人歌之曰:‘戎狄是应’,‘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出舆彭彭,城彼朔方’”。
  5. ^ 杜预注:“戎夷狄蛮,皆氐羌之别种也。”
  6. ^ 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国(中国史卷二)》,台湾:三民书局,1992年二版。
  7. ^ 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8. ^ 翦伯赞《先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9. ^ 刘文起《王符〈潜夫论〉所反映之东汉情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出版
  10. ^ 《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11. ^ 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指出“ 结合环境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文献中的戎、狄,和战国才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东胡、匈奴并非同一族群。北方长城地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基本上是农业地带,它之变为游牧人往来驰骋的地带,是文化、生态环境、族群等变动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复杂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