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读音统一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民国教育部于1913年2月15日至5月22日召开“读音统一会”,通过“国音标准”以及拼注国音的“注音字母”。

前身

[编辑]

1911年,清朝学部中央委员会以张謇为会长,有196名成员。1911年6月召开会议,于8月10日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法案内容规定,以北京话为国语,并且要以五原则定订音标,制定的五个原则是:音韵须准须备,拼音法须合公例,字画须简,形式须美,书写须便。但此方案因为第二年改朝换代而中止。[1]

读音统一会筹备处

[编辑]

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浙江人蔡元培于五月至北京担任教育总长,由于蔡元培在欧洲时已与吴敬恒相往来,蔡氏同时邀请吴敬恒北上担任制定国音字母之工作。1912年6月26日,中华民国北京临时政府公布“国务院官制”,设“教育部”。12月教育部制定《读音统一会章程》,依章程设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吴敬恒担任筹备处主任。[2]:74-75

吴敬恒担任筹备处主任后制定《读音统一会章程》[3],于1912年12月2日公布。在会员的组成上,教育部延聘员无定额,每省代表2人,华侨1人。[2]:75-76 1913年1月15日,吴敬恒就职。吴敬恒拟订9项“进行程式”,分别是定名、征集、会规、审定读音、归纳母韵、采定字母、编注字典、集刻音表、颁布学校。预计依序组成会议,做成决议并加以执行。[4]:18-20

读音统一会成员

[编辑]

依教育部的公告,此会共有会员80名,其中延聘员30馀人,部派员10馀人,各地代表员30馀人。成员的省籍及人数是,江苏人最多,18人;其次为浙江9人,直隶8人;湖南、福建、广东皆4人,湖北、四川、广西皆3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安徽、江西、奉天、吉林、黑龙江皆2人,云南、贵州、新疆、蒙古皆1人。江苏浙江会员占全数的三分之一。[5]

会议过程

[编辑]

1913年2月15日,读音统一会正式开会,当日到会者44人,经过票选,由江苏人吴敬恒当选会长,直隶人王照当选副会长。会议过程争执不断,吴敬恒辞去会长职务[6],4月23日,由副议长王照接任议长。5月7日,王照请病假,会员公推王璞接任主席。5月13日,通过国音推行方法7条。统一读音会于5月22日会议结束,将成果送交教育部后闭幕。[2]:82-86

成果

[编辑]
审定国音

会议的第一步是审定国音,会员以淸李光地《音韵阐微》中的“备审字”作为审音字类,依每省一票表决,逐一比较。经过一个多月,审定6,500多个字的“读音”。

归纳母韵

归纳出27个声母,15个韵母。

采定字母

依据马裕藻朱希祖钱稻孙许寿裳(4人为浙江籍会员)、周树人(即鲁迅,教育部代表会员,浙江人)之提议,于3月12日获得出席人数45人之中的29人赞成,通过以他们五人的老师,浙江人章太炎,于1908年所创造之“纽文”、“韵文”为主体的记音符号。经逐字核对,3月13日公定注音字母39字,分别为:ㄅ、ㄆ、ㄇ、ㄈ、ㄪ、ㄉ、ㄊ、ㄋ、ㄌ、ㄍ、ㄎ、ㄫ、ㄏ、ㄐ、ㄑ、ㄬ、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ㄨ、ㄩ、ㄚ、ㄛ、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4]:22-27

注释

[编辑]
  1. ^ 國語運動 - 中國大百科智慧藏. [2016-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2. ^ 2.0 2.1 2.2 詹玮. 《吳稚暉與國語運動》. 台北市: 文史哲出版社. 1992. 
  3. ^ 教育部讀音統一會章程. 时事新报 (上海). 1912-12-16. 
  4. ^ 4.0 4.1 李鎏等编撰. 《國語運動百年史略》. 台北市: 国语日报. 2012. 
  5. ^ 李鎏等编撰,《国语运动百年史略》(台北市:国语日报,2012),页20-21。原资料中名单列有“籍贯不明者1人孙源哲”,经查证为江苏人。
  6. ^ 讀音統一會之一塲混鬧. 神州日报 (上海). 1913-05-02. 京函:读音统一会正会长吴敬恒与副会长王照意见本甚不合,而会中各会员又以吴敬恒遇事专擅,感情亦不甚洽,数月以来,虽名为研究音学,实则暗中斗气。前由劳玉初(乃宣)赠该会音学书两本……吴敬恒以是书与彼宗旨不合,遂以束之高阁……近忽因劳玉初之女公子到会参观,谈及其父前曾有书相赠,会员等始知……当于会场群起质问,吴敬恒反复辩论,亦不得要领……始则争论,继则大骂,会场秩序大乱,副会长王照又出而质问……吴敬恒无法可施,祗得向众前宣告辞职,竟自离席而去,王照又与各会员将吴揪回……吴但云:‘我认骂就是了,我非辞职不可!’语毕,吴迳自跑去,至今尚未到会。闻该会各会员已具书呈教育部,有‘正会长负气而逃,恳即追回’等语云。 

参考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