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流行禁区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流行禁区
"In the Zone"
布兰妮·斯皮尔斯录音室专辑
发行日期2003年11月1日 (2003-11-01)
录制时间2002年11月-2003年8月
录音室
多间录音室
类型
时长49:55
唱片公司Jive
制作人
布兰妮·斯皮尔斯专辑年表
布兰妮
(2001年)
流行禁区
(2003年)
妮裳神话-精选+新曲
(2004年)
收录于流行禁区的单曲
  1. 呛音乐
    发行日期:2003年10月14日
  2. 中你的毒
    发行日期:2004年1月12日
  3. 每一次
    发行日期:2004年5月10日
  4. 肆无忌惮
    发行日期:2004年7月13日

流行禁区》(英语:"In the Zone")是美国歌手布兰妮·斯皮尔斯的第四张录音室专辑,于2003年11月1日由Jive唱片发行。斯皮尔斯在《梦中梦巡回演唱会》期间开始创作歌曲,尽管当时她还不清楚专辑的方向。她称自己为自传式词曲创作家,但还不至于感到在自我剥削。在创作期间,她结束了与歌手贾斯汀·提姆布莱克被广泛报导的恋情。随著巡回演唱会在2002年7月结束,斯皮尔斯计划从音乐事业中休息六个月;然而她在11月便展开专辑的录制。

斯皮尔斯在《流行禁区》尝试与不同制作人合作,以找出与自己互相匹配的人。她与麦当娜阴阳双煞英语Ying Yang Twins等歌手合作,并找来超害羞&前卫英语Bloodshy & Avant劳·凯利Trixster英语Tricky Stewart莫比盖伊·西格斯沃思黑客帝国三人组英语The Matrix (production team)等多个音乐制作人。专辑最终成为一张兼收并蓄的流行城市英语Urban contemporary music专辑,而配器法则带有铁克诺中东英语Middle Eastern music风格。歌词主题则从浪漫和派对到性爱和自慰等更赤裸的题材。斯皮尔斯表示这张专辑的性本质是自己在制作的过程中下意识出现。

专辑在发行后获得正面评价,音乐评论家广泛赞扬其新颖制作、美学、歌词和兼收并蓄的流派融合,然而部分评论家批评斯皮尔斯在部分曲目中的声乐听起来遥远而经过处理。专辑发行后获得全球商业成功,包括以609,000张首周销量空降美国《Billboard》200冠军,成为斯皮尔斯从出道起连续第四张冠军专辑。这张专辑其后被广泛认为是斯皮尔斯艺术旅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她从青少年流行明星转为更成熟的歌手。 多位评论家均认为这张专辑让斯皮尔斯超越她的同期歌手,并确立她为2000年代的代表女歌手。

《流行禁区》一共发行了四支单曲。〈呛音乐〉迎来女歌手麦当娜客串,发行后打进美国以外多个国家单曲榜前10位,并最高登上《Billboard》Hot 100第35位。〈中你的毒〉发行后登上八个国家的单曲榜冠军,并最高登上《Billboard》Hot 100第9位,成为斯皮尔斯自〈爱的再告白〉(2000年)以来首支打进前10位的单曲,并为她赢得首项葛莱美奖。〈每一次〉最高登上美国《Billboard》Hot 100第15位,并打进多国排行榜前10位。〈肆无忌惮〉由于斯皮尔斯在拍摄音乐录影带时膝盖受伤而缺乏宣传,因此最高仅登上美国《Billboard》Hot 100第79位。斯皮尔斯在2004年展开《黑玛瑙巡回演唱会》,以进一步宣传专辑。

背景与发展

[编辑]

2001年10月,斯皮尔斯推出个人第三张录音室专辑《布兰妮》,作品呈现出比以往更成熟的主题。虽然它在美国的销量超过400万张,但与以往的专辑相比仍然被认为“销量低迷”[1][2]。经过坊间数个月猜测后,她与流行歌手贾斯汀·提姆布莱克之间的恋情在翌年结束[3]。2002年7月,当宣传《布兰妮》的《梦中梦巡回演唱会》正式结束后,斯皮尔斯宣布将会休息六个月。然而她在11月便透露自己已经开始著手下一张录音室专辑。她解释:“好吧,实际上我只是说想要休息两三个星期。(...)然后全世界都觉得:‘我的天,她离开了...’”[1][4]

斯皮尔斯在欧洲与威廉·欧位元英语William Orbit傻朋克会面以商量可行的合作,并原订确认与过往合作过的制作人黑暗之子英语Rodney Jerkins海王星英语the Neptunes再次合作。当被《荷里活报道》问到专辑的方向时,斯皮尔斯回应指它将会是一场从根本上的进化,并补充说:“这应该跟从著你的感觉而自然出现。(...)要出现的,终会出现”[5]。斯皮尔斯原本亦打算与提姆巴兰梅西·埃利奥特会面,以协助自己在声音上的演变[6]。埃利奥特与尼森·史都华英语Nisan Stewart均参与了斯皮尔斯专辑的制作工作,然而这些初期的素材都没有发行[7]。斯皮尔斯也和液晶大喇叭英语LCD Soundsystem詹姆斯·墨菲英语James Murphy (electronic musician)一起著手专辑,但却没有满意的效果,墨菲表示:“我们一起躺在地板上,头并著头,在记事本上创作出歌词。她似乎很想讨好我,但没有奏效。她去吃晚餐后便没有再回来”[8]。斯皮尔斯在2003年1月录制由林普巴兹提特的主唱佛瑞·德斯特英语Fred Durst创作兼制作的三首神游舞曲歌曲。但随著他们分手的新闻传出后,德斯特向Jive唱片表示自己不会让他们使用这些歌曲[9]。2003年3月,黑客帝国三人组英语The Matrix (production team)劳伦·克里斯蒂MTV新闻谈及专辑的发展,并以麦当娜的专辑《光芒万丈》(1998年)与他们和斯皮尔斯合作的作品相比,表示:

她正在将自己的职业生涯提升到新的水平。麦当娜总是将夜店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并把它推向主流。我觉得布兰妮正接纳自己在寻求制作出不同事物,而不是往自己身上套用熟悉公式的观念。(...)我不觉得(她的歌迷)会激动跟难过。我觉得他们会对即将出现的相当感兴趣[10]

2003年5月,斯皮尔斯向MTV的奎都斯·菲利普播放数首歌曲,包括〈握我的手〉、〈勇敢新女孩〉,以及〈每一次〉。她表示:“我能够拥有充裕的时间和创意控制权,以让(新专辑)变得非常特别”[11]。8月27日,她与麦当娜、克莉丝汀·阿奎莱拉和梅西·埃利奥特在《2003年MTV音乐录影带大奖英语2003 MTV Video Music Awards》合唱〈宛如处女〉和〈荷里活〉,作为颁奖礼的开幕表演[12]。该场表演以斯皮尔斯穿著婚纱和面纱站在一个巨大的婚礼蛋糕上出现在舞台开始,她唱过〈宛如处女〉前几句后,阿奎莱拉便从蛋糕后出现并加入表演[13]。麦当娜其后以黑色外套和帽子的造型从蛋糕中走出来,开始唱起〈荷里活〉,然后亲吻了斯皮尔斯和阿奎莉拉双唇[14]。埃利奥特在表演途中从一座婚礼小教堂走出来,并唱起她的歌曲〈Work It英语Work It (Missy Elliott song)[14]。表演的接吻场面引起媒体间的热烈回响,而整场表演其后则被《搅拌机英语Blender (magazine)》评为电视史上25个最性感的音乐时刻之一[15]。2008年,MTV把这场表演评为《MTV音乐录影带大奖》史上的第一名开幕表演[16]

录音与制作

[编辑]
西湖录音室英语Westlake Recording Studios,《流行禁区》其中一个录音的地方

斯皮尔斯在《流行禁区》与超害羞&前卫英语Bloodshy & Avant劳·凯利肖恩·库姆斯克里斯多福·斯图尔特英语Tricky Stewart莫比盖伊·西格斯沃思,以及黑客帝国三人组英语The Matrix (production team)等热门制作人合作[17]。她在个人《梦中梦巡回演唱会》上开始为专辑创作歌曲。斯皮尔斯对在巡演期间创作的做法表示:“我唯一害怕的是自己根本不知道它们到底好不好。(可是)你们不能相信任何人。你必须跟从自己的感受”。斯皮尔斯表示自己是个自传式词曲创作家,但还不至于感到在自我剥削[1]。演唱会结束后,她邀请和音歌手兼朋友安妮·阿尔塔尼英语Annet Artani到她位于洛杉矶的家。她们在钢琴上开始写歌,而不久后则一同往意大利伦巴第大区科莫湖旅游。她们合写的歌曲包括〈每一次〉,阿尔塔尼确认这是贾斯汀·提姆布莱克〈为我流泪〉的回应曲,而斯皮尔斯亦为妹妹洁美·琳·斯皮尔斯创作一首名为〈Shine〉的歌曲,但这首歌并没有完成[18]。专辑的正式录音工作在2002年11月展开[1]。斯皮尔斯表示虽然自己最初不清楚想要这张专辑往哪个方向走,但透过花时间与不同的制作人合作找出那些与自己互相匹配的人。《流行禁区》第一首录音作品为〈握我的手〉,斯皮尔斯指它“确实为专辑的其馀部分找到平衡。我们便从那里开始”[19]。在洛杉矶的康威录音室为〈每一次〉录音后,斯皮尔斯称赞西格斯沃思说:“我只是简单地告诉他自己想要歌曲听起来要怎样。他很神奇,因为有很多制作人根本不明白你所说的事。然后你便觉得,噢,那不是正确的方式。而他则做得恰到好处。他很神奇”[18]

克里斯多福·斯图尔特英语Tricky Stewart与珀涅罗珀·马涅,统称为RedZone英语RedZone Entertainment,向斯皮尔斯提交第三首他们创作兼制作的歌曲〈Pop Culture Whore〉,虽然经纪公司本身喜欢歌曲,但她仍然拒绝采用,并称它“烂透了”。二人在纽约市与斯皮尔斯度过一晚,以建立关系并“进入她的世界”,马涅指这样更容易“实际地写出与了解她会说和不会说的,去明白她真正的氛围”。斯图尔特与马涅开始著手〈呛音乐〉的原始版本,斯图尔特先初步构想出歌曲,而马涅则以钢琴创作出旋律和部分歌词[20]。斯图尔特指录音室的空调在录音期间坏了三天,但斯皮尔斯“没有任何抱怨,对我来说这显示出她在这里是有原因的”[21]。在为《2003年MTV音乐录影带大奖》的表演采排期间,斯皮尔斯向麦当娜播放〈呛音乐〉的完成版。在麦当娜表达出对歌曲的喜爱后,斯皮尔斯邀请她在歌曲上合作[22]。RedZone其后把〈呛音乐〉交给麦当娜,她把歌曲改编并录制出附加的声乐,因此使它改为一首合唱曲[21]。作为麦当娜多年歌迷的斯皮尔斯在听过对方的段落后感到“极其惊喜”。她说:“我只是请求她做一件小事,但她做得远比这多。她在歌曲上做了很多”[1]。RedZone其后获参与更多专辑工作,包括参与〈黎明曙光〉的创作、录制〈肆无忌惮〉的背景和声,以及制作出〈与我相聚〉[20]

