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舒穆禄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舒穆禄氏
满文ᡧᡠᠮᡠᡵᡠ
ᡥᠠᠯᠠ
转写Šumuru hala(穆麟德)
世居地库尔喀、浑春、朱舎里等地
代表人物扬古利
楞格理
爱星阿
谭泰
佛伦
徐元梦
富僧阿
汉姓

舒穆禄氏满语ᡧᡠᠮᡠᡵᡠ
ᡥᠠᠯᠠ
穆麟德转写Šumuru hala)为满洲著姓,位列满族八大姓之一。

满语中,舒穆禄(满语ᡧᡠᠮᡠᡵᡠ穆麟德转写Šumuru)意为“珊瑚”,是来源祖籍地名的满族姓氏,其祖籍地在今黑龙江省海林市老宁古塔境内的舒穆禄山。舒穆禄氏的氏族起源于野人女真的库尔喀部[1]:7—8

此外,蒙古八旗锡伯也有舒穆禄氏[2]

来源

[编辑]

清朝通志》所记[a],舒穆禄氏即金朝元朝明朝时,女真人的石抹氏[b][1]:8

石抹氏的历史可追溯至契丹萧氏。契丹萧氏是数个不同族源的部族所共同使用的汉姓。其中,最知名的是辽朝三个外戚家族,即回鹘述律氏[c]、契丹族审密部拔里氏[d]和审密部乙室已氏[e]。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录不足,石抹氏出于契丹萧氏的何支分,已无法考证[1]:7—8

当代研究者推测,石抹氏根据其聚居地而改称舒穆禄氏。明朝末期,舒穆禄氏的氏族起源于野人女真库尔喀部,居住于黑龙江流域[1]:7—8。各支系定居于库尔喀、浑春、朱舎里、吉阳、哈尔敏、雅尔湖、叶赫、雅尔湖、沾河等地,在建州女真、即后金崛起之际陆续归附[3]。最早与努尔哈赤交好的即世居浑春地方、库尔喀部部长郎柱[1]:8

清朝时期以世居浑春的郎柱扬古利父子家族最为显赫[4]民国以后,各支系主要以等为汉姓[2]

清代主要世家

[编辑]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六》将舒穆禄氏氏族分为四个体系:即库尔喀地方舒穆禄氏、浑春地方舒穆禄氏、朱舍里地方舒穆禄氏、各地方舒穆禄氏[1]:14

扬古利家族

[编辑]

正黄旗扬古利为世居浑春地方的库尔喀部长郎柱长子,郎柱被部下刺杀,其部举族内附清太祖努尔哈赤[4]。此后扬古利手刃杀父仇人,割耳鼻食之,努尔哈赤深感其不同寻常,遂更加信任扬古利,并将女儿嫁给他,号额驸[4]。扬古利率军征讨辉发、讷殷、朱舍里、安褚拉库、赫席黑、穆伦等地屡立战功,于哈达之役生擒哈达贝勒孟格布禄[4]。此后,在与明朝的作战中,先后在界凡、商颜崖、铁岭、沈阳、辽阳等地击败明军,努尔哈赤特赐其仅次于八贝勒的地位,统领八旗左翼兵,授一等子[4]。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在北京之役击败满桂援军,又在锦州等地,于丙子战争中阵亡,追赠武勋王,陪葬昭陵,其后人初袭超品公,后因事降为一等公,雍正年间加世爵封号为一等英诚公[4]。其次子领侍卫内大臣塔瞻、孙领侍卫内大臣爱星阿、曾孙领侍卫内大臣福善、元孙领侍卫内大臣海金、五世孙都统丰盛额等先后承袭[4]。其中爱星阿曾任定西将军,于缅甸擒获南明永历帝[4]。扬古利长子阿哈丹任参领兼佐领,从征湖广、云南、缅甸参与擒获永历帝有功,授云骑尉世职[4]

楞格理为扬古利二弟,任佐领、授骑都尉,屡立战功,征朝鲜时于义州首先登城,逐步晋升至一等子,历任刑部尚书、都统兼佐领[5]。其长子穆成额、孙穆赫琳、曾孙四格等相继承袭[5]

