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1世纪狩猎用滑轮弩。

,又称弩弓,现亦称十字弓(英语:crossbow),是一种从演化而成的射击兵器。相对于弓,因不需要在拉弦时同时瞄准,所以对使用者的体能和技术要求都比较低。一般来说装填时间比弓长很多,但它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而且命中率更高,在中国古代中世纪欧洲是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通常可能够穿透盔甲。最早已证实的弩早在西元前七世纪在中国古代发现。弩在战国时期中世纪时期已经大量生产。弩的结构主要由弩臂/弩身、弩弓/弩翼、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按张弦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臂张弩蹶张弩腹张弩腰张弩等,或使用各种张弦器来上弦。

弩的结构

[编辑]

传统的中国弩所用的弓一般使用多层片胶制的复合弓,称作“弩翼”或“弩担”。“弩身”因为形状与人手臂相似,因此也称“弩臂”。弩臂的前部有一横贯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会左右移动。弩身上面正中有一条放置箭簇的沟形矢道,使发射的箭能直线前进。木臂的后部嵌有一个装有机械构件,称为“弩机”;弩机主要由三块部件构成,第一块有挂弓弦的“牙”与瞄准用的“望山”,第二块用于上弦后锁住整个机构,第三块则是有扳机功能的“悬刀”,第一块与第三块共用一个转轴,第二块则独自一个转轴。弩发射时,先将弓弦向后拉,挂在钩上,把弩箭放在矢道上,瞄准目标后,扣压悬刀,牙就缩下,钩住的弓弦被释放,箭矢疾射弹出。中国弩通常配有垂直的握把,使用时和现代枪械人机性相似。历史上一些弩还配有肩托来辅助瞄准稳定。

希腊腹弩(Gastraphetes)的弩臂结构较为不同,在弩臂上有一滑块,滑块前端抵住地面,弩臂后端抵住腹部,弩手可用体重将腹弩上弦。

欧洲弩的弩机结构相对则相对比较简单,通常用一个可转动的弩牙(nut)去钩住弓弦,然后用一个横向的扳杆卡住。在射击时,扳杆被向上抬起,解放弦枕可以自由向前旋转,钩住的弓弦也被释放。因为欧洲弩的弩机设计,使用者的手需要横握,因此弩身后方通常很细以便于夹在腋下或搭在腰间。由于欧洲弩的扳机在水平方向较长,因此欧洲弩箭的加速行程长度只有中国弩箭的三分之一,这会限制欧洲弩的威力。

欧洲弩弓的材质在10至12世纪是单体弓,通常是白腊树或紫杉,到了13世纪开始使用复合弓,14世纪开始使用钢制弓。

现代弩的外形与步枪十分相像,通常使用较为复杂的扳机设计。除了传统形式的弩弓以外,也出现了弓身使用滑轮弓的滑轮弩。

上弦机制

[编辑]

中国人在战国时期使用绞车来帮大型弩上弦,在汉代时绞车可能也用于手持弩上。

在中世纪,中国与欧洲的弩都使用脚蹬与腰带钩绳上弦。13世纪欧洲弩开始使用绞车上弦,14世纪后开始使用各种绞车、滑轮、杠杆、齿轮的组合来上弦。

弩的历史

[编辑]

中国

[编辑]

中国弩的起源可能在原始社会晚期,考古证据显示,在中国发现了由铸青铜制成的弩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50年左右。[1]在山东曲阜鲁国3号和12号墓中的发掘中也有出土,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2][3]

弩在春秋晚期开始用于军事,可能是楚国最先使用。战国时期已经是成熟的实战兵器。战国时期的弩机由青铜制作,具有瞄准用的望山,弩弓则为复合弓,战国单兵弩分两种强度,以手臂上弦的臂张弩,另一种是用足踏上弦的蹶张弩,后者射程可比弓更远。[4]最早的连弩文献与实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是有滑块的后拉式,结构与明朝文献中提到的连弩不同。最早的床弩亦起源于战国时代。

战国及西汉的文献或人物,如庄子京房提及中国弩以球形的弹丸作为投射物。

东汉吴越春秋》中,弩传说由战国时代楚国楚琴氏发明,楚琴氏在战争中感到弓箭的威力还不够,便在上装,创造了第一把弩[5]

前342年,齐国魏国马陵交战,齐国军师孙膑马陵道两侧埋伏了一万多名弩手,当魏军经过时,万弩齐发,大败魏军[6]秦朝时期弩在军事上的应用极为普遍,依照对秦始皇兵马俑的考古发掘,不仅是步兵,当时的骑兵也将弩作为首要作战兵器。由于弩重新上箭的时间非常长,故在战术上多以弓箭作其掩护武器。

汉代在弩机外部增加了铜制的“郭”,使弩机可以承受更大的张力。汉代弩的望山上增加了刻度,弩手瞄准时可依距离的不同,在望山上选择适合的刻度。汉代弩的强度有1、3、4、5、6、7、8、12石等八种,其中以6石最为常用,6石的弩射程大约260公尺。[4]亦有6石弩射程300公尺,12石弩射程600公尺的说法。1石约30公斤重。[7]上弦方式有臂张弩、蹶张弩、腰引弩,后两者需用全身力气才能拉开,多装备于步兵,臂张弩较轻便,多装备于骑兵。[4]

汉朝时期,弩已趋成熟。晁错于西元前169年写了一篇奏章上呈汉文帝,该奏章中涵盖了他认为汉弩优于匈奴弓的主张[8]。是文字上“弩”与“弓”明显分家的开始。

传说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发明了可以用拉杆快速上连弩,后人曾尝试复制,但证实射力在战术上非常微弱,不能作实际军事用途。