一位金发女子的照片。她坐在挂著两块布料的秋千上,并被烟雾环绕著。她穿著裙子,双腿交叉。她拿著话筒,抓著秋千
斯皮尔斯在2004年《黑玛瑙巡回演唱会》演唱〈你的影子〉

黑客帝国三人组表示当他们向斯皮尔斯提交歌曲后,她把歌曲更改得更加适合与专属自己,尤其是歌词的部分。团体成员劳伦·克里斯蒂说:“...她真的清楚自己想要的。她知道她是否正在尝试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她会觉得:‘不,那不是我。’她不是那种可以套上某些虚假形象的人”。克里斯蒂亦在〈你的影子〉录制的时候对斯皮尔斯的声乐才能印象深刻[10]史特夫·安德森英语Steve Anderson (musician)、丽莎·格林和斯蒂芬·李在伦敦的都市声音录音室创作出〈呼吸〉。在与其他词曲作家见面前,安德森想出两个专门为斯皮尔斯创作的歌曲概念:其中一个是他“长年准备”的概念,而〈呼吸〉则是他在当天早上的会议才想出来。格林和李都不喜欢第一个概念,并与安德森一起创作出〈呼吸〉。歌曲由马克·泰勒英语Mark Taylor (record producer)制作,并保留安德森完成的大部分编程。斯皮尔斯与泰勒录制出〈呼吸〉与〈一吻定钟情英语And Then We Kiss〉,后者未有收录在专辑中[23][24]。专辑的其他录制地点包括纽约市的电池录音室英语Zomba Group of Companies、爸爸的家录音室和道场;洛杉矶的3:20录音室、诱饵录音室、太平洋录音室英语Pacifique Recording Studios唱片工场英语Record Plant Studios西湖录音室英语Westlake Recording Studios;芝加哥的巧克力工厂;亚特兰大三角之声录音室英语RedZone Entertainment;伦敦的奥林匹克录音室英语Olympic Studios,以及斯德哥尔摩的穆林录音室英语Murlyn Music Group[25]。斯皮尔斯在整个2003年开始于多间夜场播放这些歌曲,当中包括位于洛杉矶的Show[1]。专辑发行前,斯皮尔斯的经纪人拉里·鲁道夫表示继续摆脱传统的流行声音对斯皮尔斯来说非常重要,并指出《布兰妮》的〈爱情奴隶〉和〈男朋友〉远离她过往的音乐。Jive厂牌集团英语RCA/Jive Label Group当时的贝瑞·魏斯英语Barry Weiss总裁补充说:“她已经实现了她设定的目标,那就是制作一张听起来不像她过往三年做过的(歌曲的)成熟专辑,而这同时是一张拥有热门单曲的商业专辑(...)这属于她当下应该制作的那种唱片,而这归功于她的努力”[19]

音乐与歌词

[编辑]

根据《Billboard》的资料,《流行禁区》标志著斯皮尔斯在音乐上的转变。有别于传统流行风格,这张专辑显得更加黑暗,并更偏向舞曲风格[19]。斯皮尔斯在接受《滚石》访问时谈到了专辑的整体音乐风格,表示“我会形容它为一张迷幻且带有氛围的专辑-你可以听到一些不那么结构化的音乐(...)当然,我不再制作像〈爱的初告白〉那些大热歌曲了。我认为这张专辑呈现了我现在生活中的状态。它感性而性感。我可能是下意识地这样创作,因为我现在没有这样的经历”[27]。《偏锋杂志》的萨尔·琴奎马尼以“大胆地结合嘻哈和舞曲音乐”形容专辑的声音[28],而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的艾米·施里弗则表示这张专辑“融合了舞曲、浩室狂克排灯节节拍,以及和海王星英语the Neptunes风格的嘻哈音乐”[17]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的汤姆·毕晓普指出这张专辑结合了巴恩格拉节奏蓝调和嘻哈风格[29]。《卫报》的沙利文·卡罗琳认为《流行禁区》是“浩室、梦幻的电子流行和布兰妮的歌词想法的快乐碰撞(...)将她置于乖乖牌少女与性自信的女人之间的分界线”[30]。《搅拌机英语Blender (magazine)》的威廉·肖认为《流行禁区》的主要主题是“斯皮尔斯作为单身女性对自己的性感觉醒”[1]

“我只是觉得,一旦你开始对自己的音乐太过自利...我在上一张专辑稍为这样做,但我真的不想过于暴露自己。我明白(音乐家以私事创作的想法)。但当一切都是关于你的时候,我就觉得...就像这张专辑的一些歌曲,比如〈勇敢新女孩〉,我可以理解那首歌,但有多私密是取决于你自己。这张专辑确实很私人,但并不是令人震惊的私人—这样说好了”[27]
—斯皮尔斯谈及以个人经历创作

《流行禁区》以〈呛音乐〉开始,在决定麦当娜的加入后,这改为一首合唱曲[20]。斯皮尔斯和麦当娜在歌曲的各个段落交替演唱,而桥段部分则由麦当娜独自演唱。歌曲的伴奏中融入了嘻哈和放克吉他的元素。在歌词主题上,斯皮尔斯和麦当娜唱著在舞池上放手享受的乐趣,包括“我要对著喇叭/单挑这音乐/就像单人挑战赛”的歌词[注 1][21]。第二首歌曲〈神魂颠倒〉是一首迎来阴阳双煞英语Ying Yang Twins客串的亚特兰大风格嘻哈歌曲[1][26][31]。〈爱的告白〉有著奔放的节拍,歌词讲述了“争吵后以肉体关系重修旧好”,包括“我真的不想引诱你/但你能解开我的拉链吗?”的歌词[注 2]。《滚石》将它归类为流行舞场雷鬼英语dancehall歌曲[1][26][32]。〈呼吸〉被形容为专辑中最肉欲的歌曲,并获与麦当娜1992年的专辑《情欲》作比较[33]。在这首受神游舞曲影响的欧陆浩室氛围铁克诺风格的歌曲中,斯皮尔斯唱出:“喔,好热,我需要些新鲜空气/但是男孩,别停止,因为我马上就到”[注 3]”与“只要并起嘴唇吹气”[注 4]的歌词[28][26][33]。〈黎明曙光〉描述了斯皮尔斯在纽约市的一家夜店寻找男人的场景。这首歌具有渗透的节拍,而斯皮尔斯则在歌曲以沉稳的声音和哈欠声表现出压低的声乐[26]。歌曲的歌词亦提到了夜店“Show”的名字[1]。〈中你的毒〉后来被斯皮尔斯称为自己职业生涯中最喜欢的歌曲,原订为提供给澳洲歌手凯莉·米洛[34]。这首歌融合了嘻哈、电子流行巴恩格拉音乐的元素,并使用了各种不同的乐器,包括鼓、合成器、高音弦乐器冲浪结他[28][35][36]。〈中你的毒〉的歌词讲述了对情人上瘾的故事[26]

根据MTV的形容,〈肆无忌惮〉是一首受嘻哈启发的歌曲,斯皮尔斯在歌曲中“低声呢喃和呻吟(...)并以弄蛇术的旋律营造出异国风情”。歌词涉及物质主义和娱乐,而她亦在副歌中唱出了一些使自己愉悦的事物[26]。在〈握我的手〉中,斯皮尔斯觉得这首歌与珍纳·积逊的〈爱就是这样〉(1993年)相似,而她亦在歌曲中以较低的音域歌唱[11]。歌曲的使用乐器包含远东音乐的元素,当中主要使用中国乐器二胡,而歌词的主题则涉及自慰:“走向未知,使我勇敢不已/我将走向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方/而今晚的我不想多说些甚么/而今晚的我并不想解释太多/过去我曾尝试隐藏的所有事情”[注 5][26]。〈与我相聚〉是一首带有雷鬼感觉的歌曲,斯皮尔斯亦以牙买加帕托亚口音歌唱[20][37]。〈你的影子〉是一首强力流行歌曲,歌词讲述即使爱人离去,但他仍然盘旋心头的故事[26]。〈勇敢新女孩〉的歌词讲述一个年轻女子发现自己的热情并放下顾忌。伴随著起伏不定的电子放克节拍,她以近乎饶舌的轻快节奏唱出:“她准备打包行李,踏上寻找自我的道路,她要发现对与错/她不再想待在纽约,不想待在洛杉矶,她想寻找属于她的那个吻”[注 6][26]。这首欧陆舞曲流行歌曲受到不要怀疑金发美女和麦当娜的启发[28][1][38]。〈每一次〉以伴随斯皮尔斯的喘息声乐的钢琴前奏作开始,而她的声音则随著歌曲进展由柔和变得有力。歌词内容为对于在无意中伤害前任情人的道歉。在歌曲中,斯皮尔斯解释了她感到无法继续下去的感觉,并唱出“每当我想要飞翔时却总是坠落/失去翅膀的我感觉很渺小”[注 7][11]。在接受MTV访问时,斯皮尔斯说:“这是关于心碎,关于你的初恋,你的第一个真爱。这是每个人都能够感同身受的,因为每个人都有那个你认为会陪伴你一生的初恋”[39]。当被问到〈每一次〉是否关于贾斯汀·提姆布莱克时,她回答说:“我会让歌曲本身说话”[40]里希·里奇英语Rishi Rich的重混版〈呛音乐〉舍弃歌曲原本的旋律,并加入哐啷作响基调强节奏以及旁遮普英语Punjabi music呐喊声[31]。在国际版附赠曲〈生命的答案〉中,斯皮尔斯唱出她的爱人是自己需要的全部答案:“谁能紧紧拥抱我,让我在夜晚感到温暖?/当一切都不对劲时,谁能擦去我的眼泪,使一切变得正确?/谁能给我爱,直到我感到满足?/谁是我生命中所需要的人?”[注 8]。在澳洲、日本和英国版附赠曲〈别挂掉电话〉中,她在电话中恳求情人使她从远距离感到满足[41]

