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茂林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茂林区
Maolin District
旧称:多纳
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
茂林部落
茂林部落地图
茂林区官方图章
区徽
茂林区位于高雄市东南部
坐标:22°56′N 120°45′E / 22.93°N 120.75°E / 22.93; 120.75
国家 中华民国
上级区划高雄市
下级区划319
政府
 • 行政机构茂林区公所
(立法机关:茂林区民代表会
 • 区长骆韦志茂林区区长列表)
面积
 • 总计194.0000 平方公里(74.9038 平方英里)
海拔1,217 公尺(3,993 英尺)
人口(2024年11月)(629户)
 • 总计1,876人
 • 排名高雄市的第38位
 • 密度9.67人/平方公里(25人/平方英里)
时区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邮递区号851
户政资料代码64000360
毗邻桃源区六龟区台湾省台东县延平乡屏东县三地门乡雾台乡高树乡
地方语言鲁凯语
网站https://maolin.kcg.gov.tw/

茂林区鲁凯语Teldreka),旧称“多纳”,前身“茂林乡”,位于中华民国高雄市东北部,为高雄市的山地原住民区。全境面积约194平方公里,是台湾面积最小的原住民区;人口仅约1千900人,为台湾人口最少的市辖区。境内的茂林国家风景区为其主要观光景点,区内居民以台湾原住民族鲁凯族为主,多纳黑米祭为当地原住民的代表性祭典。

历史

[编辑]

茂林原为台湾原住民鲁凯族万山(万斗笼)社、多纳社、玛雅社的居住地,北临马里山布农族,东临内本鹿布农族,南为拉瓦尔亚族的排湾族部落。茂林区旧名“多纳”,即闽南语“屯子”之音译。日治初期,此地原住民因不堪日本人的统治,因而联合各社族人起而反抗,虽然杀死多名日警,但山刀及弓箭终究难敌枪炮,在日军优势的火力下,各社原住民被迫投降。此次事件被日本称为“屯子役”,便沿用屯子的原音“多纳”为此地地名,在1920年的地方改制中则划归高雄州旗山郡管辖。战后初期沿用原名,设置多纳乡,因1956年曾获得全省造林比赛优胜,1957年12月1日改为茂林乡,玛雅村也同时更名茂林村。

2010年3月4日时,茂林乡发生规模6.4的2010年高雄地震,是自1900年以来高雄所纪录过的最大地震。2010年12月25日,高雄市、高雄县合并改制为新直辖市,改为高雄市茂林区。失去原本作为乡所具有的地方自治权和地方自治团体地位。2014年12月25日,配合《地方制度法》修正,赋予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地方自治权,茂林区再次改制为具有公法人地位的地方自治团体,成为高雄市辖域内三个区民可选举区长与区民代表的市辖区之一[1]。依照《地方制度法》,茂林区系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为具有公法人地位的地方自治团体,与高雄市其他市辖区性质并不相同,享有相当于乡镇市的地方自治权,茂林区公所为其自治事项之行政机关,非高雄市政府的派出机关,并设置茂林区民代表会作为其自治事项之立法机关。

区内居民以台湾原住民鲁凯族为主,但所辖三里族语互异(多纳语Thakongadavane,万山语'Oponoho,茂林语Teldreka),此鲁凯语群的三种族语均指定为茂林区地方通行语[2]。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观光资源及独特的文化特色,政府遂于2001年12月正式成立茂林国家风景区,涵盖以茂林区为主的六个行政区,成为台湾著名的观光胜地。

地理

[编辑]

概况

[编辑]

茂林区位处中央山脉南麓,北临桃源区,西邻六龟区台湾省屏东县高树乡,东邻台湾省台东县延平乡,南接台湾省屏东县三地门乡雾台乡,境内海拔从230公尺到2700公尺不等,地势相当陡峭、险峻,气候属典型的亚热带及温带雨林型气候,浊口溪蜿蜒流贯区境。

人口

[编辑]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46 1,002—    
1951 967−3.5%
1956 1,004+3.8%
1961 1,092+8.8%
1966 1,265+15.8%
1971 1,471+16.3%
1976 1,529+3.9%
1981 1,558+1.9%
1986 1,590+2.1%
1991 1,589−0.1%
1996 1,660+4.5%
2001 1,907+14.9%
2006 1,767−7.3%
2011 1,834+3.8%
2016 1,896+3.4%
2021 1,874−1.2%
来源:歷年村里戶數人口統計表 (PDF). 高雄市茂林区户政事务所. 2018 [2020-09-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19) (中文(台湾)). 

