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法兰克·洛伊·莱特
Frank Lloyd Wright
法兰克·洛伊·莱特,1926年。
出生(1867-06-08)1867年6月8日
 美国威斯康辛州里奇兰中心
逝世1959年4月9日(1959岁—04—09)(91岁)
 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
国籍 美国
职业建筑师
父母父:William Russell Cary Wright
母:Anna Lloyd Jones
建筑罗比之家
普莱斯大楼
落水山庄
詹森公司总部
古根汉美术馆
塔里耶森
项目佛罗里达南方学院英语Florida Southern College
签名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英语:Frank Lloyd Wright,1867年6月8日—1959年4月9日),美国建筑师、室内设计师、作家、教育家。他设计的建筑物超过一千栋,其中有532栋已完成。赖特认为建筑结构需要和人性以及其环境协调,这种建筑哲学称为“有机建筑”。有机建筑最佳的实例便是莱特所设计的落水山庄(1935年),曾被称许为“美国史上最伟大的建筑物”。[1]赖特的创意时期超过70年。

赖特开创了称为田园学派的建筑运动,也发展了广亩城市乌索尼亚英语Usonia住家的概念,这是他在美国都巿规划中的独特见解。赖特除了住家外,也设计了许多独特且创新的办公室、教堂、学校、摩天大楼、旅馆、博物馆等建筑。他也常常会设计建筑物内部,包括家具以及花窗玻璃。莱特一生著作二十本书与许多文章,并且是一位受欢迎的讲者。 生前就已经广为人知的莱特,在1991年被美国建筑师学会称之为“最伟大的美国建筑师”。[1]

赖特多彩多姿的生活常让他名列报纸头条,例如因为爱上客户的妻子马哈·博斯维克英语Mamah Borthwick而和第一任妻子凯萨琳·李·托宾离婚(但博斯维克在这次离婚前的1914年在塔里耶森遭谋杀),和第二任妻子米尔玛·诺埃尔(Miriam Noel)的的激烈婚姻和离婚,以及他和1928年结婚的第三任妻子奥尔吉维纳·劳埃德·赖特英语Olgivanna Lloyd Wright之间的关系。

2019年,法兰克·洛伊·莱特设计的8座建筑同时选为世界遗产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1867年6月8日,法兰克·洛伊·莱特出生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的乡村小镇里奇兰中心,那时美国内战刚刚结束两年,最初是被命名为法兰克·林肯·莱特。他的父亲威廉·凯里·莱特(1825-1904年)是一个当地的演说者、音乐教师、临时律师。威廉·莱特认识了安娜·洛伊·琼斯(1838/1839-1923年),安娜·琼斯是一名当地教师,曾经在里奇兰郡担任职务,两人后来结为夫妻。

来自麻萨诸塞州的威廉原本曾是一名浸信会牧师,但加入了妻子的家庭后成为了一位论派的信徒。安娜的家族是当地有名、一位论派的望族,家族自威尔斯迁徙到威斯康辛。安娜的其中一位兄弟詹金·洛伊·琼斯是在美国西部传布一位论派的知名人物。莱特的两位双亲都是意志坚强、并有著高雅的兴趣,这些也传承给了莱特。莱特的传记提到他母亲期望他的第一个孩子,长大后能够盖出美丽的建筑。她用杂志上撕下的英国教堂雕刻来装饰莱特的育儿室,期望激励其志向。

1870年,由于威廉的工作,他们家迁到了韦茅斯。1876年,安娜参观了费城世界博览会。她看到了福禄贝尔所发明的教育用积木展出。这些被称做“恩物”的积木在福禄贝尔创新的幼稚园课程里扮演重要角色。安娜身为一名教师对此感到兴趣,并购买了一组恩物。年幼的莱特将大量时间用来玩这些积木。他的自传提到这些过程对未来他的设计有重大影响。许多莱特的建筑设计都以清晰的几何形状闻名。

在韦茅斯,莱特一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好。因此他们回到了威斯康辛 ,在那他们可以得到来自洛伊·琼斯家族的帮助,并且能够协助威廉就业。最后,他们安顿在麦迪逊,威廉在此地担任音乐教师,同时他也从事本地新成立的一位论派社群里的秘书工作。虽然威廉不是一个亲近的父亲,但他会与孩子们分享他对音乐热爱,尤其是巴哈的作品。在莱特满十四岁后不久父母便分开了,安娜对于威廉支撑家庭上的无能感到不满,并要求他离去。最终两人在1885年离婚。威廉也离开了威斯康辛。莱特表示自从两人离婚后,他就不曾再见过他的父亲。[2]自此他的中间名由林肯改成了洛伊,以荣耀母亲家族,成了家中唯一的男性,莱特认为他必须为母亲和两位妹妹承担起经济负担。

教育与席尔斯比事务所

[编辑]

莱特进入一间麦迪逊的中学,然而没有证据指示他有从中毕业。[3]1886年,他被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录取。在学校里,他加入了“Phi Delta Theta英语Phi Delta Theta”兄弟会[4]。半工半读的两个学期里,他为土木工程系的教授艾伦·D·康诺弗工作。[5]

1887年,莱特没有取得学位就离开了学校(虽然他在1955年被授予了荣誉博士学位)。1887年,莱特来到芝加哥找工作。由于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和最近的人口快速成长,这个城市有许多新的发展。