发行与宣传

[编辑]
斯皮尔斯在2014年的拉斯维加斯驻唱演唱会《布兰妮:破碎的我》上演唱〈每一次

斯皮尔斯率先在2003年9月4日的“2003年国家美式足球联盟踢开球现场英语National Football League Kickoff game”表演主打单曲〈呛音乐〉,以宣传《流行禁区》[42]。这场表演还包括〈爱的初告白〉和〈爱情奴隶〉的混合曲,并施放烟火[43][44]。9月14日,斯皮尔斯在棕榈赌场度假村英语Palms Casino ResortRain夜店英语Rain Nightclub举行了一场惊喜音乐会,表演了〈呛音乐〉、〈呼吸〉,并表演了〈爱的初告白〉和〈爱情奴隶〉的混合曲[45]。10月18日,她在《周六夜现场》上表演了〈呛音乐〉和〈每一次〉[26]。斯皮尔斯在11月16日的《2003年全美音乐奖英语American Music Awards of 2003 (November)》上表演〈呛音乐〉作为颁奖礼的开幕演出[46]美国广播公司在翌日播出名为《布兰妮·斯皮尔斯:流行禁区》的演唱会特辑[47]。11月18日,《流行禁区》在美国发行当天,她在时报广场的《互动全方位英语Total Request Live》节目上表演了〈呛音乐〉和〈神魂颠倒〉[48][49]。美国广播公司的演唱会特辑和《互动全方位》的表演后来被收录在2004年4月6日发行的影像专辑《流行禁区影音全纪录英语Britney Spears: In the Zone》中。该作品在发行首周空降美国音乐录影带销量榜冠军,其后亦获美国唱片业协会认证为双白金唱片[50][51]。斯皮尔斯也在2003年11月17日的《杰·雷诺今夜秀英语The Tonight Show with Jay Leno》和11月24日的《凯利和迈克尔脱口秀英语Live with Regis and Kelly》上表演〈呛音乐〉[49]。12月8日,在斯台普斯中心举行的《Jingle Ball》音乐会上,她作为音乐会头牌歌手演唱了〈中你的毒〉、〈呼吸〉和〈呛音乐〉[52]

2003年11月,松巴厂牌集团英语Zomba Group of Companies总裁贝瑞·魏斯接受《Billboard》的访问时表示,《流行禁区》的宣传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包括印刷和电子媒体、电视、广播和录影带等各种途径,以向大众进一步宣传专辑发行的消息。此外,Jive唱片公司也与生活型态营销公司卡贝尔集团合作,将专辑打进同志社群的市场。其他广泛的市场营销工作还包括与营销公司摇滚杯盖的合作企划,当顾客在胜百诺英语Sbarro点了一杯汽水后,就会收到一个印有专辑封面的杯子,杯盖上还有一个三英寸的光碟,其中包括〈勇敢新女孩〉和其他两位艺人的歌曲;新版的摇滚杯盖光碟在12月推出,当中包括〈呛音乐〉的布兰妮独唱重混版,以及Jive唱片公司其他艺人尼克·卡农宝龄汤乐团英语Bowling for Soup的歌曲。帝王影院英语Regal Theaters也播放一部包括斯皮尔斯音乐录影带幕后制作花絮的短篇电影。专辑的两个电视宣传广告在11月1日开始作全国播放,其中一个是在《周六夜现场》上播出的预告广告,另一个则独家在MTV上播出。专辑没有任何以赞助形式的跨界营销活动,拉里·鲁道夫解释:“(这一次)将更聚焦在音乐上,而不是跨界营销”。在国际宣传方面,斯皮尔斯在四个月的时间内参与了七个迷你电视特辑,以及超过150个在美国以外的采访[19]。其中包括她在2004年1月24日于法国《NRJ音乐奖》的〈中你的毒〉现场表演[53],以及6月25日在英国《Top of the Pops》的〈每一次〉表演,这也是专辑的最后一次电视表演[54]

斯皮尔斯在2004年的《黑玛瑙巡回演唱会》以〈呛音乐〉的表演作为结束演出

在2003年12月,官方宣布将举行巡回演唱会以进一步宣传《流行禁区》,这个演唱会最初名为《流行禁区巡回演唱会》(In the Zone Tour)[55]。然而斯皮尔斯因商标侵权英语trademark infringement而被圣地牙哥的公司Lite Breeze股份有限公司起诉,被禁止使用词语“in the zone”,因此演唱会的名称改为《黑玛瑙巡回演唱会》(The Onyx Hotel Tour)[56]。演唱会于2004年3月2日在圣地牙哥体育馆英语Pechanga Arena开始。斯皮尔斯受到酒店主题的启发,后来将其与黑玛瑙的概念结合。演唱会的舞台受到百老汇音乐剧的启发,比起她过往演唱会的设计更加简朴[41]。演唱会的表演曲目主要由《流行禁区》的歌曲组成,并以加入了爵士、蓝调和拉丁打击乐等元素改编旧曲表演。巡演主办方清晰频道娱乐英语Clear Channel Entertainment向比起过往更成熟的观众群推广演唱会,而赞助商MTV在电视节目和该网站上大力宣传[57]。演唱会分为七个部分:“入住手续英语Check-In”、“神秘酒廊英语Lounge music”、“神秘花园”、“黑玛瑙区域英语Paranormal television”、“监控镜头”、“夜总会”,以及“安可”。“入住手续”展现与舞蹈结合的酒店主题表演。“神秘酒廊”向《歌厅》和其他音乐剧致敬,并同时重混斯皮尔斯部分早期热门作品。“神秘花园”展现一个丛林风格的舞台。“黑玛瑙区域”展示出带有杂技表演的抒情曲表演。“监控镜头”为演唱会最妩媚的部分,斯皮尔斯和舞者模仿不同性行为。“夜总会”展现一个具有城市风格的表演。“安可”包含一部系统故障的过场影片,而斯皮尔斯则穿著红色服装进行表演。该巡演获得了褒贬不一的评论,部分评论家称赞其为一场具娱乐性的演出,但亦有认为它看起来“更(像)一场奇观,而不是一场真正的演唱会”[58]。《黑玛瑙巡回演唱会》获得商业上的成功,票房总收入达到了3,400万美元[59]。斯皮尔斯在3月于舞台表演时膝盖意外受伤,被迫将两场演出改期[60]。6月8日,斯皮尔斯在拍摄〈肆无忌惮〉音乐录影带时再次摔倒并使膝盖受伤。她接受了手术,而演唱会的剩馀场次则全部取消[61]

单曲

[编辑]

呛音乐〉于2003年10月14日作为《流行禁区》的主打单曲发行。Jive唱片原先打算把〈肆无忌惮〉作为主打单曲发行,但斯皮尔斯说服他们改为发行〈呛音乐〉[62]。歌曲获得音乐评论家褒贬不一的评价,部分评论家认为它是一首强劲的舞曲,而其他评论家则觉得它了无生气及令人失望[63][64]。〈呛音乐〉在国际范围上取得了商业成功,登上澳洲、丹麦、匈牙利、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单曲榜冠军,以及European Hot 100 Singles榜的冠军。歌曲亦打进加拿大、义大利、挪威和英国等国家单曲榜前5位;然而它在美国最高仅登上《Billboard》Hot 100第35位,成为斯皮尔斯当时排名最低的专辑主打单曲[65][66]。歌曲在2004年《Billboard》音乐奖英语2004 Billboard Music Awards上羸得年度热门舞曲单曲[67]。歌曲的音乐录影带保罗·亨特英语Paul Hunter (director)执导拍摄,内容为斯皮尔斯在夜店里追逐麦当娜[22]

斯皮尔斯在2011年《蛇蝎美人巡回演唱会》上演唱《流行禁区》第二支单曲〈中你的毒

中你的毒〉于2004年1月12日作为《流行禁区》的第二支单曲发行,并获得广泛的好评。Jive原本建议斯皮尔斯在〈神魂颠倒〉和〈肆无忌惮〉之间选择出专辑的第二支发行单曲,但她最终决定选择〈中你的毒〉作为单曲发行。歌曲在全球获得了商业成功,打进15个国家单曲榜前5位,并登上澳洲、加拿大、匈牙利、挪威和英国的单曲榜冠军[68][69][70]。在美国,〈中你的毒〉最高登上《Billboard》Hot 100第9位,成为她自2000年的〈爱的再告白〉以来首支打进前10名的单曲[65]。歌曲的录影带由乔瑟夫·坎恩执导拍摄,斯皮尔斯在录影带中化身秘密特工,寻找一瓶绿色液体。她在偷走液体后进去一间公寓,并毒害了她不忠的男友。录影带也穿插斯皮尔斯以钻石覆盖全身的裸露场景[71]。〈中你的毒〉为斯皮尔斯赢得首项葛莱美奖,在《2005年葛莱美奖英语47th Annual Grammy Awards》上赢得最佳舞曲录制英语Grammy Award for Best Dance Recording,并常被认为是她的代表作之一[72]

每一次〉于2004年5月10日作为《流行禁区》的第三支单曲发行,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73]。歌曲在多个国家取得了商业成功,打进全球多个单曲榜前5位,并登上澳洲、匈牙利、爱尔兰和英国等单曲榜冠军,以及最高登上美国《Billboard》Hot 100第15位[65][74]。歌曲的音乐录影带由大卫·拉切贝尔执导拍摄,展现出斯皮尔斯作为被狗仔队缠身的明星,浸浴时因为头部伤口出血而在浴缸溺水身亡。被送到医院后,医生未能把她救回来,与此同时一个孩子在隔壁的房间诞生,暗示著斯皮尔斯的转世[75]。录影带的原始情节本来是斯皮尔斯因服药过量而去世,但由于遭到多个组织的批评,认为它将自杀美化,所以改为其他情节[76]

肆无忌惮〉于2004年7月13日作为《流行禁区》的第四支兼最后的单曲发行。歌曲获采用为电影《猫女》(2004年)的主题曲后被选为单曲发行[77]。歌曲获得音乐评论家褒贬不一的评论,部分评论家赞扬它时髦的声音,并指出其受米高和珍纳·积逊的影响,而其他音乐评论家则认为它“难以记得”[31][64]。由于欠缺宣传,歌曲成为专辑中排名最低的单曲,在美国《Billboard》Hot 100仅最高登上第79位[65]。歌曲的音乐录影带原定由大卫·梅耶斯英语Dave Meyers (director)执导,并于6月8日在纽约市拍摄,但是斯皮尔斯在那天膝盖受伤而接受关节镜手术。由于这次意外,录影带的拍摄计划被取消,而《黑玛瑙巡回演唱会》的剩馀场次和《猫女》原声带的收录也全数取消[61][78]

专业评价

[编辑]
专业评分
综合得分
来源评分
Metacritic66/100[79]
评论得分
来源评分
About.com4/5颗星
AllMusic3/5颗星[63]
搅拌机英语Blender (magazine)4/5颗星[64]
E!B+[80]
娱乐周刊B−[81]
卫报4/5颗星[38]
滚石3/5颗星[32]
偏锋杂志3/5颗星[28]
SpinB–[82]
Vibe英语Vibe (magazine)3.5/5颗星[37]

