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潘科尔沃战役 (816年)

坐标42°38′00″N 3°06′00″W / 42.6333°N 3.1000°W / 42.6333; -3.100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潘科尔沃战役
收复失地运动的一部分

潘普洛纳王国的地图。
日期816年
地点
结果 哥多华当局的胜利,巴斯克人的起事确立了潘普洛纳的伊尼哥·阿里斯塔的地位。
参战方
法兰克王国 哥多华埃米尔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加斯科的维拉斯科(Balask al-Yalasqi) 阿卜杜·卡里姆·伊本·阿卜杜·瓦利德(Abd al-Karim ibn Abd al-Walid)
潘科尔沃城镇与通道的局部景象

潘科尔沃战役(西班牙语:Batalla de Pancorbo)是一场发生于816年的战役,交战双方分别为哥多华埃米尔国哈卡姆一世的摩尔军与法兰克王国,摩尔军的将领是阿卜杜·卡里姆·伊本·阿卜杜·瓦利德·伊本·穆盖特(Abd al-Karim ibn Abd al-Walid ibn Mugaith),法兰克军的将领是加斯科的维拉斯科(Balask al-Yalasqi)。战役爆发于伊斯兰军队试图穿越潘科尔沃通道之时。最后结果是伊斯兰教徒的胜利,并且对巴斯克人起事,而奠定潘普洛纳的伊尼哥·阿里斯塔成为当代伊比利半岛政治局面的主要角色有正面作用。

背景

[编辑]

希沙姆一世过世后,哥多华埃米尔国陷入一场内乱,新继位的哈卡姆一世遭到头衔宣称者苏莱曼(Sulaymán,哈卡姆的伯父)与阿卜杜·拉赫·伊本·阿卜杜·拉赫曼(Abd-Al·lah ibn Abd-ar-Rahman)[1]的反叛。

哥多华内部的混乱,给法兰克人制造了机会,798年他们在杰洛内的威廉主持下召开了一场会议,目标是援助阿斯图里亚斯的阿方索二世巴赫卢勒·伊本·玛祖格对抗哥多华埃米尔国。[2] 他们的目标是联合出力来取得名义上属于虔诚者路易的塔格尔-阿拉(Al-Tagr al-Ala,上部边区)。然而由于某种原因这场行动没有发生,一直要到801年杰洛内的威廉与虔诚者路易才发动远征征服巴塞隆纳

同一年798年,向查里曼效忠的加斯科的维拉斯科(巴斯克人)攻下了潘普洛纳。

到了801年,埃米尔哈卡姆一世的儿子穆阿维叶·伊本·哈卡姆(Muawiya ibn al-Hàkam),带领阿拉伯人攻击阿拉瓦卡斯提亚,穿越厄波罗河与拉斯孔查斯(las Conchas)通道。他们遭遇到将军维拉斯科带领的基督教王国联军的全面突袭,发动人可能是加斯科涅的桑乔一世。基督徒的奇袭发生于拉普耶布拉德亚甘松,并且导致伊斯兰军队的完全战败,将领穆阿维叶·伊本·哈卡姆被迫撤回哥多华,他大多数最好的部将与大部分的部队被歼灭。

在803年,巴斯克军队与卡希家族的成员攻占了图德拉,俘虏了优素福·伊本·阿姆鲁斯(Yusuf ibn Amrús),然而该城市的控制权随后不久即被哥多华的阿姆鲁斯·伊本·优素福(Amrús ibn Yússuf)夺回。[3]

曾经于798年在巴斯克的据点反叛哥多华瓦利的维拉斯科,在806年再度攻下潘普洛纳与巴斯克西部的领土,作为查里曼在巴斯克地区的法兰克附庸,他的领土与阿斯图里亚斯的阿方索二世接壤。

812年,塞甘在波多被任命为加斯科涅公爵(dux Wasconum),但不久查里曼的死讯流传开来之后,巴斯克人开始骚动了。

战役经过

[编辑]

816年,阿卜杜·卡里姆·伊本·阿卜杜·瓦利德·伊本·穆盖特指挥了对潘普洛纳的入侵。穆斯林军队掠夺了欧隆(Orón)山谷。潘普洛纳领主加斯科的维拉斯科请求阿斯图里亚斯王国的支援。[4] 在巴斯克、阿斯图里亚斯这一方另外有两位领导者支援维拉斯科与阿方索的阵营:阿方索母系的叔父加西亚·伊本·卢布(Garcia ibn Lubb,卢普斯的儿子),以及萨尔坦(Saltan),“最好的异教徒骑士”。

战役持续了十三天无止尽的战斗,期间巴斯克人在简陋的河流、溪谷渡口组织他们的防御,使用木材阻挡出入口,并且用他们自己的武器挖掘壕沟,使得穆斯林无法通过。最后,基督徒-巴斯克联军决定反守为攻,并且试图过河,但是穆斯林已经封锁了渡口,并且用剑与长矛大开杀戒。大部分的伤者都因跌落战场四周的悬崖而死亡。

随后开始的降雨,加上所有的防御工事都被摧毁,基督徒都已身心俱疲。查里曼的巴斯克-阿斯图里亚斯附庸军队被迫撤军。然而,穆斯林同样也处境艰困,许多士兵葬身在战场,对他们来说也只能算是惨胜。

结局

[编辑]

法兰克的阿斯图里亚斯-巴斯克附庸联军的挫败,引发了一场巴斯克人反抗法兰克王权的起事,并且确立了伊尼哥·阿里斯塔成为一个该地区巴斯克强人的地位。[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d'Abadal i de Vinyals, Ramon. El domini carolingi a Catalunya. Ed. Institut d'Estudis Catalans. 1986: 186–188. ISBN 978-84-321-1882-1 (加泰罗尼亚语). 
  2. ^ Suárez Fernández, Luis. Historia de España Antigua y media. Ediciones Rialp. : 86–92. ISBN 978-84-321-18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6). 
  3. ^ Suárez Fernández, Luis. Historia de España Antigua y media. Ediciones Rialp. : 188–189 [2015-07-09]. ISBN 978-84-321-18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6) (西班牙语). 
  4. ^ Lévi-Provençal, Évariste. Textos inéditos del Muqtabis de Ibn Hayyan sobre los orígenes del Reino de Pamplona. 1954: 296–297. ISSN 0304-4335. 
  5. ^ Sánchez Albornoz, Claudio; Claudio Sánchez Albornoz. Problemas del Reino de Navarra del siglo IX. : 16. 

42°38′00″N 3°06′00″W / 42.6333°N 3.1000°W / 42.6333; -3.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