莱特之后回想起他对芝加哥的第一印象是肮脏的市区、拥挤的街道以及令人失望的建筑,但他打算在此谋职。经历了许多大公司的面试,莱特最后受雇于约瑟夫·莱曼·席尔斯比建筑师事务所,成为一名绘图员[6]

在被席尔斯比聘用以前,他在1886年就曾与席尔斯比合作,在为莱特在威斯康辛春绿村的家族打造的联合礼拜堂设计案中担任监工,甚至参与部份的设计工作。[7]

在事务所的这段期间里,他也参与了另外两起有关其家族的案子,包括为其舅舅詹金建造的教堂以及为两位阿姨所建的学校。[8]

他在当时为席尔斯比工作的绘图员包括未来的建筑师塞西尔·科温英语Cecil Corwin (architect)乔治·W·马厄英语George W. Maher乔治·格兰特·艾姆斯利英语George Grant Elmslie。莱特很快得与科温成为朋友。在他打造他的永久居所前,两人一直住在一起。

在自传里,莱特记述了他曾在芝加哥的另一家事务所工作了一小段时间。由于认为受到亏待(最初周薪八美金),这位年轻的绘图员辞去了工作,来到一家公司担任设计师。然而,莱特很快地发觉他仍未准备好独自著手设计工作,因此他离开了这分工作,回到了席尔斯比事务所(此时薪水得到了调升)。[9]

虽然席尔斯比主要采取维多利亚式和罗马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莱特发现他的作品比起当时许多“野蛮”的作品更加“优雅如画”。[10]在席尔斯比工作还未满一年,莱特得知艾德勒英语Dankmar Adler沙利文事务所正在找人完成芝加哥大会堂英语Auditorium Building的内部绘图。[11]莱特对此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在经过简短的面试后,他便加入了该事务所。[12]

艾德勒及沙利文事务所

[编辑]

莱特与事务所其它绘图员相处得并不融洽。在事务所工作的第一年里,他与同事有许多争吵。尽管如此,沙利文对于来特相当信赖,交付他许多工作。[13]

莱特也对这位上司相当敬佩。表达对沙利文的尊敬,莱特用德语总称呼他为“崇敬的宗师”(Lieber Meister)。[14]

位于橡树园莱特之家

在教会的活动中莱特认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凯萨琳·李·托宾(1871年-1959年)。相识约莫过了一年,两人就在1889年6月1日结为了夫妻。 对此沙利文给了莱特一份五年的合约,以表达金钱上的支持。莱特另外还做了一个要求:“沙利文先生,如果你要我为你工作五年,你能够借我一笔钱让我建一座小屋吗?”[15]有了来自沙利文的 5000 美元资金,莱特挑了橡树园镇上的一角面对芝加哥大道的地点建造新居,他的作品直到1910年以后才被欧洲建筑师所了解。[16]

恋爱状况

[编辑]

1904年,他为橡树公园的一位邻居埃德温·切尼(Edwin Cheney)设计了一座住宅,却意外地爱上了切尼的妻子马哈·博斯维克·切尼(Mamah Borthwick Cheney)。两人陷入热恋,尽管他已经结婚超过10年了。经常可以见到两人坐在赖特的汽车里穿过橡树园,成为镇上的话题。

遗产

[编辑]

1959年4月9日,他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去世。

代表作品

[编辑]
位于芝加哥大学校园内的罗比之家
西塔里耶森,由“船头”望向“船身”的全景

名言

[编辑]
  • “医生能埋葬错误,建筑师却只能劝告委托人种植葡萄树。”(A doctor can bury mistakes, an architect can only advise his client to plant vines.")
  • “形式与功能密不可分!”(Form and Function are one.)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Brewster, Mike. Frank Lloyd Wright: America's Architect. Business Week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July 28, 2004 [January 22,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2). 
  2. ^ An Autobiography, by Frank Lloyd Wright, Duell, Sloan and Pearce, New York City, 1943, p. 51
  3. ^ Frank Lloyd Wright: A Biography, by Meryle Secres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72
  4. ^ Phi Delta Theta list of Famous Phis, accessed on May 26. 2008. [2012-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6). 
  5. ^ Frank Lloyd Wright: A Biography, by Meryle Secrest, p. 82
  6. ^ Wright, Frank Lloyd. Frank Lloyd Wright: An Autobiography. Petaluma, CA: Pomegranate Communications. 2005: 60–63. ISBN 076493243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7. ^ A brief Biography. Wright's Life + Work. Frank Lloyd Wright Foundation. 2010 [May 16,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01). 
  8. ^ O'Gorman, Thomas J. Frank Lloyd Wright's Chicago. San Diego: Thunder Bay Press. 2004: 31–33. ISBN 1-59223-127-6. 
  9. ^ Wright 2005, p. 69.
  10. ^ Wright 2005, p. 66.
  11. ^ Wright 2005, p. 83.
  12. ^ Wright 2005, p. 86.
  13. ^ Wright 2005, pp. 89–94.
  14. ^ Tafel, Edgar. Years With Frank lloyd Wright: Apprentice to Genius. Mineola, N.Y.: Dover Publications. 1985: 31. ISBN 0-486-24801-1. 
  15. ^ Wright 2005, p. 97.
  16. ^ Frank Lloyd Wright Preservation Trust. Zarine Weil , 编. Building A Legacy: The Restoration of Frank Lloyd Wright's Oak Park Home and Studio. San Francisco: Pomegranite. 2001: 4. ISBN 0-7649-1461-8. 

相关条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