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布氏姜片虫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布氏姜片虫
布氏姜片虫的卵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纲: 吸虫纲 Trematoda
亚纲: 复殖亚纲 Digenea
目: 斜睾目 Plagiorchiida
科: 片形科 Fasciolidae
属: 姜片属 Fasciolopsis
Looss, 1899
种:
布氏姜片虫 F. buski
二名法
Fasciolopsis buski
(Lankester, 1857) Odhner, 1902

布氏姜片虫学名Fasciolopsis buski),简称姜片虫,是一种外观极像薄切片的中、大型寄生虫。为完成一代生活,这种虫必须在环境适当的淡水体内发育,再以常见的水生植物作第二轮的寄生,最后可感染只,并寄生在小肠、产下子代。

形态

[编辑]

成虫雌雄同体,尺寸介于长3至7公分、宽1至2公分,厚度仅约1-3毫米,体型宽扁似的斜切薄片,但颜色肉红,虫体一端具有口吸盘和大五倍的腹吸盘,其肠管在两个吸盘之间分叉后延虫体两侧伸至尾端,虫体后半几乎由高度分支的睾丸布满,卵巢约呈鸽蛋形并有向外少许的分支,由此至腹吸盘之间盘绕著子宫,产下之卵色泽淡黄,具有卵盖,尺寸约莫长135微米、宽85微米。

布氏姜片虫的生活史

生活史

[编辑]

由于虫卵相对于第一中间宿主而言很大,一般螺类无法摄食,因此虫卵必须先在温暖的水中,经过三周孵化成纤毛幼虫、破除卵盖才能钻入并感染扁卷螺,再依序发育成胞状幼虫雷氏幼虫尾动幼虫,耗时约一个半月,随后离开螺体,再游至菱角荸荠茭白笋等水生植物第二中间宿主附著,分泌出成囊物质并脱去尾巴发育成囊状幼虫,借由外囊的包裹,增加对环境的抵抗能力,有时这些囊状幼虫的形成可以不依附在任何物体,而直接漂浮在水面,随人、饲养猪和野猪摄取这些受感染的植物或饮用生水,囊蚴便可借助消化道分泌物分解外囊,并吸附在黏膜上,经历1至3个月便可发育成虫并产下后代,完成一个世代的循环,因此猪和人类都是姜片虫的最终宿主。

流行病学

[编辑]

姜片虫的幼虫所需环境要求较高,不仅温度必须温暖,且无法在干燥状态下存活很久,因此地理上的受到局限,多成点状分布,连发育时间也受到限制,大约在夏天开始以后幼虫才从螺体内钻出,因此感染症多发生在北半球下半年。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亚各国,仅中国大陆地区及台湾已知的第一中间宿主便有四、五种,因此防治上不易根绝,而盛行地区居民多有生饮、生食的习惯,加上环境卫生政策不良,导致排泄物污染环境,增加感染的风险

临床、诊断和治疗

[编辑]

由于布氏姜片虫主要寄生在小肠,数量多时可达上千只,甚至可能扩散至大肠,一般而言,人体寄生中的姜片虫约仅有数十条吸附在肠黏膜上,以血液维生,因此患者会有腹痛、便秘、腹泻、贫血的情况交替发生,而大多数肠道吸虫症患者几乎不会出现显著的症状。为了和细菌性肠炎阿米巴原虫感染作区分,必须借重粪便中的虫卵检验,或是排出、吐出的成虫来鉴定,对于同样是大型的片状牛羊肝吸虫,从睾丸的形状、两个吸盘的比例、头锥的形态都可以做区分。确诊后可使用药物吡喹酮治疗,一般效果良好,另外也有学者建议使用其他新型药物。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中文)范家堃、张淑美、黄协贤、李细祥,2006年,姜片虫症,人畜共通传染病临床指引行政院卫生署疾病管制局出版,Ch.6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