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所罗门马房

坐标31°46′35″N 35°14′13″E / 31.77639°N 35.23694°E / 31.77639; 35.2369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96年12月,新改建的马尔瓦尼清真寺[1]

马尔瓦尼清真寺(Marwani Mosque;希伯来语אורוות שלמה‎, 阿拉伯语:المصلى المرواني‎)是一个地下拱形空间,现在用作穆斯林祈祷室,面积约500平方米,从阿克萨清真寺向下延伸的楼梯底部,位于圣殿山下方,到耶路撒冷圣殿山的南墙的底部。所罗门马房(Solomon's Stables)位于圣殿山东南角的下面,在庭院下方12.5米,设有十二排柱子和拱门。1996年12月,瓦合甫将该区域改为“马尔瓦尼祈祷室”('Marwani Prayer Hall),增加灯光和地砖[2]

历史

[编辑]

据称,该建筑是由大希律王(前37–前4年在位)所建,作为其圣殿山平台向南延伸到俄斐勒(Ophel)的一部分。他的工程师在圣殿山的山坡上方,建造了巨大的矩形平台,通过建造一个由一系列拱形拱门组成的下部结构,来降低对挡土墙的压力。[3] 这些拱顶由88根柱子支撑,分隔成十二排柱廊[4]。最初是第二圣殿的存储区。在希律楼梯区域,现在仍保留了许多原始的内部空间,尚未重新装修,成为清真寺[3]。但游客很少获准进入这片希律风格的区域[3]

除了在十字军统治耶路撒冷期间,大部分地下空间都是空的[1]。十字军将其改为骑兵的马厩。在某些柱子上仍然可以看到拴马的环。 自十字军东征以来,该建筑就被称为所罗门马房,这个词是历史的重叠:“所罗门”是指原本位于此处的所罗门圣殿,而“马房”是指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二世时期(1118–1131年),该空间对于十字军的功能用途[5]

所罗门马房历史的另一解释

[编辑]

约旦学者Raef Yusuf Najm 认为这座清真寺最初是在罗马皇帝哈德良在二世纪建造的蓄水池,从墙体的接合可以推断出,它是与目前环绕阿克萨清真寺的石墙是同时建造的。它的整体结构非常类似于拉姆拉的罗马蓄水池。

蓄水池被用来收集周围地区的水,水通过石质的水平输水管道流入蓄水池外壁的垂直水道。今天仍然可以看到一条垂直的水道,位于马尔瓦尼清真寺正门的高度。它是半圆形的,内衬罗马石灰岩,混合有粘土和沙子。蓄水池的地板是石头制成的,但上面积聚了多年的淤泥。”[6]

马尔瓦尼清真寺的现代建筑

[编辑]

1996年冬天,耶路撒冷伊斯兰瓦合甫获准在斋月的阴雨天,使用所罗门马房,作为备用的礼拜场所[1]。后来,瓦合甫宣布其目标是建造一座容纳10,000信徒的清真寺,使其成为该国最大的清真寺[1]。此举旨在强化穆斯林对圣殿山的主权[1]

圣殿山的南墙

在没有得到耶路撒冷市政当局或考古部门的许可下,瓦合甫使用拖拉机和重型车辆,开始在圣殿山的东南部地区挖了一个大洞[1]。这一举动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批评,说考古层和文物正在被破坏。挖掘削弱了南墙的稳定性。挖掘在南墙上形成了一个大的,可见的凸起,从而威胁到圣殿山的结构完整性,因此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维修。[7] 维修被称“难看”,因为在棕褐色的粗石墙壁上,出现了大块白色明亮的光滑石头[7]

1996年12月,新的马尔瓦尼清真寺正式启用。

2019年火灾

[编辑]

2019年4月15日,马尔瓦尼清真寺庭院的警卫室发生了小型火灾。瓦合甫消防队成功扑灭了火灾。从某些角度看,似乎是从地下清真寺本身冒出了烟雾[8]

文物

[编辑]

挖出的土壤倾倒在橄榄山附近,以方进行了圣殿山筛分项目(Temple Mount Sifting Project)的救援考古,目的是筛分考古遗迹的残骸。他们获得了许多重要发现。[9] 以色列文物局于1999年发布了一份报告。根据该报告:[1]

  • 14%的碎片可追溯到第一圣殿时期
  • 19%第二圣殿时期
  • 6% 罗马时期
  • 14%拜占庭时期
  • 15%早期穆斯林和中世纪
  • 32%无法确定。

在2000年6月接受《耶路撒冷邮报》采访时,瓦合甫首席考古学家说,他的同事“在挖掘之前或之后”检查了从挖掘中取出的材料,“没有发现有特殊意义的东西”[1]。2016年,在筛选过程中发现了罗马碎石镶嵌画 (Opus sectile)类型的精美地砖,并被解释为可能属于希律圣殿建筑群,用来装饰门廊的地板[10]

参考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Rivka Gonen. Contested Holiness: Jewish, Muslim, and Christian Perspectives on the Temple Mount in Jerusalem. KTAV Publishing House, Inc. 2003: 167–169 [2020-02-01]. ISBN 978-0-88125-79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5). 
  2. ^ Joshua Hammer, "What is Beneath the Temple Mou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Smithsonian, April 2011
  3. ^ 3.0 3.1 3.2 Hershel Shanks, Jerusalem an Archaeological Biography, Random House, 1995, p. 141-15.
  4. ^ Priscilla Soucek, "The Temple of Solomon in Islamic Legend and Art." In The Temple of Solomon: Archaeological Fact and Medieval Tradition in Christian, Islamic and Jewish Art. Edited by Joseph Gutmann. Missoula, MT: Scholars Press, 1976, p. 97
  5. ^ Linquist, J.M., The Temple of Jerusalem, Praeger, London, 2008, p.207
  6. ^ Raef Yusuf Najm, Jordan’s Role in ensuring the protection of Islamic and Christian Holy Sites in Al Quds Al Sharif, Islamic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ISESCO) conference, Amman, November 2004
  7. ^ 7.0 7.1 "Temple Mount Repairs Leave Eyesor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ershel Shanks, September/October 2010,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8. ^ O'Connor, Tom. Jerusalem's Al-Aqsa Mosque burns at the same time as fire engulfs Notre Dame Cathedral in Paris. Newsweek. 2019-04-15 [201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6). [4:58 PM EDT] 
  9. ^ First Temple artifacts found in dirt removed from Temple Mount. [2020-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9). 
  10. ^ Biblical Temple flooring 'restored'. BBC News. 2016-09-06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2) (英国英语). 

31°46′35″N 35°14′13″E / 31.77639°N 35.23694°E / 31.77639; 35.23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