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万里子
Mariko Mori 森万里子 | |
---|---|
出生 | 日本东京 | 1967年2月21日
国籍 | 日本 |
知名于 | 摄影、数位艺术、雕塑 |
知名作品 | 《Birth of a Star》、《Nirvana》、《Dream Temple》、《Wave-UFO》、《Pure Land》、《Tom Na-hui》 |
运动 | 当代艺术、普普艺术、环境艺术 |
奖项 | 第47届威尼斯双年展荣誉奖(1997) 第8届日本文化艺术基金会年度奖(2001) |
森万里子(英语:Mariko Mori,日语:森 万里子/もり まりこ,1967年—),为日本知名当代艺术家。
生平
[编辑]1967年出生于东京,父亲森敬是一位发明家及工程师,母亲森洋子是欧洲艺术史学家[1]。森万里子在1980年就读东京文化服装学院(Bunka Fashion College)时,曾当过时装模特儿。1989年,她搬到伦敦,在柏亚姆肖艺术学校(Byam Shaw School of Art)和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Chelse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学习;1992年毕业后[2],她去到纽约参与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的独立研究计画。因为工作的关系,使她长期穿梭于伦敦、纽约和东京三座城市之间[3]。
早期作品
[编辑]森早期的创作虽然参考的是传统的日本文化和古代历史,但却是以未来的主题和人物为其特点。而她早期的摄影作品则深受角色扮演文化的影响,例如在她的视频和摄影作品中经常出现神奇的神灵、机器人、外星生物和宇宙飞船等,其中有些角色是她自己穿著各式各样的自制服饰来扮演的[4]。
虽然她作品的场景奇幻且具有未来感,但她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是传统的,女性化的角色,如作品《Tea Ceremony》中的女服务员,《Pure Land》中未来版本的佛教女性神灵吉祥天女,或《Birth of a Star》里日本的流行女歌星。
森万里子将她对意识和死亡不断的探究追寻归咎于她二十出头时曾经历过几个小时的睡眠瘫痪症(梦靥),那时她不确定自己是活著还是死了[5]。
综观森万里子的整个职业生涯,她醉心于对技术及灵性的迷恋,并以技术作为超越和改变自我及意识的手段。
展览和作品
[编辑]森的早期作品,如:《Play with Me》,是以她自身为主题,在日常生活场景中扮演一个性感的、拥有高科技的宇宙人。
东方神话与西方文化并存是森万里子作品里一个共同的主题,通常是借由影像合成和数位成像的技术来达成,例如她在1995年创作的装置艺术《Birth of a Star》。而之后的新作品,如《Nirvana》里她女神的装扮,则是透过新的影像技术让视觉效果超越之前的作品,背景部分也舍弃了现实城市的场景,而以外星场景取代。
《Play With Me》(1994年):森万里子站在东京一家玩具店外面,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人形机器人,绑著淡蓝色的长发马尾,穿著金属光泽的蓝色硬壳塑料上衣,银色塑胶手套和连衣裙。森的装扮类似店内出售的玩具,因此并没有引起经过她身边的路人太多的注意[6]。
《Subway》(1994):森站在一辆东京地铁的车上,像刚从外太空降落的太空人。她穿著银色金属质感的服装,前臂上戴著耳机、麦克风和控制按钮。这种差异化与《Play With Me》一样,都是想探索不同装扮间所得到的身份认同[6]。
《Empty Dream》(1995):是森在一座公共泳池所策划拍摄的作品,她在场景中的几个位置巧妙地置入她穿著蓝色美人鱼服装的照片,使作品看起来既真实又虚幻。另外这件作品亦涉及以生物科技作为开启人类科技与哲学思想兴起之工具[6]。
《Oneness》(2002):展现出结合灵性、摄影和时尚等多种层面,能让人深入了解艺术家独创性的技巧,该作品亦是最新科技趋势的应用。《Oneness》外观设计的象征意义在于凝聚力量,不过它的功用却是运用先进科技知识,将力量转化为某种神秘及不明飞行物的能量[7]。
在《Oneness》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子作品,例如《Wave-UFO》,一个重达6千公斤的圆顶容器,访客一旦进入其中,就可以在《Wave-UFO》内部圆顶上看见由电脑生成的图片转化成各式影像的投影。《Wave-UFO》的创作概念和原型设计都是森在纽约切尔西Eyebeam Art +技术中心常驻时所完成的[8]。
《Rebirth》是一个横跨数年的作品展,首次是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展出,2013年后移至纽约日本文化协会续展。该展览的作品风格被认为是与她之前作品风格完全不同,原因是因为在其中展出的作品几乎没有用到现代科技的影像处理技术及受当代艺术的影响。在这个系列中有一个例子就是《Flat Stones》,它是一个使用许多陶瓷岩石所排列出来的作品,而排列的形式则类似于发现于北海道的绳纹时代(Jomon)考古遗址[9]。
Faou 基金会
[编辑]2010年,森万里子成立了501(c)(3)非营利组织Faou基金会(“Faou”这个词是由森万创造的新词,意为“永恒之光”)[10][11],森万里子被列为该组织的创始人兼总裁。Faou基金会受到佛教和生态思想的启发,其目标是要在世界上六个地点设立装置艺术,以表达对这些地区自然环境的敬意。
参考资料
[编辑]- ^ Mariko Mori. Widewalls. [2017-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 Hallmark, Kara Kelley. 2007. Encyclopedia of Asian American artists.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p. 129.
- ^ exhibit-E.com. Sean Kelly Gallery - Mariko Mori - Artist Biography. www.skny.com. [2016-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 ^ Holzwarth, Hans W. 100 Contemporary Artists A-Z Taschen's 25th anniversary special. Köln: Taschen. 2009: 386–391. ISBN 978-3-8365-1490-3.
- ^ The Art of Mariko Mori | Kyoto Journal. www.kyotojournal.org. [2016-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6.0 6.1 6.2 Fineberg, Jonathan. Art Since 1940. Strategies of Being (paperback) Second. Upper Saddle, New Jersey: Prentice Hill Publishers. 2000: 494–5. ISBN 0-13-183978-0.
- ^ Deitch Project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9-27.
- ^ Wave UFO at Eyebeam. [201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Rosenberg, Karen. A Turnabout From Manga to Zen ‘Rebirth: Recent Work by Mariko Mori,’ at Japan Society. New York Times. October 10, 2013 [March 7,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2).
- ^ HF CREW. Her Story:你說她怪異,她的創作卻是她對生命和世界的詮釋. HOKK fabrica. 2017-12-16 [2019-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2) (中文).
- ^ Faou Foundation. Faou. [March 6,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5).
外部链接
[编辑]- Mariko Mori at Streaming Museu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Exclusive Mariko Mori video
- Her sculpture Tom Na H-i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riven by the Super-Kamiokande neutrino observatory
- 森万里子:从时尚叛逆女孩到轮回宇宙探索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森万里子(Mariko Mori)
- Shibuya River Mori Profi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ith links
- Tea With Marik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artnet.com
- Mariko Mori compared to Salvador Dali
- Mori profile at deitch.com
- Oneness exhibition at deitch.com
- Wave UFO at Eyebeam at eyebeam.org
- Mariko Mori: Dream Temple, 22 May – 15 Jun 1999, Fondazione Prada, Milan, Ital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ariko Mori, Flatstone, exhibition, 28 March - 27 April 2013, de Sarthe Gallery,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