纳木泰为扬古利三弟,赐姓觉罗,任兵部尚书期间考绩合格,授三等轻车都尉,调任都统,从征大凌河、锦州、松山、大同等地有功,升三等男,其次子阿拉密、孙奇兰布、曾孙吉绶等先后承袭[5]。纳木泰长子巴雅尔图任佐领,攻皮岛时阵亡,优赠三等轻车都尉世职[5]。纳木泰三子阿哈连任护军参领参与围攻锦州、入关诸役有功,授骑都尉世职[5]。纳木泰之孙巴布连任护军参领,从征湖广、江西等处有功,授云骑尉世职[5]。纳木泰曾孙巴尔汉任护军参领,征厄鲁特噶尔丹有功,授云骑尉世职[5]

谭泰为扬古利之弟,从征北京、大凌河、锦州、济南等地屡立战功,累功升至一等男,此后三围锦州之时击败明朝经略洪承畴部,晋二等子[5]。入关诸役为清廷定鼎北京立功,晋三等公,但因事革爵。后授征南大将军平定江西,复授一等子,不久晋一等公,历任都统、吏部尚书,后获罪[5]。谭泰长子唐乌哈任佐领,从征前屯卫、山海关等地有功,授骑都尉世职[5]

谭布亦为扬古利之弟,任佐领,从征黑龙江、三围锦州、山海关、淮安、四川、太原等地,累功晋至三等男,因事降为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后复授三等男世职,历任工部尚书、副都统、散秩大臣等职。其子喀岱、孙吴雅禄等先后袭爵[6]

伊尔德、额尔济赫皆为扬古利族侄[6]。伊尔德因入塞、锦州、入关、河南、江南诸役有功,授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孙巴浑德、曾孙马哈达、元孙郭尔多等先后袭爵[6]。马哈达承袭时世爵改为二等伯,巴浑德之长子巴隆分袭一云骑尉世职[6]。此外,伊尔德曾孙绰尔多任西安将军[6]。额尔济赫授骑都尉,取锦州有功,授三等轻车都尉,初次入塞时于蓟州阵亡,赠一等轻车都尉,其子额尔弼赫袭职[6]。额尔弼赫从征宁远、锦州、山海关等地有功,加一云骑尉世职[6]。额尔齐赫侄孙舒楞额任吏部侍郎兼副都统,从征噶尔丹时阵亡,赠骑都尉世职[6]

富达礼、朱䇿、吴勒、镶白旗包衣岱都喀皆为扬古利同族[7]。富达礼任骁骑校,从征四川立功,授骑都尉世职[6]。朱䇿任骁骑校,从征湖广阵亡,赠云骑尉世职[8]。吴勒任委署护军校,从征三藩、噶尔丹立功,授骑都尉世职,其兄禅布任委署护军校,从征长沙阵亡,入昭忠寺[8]。岱都喀元孙费杨古任护军校,从征浙江、福建等地有功,授骑都尉世职;元孙扎库打从征噶尔丹有功,授云骑尉世职[8]

叶臣家族

[编辑]

正白旗叶臣世居朱舍里,早年率族众三十户归附,努尔哈赤将其妹嫁给叶臣。不久,族叔岳朗额悖叛乱,被叶臣生擒,此后奉命移居胡勒,因此号胡勒额驸,于哈达之役中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9]。因无嗣,世职由其亲侄沙浑承袭,三遇恩诏加授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其子沙通阿、孙迈图、石林先后袭职,因石林无嗣,由其亲伯坡理承袭[9]。坡理从征云南带伤奋战立功,晋为三等男,其子官柱袭职时改回二等轻车都尉世职[9]。叶臣族弟根车赫之孙佛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托伦任都统,曾孙图郎阿任郎中,从征准噶尔阵亡,授云骑尉世职[9]

镶红旗耀蓝为叶臣同族,其子玛拉任护军校,从征浙江、福建、云南等地立功,授云骑尉世职[9]

其他

[编辑]

世居库尔喀未注明与扬古利家族同族的世家有正黄旗尼雅宁阿布库、倭赫两支[8]。尼雅宁阿布库元孙赫绶任理藩院尚书、四世孙舒申任郎中,后革职发往军前效力阵亡,赠云骑尉世职[8]。倭赫之子倭锡纳任护军校,从征云南阵亡赠云骑尉世职[8]

