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
杨度 杨承瓒 | |
---|---|
宪政编查馆统计局局长 | |
任期 1911年—1912年 | |
皇帝 | 溥仪 |
参政院参政 | |
任期 1914年—1914年 | |
皇帝 | 袁世凯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字 | 皙子 |
号 | 虎、虎公、虎禅、虎禅师、虎头陀 |
出生 | 大清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姜畲乡 | 1875年1月15日
逝世 | 1931年9月17日 中华民国上海市 | (56岁)
国籍 | 中华民国 |
政党 | 中国国民党(1922年 - 1929年) 中国共产党(1929年 - 1931年) |
配偶 | 黄华、徐粲楞 |
儿女 | 杨公庶、杨公兆、杨云慧、杨云碧、杨公素、杨公敏、杨云洁、杨公武 |
母校 | 弘文学院 日本法政大学 |
职业 | 政治家 |
宗教信仰 | 佛教 |
杨度(1875年1月15日—1931年9月17日[1]),男,湖南湘潭人。[2]:49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曾剃发出家,法名虎,故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2]:49中国近代政治人物,一生先后投身截然对立的政治派别,曾于清末立宪间任清廷宪政编查馆统计局局长,北洋时期辅佐袁世凯进行洪宪帝制,而后于192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晚年于1929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生平
[编辑]早年生活
[编辑]杨度是湖南省湘潭县姜畲乡石塘村人。十岁丧父,过继给伯父。杨钧善诗、文、书、画、印,杨庄亦工诗文。杨瑞生驻归德时招杨度和妹妹到其府中。十六岁改名为度,字皙子。伯父迁关外朝阳镇时,杨度和妹妹回到湘潭。
光绪十八年(1892年)考取秀才。次年(1893年),顺天府乡试举人;二十年、二十一年,甲午科、乙未科会试均落第。会试期间恰逢公车上书,他亦附和,并认识了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等。还乡,师从衡阳东洲、船山书院一代名儒王闿运(壬秋,湘绮)。杨度与王大约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初识,此时杨度20岁。王闿运亲自到杨家招其为学生。师生关系之亲密,杨度深受王喜爱,并可以随便开玩笑,王在《湘绮楼日记》中常称杨度为“杨贤子”。杨度在王门学了三年,他醉心于王氏帝王之术,这对他以后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与友人说:“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道或然与?”杨钧、杨庄也学在王门,杨庄后嫁与王家四子。同门还有夏寿田、八指头陀、杨锐、刘光第、刘揆一、齐白石等。
后来因为时局的变化,杨度对新学也开始感兴趣。光绪戊戌年(1898年),湖南新政,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梁启超在长沙办时务学堂,蔡艮寅、刘揆一、杨度同在一起听课、讨论国事。
留学日本
[编辑]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不顾王闿运的劝阻,瞒着老师自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速成班,与黄克强同学。受留日学生影响,思想日趋激进,和湖南留日同乡创办《游学译编》。半年后在结业会上,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发表了贬低清国人的言论,杨度当场和他就国民性和教育问题激烈辩论。不久以《支那教育》为题发表在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上,由此在中国留日学生得到支持和赞扬。为了筹办《游学译编》获得经费支持,杨度回国。随后奉师命谒见了张之洞,受到张的称赞。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保荐入京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初取一等第二名。一等第一名是未来的北洋政府的财长、杨的共事和政敌:梁士诒。由于梁士诒这个名字被说成是“梁头康尾”,而“康梁”因为戊戌变法,正为慈禧太后所恨,所以,梁士诒被除名。杨度受到牵连,又是“湖南师范生”,且在日期间有攻击朝廷,策论中有不满朝廷的言论,疑为唐才常同党和革命党,也被除名,并受到通缉。杨度避居家乡,娶同乡中路铺黄华(号仲瀛)为妻。
