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第3号小提琴协奏曲 (莫扎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G大调第3号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号K. 216,是莫扎特创作的音乐作品,1775年9月12日于萨尔茨堡完成,当时只有19岁的他,一口气完成了四首小提琴协奏曲。后世的音乐研究学者对他的手稿进行分析和考证,发觉莫扎特多次将不同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日期窜改,由1775年至1780年都有,但1775年创作似乎得到较多学者的支持[1]

分析

[编辑]

配器

[编辑]

结构

[编辑]

全曲共分成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快板(Allegro),,约8-10分钟

奏鸣曲式,全乐队先奏出全个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及第三副题片段,其中第一主题和他同时期的一辑歌剧《牧人王》(Il Re Pastore)有点相近。第一主题明亮、精神而带自信、第二主题和第三副题相对较为含蓄,但又不失活泼的调性。小提琴加入后,在第一主题后另加入两个副题,1A副题同样采用了“曼海姆火箭”的跳进,但偏向旋律化,并加入大量的连奏上下行音阶及装饰音;1B副题则以跳音及分解和弦音群为主,调性亦转至D大调。第二主题出现,独奏再以上行连音带进第二副题,相比齐奏时,独奏将乐段转到高音区域,并再加入一些技巧演奏,经过乐队于前奏部份的过场进入发展部。调性变为d小调,以下行音群及分解和弦为主。经过一连串的移调及变奏后,全体再次进入再现部,各主题及副题重新偕在G大调的基础上出现,结尾前惯常的I-6-4和弦(I和弦的第二转位)带入独奏的华彩乐段,并以最热闹的气氛中完结。
第二乐章

慢板(Adagio),,约7-8分钟

三段体乐曲。这乐章长笛代替了双簧管。以D大调为主调。A段主题旋律是先以八分音符“曼海姆火箭”提升至高音域.再以如歌般的旋律为基础,在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伴奏中优悠地弹奏出。乐队奏毕后,小提琴在高八度中重复演奏。副题部份延续主题的建构模式,但调性转为属调(A大调),长笛和小提琴独奏在互相呼应著,最后小提琴以伸延的旋律带进一个小高潮。B段乐曲转为b小调,但材料则仍以A段为骨干,但维持的时间不太长,全体便回到A段,并一直以D大调运作至华彩部份。最后独奏再一次引用开头部份的旋律,并在主和弦终止式中完结。
第三乐章

回旋曲(Rondeau),快板(Allegro),3/8
拍子,约6-7分钟

本乐章有一别名,称为“史特拉斯堡”(德语:Straßburg[注 1][2]。各段落大致由两部份组成。主旋律(A1)以轻快为主,同样包含了大量的大幅度音程跳跃及分解和弦为主,而(A2)则以八分级进及重复音为主;独奏出现时带入了新乐段(B),同样可再细分为两部份,(B1)首先是的一段模仿(A1)的反转模式,(B2)是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组,及后突然带入(A2)段,并经过一些小过场而回到(A1)(间接地A段是再现了,但次序却反转了)。乐曲直接进入以b小调写成的C段,所用的材料其实全来自(B)。当中加入了调性的转移和装饰音的变化。乐曲慢慢移至e小调,引伸出一个小华彩段。及后A段再现,并以一个小过场形式作一个稍息。速度这时转慢为行板(Andante),,弦乐的八分拨弦下,小提琴奏出一个有异国情调的g小调旋律,并引伸至另一个以D大调小快板(Allegretto)形式的舞曲。独奏以八分三连音及空弦双音为主,相关旋律共出现三次。接著全体回到回旋曲模式,一段以(A)及(B)旋律片段组合,但调性不太稳定的过场中,(B2)段以G大调重新出现,接著是加长了的(A2)引向最后一次的华彩乐段。最后独奏和乐队各自演奏(A1),并以乐队演奏(A2)段安静地结束。

注释

[编辑]
  1. ^ 史特拉斯堡是位于奥地利南部的一个市镇。

参考资料

[编辑]

参照

[编辑]
  1.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莫扎特全集中的序言部份,页XI。(德语版本)
  2. ^ Steinberg, M. (1998). The Concerto: A Listener's Guid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24-325.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