正蓝旗布噶世居吉阳,早年率部归附,编佐领使其统领,因平定拜常阿等四村之叛、征明朝有功,授二等轻车都尉,于沈阳之役阵亡,后裔一度因恩诏加至三等男,后又改回二等轻车都尉世职,其元孙嘉尔泰承袭时因事革退[10]。布噶又一子巴林入关击败农民军有功,授云骑尉,三遇恩诏加至三等轻车都尉,其孙硕色承袭后征平凉阵亡,赠二等轻车都尉,其孙成明袭职时改为袭骑都尉,合并嘉尔泰被革之二等轻车都尉,授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10]。布噶侄孙索柱任八品官,从征云南有功授云骑尉世职[10]

镶黄旗扎齐巴世居哈尔敏,早期率兄弟亲友归附,设半个佐领使其统御,征乌喇、辽东有功加至三等轻车都尉,任扎尔固齐,其子杜勒慎袭职,死后因无嗣停袭,顺治年间特旨以扎齐巴族元孙富尔逊降袭骑都尉世职[11]

正白旗额古德世居沾城,五世孙扎巴海任佐领,从征浙江舟山有功授云骑尉[11]。其子春生袭职,从征云南有功晋骑都尉世职。额古德六世孙拉壁从征江西信丰县首先登城,授云骑尉,两遇恩诏加至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其从弟李奇达袭时从征厄鲁特噶尔丹有功,加至三等轻车都尉,其孙舒宝改袭骑都尉世职[11]。额古德七世孙穆腾额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世职[11]

正白旗穆翰世居浑春杜麻湖村,国初率族弟等归附,族孙爱塔任护军校,从征吴三桂阵亡,赠云骑尉世职[12]。又一族孙席尔泰任员外郎,其长子徐元梦历事康雍乾三朝,官至尚书,曾署理内阁大学士,后入祀贤良祠[12]。徐元梦之孙舒赫德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亦入祀贤良祠。

镶白旗阿哈那世居雅尔湖,其子根泰从征云南沅江府第三登城,赐巴图鲁号,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11]。同旗图巴海世居叶赫,其孙福喀任防御,从征江西、云南等地有功,优赠骑都尉世职。世居雅尔湖的镶白旗达括、顺布禄、世居爱亲和罗的镶红旗布瞻、世居黑龙江的正蓝旗颜布禄、世居沾河的正蓝旗卓满、世居吉阳麻路河的镶红旗哈明阿、正蓝旗赖碧汉后裔均因战功获封云骑尉世职[13]

近现代人物

[编辑]

文学家老舍之子舒乙认为其家族为舒穆禄氏[14],但有学者认为这种说法尚待考证[15]

来源

[编辑]
备注
  1. ^ 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1]:8
  2. ^ 石抹氏的知名人士有都元帅石抹明安[2]
  3. ^ 回鹘述律氏其先世为回鹘,辽太祖阿保机之皇后述律平即出自该氏,曾用汉姓为[2]
  4. ^ 契丹族审密部拔里氏辽景宗的皇后萧绰即出自该氏。
  5. ^ 乙室已氏出于乙室已部,后与拔里部的拔里氏,组成审密部。
引证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崔蕾. 第一章 舒穆禄氏发展源流. 《满族舒穆禄氏研究与资料整理》 (硕士论文). 广西师范学院. 2010 [2024-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简体中文). 
  2. ^ 2.0 2.1 2.2 2.3 赵力 2012,第414页
  3. ^ 弘昼等 2002,第115-128页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弘昼等 2002,第115页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弘昼等 2002,第116页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弘昼等 2002,第117页
  7. ^ 弘昼等 2002,第117-118页
  8. ^ 8.0 8.1 8.2 8.3 8.4 8.5 弘昼等 2002,第118页
  9. ^ 9.0 9.1 9.2 9.3 9.4 弘昼等 2002,第121页
  10. ^ 10.0 10.1 10.2 弘昼等 2002,第122页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弘昼等 2002,第123页
  12. ^ 12.0 12.1 弘昼等 2002,第124页
  13. ^ 弘昼等 2002,第125页
  14. ^ 舒乙:“老舍先生的投湖是必然”. 中国网. 2009-01-21 [2017-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15. ^ 关纪新 1999,第8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