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摩梭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摩梭人
总人口
约4万
分布地区
语言
纳西语汉语
宗教信仰
东巴教藏传佛教
云南丽江古城摩梭织女
摩梭人宗教仪式用服。摄于泸沽湖摩梭民俗博物馆,中国云南。

摩梭人主要居住于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的泸沽湖畔,自称“纳”、“纳日”、“纳恒”等。云南摩梭人被划为纳西族,四川摩梭人被划为蒙古族。截至2007年,摩梭人共有4万左右人口。摩梭人说纳西语,其文化自成一体,又与周围民族相互影响。信奉藏传佛教。摩梭人与四川甘孜的“扎坝人”同是母系社会,习俗相似尤其都是“男不娶,女不嫁”的走访异居制度。[1]

摩梭人所住的房屋称为“木摞房”,家庭活动的中心为“祖母屋”或称“堂屋”(“祖母”在摩梭语里有“大”的意思,所以又译为“家屋”),祖母屋由两根支撑,分别为“男柱”和“女柱”,代表男女平等,男柱和女柱必须出自同一棵树,女柱为,男柱为,象征“女本男末”。祖母屋中有“火塘”,火塘的火代表家族的命脉,因此不能熄灭。火塘不灭的传统继承自北方先民的火神崇拜传统。家中所有重要仪式和聚会都在火塘前进行。

一般最年长或最有能力的老祖母掌握权力,居住于独立的祖母房,若家中最老一辈有多名成员,则以有能者为当家,又有“舅掌礼仪母掌财”的制度。成年女性居住于二楼,称为花楼,其兄弟与舅舅则居住于一楼。只有花楼的房间开有外窗,以供走婚的男子出入。不实行走婚的家庭与普通人家无异。[2]

文字

[编辑]

无流传文字。以藏文记录经书内容或者印制经幡

家庭与亲属关系

[编辑]

走婚摩梭人家庭成员为母系亲属,父系亲属并不属于自己的家庭成员。非走婚家庭为父系。

亲属称谓

[编辑]

宁蒗彝族自治县摩梭人习惯为准,对应的汉语亲属称谓:

  • 阿斯:曾祖父母
  • 阿依:祖母
  • 阿普:祖父
  • 阿咪:母亲,亦泛称所有女性长辈,例如姨母
  • 阿乌:舅父,亦泛称男性长辈,用作称呼父亲则有尊敬之意
  • 阿咪的:姨妈,母亲的姊姊,又译“阿咪直”
  • 阿咪斤:阿姨、姨娘,母亲的妹妹,又译“阿咪吉”
  • 阿乌的:舅父,专指母亲的哥哥
  • 阿乌斤:舅父,专指母亲的弟弟
  • 阿乌生农:姨父姨母的正式丈夫
  • 阿达:父亲,正式的称呼
  • 阿博:爸爸、爹爹,对父亲表示亲昵的称呼,摩梭古语为“亲亲脸颊”之意
  • 阿姆:哥哥姊姊,泛称较自己年长的同辈
  • 格日:弟弟,泛称较自己年幼的同辈男性
  • 姑咪:妹妹,泛称较自己年幼的同辈女性
  • 阿姆汗处巴:姊夫
  • 姑咪汗处巴:妹夫
  • 阿姆处咪:嫂嫂
  • 格日处咪:弟妇
  • 处咪:妻子,正式配偶(男性称)
  • 汗处巴:丈夫,正式配偶(女性称)
  • 若:儿子姨甥侄儿(男性称)
  • 姆:女儿姨甥女侄女(男性称)
  • 若处咪:媳妇姨甥媳侄媳(男性称)
  • 若曼、姆汗处巴:女婿姨甥婿侄女婿(男性称)
  • 阿姆若:侄儿(女性称),专指兄之子
  • 格日姆:侄女(女性称),专指弟之女
  • 阿姆格日处咪:侄媳(女性称)
  • 惹乌:外甥
  • 惹咪:外甥女
  • 惹乌处咪:外甥媳
  • 惹咪汗处巴:外甥婿
  • 如乌:孙男
  • 如咪:孙女
  • 阿夏:女朋友走婚伴侣(男性称)
  • 阿注:男朋友,走婚伴侣(女性称)[3]

舅权

[编辑]

男性需要抚养自己的姐妹与其他男子走婚生下的子女。因此,摩梭人最信任的人为自己的舅舅(称呼为“阿乌”),他们称呼自己的生父也为阿乌,以示尊敬。“阿乌”在后辈眼中地位崇高,亦形成独有的“舅权”,就连生父要打子女,也要先得到子女的舅舅同意。因此被称为“阿乌”是男性的荣誉,男性要通过“阿乌”身份来确认“男权”。此外亦避免让母亲、兄弟姊妹尴尬与不和。因为同一家族中的兄弟姊妹往往有不同生父,若对他们的称呼不同,会削弱兄弟姊妹间的凝聚力,统称“阿乌”即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强化人们对母系家族的认同与感情。

生母与姨母

[编辑]

摩梭人出生后由整个母系家庭的长辈共同抚养,对生母和姨母只有称谓上的不同,而没有亲疏之别,也常常统称为“阿咪”,有些摩梭人甚至不知道谁才是亲生母亲。对家中不同“阿咪”所生的子女,也视为亲兄弟姊妹,而不像汉人那样称为表兄弟姊妹。

父亲

[编辑]

摩梭人走访的男女除非失和分离,一般子女透过家庭邻里的暗示闲谈会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孩子摆满月酒成年礼时,父亲家庭的母姐会带礼物出席。在过年、重大节日时,子女也会去父亲家中拜访。父亲并不负责管教和供养子女,他们只需要管教和供养姊妹的子女,与外甥的关系比亲子女亲密。所以摩梭人是“知父不亲父”。