晋朝将领马隆凭借腰张弩击溃秃发树机能的鲜卑胡乱[9]

明朝的蹶张弩的力可达二、三,而腰张弩的话可达十石[9]。明朝又有人将半自动弩改良命名为诸葛弩,由于诸葛弩上有矢弹匣,加快上矢速度,但添加矢至矢弹匣仍需弓手掩护。而诸葛亮发明的连弩与诸葛弩是不一样的兵器,连弩发射范围大、杀伤力大,故一弩十矢齐发,所至当时魏张郃击毙在战场上,对于冲锋陷阵的军事将领威胁极大,也称为“元戎弩”,“元”为轮子、“戎”兵器,故称为元戎弩,可以连续发射,一次可十矢齐发,推应该诸葛亮发明的连弩也有大型矢弹匣,其缺点拉弦需弩士七、八人。春秋曰:“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为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八寸如钉约二十四公分(现代建筑用)《天工开物》一书则叙述诸葛弩是“机巧虽工,然其力绵甚,所及二十馀步而已,此民家防窃具,非军国器。”《武备志》也提到:“东南人喜用之,然力轻而不能伤人。”[9]、“此弩懦夫闺妇皆可执以环守其城,一弩连发十矢,铁簇涂以射虎毒药,发矢一中人马见血立毙,便捷轻巧即付骑兵亦可执以冲突,但矢力轻必藉药耳。”

随着火器的应用弩渐渐衰落,从明代开始,军队已经渐渐不使用弩作为战斗武器了。

日本

[编辑]

弩在日本曾于平安时代作为王朝军团的装备出现,但平安时代以因流行弓骑兵战法,后逐渐被遗忘。欧洲弩在明治维新传入日本后被称为“洋弓铳”、“クロスボウ”(Crossbow的音译)、“ボウガン”(洋弓铳的意译),在把日文ボウガン翻译成英文时写作“BOWGUN”(和制英语),有些中文书会采用弓枪之名意译。

西方

[编辑]

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就有弩[10],为腹弩(Gastraphetes),曾给步兵使用过。亦有大型化的锐箭弩(Oxybeles)。腹弩后来演变出了扭力投射机(Ballista)。

古罗马的浮雕显示罗马人的狩猎用弩,但不清楚弩机结构。

由于使用弩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和技巧,却拥有极大的杀伤力,使得很多新兵就能轻易地杀死一个花费了一生时间进行训练的骑士。从西元十二世纪弩开始欧洲得以普及,还发明了各种拉弦的工具,初期弩前方的弓部是以紫杉木楡木制成,到了十四世纪出现了以钢铁制造的弓部,但在严寒地区弓身容易折断,多半加上鲸须木材补强。著名的狮心王理查一世就曾两次为弩箭所伤,并在第二次不治。很多人(特别是那些骑士)仍然认为弩是不公平且不人道的。西元1139年的拉特朗宗教会议中,教廷严禁基督教徒彼此在武装冲突时使用这项武器,但没有人遵守。

弩的现代应用

[编辑]
装有瞄准器的现代复合弩。

军事

[编辑]

一度销声匿迹之后,在当今热兵器已得到广泛运用的现代战争环境中,弩再次获得世界部分国家军警部队的重视。由于弩在发射时无声无光无高热,既可隐蔽射杀目标(相对于无消音热兵器),又能避免引爆周围易燃易爆物品,这些特性使弩在现代反恐特种作战场合得以发挥一定作用。

其他

[编辑]
体育竞赛用的弩。

在一些地方,射弩是一项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射弩目前并不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之一。在北美亚洲澳洲非洲的一些地区,弩仍被原住民用作狩猎工具。一些户外运动爱好者也喜欢选择弩作为狩猎工具。在对类的科研活动中,弩被用来作为一种取样工具。它能够安全地从鲸鱼身上取得鲸脂活体样本而同时只对鲸鱼造成最小限度的伤害。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Loades 2018.
  2. ^ You 1994,第80页.
  3. ^ A Crossbow Mechanism with Some Unique Features from Shandong, China. Asian Traditional Archery Research Network. 18 May 2008 [20 August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May 2008). 
  4. ^ 4.0 4.1 4.2 成东、锺少异《中国古代兵器图集》。
  5. ^ 汉·赵晔吴越春秋》:“陈音对越王问道:‘弩生于弓,弓生于弹,⋯(楚)琴氏以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乃横弓著臂,施机设枢,加之以力,然后诸侯可服。’”
  6. ^ 见《百战奇略卷三,原文:“……孙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木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斫木下,期曰:‘暮见举火即万弩俱发。’涓果夜至,立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 〔相失〕。……”
  7. ^ 蕭國鴻,古中國十字弓。. [2024-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0). 
  8. ^ 见《汉书卷四十九 爰盎晁错传第十九,原文:“……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
  9. ^ 9.0 9.1 9.2 《武备志·卷一百三·军资乘·战·器械二·一》
  10. ^ Gurstelle, William (2004).The Art of the Catapult. Chicago Review Press. ISBN 1-55652-526-5, p. 49

来源

[编辑]
书籍
  • 《世界武器甲胄图鉴》
  • 三浦权利 著:《图说 西洋甲胄武器事典》,尖端出版. ISBN 978-957-10-3447-8.

研究书目

[编辑]
  • Joseph Needham(李约瑟)& Robin D. S. Yates(叶山)著,锺少异 等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第6分册,《军事技术:抛射武器及攻守城技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戎政典·弩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