根据高雄市政府民政局及内政部户政司统计,2024年底茂林区户数630户,人口计有1,869人[3],是台湾人口最少的市辖区,也是台湾本岛人口最少的三级行政区,在全台湾所有乡镇市区中,人口排行倒数第四[4],下辖三里人口分布情形分别为茂林里计有867人、多纳里计有612人、万山里计有390人[3]

政治

[编辑]

历任首长

[编辑]
茂林乡乡长
任次 姓名 备注
官派 1 姚水财 35年次
官派 2 武天旺 37年次
官派 3 姚水财 38年次
1 林智生
2
3
4 蒋万顺
5 范锦春 过世
王文金 补选
6 蒋万顺
7 陈胜
8 王文金
9 蔡文悌
10
11 吕一平
12
13 张正信
14 詹忠义
15 因贿选案停职
许正忠 代理乡长
茂林区区长
任次 姓名 备注
徐出世 代理区长
1 卢进义 官派区长
2 宋能正 民选区长
3
4 骆韦志 现任

区政组织

[编辑]

茂林区公所是茂林区最高层级的地方行政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自治的行政机关,同时负责执行市政府及中央机关委办事项,茂林区的自治监督机关为高雄市政府区长由全体区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一次。茂林区公所并置区务会议,为区政最高决策机构,在区长之下,设有3课3室等6个内部单位及3个附属机关[7]

茂林区民代表会是茂林区的最高民意机关,代表茂林区全体区民立法和监察区政。区民代表由公民直选选出,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茂林区民代表会共有7位区民代表,分别为第一选区4席区民代表、第二选区3席区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7位区民代表互选产生[8]

行政区划

[编辑]
万山部落

以下列出的“”属于行政区划,因此里内可能有数个部落。括号内皆为鲁凯语名称。

  • 茂林里(位于浊口溪下游):
    • 茂林部落(Terdreka,芒仔)
  • 万山里(位于浊口溪中游):
    • 万山部落(Oponoho,万斗笼)
  • 多纳里(位于浊口溪上游):
    • 多纳部落(Kongadavange,墩仔)
茂林区行政区划

多纳里


茂林里

文化资产与历史建筑

[编辑]

1978年,当时任教于在屏东师范学院的高业荣老师,于高雄市浊口溪上游北岸,发现第一、二座万山岩雕遗迹,高老师依原住民赋予之地名,命名为“孤巴察峨”与“祖布里里”。1984年再度发现第三处万山岩雕,被命名为“莎娜奇勒娥”。1989年,内政部将此三处岩雕公告为第三级古迹“万山岩雕”。2002年底高老师发现了第四处岩雕,命名为“大轧拉乌”,万山岩雕群遗址共计有4处14块岩石[9]

教育

[编辑]

国民中学

[编辑]

国民小学

[编辑]

交通

[编辑]

公路

[编辑]

公车

[编辑]

宗教礼拜场所

[编辑]

基督宗教

[编辑]
宗派 教会(礼拜堂 / 圣堂)
天主教 献主堂
归正宗长老会(台湾基督长老教会) 茂林教会、万山教会、岭拔林教会
浸礼宗(浸信会) 茂林浸信会
其他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茂林教会“茂林得乐日嘎福音堂”、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万山教会、真耶稣教会茂林教会

旅游景点

[编辑]
浊口溪环流丘(龙头山)

文化设施

[编辑]

自然景观

[编辑]
  • 万山温泉
  • 多纳温泉
  • 多那一线天
  • 龙头山
  • 紫蝶幽谷

瀑布

[编辑]

文化资产

[编辑]

遗址

[编辑]
  • 茂林旧部落
  • 多纳石板屋

特产

[编辑]

注释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直辖市原民区可选区长、区代表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02-17.,自由时报,2014-1-15
  2. ^ 55公所 原民「地方通行語」公告了. [2018-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3). 
  3. ^ 3.0 3.1 人口統計.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22-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中文(台湾)). 
  4. ^ 内政部户政司. 人口統計資料. 中华民国 内政部户政司 全球资讯网. [2022-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中文(台湾)). 
  5. ^ 歷年村里戶數人口統計表 (PDF). 高雄市茂林区户政事务所. 2018 [2020-09-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19) (中文(台湾)). 
  6. ^ 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内政部统计月报. 2020-02-10 [2020-05-07].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20-05-01) (中文(台湾)). 
  7. ^ 公所簡介-組織架構. 茂林区公所. [2021-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9) (中文(台湾)). 
  8. ^ 歡迎光臨茂林區民代表會-關於代表會-茂林區民代表會簡介. 茂林区民代表会. [2021-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 (中文(台湾)). 
  9. ^ 《萬山岩雕群考古遺址》臺灣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