婚姻

[编辑]

由于地域上的差异以及与外人接触的程度不同,不同地区的摩梭人在婚姻习俗上会有所差异。

走婚习俗

[编辑]

这是摩梭人最具代表性的婚俗,流行于永宁摩梭。男性和女性均不结婚,除非是家族需要女性继后或男性劳动力才会娶妻或招婿。青年男女日间多为集体活动,透过歌唱、舞蹈向心上人表达心意,具有感情基础后,二人均同意,可以进行“走婚”。走婚时,男方只能在入夜后偷偷潜入(摩梭人称为“摩入”)女方“花楼”(即女方房间),与女方同床后,天亮之前离开(“梭出”)。这种走婚只依赖感情,与经济等一切外界条件均无关。男性称女情人为“阿夏”,女性称男情人为“阿注”。二人走婚生下的子女由女家抚养,男方不需负担,但父亲和子女都知道彼此的亲子关系。走婚的男女分手后,仍可以自由与其他人重新进行走婚。[2][3]

礼仪与禁忌

[编辑]

成人礼

[编辑]

成人礼是摩梭人一生当中的重要仪式之一。摩梭人于13岁就视为成年(有的家族为9岁或者12岁),女性行穿裙礼,男性行穿裤礼。未行成人礼的儿童一律以麻布长衫遮身,成年后男女衣饰就有所不同。成年后即有资格走婚,但一般在16岁后才开始走婚,近年不少摩梭男女更推迟至20岁后才首次走婚。

仪式前天晚上就要做好准备,成丁者与少年伙伴一起玩至通宵达旦,雄鸡一鸣,仪式就开始了。还有感谢狗的仪式。

仪式由母亲或舅舅主持,如母亲已逝世或无舅舅的,举行成年礼的时间必须请达博(巫师)占卜而定。

  • 穿裙礼:

仪式由母亲主持,少女踩在猪膘粮食口袋上,由母亲为少女穿上成年服饰。仪式后,少女要呼唤狗进屋,由她给狗喂一团饭和一块猪膘肉,表达对狗的感谢。成年后的女性要留起发辫。并可佩戴不同的饰物如耳环、戒指、手镯等,亦可拥有自己的花楼。

  • 穿裤礼:

仪式由舅舅主持,即将成年的人,必拿些食物,如糍粑、腊肉,到室外叫狗,给狗吃,作为人成年时对狗的感谢。少年男子手握长矛从正房的屋顶穿越而过,矛相传是摩梭人远古使用的武器之一,长矛头上悬挂一面布旗和一把是舅舅授予甥男的长刀,作为终身携带的武器。少年换上成年服装后,达博念祷词,然后少年向客人叩头,并用牛角杯向客人敬酒。

害羞文化

[编辑]

摩梭人有害羞禁忌,主要见于永宁摩梭。例如绝对不能在火塘前或有亲戚关系的人面前提及任何跟有关的词汇,甚至连“阿夏”、“阿注”、“处咪”、“汗处巴”、“怀孕”、“遗传”、“走婚”等摩梭词也不能。否则会令对方尴尬,也是对老人不敬的行为。而“阿达”一词也不能在其他母系亲属在场时提起,因为这暗示母亲与父亲的性关系,会令母亲尴尬。[3]

害羞文化是避免出现乱伦的一个方式,亦是为了维持母系家族稳定和谐。

摩梭人著名人士

[编辑]

相关影集

[编辑]

参见

[编辑]

附注

[编辑]
  1. ^ 永宁摩梭,作者:(美)施传刚
  2. ^ 2.0 2.1 瀘沽湖「女兒國」,中國最後的母系社會.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2015-12-29 [2017-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中文). 
  3. ^ 3.0 3.1 3.2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1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参考文献

[编辑]
  •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重女不轻男的母系摩梭》
  • 海伦 《我嫁摩梭人》世界知识出版社
  • 丽江市创建园林城市网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无线电视向世界出发》电视节目
  • 香港亚洲电视云南电视台《大地在我脚下》民族记录片节目
  • 纪录片《女人王国》,58分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ua, Cai. « Une société sans père ni mari : les Naxi de Chine »,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2001.
  • Hua, Cai. A Society Without Fathers or Husbands: The Na of China, New York: Zone Books, 2001.
  • Dashi, Latami (editor). 摩梭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 (1960–2005),云南大学出版社,主编:拉他咪达石
  • Namu, Yang Erche; and Christine Mathieu. Leaving Mother Lake: A Girlhood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 Little, Brown: Boston, 2003, ISBN 0-316-12471-0, ISBN 978-0-316-12471-3
  • Shih, Chuan-kang. Quest for Harmony: The Moso Traditions of Sexual Union & Family Life. Stanford, 2010.
  • Stacey, Judith. Unhitched: Love, Sex, and Family Values from West Hollywood to Western China.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8147-8382-5, ISBN 0-8147-8382-1, ISBN 978-0-8147-8383-2, ISBN 0-8147-8383-X
  • Stockard, Janice E. Marriage in Culture: Practice and Meaning Across Diverse Societies, Wadsworth and Thomson Learning: Belmont, 2002.
  • Ward, Martha; and Monica Edenstein. A World Full of Women, Pearson: Boston, 2009.
  • Hamon, Raeann R.; and Bron B Ingoldsby (editors). Mate Selection: Across Cultures, Sage Publication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2003.
  • Roland J. Hardenberg. Die Moso (China) im interkulturellen Vergleich : Möglichkeiten und Grenzen des komparativen Ansatzes in der Ethnologie. In : Paideuma, vol. 54 (2008), p. 109-127. ISSN 0078-780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