不久,杨度再赴东京,入弘文学院学习。他的弟弟和妹妹作为湖南省第一期官费留学生早些时候(二十九年)也留学日本。秋,杨度与梁启超在横滨相遇。10月,感于“国事伤心不可知”,和梁《少年中国说》,作《湖南少年歌》,发表于梁《新民丛报》,其中有“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句。[2]:50此时杨梁“二人相与,天下之至好也。”
次年(1904年),转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集中研究各国宪政;与汪精卫同学。此时在日留学生爱国热情高涨,保皇派、排满革命派各自宣传自己的主张。杨度主张宪政,不介入两派论争。他热心国事、友善同学、才华出众在中国留日学生中颇具声望。蔡锷在留日期间“与杨度最善”,休假日必到杨度家吃饭。三十一年(1905年),杨度被选为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后又被推举为留美、留日学生维护粤汉铁路代表团总代表。他带头请愿,要求废除1900年中美粤汉铁路借款续约,主张收回路权自办以维护国家主权,发表《粤汉铁路议》。他以总代表的身份回国,根据他老师的对策,提出官绅筹款自办。拜见张之洞,得到张的支持。不久粤汉铁路收回自办,他圆满完成任务,声望大增。
他在东京和孙中山就中国革命问题辩论数次,“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章士钊《与黄克强相交始末》)。他不赞成孙的革命思想,但他将黄兴介绍给孙中山,促成孙黄合作。不久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力邀杨度参加,他拒绝参加,愿各行其是,他表示:“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仍坚持走君主立宪救国道路。
市井有谁知国士,江湖容汝作诗人。
胸中兵甲连霄斗,眼底干戈按塞尘。
尚拟一挥筹远笔,书生襟抱本无垠。
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并称清国人“放纵卑劣”,留日学生群起抗议。杨度以干事长的名义递交抗议书。在留日学生中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自办学校,一派主张妥协,湘人陈天华愤然蹈海,死前留书切责干事[3],作为总干事长杨度被一些人指责办事不力。
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派出镇国公载泽、端方、徐世昌等五大臣出洋(欧、美、日)考察宪政。为了交差,熊希龄赴日请杨度和梁启超捉刀起草报告,杨度写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梁写《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由此博得大名。是年(1906年),清政府根据这个报告下诏预备立宪。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东京创立《中国新报》月刊,任总编撰,“不谈革命,只言宪政”,认为“今日中国之事实,但能为君主立宪,而不能为民主立宪”。[4]杨、梁分道而行。他发表14万字巨论《金铁主义》等许多文章,宣传君主立宪,主张成立政党,召开国会,实行宪政。《中国新报》、《新民丛报》、《民报》几成三足鼎立之势。还组织政俗调查会(后改名宪政讲习会、宪政公会),以设立民选议院为立宪运动的中心目标。
立宪活动
[编辑]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梁焕奎、范旭东筹备湖南宪政公会,有意拥杨度为会长。10月杨度回国,恰伯父逝世。12月成立湖南宪政公会,杨度为会长,起草《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请他的老师王闿运作过修改,并联络不少湖南名流联名上奏,开清季国会请愿运动之先河。次年春,袁世凯、张之洞联合保荐杨度,说他“精通宪法,才堪大用”,进京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候补四品(他仅有举人功名)。袁安排他在颐和园向皇族亲贵演说立宪精义,极力主张开设民选议院。他是晚清朝廷“宪政专家”。
在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的“皇族内阁”中,杨度是统计局局长。杨度和袁世凯私交颇深,关系非同一般,又怀有知遇之感。他认定袁就是他要找的“非常之人”,而他就是帝师。当摄政王载沣要杀袁世凯时,杨度竟敢拒不草诏,冒死论救。武昌起义爆发后,他来到袁世凯的故乡,成为袁的幕僚。1911年11月任袁世凯内阁学部副大臣[5],辞任[6],与汪精卫一起发起“国事共济会”[7],鼓吹君主立宪。12月南北议和,杨度是清政府议和团参赞,随唐绍仪到上海,不久,独自回北京[8]。
