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曼煎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曼煎粿
马来西亚的曼煎粿
别称Ban Jian Kuih(Tâi-lô: bàn-tsian-kué), Chin Loong Pau, Min Chiang Kueh, Martabak Manis, Peanut Pancake, Terang Bulan, Martabak Bangka, Kue Bandung, Apam Pulau Pinang, Kuih Haji, Kueh Singapura, Kuih Malaya
类型薄煎饼
起源地中国福建[1][2]
地区东亚东南亚
主要成分面粉、热水、发酵粉、小苏打、糖、鸡蛋、花生、人造奶油、奶油
相关的国家菜系中国汶莱英语Bruneian cuisine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
在印尼一带,夹著巧克力米的曼煎粿

曼煎粿闽南语bàn-tsian-kué/ké/kér马来语Apam Balik;Martabak Manis香港澳门又叫冷糕台湾麦仔煎) ,可能源自于福建泉州一带,是煎饼的一种,使用以发酵的面糊倒入圆形煎盘上,让面糊受热发胀而成,其馅料多以炒香的花生碎、蔗糖罐头玉米粒为主。是一道盛行于马来西亚新加坡汶莱印尼香港台湾福建泉州等地的街边小吃。

历史穿越的来源

[编辑]

相传曼煎粿的来源与左宗棠有关。在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天国入侵福建一带,左宗棠受命率领清兵前往福建平定太平军。为了让远行的军队可吃饱却不干扰当地人的生活,左宗棠决定将原本卷著大葱、沾辣椒酱吃的面饼,改用福建一带盛产的蔗糖花生,在碾碎后,洒在烘烤后松软的煎饼上,再经过对折、切块,称为甜食煎饼,使士兵携带方便,也容易入口,对平定太平军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后来这煎饼就在福建一带流传开来,尤其是泉州一带,是相当经济实惠且方便食用的小吃,后来也流传到中国南方各地,也随著早期福建移民而传入南洋[3]

名称

[编辑]

随著曼煎粿的流传,在不同地方对这道煎饼都有不同的称呼,在其发源地福建泉州金门称之为“满煎糕”,台湾有“面煎饼”、“板煎嗲”、“免煎嗲”、“麦仔煎”和“面粉煎”等不同的名字[4];在香港澳门则称为“冷糕”。在福建一带,对“满”字拥有两种解释,一为“满清”之意;另外因此煎饼是用圆形煎盘烙制,需将面糊倒“满”整个煎盘而得名。

该煎饼流传至南洋后,在马来西亚华人社区,因不同地方都聚集著不同的方言社区,使得对这道煎饼产生了不同的称呼,在槟城是随著其福建名——bān-tsian-kué的音译而成“曼煎粿”或“慢煎粿”,在霹雳州怡保一带,则随著其形状,而以广东话称之为“大块面”,吉隆坡广东人则称它为“煎㶶包”,到了南马新加坡一带,则写成“面煎糕”或“米煎糕”,在马来社区则大多称为“Apam Balik”[5]

印尼一带,也有部分人士将其称为“Martabak Manis”,因为印尼的“曼煎糕”是从苏门答腊东南部的邦加岛(Pulau Bangka)开始流传,也有人将其称为“Martabak Bangka”。此外,又因其形状像满月,也有人给它取名为“Kueh Terang Bulan(满月饼)”。在邦加岛上,这道食物却称为“福佬粄(Hoklopan)”,意味福建闽南人所制的糕点,因岛上拥有许多的客家移民,因此将“粿”称之为“粄”,从名称的来源,也可得知此糕点是源自福建沿海一带[6]

做法

[编辑]
正在烘制中的薄版曼煎粿
薄版的曼煎粿

马来西亚街头所贩售的曼煎粿,可分为厚版与薄版两种,两者的做法差不多,差别在于面糊倒在煎盘上的量,煎盘以慢火低温烘烤,在一呎半宽的圆煎盘上刷上一层薄马芝琳,然后以勺子倒入适量的面糊,盖上锅盖烘烤一会,在面糊开始气泡时加入马芝琳砂糖花生碎和罐头玉米粒,再盖上锅盖继续烘烤,直到饼皮变脆便可铲起,对折后再切成三角状[7]。若是薄版的曼煎粿则是使用较小型的煎盘(约6吋),烘烤后直接对折,不需切片。一般马来西亚华人多贩售厚版的曼煎粿,而马来人多是贩售薄版的[8],在当地也有来自印度的类似糕点,称为阿榜糕(Apong),两者的不同则是阿榜糕的面糊因加上了椰浆,且烘烤的时间较短,所以口感较为软嫩且充满椰香和发酵的酸味。

马来西亚新加坡街头所贩售的口味多以花生加砂糖为主,其变化主要是在其面皮上,如加入七叶兰(班兰叶、香兰叶、香林投)或火龙果的汁液在面糊上,让曼煎粿拥有不同的色泽或香味。在印尼台湾一带则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口味,台湾所贩售的口味主要以红豆馅、奶油馅和花生馅为主,印尼则有撒上乳酪丝、巧克力碎等多种咸甜口味。

季节限定

[编辑]

由于夏天天气气温高加上潮湿,使洒上的砂糖容易融化,导致“冷糕”外层失去香脆口感,所以部分地区 (如香港和澳门) 售卖该食品的商店只在秋天和冬天这两个季节作出贩售。[9]

类似小吃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引用
  1. ^ 傳統小吃滿煎糕的由來. renminbao.info. [17 April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December 2014) (中文). 
  2. ^ 每日一識-板煎嗲 @ 午間食客 C'est Qiutian :: 痞客邦 ::. 20 December 2013 [2023-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0). 
  3. ^ 传统小吃满煎糕的由来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12-20.
  4. ^ 黄婉玲 2011,第79-86页
  5. ^ 满煎糕vs曼煎粿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馬來曼煎粿vs印尼福佬粄. [2014-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3). 
  7. ^ 峇株古早味:舞一曲恰恰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12-13.
  8. ^ 梅得食:非煎 也不慢煎. [2014-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3). 
  9. ^ 澳門特色老店商號-吳廷記糕餅小食. 澳门特色老店. [2022-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0). 
资料
  • 黄婉玲、林伟民(摄影,夫). 《百年台灣古早味:尋訪真實老味道》. 台北市: 健行文化. 2011-07-01 [2011]. ISBN 978-986-679-836-8 (中文). (繁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