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广通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隋唐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西沿广通渠达大兴城长安,北由永济渠达涿州、南经通济渠山阳渎江南运河达江都、馀杭。

广通渠,又名富民渠永通渠,是隋唐大运河的组成部分之一,西起隋大兴城,东至潼关黄河,长三百余里,始建于开皇四年(584年),太子左庶子宇文恺设计,苏孝慈郭衍督建,三月而通。

汉武帝年间,关东漕粮自渭水入长安,水道弯曲九百馀里。元光六年,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费时三年挖通漕渠。引渭为源,始长安地西北,经城南向东,纳泬、浐、灞之水,以增水量。漕渠穿霸陵、新丰、郑县、华阳,于渭水口与入黄河。东汉光武帝迁都洛阳,长安东粮西运不继,漕渠失修,遂渐湮废。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定都汉长安城。但当时的长安破败狭小,于是另建一座新城。开皇二年(582年),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塬南面新都,定名为“大兴城”。大兴城的面积达84平方公里,主要由建筑学家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主持规划建设,先造大兴宫城,后造皇城。开皇三年(583年)在城西侧开挖龙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引浐水、交水、潞水,直通宫城。由于关中所产不足以供京师,要依靠东方诸州的粮食赋税。又因渭水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常阻塞漕运,故于开皇四年命大将郭衍为开漕渠大监,率领水工另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三百馀里,因渠经渭口广通仓下,故名广通渠。又称富民渠。仁寿四年(604年)改名永通渠。

广通渠凿通后,黄河三门峡的砥柱仍阻碍关东的航运,开皇十五年(595年),隋文帝下诏凿砥柱,工程艰钜。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砥柱崩坼,导致河水倒流数十里,挖砥柱的工程宣告失败。

炀帝立,广通渠再度淤废。唐朝还都大兴城,渭水犹不足用,唐高宗间,常就食洛阳。天宝元载,玄宗命韦坚治渠,二年而成,名曰广运潭。当年,渠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天宝年间,每年水陆运二百五十万石入关。因灞、浐二水会于漕渠,每夏大雨,辄皆填淤。大历之后,渐不通舟。

五代以降,长安无复京师。漕渠失修,遂废。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 魏徵:《隋书·志十九·食货志》
  • 杜佑:《通典·卷十·食货十·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