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杨志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杨志申(?—?),字燕夫[1]台湾台湾县(今台南市)人,居于东安坊,为贡生、候选州同[2]。清代彰化垦户,曾兴建二八圳、快官圳、深圳等水圳。死后诰封中宪大夫,并入祀忠义孝悌祠。

生平

[编辑]
奖励杨志申捐献学田碑记
杨志申附祠入祀碑记

杨志申少年时丧父,在家中6兄弟中排行老二,对其母极为孝顺[1]。曾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迁移父亲的墓地以便让台湾府知府蒋毓英兴建学宫[1]。蒋毓英十分赏识杨志申,便将其父之墓地改葬,并说:“你时常行孝,因此你的子孙一定会非常伟大。但你必须搬家到远处,十年之后,就会变得非常富有。[1]”当时半线(今彰化)地区尚未经过开垦,杨志申便前往半线的柴坑仔庄居住,并贷“番田”以便开垦[1]。经过几年的开垦后逐渐致富,因此引进猫罗溪之水源,开辟二八圳[3][1],后又兴建快官圳、深圳等水圳[1]。杨志申也曾开垦淡水的佳腊埔、金包里,使杨家成为当地望族,雇用数千名佃农,彰化线东线西两堡的田地皆为杨志申所有。雍正元年(1723年)彰化实施县治,杨志申移居东门街[1]

杨志申母亲之墓

杨志申曾整治桥梁、修筑庙宇、也曾捐献学田及文庙油灯费用。后因感念文庙油灯等费用无出,答应司训陈元恕,希望能够续捐。之后杨志申即患上重病,临死前命令其子孙“割凤邑之田百九十有六石”,并说:“聊践吾言,非为子孙求福应。女曹但能读书为人,毋负吾志可矣。”之后过世,葬于彰化,死后入祀忠义孝悌祠。以长子杨振文贵,追封中宪大夫[1][4]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连横台湾通史:卷三十一:施、杨、吴、张列传》:“杨志申,字燕夫,台邑人,居东安坊。少孤,事母孝。昆仲六人,志申其次也。善视诸弟,勗以立身齐家之本。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蒋毓英将拓建学宫,志申父墓在焉,告之,请徙而献其地。毓英嘉之,为择穴于魁斗山麓,平坦如掌,大可二、三亩,台人谓之金盘摇珠。既葬,复告之曰:‘子素行孝义,子孙必有昌者。虽然,子当远徙,十稔之后,可致巨富。’当是时,半线初启,草莱未垦,志申遂适焉。居于柴坑仔庄,贷番田而耕之。督率诸弟,尽力农功。数年,家渐富,辟田亦愈广,遂凿二八圳,引猫罗之水以溉,润田千数百甲,岁入谷万石。已又凿福马,凿深圳。线东、西两堡之田,皆杨氏有也。又以其馀力,开垦淡水之佳腊埔、金包里,岁亦入谷数千石。家畜佃农数千人,锄耰并进。半线景象,以是日兴。雍正元年,遂建县治,移居东门街。志甲既富,好行其德。睦宗族,恤乡里,赈贫乏,治桥梁,邑人莫不称之。初,台邑学租岁用不敷,首捐彰田以充,岁可入粟百六十有六石。又以文庙灯油诸费无出,言于台学训导,愿续捐,未行而病且革。命其子割凤邑之田百九十有六石,曰:‘聊践吾言,非为子孙求福应。女曹但能读书为人,毋负吾志可矣。’卒,葬彰化。后循众议,祀台邑孝悌祠。以长子振文贵,追封中宪大夫。”
  2. ^ 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杨志申,贡生,候选州同(祀忠义孝弟祠,有传)。以子振文候选州同加五级,捐赠中宪大夫;妻苏氏,赠恭人。”
  3. ^ 周玺《彰化县志:卷二》:“二八圳:水源与快官圳同,过猫儿高陂流出倒廊等庄,灌田千馀甲。业户杨志申筑。”
  4. ^ 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杨志申,字燕夫,籍彰化,居家于郡城之东安坊。父早卒,事母曲尽其欢。善视诸弟,睦族恤邻,赈贫舍棺,修庙宇治桥梁,凡诸义举,靡不力。初邑学租岁入不敷于用,志申首捐彰邑田岁入谷一百六十六石,以助课费。又念文庙油灯等费无所出,言诸司训陈元恕,愿续捐。未几病且笃,亟召其子至,命割凤邑田计岁入一百九十六石(今历任交代册作一百九十石)充台学,曰:“吾自践前言,非为汝等求福应也,但读书无负吾志。”其子跪听命,目遂瞑。卒之日,司训为记其事,乃循众议,详请存主学祠。今祀忠义孝悌祠 。(郑兼才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