1912年1月25日,杨度以免受列强乘隙渔利,不得不支持共和,在北京发起共和促进会[9],未知是事有凑巧,还是预谋,翌日(26日),段祺瑞与47位清军将领联名密电清政府,支持共和。是年秋,黄兴在北京极力邀请他加入国民党,他没有答应。后来胡瑛等又请他入党,他提出除非国民党放弃政党内阁的主张,他才可以考虑[10]。他还请他的老师出山,王闿运曾任国史馆馆长。
民国二年(1913年)12月,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后,组织政治会议替代国会,杨被任为总统府特派议员,不久,袁世凯派他到汉口,任商场建筑督办[11]。民国三年(1914年)6月22日,出任参政院参政[12]。
鼓吹帝制
[编辑]民国四年(1915年)1月,因国史馆馆长王闿运回乡,杨被任为副馆长,主持馆务[13]。4月,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以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欲为强国无望也,欲为富国无望也,欲为立宪国亦无望也,终归于亡国而已矣……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之极好机会。”深得袁世凯的赞许,称之为“至理名言”。是年8月,他与孙毓筠、刘师培、李燮和、胡瑛、严复等人共同发组织筹安会,自任理事长,主张君主立宪,为袁世凯称帝鼓吹,一手策划的乞丐请愿团、妓女请愿团、人力车夫请愿团等“洪宪大戏”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闹剧。袁世凯对其恩宠有加,并亲自赐匾题字,称他为“旷代逸才”。洪宪帝制一出台,便遭到全国上下的唾骂声讨,在家乡被骂为汉奸,他先前的好友梁启超称其为“下贱无耻、蠕蠕而动的嬖人”。护国战争爆发,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相继独立,五年(1916年)4月12日,浙江又宣告独立,杨度即于当日辞去参政[14][15]。6月,袁世凯病逝,临死前大呼“他误了我!”人疑袁所言“他”即指杨度或袁克定。杨度写下挽袁联:
“ | 共和误中国,中国不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 明公负洪宪,洪宪不负明公;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
” |
章太炎论洪宪帝制失败之关键,有所谓三个人反对三个人,其中首先就是梁启超反对杨度(其他二人是:张一麐反对夏寿田;蔡松坡反对雷震春)。黎元洪继任总统后,7月14日,发布惩办帝制祸首命令,追缉杨度等8人,他列名第一[16]。杨度心灰意冷,踲入空门,在天津、青岛外国租界闭门学佛,在出世、超脱的佛学中重新思考人生、反省过去。以“虎禅师”为名写了不少论佛的杂文和偈语。
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发动辫军复辟,邀请杨度入京参加,被他拒绝,他致电张勋、康有为二人:“凡所设施,皆前清末叶所不敢为,而乃行于今日共和之后,大悖人情,至此而极,度认公等所为,与君主立宪精神完全相反,如此倒行逆施,徒祸国家,并祸清室……所可惜者,神圣之君宪主义,经此牺牲,永无再见之日。度伤心绝望,更无救国之方。从此披发入山,不愿再闻世事。[17]”他宣布披发入山,学佛参禅。他认为禅的基本精神就是无我,提出“无我主义”的“新佛教论”。民国七年(1918年)3月15日,杨度被赦免[18],返回北京。
转变
[编辑]君主立宪失败后,他的政治主张逐渐转向民主共和。十一年(1922年),陈炯明叛乱,他受孙中山委托,作为中山特使,通过夏寿田游说曹锟(夏寿田此时是曹的秘书),制止吴佩孚援陈,帮助孙中山度过政治危机。孙说:“杨度可人,能履行政治家诺言”(指东京时言)。192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孙中山特电告全党,称杨度“此次来归,志坚金石,幸勿以往见疑”。
此后杨度在山东张宗昌那里策应过北伐,张宗昌对杨度也言听计从,只有杨度曾为新闻记者林白水求情时,张宗昌才答应(可惜晚了一点)。他开始和一些共产党员交往,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时通过孙中山认识了李大钊。十六年(1927年)在北京设法营救李大钊、成舍我。[2]:50李大钊被害后,杨度倾财救其家人。[2]:50十七年(1928年),寓居上海,佯以卖字画为生,为杜月笙门下“清客”,为共产党提供过不少情报。 加入中国互济会,捐助过一笔不菲的经费。杨度的最后的一篇文章是为杜月笙写的《杜氏家祠记》。杨度认为杜月笙是侠而儒的人物:“予初闻杜君名,意为其人必武健壮烈,意气甚盛;及与之交,则谦抑山下,恂恂如儒者,不矜其善,不伐其能。人向往之,其德量使然也”。