《流行禁区》在发行后获得普遍正面的音乐评价。Metacritic对主流乐评家的评论进行了标准化评分,根据13则评论给予专辑66分的平均分(满分100分)[79]About.com的杰森·肖恩给予正面评价,认为专辑有著性感的氛围,而成果则是来自斯皮尔斯的个人陈述。他还补充:“斯皮尔斯的新专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她以前的专辑从未能够产生任何持续的情感回应,而只有来自一张优秀流行专辑的愉悦。我会想念马克斯·马丁,但感觉S小姐一直在注意著拉西科尼。换句话说,这是布兰妮的《忠实者》”。AllMusic史蒂芬·托马斯·艾尔维恩英语Stephen Thomas Erlewine表示专辑“已经被所有夜店准备好播放,但尽管有一些新电子放克和海王星的痕迹,它听起来仍然不现代,而是像1993年的作品,或者是麦当娜的《枕边故事》和《光芒万丈》。这些歌曲不仅有著精湛的制作,而且比她以前的专辑更加多样”[63]英国广播公司的露丝·米切尔称〈黎明曙光〉是专辑中最好的歌曲,但她补充说:“可惜,她想要证明自己变得成熟的意图把《流行禁区》的优点掩盖得模糊不清”[83]。《搅拌机英语Blender (magazine)》的米姆·乌多维奇表示:“这张我要出来的专辑毫不犹豫地从心灵之歌转向鼠蹊之歌(...)不再是一个女孩,从奴役中解放出来,现在完全成为一个女人,她成为了一个相当令人信服的女主人”[64]

娱乐周刊》的大卫·布朗称〈勇敢新女孩〉和〈握我的手〉是《流行禁区》中最优秀和直接的时刻,但他补充说:“在这张旨在庆祝她成年的专辑中,斯皮尔斯仍然保持著距离感和浸没感。尽管拥有自由,她仍在寻找自己的道路”[81]。《滚石》的乔恩·帕雷莱斯表示:“(斯皮尔斯的)声音经过处理,使物理感几乎都消失。(...)《流行禁区》提供了脱衣舞俱乐部和色情电话式的性感,随和而空洞。除了闪亮的节拍,斯皮尔斯听起来就像充气娃娃一样不亲密”[84]。《偏锋杂志》的萨尔·琴奎马尼指:“布兰妮的第四张专辑《流行禁区》以大胆的嘻哈和舞曲音乐类型变得成熟,擦去了她过去泡泡糖流行音乐的最后痕迹。(...)大部分情况下,《流行禁区》是一封给舞池的巨大情书,这使麦当娜的参与(...)显得更加合适[28]。《卫报》的多利安·林斯表示:“有别于布兰妮过往的专辑,《流行禁区》没有凑数的歌曲,也没有粗制滥造歌曲翻唱,只有57种高品质的热门流行音乐。这里有南部嘻哈、深度浩室、海王星风格的节奏蓝调、无处不在的排灯节节拍,最重要的是,还有大量的麦当娜元素”[38]。《Vibe英语Vibe (magazine)》的杰森·金认为这是一张“极具自信的舞曲专辑,并同时展现斯皮尔斯作为词曲作者的成长”[37]

荣誉

[编辑]
年份 颁奖礼 奖项 对象 结果 来源
2004年 日本金唱片大奖 年度国际摇滚专辑 《流行禁区》 获奖 [85]
Premios Oye!英语Premios Oye! 年度英语专辑 提名 [86]
2004年英语2004 Billboard Music Awards 《Billboard》音乐奖 年度《Billboard》二百强专辑女歌手 布兰妮·斯皮尔斯 提名 [87]
2005年英语47th Annual Grammy Awards 葛莱美奖 最佳舞曲录制英语Grammy Award for Best Dance Recording 中你的毒 获奖 [72]

商业成绩

[编辑]
二人接吻的照片。左方的男人穿著内裤与靴子。右方的金发女人则穿著内衣、丝袜和高跟鞋
2004年《黑玛瑙巡回演唱会》,斯皮尔斯在舞者的旁边表演著〈呼吸〉

在美国,《流行禁区》在发行首周以约609,000张销量空降2003年12月6日当周的《Billboard》200冠军[88][89]。专辑打破2003年女性歌手在当地的最高首周销量纪录,但纪录两周后被艾莉西亚·凯斯的《琴韵心声》再次打破[90][91]。斯皮尔斯亦成为当时第二位连续获得四张《Billboard》冠军专辑的女歌手,而珍妮·杰克逊则以连续五张成为当时的纪录保持者。专辑在2023年10月获美国唱片业协会认证为三白金唱片,代表达到300万张专辑等价单位[92]。专辑其后登上2004年的《Billboard》年榜第8位[93]。根据尼尔森销量统计系统英语Nielsen SoundScan的资料,《流行禁区》截至2015年已经在当地售出超过300万张[94]。在加拿大,专辑在发行首周以约31,000张销量空降Canadian Albums Chart亚军[95]。专辑其后获加拿大音乐协会认证为三白金唱片,代表出货量达到300,000张[96]

在英国,《流行禁区》在发行首周空降英国专辑排行榜第14位,其后在发行第34周最高登上第13位,并在榜单总共逗留了43周[97]。专辑于2004年获英国唱片业协会认证为白金唱片[98]。专辑在欧洲大陆获得更高排名,包括打进奥地利、比利时、捷克共和国、丹麦、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荷兰、瑞典与瑞士专辑榜前10位,并最高登上欧洲百强专辑榜英语European Top 100 Albums季军[99][100]。在法国,专辑在发行首周空降冠军,成为斯皮尔斯继《爱的再告白》(2000年)后在当地的第二张冠军专辑,并在2004年12月获法国唱片出版业公会认证为双金唱片[99]。专辑在2004年4月获国际唱片业协会认证为白金唱片,代表在欧洲售出超过100万张[101]

在拉丁美洲地区,《流行禁区》分别在阿根廷和墨西哥认证为白金唱片[102][103]。在澳洲,专辑发行首周空降澳洲百强专辑榜第10位[104],其后在2004年获澳大利亚唱片业协会认证为白金唱片[105]。在纽西兰,专辑在发行首周空降榜单第28位,其后分别在2004年4月最高登上第25位,以及获新西兰唱片音乐协会认证为金唱片[106][107]。专辑亦在亚洲地区取得商业成功,在发行首周空降南韩国际专辑榜冠军[108]。在日本,专辑以59,128张首周销量空降Oricon专辑榜英语Oricon Albums Chart季军[109]。专辑其后在2003年12月获日本唱片协会认证为白金唱片[110]。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的报告,《流行禁区》为2003年全球销量第八高的专辑[111]

影响与地位

[编辑]
“我不是那种会把责任推委他人的人,但确实认为有些为我做的事情并不都是对我最好。回想起来,我现在觉得在自己的第四张专辑中,应该采取‘少即是多’的方式”。
—斯皮尔斯在2004年11月回想《流行禁区》[112]

《流行禁区》被许多音乐评论家视为布兰妮的蜕变。AllMusic史蒂芬·托马斯·艾尔维恩英语Stephen Thomas Erlewine表示:“如果2001年的《布兰妮》是一张过渡专辑,捕捉布兰妮少女已过,熟女未满的时刻,那么她在2003年推出的续作《流行禁区》则是她终于完成了这段旅程,成为布兰妮,成熟的成年女性”。艾尔维恩将斯皮尔斯她的同侪的克莉丝汀·阿奎莱拉相比,解释说她们都将成熟与显而易见的性和及夜店的狂热声音联系在一起,但是阿奎莱拉“显得像是天生的淫荡女郎,布兰妮则像是在大学放纵自己的邻家女孩,喝酒、抽烟、跳舞、性爱全都有点轻率,因为这是她第一次可以放纵自己”[63]。《偏锋杂志》的萨尔·琴奎马尼表示:“对于作为看起来总是过于性感的少女来说,《流行禁区》终于让布兰妮长大了。她那种小女孩的媚态现在起了实际作用-也许是因为她已经21岁,终于成为成年女性了”[28]。《Vibe英语Vibe (magazine)》的杰森·金指这张专辑展示出蜕变后的斯皮尔斯:“不再是一个女孩,而是任何男人都可以驾驭的女人”[37]

斯皮尔斯在《黑玛瑙巡回演唱会》因为膝盖受伤而腰斩后,离开了舞台一段时间以歇息[113],直至2007年10月才推出新录音室专辑《晕炫风暴[114]。她在2004年4月演唱会期间认识凯文·费德林,二人其后展开恋情并在9月18日结婚[115][a]。她的首张精选辑《妮裳神话-精选+新曲》于11月发行,发行首周空降美国《Billboard》200第4位。虽然斯皮尔斯未有宣传作品,但仍然推出两首国际热门单曲-〈我的特权〉和〈马上行动〉。2005年9月,斯皮尔斯诞下了长子肖恩·普莱斯顿[117],并在翌年诞下次子杰登·占士[118]。2006年11月,她向费德林提出离婚申请[115],理由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而离婚最终于2007年7月完成[119]。在这段期间,斯皮尔斯陷入了一系列媒体丑闻并经历精神崩溃,并在2007年2月把公开把头发剃光[120]

多位音乐评论家均认为《流行禁区》对于2000年代的流行音乐具有重要影响。2009年,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的艾米·施里弗将专辑列为“年代最重要的50张录音作品”之一。她称其为“00年代流行音乐的入门书”,认为斯皮尔斯是未来主义音乐的理想载体,因为她仍然试图摆脱自己的青少年流行过去。施里弗称赞了〈中你的毒〉和〈每一次〉,并补充说:“尽管该年代的名人崇拜、狗仔队偷窥和对女性卖弄性感和作为母亲的矛盾都写在斯皮尔斯身上,但该年代的完美流行音乐历史也记载在她的作品中”[17]。2018年,在庆祝专辑的发行15周年纪念时,《Billboard》的杰森·利普舒茨指专辑“标志著斯皮尔斯尝试以往未曾探索的电子音乐嘻哈音乐,以走往更加成熟的方向。而专辑的歌词-提到了她和贾斯汀·汀布莱克分手的事情,并反击媒体上的批评者-在新层次上展现出她的独立与坦率”[121]

洛杉矶的快闪博物馆“The Zone”“透过提供值得上传Instagram的拍照场面、互动展品,以及由射频识别手环启动的个人化内容”纪念斯皮尔斯的“代表歌曲、音乐录影带和服装”,博物馆的名称来自《流行禁区》的名称,并在2020年1月开幕[122]

