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施瓦茨
外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约翰·施瓦茨 | |
---|---|
出生 | (1941-11-22) 1941年11月22日(83岁) 美国麻萨诸塞州北亚当斯 |
知名于 | 弦理论 |
奖项 | 丹尼·海涅曼数学物理奖 ICTP狄拉克奖章 突破奖 |
科学生涯 | |
博士导师 | 杰弗里·丘 |
博士生 | 三田一郎 Cosmas Zachos Michael R. Douglas Gerald B. Cleaver |
约翰·施瓦茨(英语:John Schwarz,1941年11月22日—),犹太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他是最早从事弦理论研究的理论学家之一。
生平
[编辑]他在1970年代和法国理论物理学家乔尔·谢克(Joel Scherk)合作,首先意识到了弦理论是引力的量子理论,而非当时人们所认为的强相互作用理论。他与迈克尔·格林、李奥纳特·苏士侃和爱德华·威滕一起被看作是弦理论之父。[来源请求]
施瓦茨在哈佛学院学数学,1962年获学士学位,此后进入伯克利加州大学学理论物理,1966年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导师是杰弗里·丘。此后数年中他是很少的几个通过弦理论来研究量子引力的学者。1984年他与格林一起证明十维超引力理论中的反常相消,从而开始了所谓的第一次超弦革命。这是弦理论成为理论物理主要研究对象的重要的一个结果。
从1966年至1972年施瓦茨在普林斯顿大学任助理教授,此后他转到加州理工学院,目前任理论物理教授。
荣誉
[编辑]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员,于1989年获得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的狄拉克奖章,2002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的海涅曼数学物理奖。从1987年开始他是麦克阿瑟基金会成员。 2013年,因“对于量子引力与统一作用力开启新视角”,格林与施瓦茨共同荣获2014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1]
参考资料
[编辑]- ^ Fundamental Physics Breakthrough Prize Laureates. Fundamental Physics Breakthrough Prize. Breakthrough Prize. [2015-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5).
外部链接
[编辑]基本对象 | ||
---|---|---|
背景理论 | ||
微扰弦理论 | ||
非微扰结果 | ||
现象学 | ||
数学方法 | ||
几何 |
| |
规范场论 | ||
超对称 | ||
理论家 |
| |
突破奖获得者 | |||||||||||||||||||||||||||||||||||||
---|---|---|---|---|---|---|---|---|---|---|---|---|---|---|---|---|---|---|---|---|---|---|---|---|---|---|---|---|---|---|---|---|---|---|---|---|---|
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
| ||||||||||||||||||||||||||||||||||||
生命科学突破奖 |
| ||||||||||||||||||||||||||||||||||||
数学突破奖 |
| ||||||||||||||||||||||||||||||||||||
隐藏分类:
- 含有hCards的条目
- 本地和维基数据均无相关图片
- 含有英语的条目
- 含有法语的条目
- 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
- 自2018年4月带有失效链接的条目
- 条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链接
- 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WorldCat实体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IBSY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da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J9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KB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Google Schola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MATHS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MG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ORCI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ZBMATH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