十八年(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之时,杨度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潘汉年介绍,伍豪(周恩来)批准,秘密入党,与周单线联系。[2]:50周离开上海后,由夏衍同他单线联系。[19]曾有人讥讽他投机,他驳道:“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
杨度晚年根据孙中山的建议,准备撰写的《中国通史》,做了许多准备,并写好了大纲,然岁不与人未完成。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17日在上海租界因病去世。[2]:50周恩来、潘汉年前往吊唁。杨度病中自题挽联:
“ | 帝道真知,如今都成过去事; 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
” |
杨度葬于上海外国公墓,墓碑为夏寿田隶书题“湘潭杨皙子先生之墓”。[2]:50日军占领上海后,在江湾修建飞机场,迁往上海西郊华漕乡寅春庙附近,文化大革命后不存。1986年于宋庆龄陵园西北角名人墓园(即原万国公墓)重建,今墓有两碑,立者为原夏寿田所书,横为赵朴初所提“杨度之墓”并附有相片,碑前的墓石上刻有生平介绍“杨度同志原名承瓒,字晢子,湖南湘潭人……”。
他的党员身份鲜有人知,直到四十多年后周恩来病危时才公之于世。1975年冬,周恩来在重病和王冶秋谈话时说,在重新修订《辞海》时,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他特别提到了杨度晚年参加共产党一事:“他晚年参加了党,是我领导的,直到他死。”后来王就此事发表了《难忘的记忆》(1978年7月30日《人民日报》)[20]。
在这之后,陆续有其他作者发表了回忆杨度的文章。比如夏衍写的《杨度同志二三事》,载1978年9月6日《人民日报》。
家族
[编辑]杨度祖先世代务农,到他的祖父杨礼堂参加李续宾部湘军,任哨长,正四品都司衔。大伯杨瑞生随其父参军,父子同在一营。在三河之战中杨礼堂阵亡,杨瑞生死里逃生。杨瑞生后来因军功升为总兵,驻归德镇、朝阳镇等地。
父亲杨懿生为杨礼堂第四子(次子、三子早夭),在家务农,兼作吹鼓手,杨度是长子,另有子杨钧(字重子)、女杨庄(字叔姬)。杨庄嫁王闿运第四子王文育[21]。
杨度有两位妻子,原配黄华,如夫人徐粲楞。黄氏是湘潭县中路铺人,徐氏本为苏州人士,后入北京戏班学唱戏。黄氏生二子:杨公庶和杨公兆,女儿杨云慧。长子公庶,德国柏林大学化学博士,化工专家,曾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秘书长,妻乐曼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后以80高龄病逝于北京。公兆为柏林大学地质学博士,曾任教于国立清华大学,妻葛敬安。如夫人生三子三女,长女杨云慧嫁给郭有守,是戏剧艺术家,其余依次为云碧、公素、公敏、云洁、公武。杨公素于1932年失踪(今天熟知的“杨公素”原名佘贻泽,是其同学,1941年所改)。公武在文革期间受迫害服安眠药自杀。
他的一个曾孙杨念群发现了杨度日记(1896年-1900年)。
评价
[编辑]- 杨度的恩师王闿运洪宪时在日记中写道“弟子杨度,书痴自谓不痴,徒挨一顿骂耳。”王对他实行专制要通过“民主表决”的做法批评说“谤议丛生,知贤者不惧。然不必也,无故自疑。欲改专制,而仍循民意,此何理哉。”王曾说他“憨直”,不圆通。曾将他与蔡锷比较,认为杨度才高气傲,以澄清天下自许,往往是考虑不周,急于求成;蔡锷智虑深沉,胸怀大志而不露锋芒。如果蔡锷能与杨度合作,他们的成就不可限量。
- 辛亥革命期间,湘人因杨度支持袁世凯、鼓吹君主立宪,将其宣判死刑,捉拿后请就地正法:“汉奸杨度比附满酋,力请袁世凯出山,致祸结兵连,残害吾同胞数万,罪已应死。近复随同唐绍怡至沪议和,密遣党羽,分赴各省,鼓吹君主立宪谬说,冀得淆乱是非,遂其奸诈。若不速诛此贼,何以对我死义诸先烈。敝会及两省人民,已将该贼宣告死刑。惟闻该贼踪迹诡秘,刻尚潜匿沪宁等处,敢乞各省都督,通告所属,一体严拿,并恳沪都督及各团体派探密缉。如果弋获,即请就地正法,声布罪状,以谢天下。湘中人士无任感祷。”[22]
- 蔡锷在遗嘱中说“湘人杨度,曩倡《君宪救国论》,附袁以行其志,实具苦衷,较之攀附尊荣者,究不可同日语。望政府为国惜才,俾邀宽典。”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说袁世凯骂杨度是“蒋干”。尽管他为袁出力很多,但并未实现他帝师的目标,就连开国元勋也没有当成,仅被授以勋四位和参政院参政等闲职。
