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蒙太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蒙太奇(法语:Montage),又称蒙太奇序列montage-séquence)原为建筑学的外来术语的音译,意为构成、装配,现多指一种电影剪辑技术,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蒙太奇异于长镜头电影表达方法,蒙太奇组合一系列不同地点、不同距离、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拍摄之多个短镜头,编辑成一部有情节之电影。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了时空上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叙事方式[1]。蒙太奇除了在电影中,还被广为运用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

连续板环绕声系统的公司

常用的蒙太奇手法有新闻汇辑和铁路。在第一个,如《大国民》,有好多印刷报纸之镜头(多层的纸张在滚筒之间移动的镜头,从印刷机的末端出来的纸张,印刷工人在看报纸的镜头),标题被放大到银幕上,告诉我们需要知道何物。在一个典型的铁路蒙太奇中,镜头包括引擎冲向镜头,巨大的引擎轮在银幕上移动,长长的火车在镜头前飞驰而过,目的地标志占据了银幕。

发展

[编辑]

1895年刚刚诞生的电影(如《火车进站》),完全没有剪辑。因此遭到质疑:为何用钱去看日常生活可见之画面?于是埃德温·波特就借此创造了电影剪辑。戴维·沃克·格里菲思为电影艺术建立了完整体系。但使此一体系变成真正理论者是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他提出蒙太奇理论,主张以一连串分割镜头的重组方式,来创造新的意义,例如艾森斯坦在《波坦金战舰》里,重复交叉剪辑一头石狮子与群众暴动在一起,暗示出无产阶级起义之意义。此外,除了以上所说的影像蒙太奇之外,还有“音响蒙太奇”。

蒙太奇的另一位重要理论家是库里肖夫,为了弄清蒙太奇的并列效应,做了著名的镜头剪接实验,他发现了“库里肖夫效应”与“创造性地理”。

从1930年代到50年代,蒙太奇镜头常常结合大量的短镜头和特殊的光学效果(褪色、溶解英语Dissolve (filmmaking)分割画面双曝光和三曝光)舞蹈和音乐。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Reisz, Karel. The Technique of Film Editing. Burlington, MA: Focal Press. 2010. ISBN 978-0-240-52185-5. 

注解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