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尼斯尔
弗朗茨·尼斯尔 (德语:Franz Nissl)(1860年9月9日—1919年8月11日)是德国的一位医学研究员及著名的神经病理学家。生于弗兰肯塔尔,死于慕尼黑。
早年生活
[编辑]尼斯尔双亲为特奥多尔·尼斯尔和玛丽亚·哈斯。 特奥多尔在一所天主教学校教拉丁文,希望儿子成为一名牧师。然而弗朗茨进入了慕尼黑大学(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学医。
伯纳德·冯·古登是尼斯尔的一位大学老师,他的助理西格贝特·约瑟夫·玛丽亚·甘泽(Sigbert Josef Maria Ganser)建议尼斯尔写一篇关于脑皮质细胞病理学的论文。大学医学部于1884年开展了一场神经学方面的有奖竞赛,尼斯尔接手了脑皮质研究。他用乙醇作为固定剂开发了能够显示几种神经细胞成分的染色技术。尼斯尔获奖并于1885年以此为题写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1]
医学研究及教育的职业
[编辑]冯·古登教授是学校论文竞赛的裁判,他对尼斯尔的研究印象深刻于是决定提供尼斯尔助理工作,尼斯尔答应了,并于1885年至1888年间担任此工作。他的任务包括在福斯滕里德宫照顾精神失常的王弟、1886年登基的国王奥托。1888年尼斯尔搬至布兰肯海姆(Blankenheim)学院。1889年他在法兰克福与神经学家路德维希·埃丁格(Ludwig Edinger)及当时正开发一种神经胶质细胞染色法的神经病理学家卡尔·维格特(Karl Weigert)会面。这促使尼斯尔开始研究神经胶质细胞、血液组成、血管及脑组织的可观察的改变与精神及神经疾病的关系。
尼斯尔在法兰克福认识了爱罗斯·阿兹海默并公事7年。他们成为亲密的朋友。[2]
1895年埃米尔·克雷珀林邀尼斯尔到海德堡大学担任助理医生。1904年他已是该机构的全职教授并于克雷珀林搬至慕尼黑时成为精神科主任。
晚年生活及过世
[编辑]执教及行政管理的负担加上研究器材匮乏使得尼斯尔的很多科学项目没能完成。他同时也饱受肾病困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管理一所军队医院。
1918年克雷珀林再次邀尼斯尔担任位于慕尼黑的德国精神病学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工作。与科比尼安·布洛德曼及瓦尔特·施皮尔迈耶(Walther Spielmeyer)工作一年后在1919年由于肾病去世。
个人
[编辑]尼斯尔身材矮小,举止粗俗,左脸有胎记,终生未婚,典型的工作狂。[3]
一次开玩笑,提倡不饮酒的尼斯尔放置了一排空啤酒瓶于他的实验室外并使得克雷珀林相信他在桌下躺著,醉得不省人事。
尼斯尔是为有竞争力的钢琴家。乌戈·斯帕茨(Hugo Spatz)讲了他第一次与尼斯尔会面申请在尼斯尔实验室工作的事。尼斯尔那天工作忙让学生12点到他家。斯帕茨正午赶到发现尼斯尔不在,管家认为尼斯尔指的是午夜12点于是斯帕茨当晚又去了尼斯尔家。这次尼斯尔在家但斯帕茨不得不在前厅等了半小时直到他弹奏完正在弹奏的钢琴奏鸣曲。谈话持续到破晓。
遗产
[编辑]尼斯尔可能是当时最伟大的神经病理学家,同时他作为临床医生也让海因里希·昆克(Heinrich Quincke)倡导的脊髓穿刺流行起来。[4]
尼斯尔研究了人类皮质与丘脑核间的神经联系,他在研究这个课题时去世。
他的1896年的文字记录显示了他的研究哲学: :只要我们同意,所有的精神失常,观察皮质中有界定的疾病的临床表现,我们就能移除在精神病学家中不能达成一致的障碍。
命名的组织学概念
[编辑]尼斯尔法制对细胞体特别是对内质网的染色。可用多种基础染料(如苯胺, 硫堇(thionine)或甲酚紫(cresyl violet)) 将带负电的核糖核酸蓝(RNA blue)染色,同时也用于突出显示神经细胞的重要结构特点。 粗糙内质网(尼斯尔物质)由于核糖体 RNA 的染色而变为深蓝色,让细胞质表现斑驳状。核外游离颗粒状 RNA 被命名为尼斯尔颗粒(核糖体)。核内 DNA 也被染为相似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