- 秦晖在《走出帝制》中说杨度是受“日本式个人主义”启发的中国新法家思想代表。因日本军国主义下的“个人主义”反家庭而不反君主,反小共同体而不反大共同体,杨度的思想同有军国专制色彩,如出一辙,只是带有更多韩非法家观点。其宪政理念被认为服从于军国主义,反封建(周制)而不反专制(秦制)。[23]其个人言论也多显对道德的轻视和对军国一体的强权的尊崇。[24]秦晖认为如果杨度的思想得以实践,不可能是英式的虚君宪政,而只可能走向日式的军国主义。
作品
[编辑]- 挽联:杨度的挽联奇特兼带有正反两面意义,挽联本身表现出杨度正在讽刺当时民国环境之初并不团结,敌我分野十分明显。挽联明显是从好友派与及当时反对派两帮角度来总结对志友的悼念。
- 挽师王闿运:
“ | 旷古圣人才,能以逍遥通世法; 平生帝王学,只今颠沛愧师承。 |
” |
- 挽黄克强:
“ | 公谊不妨私,平日政见分弛,肝胆至今推挚友; 一身能敌万,可惜霸才无命,死生自古困英雄。 |
” |
- 挽蔡松坡:
“ | 魂魄异乡归,于今豪杰为神,万里江山皆雨泣; 东南民力尽,太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已沧桑。 |
” |
- 挽孙文:
“ | 英雄作事无它,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
” |
- 挽梁任公:
“ | 事业本寻常,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
” |
“ | 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铙吹,观我凯旋。 | ” |
- 杨度《虎禅师论佛杂文》三集;
- 刘晴波 主编《杨度集》,1986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 《杨度日记》(1896年-1900年)北京市档案馆编,新华出版社;
- 《国贼孙文》、《无耻黄兴》,筹安会编写。
相关文学作品研究文章
[编辑]- 唐浩明:长篇历史小说《杨度》(原名《旷代逸才》,湖南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荣获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国家优秀长篇小说奖。评点本,长江文艺出版社。
- 王学泰:《洪宪闹剧·杨度·帝王术》,载长沙《书屋》2000年第七期-洪宪闹剧·杨度·帝王术(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夏衍:《杨度同志二三事》,人民日报,1978.09.06。
- 杨云慧:《从保皇派到秘密党员——回忆我的父亲杨度》,上海文史出版社1987年4月。
- 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81。
- 刘人寿、何荦:《潘汉年在上海》之《记潘汉年对敌隐蔽斗争工作片断》,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 7-208-02172-4 潘汉年在上海
- 杨公素(佘贻泽):《沧桑九十年》, 海南出版社,1999年1月,ISBN 780645246X。其中涉及到与杨家部分后人的交往。
- 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2-1,ISBN 7020053076
参考文献
[编辑]- ^ 徐雁平:作为根基的学术研究 评《清代人物生卒年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引《杨度传》,杨度生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八日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龙剑宇. 第二章 湘潭——地灵人杰. 《乌石寨揽胜——彭德怀故里纪行》. 重庆市: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10-01. ISBN 7-5621-2044-7.
- ^ 曹亚伯. 第四章 陳天華投海. 武昌革命真史 前编. 上海: 中华书局. 1927 [2023-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6).
干事诸君鉴:闻诸君有欲辞职者,不解所谓!事实已如此,诸君不力为维持,保全国体,不重辱留学界耶……
- ^ 《〈中国新报〉叙》,见刘晴波主编《杨度集》,210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 ^ 清政府諭旨. 新闻报 (上海). 1911-11-19.