歌曲列表

[编辑]
《流行禁区》 – 标准版
曲序曲目词曲制作人时长
1.呛音乐麦当娜客串)
Me Against the Music
(featuring Madonna)
3:43
2.神魂颠倒阴阳双煞英语Ying Yang Twins客串)
(I Got That) Boom Boom
(featuring Ying Yang Twins)
汉密尔顿4:51
3.爱的告白
Showdown
超害羞&前卫英语Bloodshy & Avant3:18
4.呼吸
Breathe on Me
马克·泰勒英语Mark Taylor (record producer)3:43
5.黎明曙光
Early Mornin'
  • 斯皮尔斯
  • 莫比
  • 斯图尔特
  • 马涅
3:45
6.中你的毒
Toxic
  • 丹尼斯
  • 卡尔森
  • 温伯格
  • 庄伯克
超害羞&前卫3:21
7.肆无忌惮
Outrageous
劳·凯利
3:22
8.握我的手
Touch of My Hand
  • 哈里
  • 所罗门
4:19
9.与我相聚
The Hook Up
  • 斯皮尔斯
  • 斯图尔特
  • 恩凯雷耶
  • 马涅
  • Trixster
  • 马涅[a]
3:54
10.你的影子
Shadow
黑客帝国三人组英语The Matrix (production team)3:45
11.勇敢新女孩
Brave New Girl
布赖恩与乔什3:30
12.每一次
Everytime
盖伊·西格斯沃思3:53
13.呛音乐(重混版)(麦当娜客串)
Me Against the Music
(Rishi Rich's Desi Kulcha Remix)(featuring Madonna)
  • 斯皮尔斯
  • 麦当娜
  • 斯图尔特
  • 恩凯雷耶
  • 马涅
  • 纳什
  • 奥布赖恩
4:31
总时长:49:55
《流行禁区》 – 国际版(附赠曲)[25]
曲序曲目词曲制作人时长
14.生命的答案
The Answer
  • 库姆斯
  • 莱斯里
3:55
总时长:53:57
《流行禁区》 – 澳洲、日本及英国版(附赠曲)[123]
曲序曲目词曲制作人时长
15.别挂掉电话
Don't Hang Up
  • 斯皮尔斯
  • 基尔鲁夫
  • 施瓦兹
布赖恩与乔什4:02
总时长:57:59
《流行禁区》 – DVD-Audio版(附赠视频)[124]
曲序曲目制作人时长
14.呛音乐(麦当娜客串)
Me Against the Music
(featuring Madonna)
保罗·亨特英语Paul Hunter (director)4:03
15.中你的毒
Toxic
乔瑟夫·坎恩3:32
16.照片集
Photo Gallery
  
17.屏幕歌词
On-Screen Lyrics
  
《流行禁区》 – 沃尔玛独家版(附赠下载曲)[125]
曲序曲目词曲制作人时长
1.爱情上路
I've Just Begun (Having My Fun)
超害羞&前卫3:23
《流行禁区》 – 影音双面碟版(附赠DVD)[126]
曲序曲目导演时长
1.中你的毒
Toxic
坎恩3:32
2.每一次
Everytime
大卫·拉切贝尔4:16
3.克里斯·考克斯英语Chris Cox (DJ)妮裳超混音单曲[b]
Chris Cox Megamix
3:53
总时长:11:55
《流行禁区》 – 中国版[127]
曲序曲目词曲制作人时长
1.呛音乐(麦当娜客串)
Me Against the Music
(featuring Madonna)
  • 斯皮尔斯
  • 麦当娜
  • 斯图尔特
  • 恩凯雷耶
  • 马涅
  • 纳什
  • 奥布赖恩
  • Trixster
  • 马涅[a]
3:43
2.中你的毒
Toxic
  • 丹尼斯
  • 卡尔森
  • 温伯格
  • 庄伯克
超害羞&前卫3:18
3.你的影子
Shadow
  • 斯皮尔斯
  • 克里斯蒂
  • 斯波克
  • 爱德华兹
  • 米迪奈特
黑客帝国三人组3:44
4.每一次
Everytime
  • 斯皮尔斯
  • 阿尔塔尼
西格斯沃思3:50
5.呛音乐(重混版)(麦当娜客串)
Me Against the Music
(Rishi Rich's Desi Kulcha Remix)(featuring Madonna)
  • 斯皮尔斯
  • 麦当娜
  • 斯图尔特
  • 恩凯雷耶
  • 马涅
  • 纳什
  • 奥布赖恩
4:29
6.生命的答案
The Answer
  • 库姆斯
  • 莱斯里
3:56
总时长:23:00
备注
  • ^[a] 代表联合制作人
  • ^[b] 代表声乐制作人
  • ^[c] 代表重混制作人
取样标记

制作名单

[编辑]

资料来自《流行禁区》的专辑内页[25]

  • 艾德·艾顿 – 弦乐编排(曲目8)
  • 史特夫·安德森英语Steve Anderson (musician) – 键盘、编程(曲目4)
  • J·D·安德鲁 – 工程协助(曲目3、6)
  • 史蒂夫·比尔斯利 – 工程协助(曲目7)
  • 汤姆·班德 – 工程协助(曲目10)
  • 黑细胞 – 背景和声(曲目3、6)
  • 超害羞&前卫英语Bloodshy & Avant – 编曲、数位编辑、工程、伴奏、制作、编程(曲目3、6)
  • 雷·布朗 – 造型
  • B.U.D. – 背景和声(曲目9)
  • 肖恩·“P. Diddy”·库姆斯 – 制作(曲目14)
  • 弗兰·库珀 – 化妆
  • 考特尼·科普兰 – 背景和声(曲目1、13)
  • 乔希·科普 – 工程协助(曲目2)
  • 汤姆·科因 – 母带处理(全曲目)
  • 凯西·丹尼斯英语Cathy Dennis – 背景和声(曲目3、6)
  • DaCorna Boyz – 键盘(曲目9)
  • 帕特里克·德马舍利耶英语Patrick Demarchelier – 摄影
  • 凯拉·狄奥果笛 – 背景和声(曲目11)
  • 丹·戴姆特罗 – 经纪代表
  • 罗克珊·埃斯特拉达 – 背景和声(曲目1、7、9、13)
  • 尼克拉斯·弗利克特 – 混音(曲目3、6)
  • 克里斯·富杜里奇 – 工程(曲目8)
  • 马特·弗米奇 – 工程协助(曲目4)
  • 安迪·加拉 – 工程(曲目7)
  • 亚伯·加里波第 – 工程、编程(曲目7)
  • 罗伊·加特雷尔 – 班祖琴、结他(曲目2)
  • 塞尔邦·加纳英语Serban Ghenea – 混音(曲目1、2、5、7、9)
  • 布拉德·吉尔德曼 – 工程(曲目8)
  • 洛瑞·戈尔茨坦英语Lori Goldstein – 造型
  • 丽莎·格林 – 背景和声(曲目4)
  • 米克·古兆斯基 – 混音(曲目10)
  • 罗伯·哈格特 – 工程协助(曲目1、8、13)
  • 克里斯·哈格蒂 – 数位编辑(曲目3)
  • 罗伊·“皇室”·汉密尔顿英语Roy "Royalty" Hamilton – 编曲、背景和声、伴奏、制作(曲目2)
  • 道格·哈内斯 – Pro-Tools工程(曲目5)
  • 约翰·汉内斯 – 数位编辑(曲目1、7、9、13)、Pro-Tools工程(曲目2、5)
  • 吉米·哈里英语Jimmy Harry – 编曲、结他、键盘、制作、编程(曲目8)
  • 艾玛·霍尔姆格伦 – 背景和声(曲目3、6)
  • 万斯·霍恩巴克 – 工程协助(曲目5)
  • 伊莎贝尔 – 化妆
  • 詹森与詹森 – 弦乐编排、弦乐指挥(曲目6)
  • 亨里克·庄伯克英语Henrik Jonback – 结他(曲目3、6)
  • 朱吉·D – 背景和声(曲目13)
  • 珍妮弗·卡尔 – 背景和声(曲目11)
  • 劳·凯利 – 背景和声、混音、制作(曲目7)
  • 布赖恩·基尔鲁夫英语Brian Kierulf – 结他(曲目11)、工程、键盘、制作、编程、声乐编辑、声乐工程(曲目11、15)
  • 劳伦修斯 – 发型
  • 凯伦·莱斯里 – 背景和声(曲目5)
  • 莱恩·莱斯里英语Ryan Leslie – 伴奏、制作(曲目14)
  • 凡妮莎·莱托克 – 制作协调(曲目4)
  • 薇薇安·莱维特 – 法律代表
  • 托马斯·林德伯格 – 低音吉他(曲目3、6)
  • 保罗·洛格斯 – 混音(曲目14)
  • 斯蒂芬妮·路易丝 – 发型、化妆
  • 史蒂夫·伦特 – A&R、编曲(曲目1、3、6、9、13)
  • 唐尼·莱尔 – 结他(曲目7)
  • 麦当娜 – 声乐(曲目1、13)
  • 珀涅罗珀·马涅 – 编曲(曲目1、9)、背景和声(曲目1、5、7、9、13)、制作(曲目1、9、13)、声乐编排(曲目5、7)、声乐制作(曲目5、7)
  • 玛拉温霍夫工作室 – 布景设计
  • 黑客帝国三人组英语The Matrix (production team) – 编曲、背景和声、工程、制作(曲目10)
  • 查尔斯·麦克罗里 – 工程协助(曲目1、13)
  • 西恩·麦吉 – 编辑、工程、混音(曲目1、12)
  • 曼托 – 键盘(曲目13)
  • 伊恩·梅勒尼斯 – 工程、编程(曲目7)
  • 杰森·姆洛津斯基 – 工程协助(曲目7)
  • 莫比 – 工程、伴奏、制作、编程(曲目5)
  • 林·蒙特罗斯 – 工程协助(曲目14)
  • 帕布罗·蒙吉亚 – 工程(曲目2、4)
  • 杰基·墨菲 – 美术指导、包装设计
  • 安德鲁·纳斯特 – 工程协助(曲目10)
  • 肯德尔·内斯比特 – 键盘(曲目7)
  • 盖瑞·奥布赖恩 – 结他(曲目1、9、13)
  • Oribe英语Oribe (hairdresser) – 发型
  • 乔纳斯·奥斯特曼 – 工程协助(曲目3、6)
  • 帕迪普·桑杜帕迪普桑杜 – 阿尔戈泽 、通比(曲目13)
  • 罗布·帕斯蒂安 – 工程(曲目14)
  • 兰吉特 – 摄影
  • 杰森·兰金斯 – 工程协助(曲目2)
  • 里希·里奇英语Rishi Rich – 编程、重混制作(曲目13)
  • 艾玛·罗兹 – 背景和声(曲目1、13)
  • 蒂姆·罗伯茨 – 工程协助(曲目1、2、5、7、9、13)
  • 柴娜·罗雅尔 – 背景和声(曲目2)
  • 拉里·鲁道夫 – 经纪
  • 乔什·施瓦兹 – 背景和声(曲目15)、工程、结他、制作(曲目11、15)
  • 亚历克西·斯西顿 – 工程协助(曲目14)
  • 盖伊·西格斯沃思 – 伴奏、制作(曲目12)
  • 斯拉姆 – 制作协调(曲目14)
  • 谢泼·所罗门英语Sheppard Solomon – 制作(曲目8)
  • 布兰妮·斯皮尔斯 – 编曲(曲目1、9)、声乐(全曲目)
  • 马克·“尖头”·斯滕特英语Mark "Spike" Stent – 混音(曲目1、8)、声乐工程、(曲目1、13)
  • 玛丽·爱丽丝·斯蒂芬森 – 造型
  • 克里斯多福·斯图尔特英语Christopher Stewart (music producer) – 编曲、伴奏、编程(曲目1、9)、背景和声(曲目5)、声乐编排、声乐制作(曲目5、7)、制作(曲目1、9、13)
  • 斯德哥尔摩演奏会弦乐团 – 弦乐(曲目6)
  • 里奇·塔珀 – 工程(曲目2)、工程协助(曲目4、5、7、9)
  • 马克·泰勒英语Mark Taylor (record producer) – 工程、混音、制作(曲目4)
  • 布赖恩·“B-Luv”·托马斯 – 数位编辑(曲目1、5、7、9、13)、工程(曲目1、9)、声乐工程(曲目5、7、13)
  • 大卫·崔瑞安 – 工程协助(曲目1、8、13)
  • 塔克·迈克 – 声乐编辑、声乐工程(曲目11、15)
  • 赛斯·沃尔德曼 – 工程协助(曲目12)
  • P-Dub·沃尔顿 – 数位编辑(曲目1、8、13)
  • 内森·惠勒 – 工程协助(曲目7)
  • The Wizardz of Oz – 背景和声(曲目10)
  • 丹·亚希夫 – 数位编辑(曲目8)
  • 阴阳双煞英语Ying Yang Twins – 声乐(曲目2)
  • Jong Uk Yoon – 工程协助(曲目4)
  • 托尼·泽勒 – 工程协助(曲目11、15)

