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都马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都马调
闽南语名称?
全汉 <都馬調>
台罗 <Too-má-tiāu>

都马调台湾歌仔戏主要唱调之一,自“杂碎调”衍生曲调,由邵江海结合民间戏曲的唱调与曲改良而来。于1948年时“厦门都马剧团”传入台湾,遂改为“都马调”,该曲调因演唱速度多平缓,多用于叙事、抒情、感叹与游乐等场合,且旋律悦耳动听,被歌仔戏演员广泛学习,用于演出之中,蔚为风行。

历史

[编辑]

都马调为邵江海以台湾歌仔戏的“锦歌”、“杂念调”、“杂碎调”为基础,揉合“京剧”、“白字戏”的唱调曲牌与民间小调,创作出全新的唱腔与曲调,名为“改良调”,并将抗战期间受禁演的歌仔戏中改称“改良戏”。[1]:365-366[2]因于1948年演出改良戏“厦门都马剧团”来台演出,而传入台湾,其旋律悦耳动听,抒情或叙事皆宜[2],深受观众的喜爱,被歌仔戏演员广泛学习应用于演出之中,因该曲调来自于“都马班”,遂称之为“都马调”,遂渐成为歌仔戏曲调中与“七字调”一样重要的声腔[3]:29

厦门都马剧团

[编辑]

“厦门都马剧团”成立于1940年,原为改良戏班“新来春”,当局为加强抗战宣传,改名为“抗建剧团”,于1948年由叶福成重组剧团,再异名为“厦门都马剧团”,简称为“都马班”。“厦门都马剧团”于利用淡季来台湾演出,但受国共内战影响[4],而滞留台湾,后于1957年解散[5]

唱词格式、曲调

[编辑]

唱词格式

[编辑]

都马调的词、曲结构比七字调更自由而多变化,在台湾最为常见唱词格式为“七言四句”的形式,又称为“四句联”或“四句正”,结构规律方正,讲求押韵,可加入衬字或虚字,使节奏生动灵活,富有变化;“长短句”的形式,于演唱中不拘字数、句式,押韵平仄皆自由运用,易懂且口语化,但在台湾较为少见。[2]

曲调变化

[编辑]

都马调的演出深受情感变化所影响演唱速度与板式,中板为基本板式,表现抒情、写景与对答等情绪;慢板为表现较为深沉的哀伤情绪,将速度放慢,节奏拉宽;快板使用快节奏,以表现情绪的激动与愤怒,演唱中多使用十字句、十一句字句。[2]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徐, 丽纱. 臺灣歌仔戲演進及其曲形式探討. 台中师院学报. 1991, (5): 355-390 [2023-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1). 
  2. ^ 2.0 2.1 2.2 2.3 张炫文. 都馬調.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10-06-01 [2023-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1). 
  3. ^ 柯铭峰. 電視調對台灣歌仔戲曲調運用的研究. 2006 [2023-08-01]. 
  4. ^ 游, 素凰. 從「曲牌八律」觀察歌仔戲載體「歌謠小調」之質性. 戏曲学报. 2019-06-01, (20): 25 - 100 [2023-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1). 
  5. ^ 都馬班|歌仔戲主題知識網. taiwaneseopera.ncfta.gov.tw. [2023-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3)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