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灵
闪灵 The Shining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斯坦利·库布里克 |
监制 | 斯坦利·库布里克 |
编剧 | 斯坦利·库布里克 黛安·约翰逊 |
原著 | 《闪灵》 斯蒂芬·金作品 |
主演 | 杰克·尼科尔森 雪莉·杜瓦 史卡特曼·克洛瑟斯 丹尼·劳埃德 |
配乐 | 温蒂·卡洛斯 瑞秋·埃尔金德 |
摄影 | 约翰·阿尔科特 |
剪辑 | 雷·洛夫乔伊 |
制片商 | The Producer Circle Company Peregrine Productions Hawk Films |
片长 | 146分钟(首映) 144分钟(美国)[1] 119分钟(欧洲)[2] |
产地 | 美国[3] 英国[3] |
语言 | 英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华纳兄弟 |
预算 | 19,000,000美元 |
票房 | 44,400,000美元(北美)[4] |
前作与续作 | |
续作 | 《安眠医生》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闪灵 |
香港 | 闪灵 |
台湾 | 鬼店 |
新加坡 | 闪灵 |
《闪灵》(英语:The Shining,台湾译《鬼店》)是一部发行于1980年的心理恐怖电影,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他与黛安·约翰逊共同编剧。本片改编自斯蒂芬·金于1977年出版的同名小说,[5]杰克·尼科尔森在片中饰演作家杰克·托伦斯,雪莉·杜瓦饰演妻子温蒂·托伦斯,丹尼·劳埃德饰演他们的儿子丹尼·托伦斯。本片有不少部分和原著不同,例如原著小说中闹鬼的房间房号为217,电影将其改成237号。
《闪灵》的制作几乎完全在埃尔斯特里影城进行,布景基于真实地点。库布里克经常和一个小团队工作,这让他可以对于电影进行多次拍摄,有时会令演员和工作人员筋疲力尽。新的斯坦尼康支架用于拍摄多个场景,为电影赋予了创新和令观众身临其境的观感。由于与原作的不一致、模棱两可、象征意义,人们对电影中的含义和行为进行了很多猜测。
《闪灵》最终于1980年5月23日在美国上映,1980年10月2日在英国上映,由华纳兄弟公司发行。本片上映时评价褒贬不一,原著作者斯蒂芬·金批评本片与小说不符,对此颇为不满。然而此片在随后的几十年间越来越受欢迎,成为了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恐怖电影之一。《闪灵》受到现在评论家的广泛赞扬,并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主要产物。在2018年,本片因为“文化上、历史上或美学上具重要意义”被美国国会图书馆选为收录在美国国家影片登记表中。
续集是《安眠医生》,于2019年11月8日上映。
电影中文译名
[编辑]本片中国大陆、香港及新加坡中文译名《闪灵》乃出自香港资深电影编剧、监制及制片庄澄。据庄澄忆述,当时他仍任职于为香港发行本片的金公主电影制作有限公司,担任该公司电影宣传文案创作员(copywriter)。庄澄收到本片导演寇比力克的指示,希望本片的中文译名发音能尽量贴近电影英文名称The Shining的发音,庄澄遂很快便想出“闪灵”一名并获金公主负责人采用,此名对香港观众的印象及影响力尤深。其后,寇比力克曾因“闪灵”一名特意写信赞扬庄澄。[6][7]
故事概要
[编辑]杰克·托伦斯是一名作家,为了摆脱工作上的失意,接受了一份在冬天维护科罗拉多州落基山脉一家奢华的山间饭店的工作,依照片中男主角表示,该饭店离著名的唐纳大队事件发生地不远。他年幼的儿子拥有通灵能力—閃靈,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的东西,如栖息在酒店的鬼魂。到酒店安顿好后不久,这家人就被暴风雪困住了,杰克逐渐受到一个超自然的存在的影响;他陷入疯狂并企图谋杀他的妻子和儿子。
演员
[编辑]- 杰克·尼科尔森 饰 杰克·托伦斯(Jack Torrance)
- 雪莉·杜瓦 饰 温蒂·托伦斯(Wendy Torrance)
- 丹尼·劳埃德 饰 丹尼·托伦斯(Danny Torrance)
- 史卡特曼·克洛瑟斯 饰 迪克·哈洛兰
- 贝瑞·尼尔森 饰 斯图尔特·厄尔曼(Stuart Ullman)