榜单排名

[编辑]

认证与销量

[编辑]
地区 认证 认证单位/销量
阿根廷(阿根廷音像制品协会[102] 白金 40,000^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唱片业协会[105] 白金 70,000^
奥地利(国际唱片业协会奥地利分会)[172] 白金 30,000*
比利时(比利时唱片音乐协会[173] 25,000*
巴西(巴西唱片业协会[174] 50,000*
加拿大(加拿大音乐协会[175] 3× 白金 300,000^
捷克共和国 10,000[176]
丹麦(国际唱片业协会丹麦分会[177] 2× 白金 40,000
芬兰(国际唱片业协会芬兰分会[178] 15,052[178]
法国(法国唱片出版业公会[179] 2× 金 200,000*
德国(联邦音乐产业协会[180] 100,000^
希腊(国际唱片业协会希腊分会[138] 10,000^
匈牙利(匈牙利录音制品制作者协会[181] 10,000^
日本(日本唱片协会[110] 白金 250,000^
墨西哥(墨西哥音像制品协会[103] 白金 100,000^
新西兰(新西兰唱片音乐协会[107] 7,500^
挪威(国际唱片业协会挪威分会)[182] 20,000*
葡萄牙(葡萄牙唱片业协会[183] 20,000^
俄罗斯(全国唱片业制造者联合会[184] 2× 白金 40,000*
新加坡(新加坡唱片业协会[185] 5,000*
南韩 130,025[c]
西班牙(西班牙音乐制作协会[186] 50,000^
瑞典(瑞典唱片业协会[187] 30,000^
瑞士(国际唱片业协会瑞士分会)[188] 20,000^
英国(英国唱片业协会[98] 白金 540,000[189]
美国(美国唱片业协会[92] 3× 白金 3,000,000
总计
欧洲(国际唱片业协会[101] 白金 1,000,000*

*仅含认证的实际销量
^仅含认证的出货量

发行历史

[编辑]
地区 日期 形式 厂牌 来源
阿根廷 2003年11月1日 CD BMG
日本 2003年11月15日 [144]
澳洲 2003年11月17日 [190]
德国 [137]
西班牙 [191]
英国 Jive
加拿大 2003年11月18日 BMG [193]
美国 Jive [194][195]
2004年4月20日 DVD-Audio
加拿大 2005年4月26日 影音双面碟 索尼BMG英语Sony BMG [197]
美国 Jive [198]
德国 2005年8月29日 索尼 BMG [199]
英国 2005年9月26日 Jive [200]
意大利 2005年10月14日 索尼BMG [201]
美国 2019年8月9日 蓝白漩涡胶唱片Urban Outfitters英语Urban Outfitters独家) 遗赠英语Legacy Recordings [202]
2019年10月24日 透明胶唱片(Urban Outfitters独家) [203]
2020年9月12日 卡式录音带(Urban Outfitters独家) [204]
2020年9月14日 蓝溅透明胶唱片(Urban Outfitters独家) [205]
2023年3月31日 黑胶唱片 [206]
澳洲 2023年4月28日 不透明蓝胶唱片 索尼音乐 [207]
德国 [208]
波兰 [209]
英国 [210]

注释

[编辑]
  1. ^ 虽然斯皮尔斯和费德林于2004年9月18日举行婚礼,但由于二人的婚前协议延误完成处理,他们的婚姻在三周后的10月6日才正式在法律上生效[116]
  2. ^ 〈克里斯·考克斯妮裳超混音单曲〉由〈爱的初告白〉、〈你让我疯狂〉、〈爱情奴隶〉、〈爱的再告白〉、〈更坚强〉、〈每一次〉和〈中你的毒〉组成
  3. ^ 根据韩国音乐内容协会,《流行禁区》于2003年最后两个月在南韩售出71,145张,并在2004年售出58,880张,总销量因此达到130,025张[155][168]

歌词原文

[编辑]
  1. ^ 原文:“I'm up against the speaker / Trying to take on the music / It's like a competition”
  2. ^ 原文:“I don't really want to be a tease / But would you undo my zipper, please?”
  3. ^ 原文:“Oh, it's so hot, and I need some air / And boy, don't stop 'cause I'm halfway there”
  4. ^ 原文:“Just put your lips together and blow”
  5. ^ 原文:“Into the unknown, I will be bold / I'm going to the places I can be out of control / And I don't want to explain tonight / All the things I've tried to hide”
  6. ^ 原文:“She's gonna pack her bags, she's going to find her way, she's going to get right out of this / She don't want New York, she don't want L.A., she's going to find that special kiss”
  7. ^ 原文:“Everytime I try to fly I fall / Without my wings I feel so small”
  8. ^ 原文:“Who can hold me tight, keep me warm through the night? / Who can wipe my tears when it's wrong, make it right? / Who can give me love till I'm satisfied? / Who's the one I need in my life?”