(阴历)廿六日北京内阁奉上谕,袁世凯面奏组织内阁……唐景崇为学务大臣……同日……请简各部次官……杨度著补受学部副大臣
- ^ 特別紀事. 时事新报 (上海). 1911-11-19.
杨度辞学部副大臣之职,改简刘廷琛。
- ^ 中國共濟會出現. 时事新报 (上海). 1911-11-19.
近日闻有某某志士组织一中国共济会于天津,立宪党用杨度出名,革命党用汪兆铭出名……
- ^ 革命聲中之狂吠(一). 神州日报 (上海). 1912-02-07.
黄光焯、陆廉钦致杨度书云:‘晢子左右:阅初八日《帝国日报》载《共和促进会意见书》一则,发起者足下及刘泽熙诸人也……闻足下随唐使到沪议和,革党以为立宪党也,宣告足下死刑,遂疾逃来京,当时有晤足下者,即为仆言,足下宗旨已渐变……’
- ^ 楊度亦改變宗旨耶. 申报 (上海). 1912-02-03.
- ^ 黃克強果純爲救國耶. 时事新报 (上海). 1912-12-02.
前日杨晢子致黄克强一电,请取消政党内阁之主张,方允入国民党,经该党员反对,并电黄克强拒绝,已见前报,黄无可如何,虽仍拉杨入党,而政党内阁主张终要保存,其覆杨电云……
- ^ 楊度督辦漢口建築市場. 申报 (上海). 1914-01-03.
- ^ 命令 (PDF). 政府公报. 1914-06-25, (765号) [2023-03-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08).
- ^ 國史館人物之升沈. 神州日报 (上海). 1915-01-28.
- ^ 命令 (PDF). 政府公报. 1916-04-13, (98号).
- ^ 楊度之負氣. 申报 (上海). 1916-04-13.
其呈辞全文仅寥寥数语,而愤恨之情溢于言表,其文曰:度备位参政,一年于兹,虽勉歇其微忱,究无裨于大局。世情翻覆,等于瀚海之波,此身分明,总似天中之月。以毕士麦之霸才,治墨西哥之乱国,即令有心救世,终于无力回天。流言恐惧,窃自比于周公;归志浩然,颇同情于孟子。
- ^ 命令 (PDF). 政府公报. 1916-07-15, (190号).
大总统申令:自变更国体之议起,全国扰攘,几陷沦亡,始祸诸人,实尸其咎。杨度、孙毓筠、顾鳌、梁士诒、夏寿田、朱启钤、周自齐、薛大可,均著拏交法庭详确讯鞫,严行惩办,为后世戒,其馀一概宽免。此令。中华民国五年七月十四日
- ^ 公電·楊度來電. 申报 (上海). 1917-07-06.
- ^ 命令 (PDF). 政府公报. 1918-03-16, (770号) [2022-10-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19).
大总统令:……所有民国五年七月十四日及六年七月十七日通缉杨度、康有为等之案,均准免予缉究,以示宽大。此令。中华民国七年三月十五日
- ^ 左玉河. 從帝制禍首到中共秘密黨員:晚年楊度的華麗轉身【4】.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3年3月8日 [2014年9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5月18日).
- ^ 难忘的记忆 一、杨度同志. [2024-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9).刊登于1978年7月30日《人民日报》第6版;“敬爱的周总理在逝世前几个月,有一天,派秘书来告诉我:“当年袁世凯称帝时,‘筹安会六君子’的第一名杨度,最后参加了共产党,是周总理介绍并直接领导他。总理说:请你告诉上海的《辞海》编辑部,《辞海》上若有杨度辞目时,要把他最后加入共产党的事写上。””
- ^ 陶菊隠. 六君子傳 再版. 上海: 中华书局. 1948-01: 8页 [202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0).(案此书称杨庄字少姬)
- ^ “湖南国民协会”,《汉民日报》,1912年1月6日
- ^ 《走出帝制》:反思清末法律论争(下):“礼法之争”还是“儒法之争”?——秦晖,2015
- ^ “毕〔俾斯麦〕相、拿〔破仑〕翁尽野蛮,腐儒误解文明字。欧洲古国斯巴达,强者充兵弱者杀。雅典文柔不足称,希腊诸邦谁与敌?区区小国普鲁士,倏忽成为德意志。儿童女子尽知兵,一战巴黎遂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