资料来源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Shaw, William. Britney Busts Loose!. Blender英语Blender (magazine). 2003-12-20. ISSN 1534-0554. 
  2. ^ Vaziri, Aidin. There's more to Britney than the porn persona – just listen to her wonderfully awful new album.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3-11-20 [2022-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0). 
  3. ^ Moss, Corey. Britney Avoids Vice, Justin Talk At Sin City Tour Opener. MTV News. 2002-05-28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2-09). 
  4. ^ Moss, Corey. Britney Spears' Hiatus Is History. MTV News. 2002-11-05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5. ^ D'Angelo, Joe. Britney Spears To Work With Rodney Jerkins Again. MTV. 2002-12-06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6. ^ Gardner, Chris. Turning 21, turning it o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2-12-02 [2014-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5). 
  7. ^ Renzer, David. NEWS DETAIL: UMPG Announces Major New Urban Crossover Writer/Producer Signings – Andre Harris & Vidal Davis > Nisan Stewart. Universal Music Publishing Group. 2002-11-08 [2014-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7). 
  8. ^ Robinson, Peter. The 50 most amazing moments in pop history (that never actually happened). The Guardian. 2016-04-07 [2018-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6). 
  9. ^ Kaufman, Gil. Durst Dishes Alleged Britney Nookie On Howard Stern Show. MTV. 2003-02-27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10. ^ 10.0 10.1 Moss, Corey; Reid, Shaheem. Who's Been Hooking Up With Britney? We Got 'Em To Talk. MTV. 2003-03-06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11. ^ 11.0 11.1 11.2 Vineyard, Jennifer; Philippe, Quddus. Britney Previews LP, Denies Rumors Of 'Cry Me A River' Response. MTV. 2003-05-30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12. ^ Moss, Corey. Madonna Smooches With Britney And Christina; Justin, Coldplay Win Big At VMAs. MTV. 2003-08-23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4). 
  13. ^ Wiederhorn, Jon. Beyonce, 50, Mary J., Metallica Overshadowed By Two Little Kisses. MTV. 2003-08-29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14. ^ 14.0 14.1 MTV VMA 2003 highlights – Madonna performance video. MTV. [2011-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16). 
  15. ^ Collis, Clark. The 25 Sexiest Music Moments in TV History!. Blender. 2004-02-15. ISSN 1534-0554. 
  16. ^ Vena, Jocelyn. The Top 10 Opening Moments In VMA History: From Madonna To The Present. MTV. 2008-08-24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17. ^ 17.0 17.1 17.2 Schriefer, Amy. The 50 Most Important Recordings Of The Decade: S-Z. NPR. 2009-11-16 [201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2). 
  18. ^ 18.0 18.1 Stern, Bradley. Annet Artani: From "Everytime" to "Alive". MuuMuse. February 2010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1). 
  19. ^ 19.0 19.1 19.2 19.3 Britney Sexes Up The Music. Billboard. Vol. 115 no. 47. 2003-11-23 [2011-01-29]. ISSN 0006-2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3). 
  20. ^ 20.0 20.1 20.2 20.3 Moss, Corey. Getting Aggressive With Britney Pays Off For RedZone. MTV. 2003-10-15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1). 
  21. ^ 21.0 21.1 21.2 Hiatt, Brian. Secrets of the Madonna/Britney collaboration.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3-10-02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7). 
  22. ^ 22.0 22.1 Vena, Jocelyn. Britney Spears And Madonna 'Tease' Fans In 'Me Against The Music' Video. MTV. 2009-12-20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23. ^ Stern, Bradley. Glitter and Diamonds: Interview with...Steve Anderson! (Part One). MuuMuse. September 2010 [2010-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31). 
  24. ^ Stern, Bradley. Daily B: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And Then We Kiss' Surfaces. MuuMuse. 2011-09-02 [2011-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5). 
  25. ^ 25.0 25.1 25.2 Spears, Britney. In the Zone (CD). Jive Records. 2003. 82876571292. 
  26. ^ 26.00 26.01 26.02 26.03 26.04 26.05 26.06 26.07 26.08 26.09 26.10 26.11 Vineyard, Jennifer. Britney Album Preview: Sex, Sex And More Sex. MTV. 2003-10-22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2). 
  27. ^ 27.0 27.1 Binelli, Mark. Sometimes It's Hard To Be a Woman. Rolling Stone. 2003. ISSN 0035-791X. 
  28.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Cinquemani, Sal. Review: Britney Spears, In The Zone. Slant Magazine. Keith Uhlich. 2003-11-12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29. ^ Bishop, Tom. Bhangra Britney gets lost in music. BBC News. 2003-11-21 [2020-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30. ^ Sullivan, Caroline. Britney Spears: where to start in her back catalogue. The Guardian. 2020-04-29 [2020-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31. ^ 31.0 31.1 31.2 Sanneh, Kelefa. Oops! It's Album Time Again, Britney. The New York Times. 2003-11-17 [2010-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1). 
  32. ^ 32.0 32.1 Pareles, Jon. In the Zone. Rolling Stone. 2003-11-19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33. ^ 33.0 33.1 Rosa, Christopher. Britney Spears's 10 Best (and Worst) Songs of All Time. Glamour英语Glamour (magazine). 2019-11-27 [2020-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3). 
  34. ^ Britney Spears Breaks 5 Million Followers Barrier on Twitter. Access Hollywood. 2010-05-30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35. ^ Britney Spears – The Singles Collection (album review). Sputnikmusic英语Sputnikmusic. 2009-12-29 [2010-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3). 
  36. ^ D., Spence. Britney Spears Greatest Hits: My Prerogative. IGN. 2004-11-16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2). 
  37. ^ 37.0 37.1 37.2 37.3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Vibe英语Vibe (magazine). Vol. 12 no. 1. 2003-10-25 [2010-10-14]. ISSN 1070-4701. [永久失效链接]
  38. ^ 38.0 38.1 38.2 Lynskey, Dorian. CD: Britney Spears, In the Zone. The Guardian (UK). 2003-11-14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39. ^ Vineyard, Jennifer. Britney Checking Into Onyx Hotel Wearing Rubberlike Outfit. MTV. 2004-03-02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7). 
  40. ^ Sanchez, Rowena Joy A. 'This one's for you': Ex-music couples sing of their love woes. Manila Bulletin. 2009-10-04 [201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9). 
  41. ^ 41.0 41.1 Vineyard, Jennifer. Britney Spears Releasing Diddy-Produced Song On DVD. MTV. 2004-02-26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42. ^ Huhn, Mary. Britney fumbles the ball. New York Post. 2003-09-06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2). 
  43. ^ For The Record: Quick News On Britney Spears, 50 Cent, White Stripes, Beck, Simple Plan, Buzzcocks & More. MTV. 2003-11-24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5). 
  44. ^ Ollison, Rashod D. NFL kicks off the season with sizzle. The Baltimore Sun. 2003-09-05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45. ^ Vineyard, Jennifer. Britney Romps On Bed, Loses Her Shirt At Surprise Vegas Show. MTV. 2003-09-15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2). 
  46. ^ Kaufman, Gil. 50 Cent, Luther Vandross Take Home Multiple AMAs; Many Artists Skip Out. MTV. 2003-11-17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2). 
  47. ^ Brown, Joel. Britney Spears previews new album on ABC special before football. The Dispatch. 2003-11-17 [2010-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2). 
  48. ^ Vena, Jocelyn. Britney Spears' Top 10 Best TV Performances. MTV. 2009-08-06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49. ^ 49.0 49.1 In the Zone: The highly-anticipated new album from Britney Spears. Billboard. Vol. 115 no. 47. 2003-11-22 [2010-10-26]. ISSN 0006-2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3). 
  50. ^ Music Video Sales. Billboard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04-04-24 [2013-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3). 
  51. ^ American video certifications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2023-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2). 
  52. ^ Moss, Corey. Steamy Britney Set Brings Holiday Concert To An Anticlimax. MTV. 2003-12-08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2). 
  53. ^ Traci. Blast From the Past: NRJ Awards – Britney Spears. BritneySpears.com. 2009-01-10 [2010-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8). 
  54. ^ Sloan, Billy. Email: The Top Five. Sunday Mail. 2004-08-05 [2010-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4). 
  55. ^ Vineyard, Jennifer. Britney Spears Lines Up Tour For In The Zone. MTV. 2003-12-02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56. ^ Chang, Samantha. News Line: The Week in Brief. Billboard. 2004-04-24 [200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3). 
  57. ^ Ault, Susanne. CCE Steers Spears' Tour Towards Changing Audience. Billboard. 2004-02-07 [2009-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3). 
  58. ^ Sitt, Pamela. Concert Review: Britney's all flash, no substance. The Seattle Times. 2004-03-13 [2009-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4). 
  59. ^ Britney Spears' Biography. Fox News. 2008-07-31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5). 
  60. ^ Silverman, Stephen M. Britney to Check Back In to Onyx Hotel. People. 2004-03-22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0). 
  61. ^ 61.0 61.1 Silverman, Stephen M. Britney Cancels Tour Due to Bad Knee. People. 2004-06-16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62. ^ Strauss, Neil. Growing Up – Britney Did It Again. The New York Times. 2003-11-02 [2010-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1). 
  63. ^ 63.0 63.1 63.2 63.3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In the Zone – Britney Spears. AllMusic. 2003-11-18 [2010-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6). 
  64. ^ 64.0 64.1 64.2 64.3 Udovitch, Mim. In the Zone. Blender. 2003-11-18. ISSN 1534-0554. 
  65. ^ 65.0 65.1 65.2 65.3 Britney Spears Chart History (Hot 100). Billboard. [2010-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6). 
  66. ^ ultratop.be – Britney Spears feat. Madonna – Me Against The Music. Ultratop 50. 2003 [201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0). 
  67. ^ Susman, Gary. Usher dominates Billboard Music Awards.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4-12-09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68. ^ For The Record: Quick News On Britney Spears, Jay-Z, Gwyneth And Chris, Weezer, 3 Doors Down & More. MTV. 2003-12-08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69. ^ Britney Spears – Toxic (song). Ultratop 50. Hung Medien. 2004 [2010-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70. ^ Archívum. Mahasz. [2010-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0). 
  71. ^ Kaufman, Gil. Yes, Britney Really Is Naked In The 'Toxic' Video: VMA Lens Recap. MTV. 2004-08-25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72. ^ 72.0 72.1 Schriefer, Amy. The Decade In Music: Britney Spears' 'Toxic' (2004). NPR. 2009-11-13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73. ^ Mueller, Gavin.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 Review. Stylus Magazine英语Stylus Magazine. 2003-11-18 [2010-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0). 
  74. ^ Britney Spears – Everytime (song). Ultratop 50. 2004 [201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5). 
  75. ^ Vineyard, Jennifer. Britney Says Controversial New Video Is About Reincarnation. MTV. 2004-04-12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76. ^ Vineyard, Jennifer. Britney Spears Removes Suicide Plot From 'Everytime' Video. MTV. 2004-03-12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77. ^ Vineyard, Jennifer. Britney's Catsuit May Come In Handy For Next Single, But Not For China. MTV. 2004-06-01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78. ^ Vineyard, Jennifer. Britney Busts Knee, Complicating Video Shoot And Tour. MTV. 2004-06-09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79. ^ 79.0 79.1 In The Zone by Britney Spears. Metacritic. [201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3). 
  80. ^ Britney Spears "In the Zone". E! Online. 2003-11-18 [2023-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11-21). 
  81. ^ 81.0 81.1 Browne, David. In the Zone.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3-11-21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82. ^ Ganz, Caryn. Get in the Zone. Spin. Vol. 19 no. 12. December 2003: 130. ISSN 0886-3032. 
  83. ^ Mitchell, Ruth. Britney Spears In The Zone Review. BBC. 2003-11-17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0). 
  84. ^ Pareles, Jon. In the Zone by Britney Spears. Rolling Stone. 2003-11-19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85. ^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Japan - Related Data. riaj.or.jp. [2017-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7). 
  86. ^ Julieta is heard! very good. El Siglodetorreon. Premios Oye!英语Premios Oye!. 2004-09-29 [2019-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87. ^ 2004 Billboard Music Awards Finalists. Billboard (Billboard Media, LLC.). 2004-11-30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88. ^ Britney In Her 'Zone' Atop Billboard 200. Billboard. 2003-11-26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89. ^ Top 200 Albums. Billboard.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90. ^ Wiederhorn, Jon. Britney Moans Her Way To The Top Of The Albums Chart. MTV. 2003-08-26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30). 
  91. ^ Keys Unlocks Second No. 1 Debut. Billboard. 2003-12-02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92. ^ 92.0 92.1 American album certifications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英语). 
  93. ^ 93.0 93.1 2004 YEAR END CHARTS. Billboard. [2017-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2). 
  94. ^ Trust, Gary. Ask Billboard: Britney Spears's Career Sales. Billboard. 2015-03-24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0). 
  95. ^ Williams, Johns. Britney's No. 1 again. Jam!英语Jam!. 2007-11-07 [201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9). 
  96. ^ Canadian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CRIA): Gold & Platinum – May 2004. Canadian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May 2004 [201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9). 
  97. ^ 97.0 97.1 "Britney Spears | Artist | Official Charts".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98. ^ 98.0 98.1 British album certifications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British Phonographic Industry (英语). 
  99. ^ 99.0 99.1 99.2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Lescharts.com. Hung Medien.
  100. ^ 100.0 100.1 Billboard Eurocharts (PDF). Billboard. 2003-12-13: 55 [2020-06-15]. OCLC 298002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15) –通过American Radio History. 
  101. ^ 101.0 101.1 IFPI Platinum Europe Awards – 2004.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 [2014-01-21] (英语). 
  102. ^ 102.0 102.1 102.2 Britney Spears – Discos de Oro y Platino. Argentine Chamber of Phonograms and Videograms Producers英语Argentine Chamber of Phonograms and Videograms Producers. 2004-12-01 [201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6). 
  103. ^ 103.0 103.1 Certificaciones. Asociación Mexicana de Productores de Fonogramas y Videogramas. [2022-08-23] (西班牙语).  在“ARTISTA”栏以下的框内输入“Britney Spears” 并在“column heading”栏以下的框内输入“In the Zone”。.
  104. ^ 104.0 104.1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Australiancharts.com. Hung Medien.
  105. ^ 105.0 105.1 ARIA Charts – Accreditations – 2004 Albums (PDF). Australian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2014-01-21] (英语). 
  106. ^ 106.0 106.1 "Charts.nz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Hung Medien. Retrieved 2017-07-04.
  107. ^ 107.0 107.1 New Zealand album certifications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Recorded Music NZ. [2014-01-21] (英语). 
  108. ^ 108.0 108.1 Britney Spears In The Zone #1 Selling Album in the Country. Sony Music Mediaroom. 2003-11-26 [2023-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2). 
  109. ^ Weekly Albums Chart. Oricon. Livedoor. 2003-11-02 [201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0). 
  110. ^ 110.0 110.1 Japanese album certifications – ブリトニー・スピアーズ – イン・ザ・ゾーン.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Japan (日语).  在下拉菜单选择“2003年12月”
  111. ^ 111.0 111.1 Top 50 Global Best Selling Albums for 2003 (PDF).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 [2023-01-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1-17). 
  112. ^ Vineyard, Jennifer. Britney, Back From Honeymoon, Posts Another Letter. MTV. 2004-11-05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113. ^ Vineyard, Jennifer. Britney Spears Announces She's Taking A Break From Her Career. MTV News. 2004-10-16 [2023-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4). 
  114. ^ Nichols, Michelle. Britney set for "Blackout" hit despite herself. Reuters. 2007-10-23 [2023-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4). 
  115. ^ 115.0 115.1 Vineyard, Jennifer. Britney & Kevin Timeline: Those Were The Days .... MTV News. 2006-11-08 [2023-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4). 
  116. ^ Heller 2007,第80页
  117. ^ Vineyard, Jennifer. Britney Spears Gives Birth To A Baby Boy. MTV News. 2005-09-15 [2023-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4). 
  118. ^ Britney Spears gives birth to second child. Access Hollywood英语Access Hollywood. 2006-09-12 [2023-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4) –通过Today. 
  119. ^ Pasquini, Maria. Everything to Know About Britney Spears and Kevin Federline's Relationship Through the Years. People. 2019-04-04 [2023-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4). 
  120. ^ Shock new details about Britney's infamous 2007 breakdown. Fox News. 2019-11-04 [2023-01-24] –通过News.com.au英语News.com.au. 
  121. ^ Lipshutz, Jason. Britney Spears' 'In The Zone' Turns 15: Ranking All the Songs. Billboard. 2018-11-12 [2023-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122. ^ Chan, Tim. Get 'In the Zone': Inside the Britney Spears Pop-Up Experience in LA. Rolling Stone. 2020-02-02 [2023-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4). 
  123. ^ Spears, Britney. In the Zone (CD). Jive Records. 2003. 82876576442. 
  124. ^ Spears, Britney. In the Zone (DVD-Audio). Jive Records. 2004. 82876537489. 
  125. ^ Vineyard, Jennifer. Track That Britney Left Out Of The Zone Is A Hit Online. MTV News. 2004-08-20 [2023-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4). 
  126. ^ Spears, Britney. In the Zone (DualDisc). Jive Records. 2005. 82876681342. 
  127. ^ 小甜甜布兰妮:流行禁区 In The Zone(CD) 布兰妮 (Britney) 亚马逊中国
  128. ^ Britney Spears In The Zone #1 Selling Album in the Country. Sony Music Mediaroom. 2003-11-26 [2019-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1). 
  129.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in German). Austriancharts.at. Hung Medien.
  130.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in Dutch). Ultratop.be. Hung Medien.
  131.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in French). Ultratop.be. Hung Medien.
  132. ^ "Britney Spears Chart History (Canadian Albums)". Billboard. Retrieved 2017-07-04.
  133. ^ "Top 50 Prodejní". Czech Albums. ČNS IFPI. Note: On the chart page, select {{{date}}} on the field besides the word "Zobrazit", and then click over the word to retrieve the correct chart data.
  134. ^ "Danishcharts.dk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Hung Medien. Retrieved 2017-10-06.
  135. ^ Dutchcharts.nl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Hung Medien.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2). 
  136. ^ "Britney Spears: In The Zone" (in Finnish). Musiikkituottajat. Retrieved 2017-07-04.
  137. ^ 137.0 137.1 "Offiziellecharts.de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in German). GfK Entertainment Charts.
  138. ^ 138.0 138.1 Top 50 Greek and Foreign Albums. IFPI Greece. 2004-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6-06). 
  139. ^ Top 50 Foreign Albums. IFPI Greece. 2004-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6-05). 
  140. ^ Hungarian Top 40 Albums Chart. Mahasz. [2009-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8). 
  141. ^ Tonlist Top 30. Morgunblaðið. [2023-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1). 
  142. ^ "GFK Chart-Track". Chart-Track.co.uk. GFK Chart-Track. IRMA.
  143.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Italiancharts.com. Hung Medien.
  144. ^ 144.0 144.1 イン・ザ・ゾーン [In the Zone]. Japan: Oricon. 2003-11-15 [2022-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6). 
  145.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Norwegiancharts.com. Hung Medien.
  146. ^ Oficjalna Lista Sprzedažy. OLiS. 2003-12-01 [201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2). 
  147.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Portuguesecharts.com. Hung Medien.
  148. ^ "Official Scottish Albums Chart Top 100".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Retrieved 2018-09-13.
  149. ^ 자료제공:(사)한국음반산업협회/이 자료는당협회와 상의없이 가공,편집을금합니다 - 2003.11월 - POP 음반 판매량. RIAK. 200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1-27). 
  150. ^ Salaverrie 2005
  151.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Swedishcharts.com. Hung Medien.
  152.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Swisscharts.com. Hung Medien.
  153. ^ "Britney Spears Chart History (Billboard 200)". Billboard. Retrieved 2017-07-04.
  154. ^ Classement Albums - année 2003. SNE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4). 
  155. ^ 155.0 155.1 자료제공:(사)한국음반산업협회/이 자료는당협회와 상의없이 가공,편집을금합니다 - 2003년 - POP 음반 판매량. MIAK.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17). 
  156. ^ Swiss End of Year Charts 2003. Swiss Music Charts. [201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7). 
  157. ^ UK Year-end Albums 2003 (PDF). The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4. [2011-02-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4-17). 
  158. ^ ARIA Charts – End Of Year Charts – Top 100 Albums 2004. Australian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201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6). 
  159. ^ Jahreshitparade 2004 – austriancharts.at. Ö3 Austria. 2004-12-26 [2017-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7). 
  160. ^ Jaaroverzichten 2004. Ultratop. [201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9). 
  161. ^ Rapports Annuel 2004. Ultratop. [201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1). 
  162. ^ Jaaroverzichten – Album 2004. MegaCharts. [2017-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3). 
  163. ^ Eurochart Archive for Year End Singles. Billboard. [2019-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3). 
  164. ^ Classement Albums - année 2004. SNEP. [2017-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4). 
  165. ^ Top 100 Album-Jahrescharts. GfK Entertainment. offiziellecharts.de. [2017-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2). 
  166. ^ Összesített album- és válogatáslemez-lista – chart-pozíció alapján 2004. Mahasz.hu.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6). 
  167. ^ 年間 アルバムランキング – 2004年度 [Annual Album Ranking – 2004]. Oricon. [2019-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168. ^ 168.0 168.1 자료제공:(사)한국음반산업협회/이 자료는당협회와 상의없이 가공,편집을금합니다 - 2004년 총결산 POP음반 판매량. MIAK.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16). 
  169. ^ Swiss End of Year Charts 2008. Swiss Music Charts. [201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7). 
  170. ^ UK Year-end Albums 2004 (PDF). The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3. [2011-02-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31). 
  171. ^ Best of the 2000s Billboard 200 Albums. Billboard. [2011-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2). 
  172. ^ Austrian album certifications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IFPI Austria. [2014-01-21] (德语). 
  173. ^ Ultratop − Goud en Platina – albums 2003. Ultratop. Hung Medien. [2014-01-21] (荷兰语). 
  174. ^ Brazilian album certifications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Pro-Música Brasil. [2014-01-21] (葡萄牙语). 
  175. ^ Canadian album certifications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Music Canada. [2014-01-21] (英语). 
  176. ^ Vlasák, Vladimír. Králi roku jsou Bílá, Nohavica a Kabát: NEJPRODÁVANĚJŠÍ ALBA. iDNES.cz捷克语iDNES.cz. 2003-12-22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2). 
  177. ^ Danish sales certification. IFPI – Denmark. 2023-07-04 [2024-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6). 
  178. ^ 178.0 178.1 Britney Spears. Musiikkituottajat – IFPI Finland. [2014-01-21] (芬兰语). 
  179. ^ French album certifications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Syndicat National de l'Édition Phonographique. [2014-01-21] (法语). 
  180. ^ Gold-/Platin-Datenbank (Britney Spears; 'In The Zone'). Bundesverband Musikindustrie. [2021-05-01] (德语). 
  181. ^ Adatbázis – Arany- és platinalemezek – 2004. MAHASZ. [2014-01-21] (匈牙利语). 
  182. ^ IFPI Norsk platebransje Trofeer 1993–2011. IFPI Norway. [2022-08-23] (挪威语). 
  183. ^ Portuguese album certifications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Associação Fonográfica Portuguesa. [2021-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0) (葡萄牙语). 
  184. ^ Russian album certifications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National Federation of Phonogram Producers (NFPF). [2023-04-12] (俄语). 
  185. ^ Singapore album certifications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Singapore. [2023-01-26] (英语). 
  186. ^ Spanish album certifications. Productores de Música de España (西班牙语).  Select Álbumes在“Categoría”下的“Año”选择“2004”。在“Semana”下选择“4”。点击“BUSCAR LISTA”。
  187. ^ Guld- och Platinacertifikat − År 2004 (PDF). IFPI Sweden. [2012-03-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4-12). 
  188. ^ The Official Swiss Charts and Music Community: Awards ('In the Zone'). IFPI Switzerland. Hung Medien. [2014-01-21] (德语). 
  189. ^ @officialcharts. Happy 15th Birthday to @BritneySpears' In The Zone album! (推文). 2018-11-13 [2021-02-20] –通过Twitter. 
  190. ^ ARIA New Releases Albums – Week Commencing 17th November 2003 (PDF). The ARIA Report. No. 717 (Australian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2003-11-17: 30 [2022-11-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3-12-07) –通过World Radio History. 
  191. ^ Get In The Zone. [2016-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3) –通过Amazon. 
  192. ^ New releases – Albums (PDF). Music Week. 2003-11-15: 28 [2022-11-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1-26) –通过World Radio History. 
  193. ^ In The Zone. 2003-11-18 [2016-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3) –通过Amazon. 
  194. ^ In The Zone. 2003-11-18 [2016-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1) –通过Amazon. 
  195. ^ In the Zone. Jive Records. 2003-11-18 [2023-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1). 
  196. ^ In the Zone [DVD Audio/Bonus Videos]. Jive Records. 2004-04-20 [2022-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6). 
  197. ^ In The Zone-DUAL DISC. 2005-04-26 [2016-08-25] –通过Amazon. 
  198. ^ In The Zone. 2005-04-26 [2016-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3) –通过Amazon. 
  199. ^ In the Zone. 2005-09-30 [2016-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3) –通过Amazon. 
  200. ^ In The Zone. 2005-09-26 [2016-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3) –通过Amazon. 
  201. ^ In the Zone. [2016-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3) –通过Amazon. 
  202.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Limited LP. Urban Outfitters英语Urban Outfitters. [2019-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3). 
  203.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Limited LP. Urban Outfitters英语Urban Outfitters. [2023-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204.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Limited Cassette Tape Blue Cassette. Walmart. [2023-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3). 
  205.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Limited LP. Urban Outfitters英语Urban Outfitters. [2023-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206. ^ Britney Spears - In The Zone [LP] | RECORD STORE DAY. recordstoreday.com. [202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2). 
  207. ^ In The Zone (Blue Vinyl). JB Hi-Fi. [2023-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4). 
  208. ^ Britney Spears: In The Zone (Opaque Blue Vinyl) (LP) – jpc. www.jpc.de. [2023-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3). 
  209. ^ Spears, Britney. In The Zone - Spears Britney | Muzyka Sklep EMPIK.COM. empik英语empik.com. 2023-04-28 [2023-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210. ^ Britney Spears In the Zone Vinyl LP Blue Colour Due Out 28/04/23. Assai Records. [2023-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4). 

参考文献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