- 菲力普·史东 饰 德尔伯特·格雷迪(Delbert Grady)
- 乔·特科尔 饰 劳埃德(Lloyd)
- 安妮·杰克逊 饰 医生
- 托尼·伯顿 饰 拉里·杜金(Larry Durkin)
- Lia Beldam 饰 洗澡中的年轻女人
- Billie Gibson 饰 洗澡中的老女人
- 贝瑞·丹宁 饰 比尔·华生(Bill Watson)
- 丽莎·伯恩斯、路易丝·伯恩斯 饰 格雷迪姐妹(Grady Twins)
- 罗宾·帕帕斯 饰 护士
- Norman Gay 饰 受伤的宾客
在欧洲剪辑版中,所有涉及杰克逊和伯顿的场景都被删除,但演职员表保持不变。 扮演被谋杀的格雷迪女孩鬼魂的女演员丽莎和路易丝伯恩斯(Lisa and Louise Burns)的鬼魂的女演员是双胞胎;然而,书中和电影剧本所叙述的人物仅为“姐妹”,并非双胞胎。在电影的对话中,厄尔曼说他认为她们“大约八岁和十岁”。尽管如此,她们在关于多数这部电影的讨论中经常被称为“格雷迪双胞胎”。
制作
[编辑]构思
[编辑]在制作《闪灵》之前,库布里克曾执导了电影《乱世儿女》,该部电影描绘了18世纪一位爱尔兰青年的坎坷经历。尽管使用了新兴技术获得了成就,但这部电影在美国的票房并不成功,并被评论家嘲笑电影情节太过冗长。库布里克对《乱世儿女》感到失望,他意识到他需要制作一部在商业上可行,且在艺术上具有成就感的电影。斯蒂芬·金被告知库布里克让他的工作人员给他带来了成堆的恐怖小说书籍,并将自己锁在办公室里阅读。[8]
谈到这部电影的主题,库布里克表示:“人类的性格天生就有问题。它有邪恶的一面。恐怖故事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向我们展示无意识的原型;我们可以看到黑暗的一面,而不必直接面对它”。[9]
选角
[编辑]饰演杰克·托伦斯的杰克·尼克逊,是库布里克构思的首选演员。其他选角时考虑过的男演员包括罗伯特·德尼罗(他曾表示这部电影让他做了一个月的噩梦)[10]、罗宾·威廉斯和哈里森·福特等,然而他们都遭到了史蒂芬·金的反对。[11]金也相当不满从选角选中的尼克逊,他认为有鉴尼克逊过去拍摄《飞越杜鹃窝》饰演 兰德尔·帕特里克·“R·P”·麦克墨菲的经验,那么观众从一开始就会倾向认为他是一个不稳定的角色。出于这原因,金反而更希望是强·沃特、麦可·莫瑞提或马田·辛来饰演托伦斯,认为他们会忠实地演释出逐渐陷入疯狂的普通人形象。[12][13]然而,从一开始金就被告知主角的演员“他并没有任何商量的馀地”。[14][15]
温迪的角色由雪莉·杜瓦饰演,最初被建议的其他选角则包括洁西卡·兰芝[16] ,而雪莉很早就被告知她将在《闪灵》饰演温蒂。不过与小说中的角色不同,《闪灵》片中的温蒂性格脆弱,性格软弱,对丈夫相当顺从。按照电影的社会学解释,库布里克想更加鲜明地突出大男子主义作为主仆关系的表现之一。为了塑造她的性格让她的表现更加逼真,导演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将她逼到了极限,甚至当著所有同事的面羞辱雪莉。据说在丈夫遭到袭击之前,杜瓦拿著棒球棒倒著走上楼梯的场景是所有电影中重拍次数最多的场景之一,她所代表的并不是一个害怕的女人,而是完全的“害怕”。[17][18][19][20]根据《金氏世界纪录大全》,库布里克要求杜瓦重复拍摄约127次。[21]
扮演托伦斯儿子丹尼角色的人选曾包括在《第三类接触》演出的卡里·加菲,但加菲的父母则拒绝了邀约,并声称这部电影对孩子来说太可怕了。因此在寻找合适的演员来饰演丹尼的过程,库布里克派了私人助理莱昂·维塔利和他的妻克尔斯季前往芝加哥、丹佛和辛辛那提,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进行对于5,000名男孩的试镜会,之所以选择这三座城市,是因为库布里克正在寻找一个口音介于尼克逊和杜瓦之间的男孩,因为尼克逊来自新泽西州,杜瓦来自德克萨斯州[22] 。最终在众人之中,库布里克选中了丹尼·劳埃德,由于他能够长时间保持集中精神,所以他被选中饰演这角色。在嘉瑞特·布朗和约翰·巴克斯特的DVD评论中,他们说库柏力克能够拍摄所有劳埃德的场景,是因为这位六岁的演员没有意识到他正在拍摄恐怖电影。劳埃德相信他只是演出一部关于一个家庭住在酒店的剧情电影。在1982年的电影《Will: G. Gordon Liddy》中饰演角色后,丹尼放弃了他的演艺生涯。[23]
拍摄
[编辑]室内
[编辑]在选择史蒂芬金的小说作为他下一个长片的主题以及前期制作阶段后,库布里克在英国赫特福德郡博勒姆伍德的埃尔斯特里影城建立了摄影棚。全景饭店套装的一些室内设计则是根据优胜美地国家公园阿赫瓦尼酒店(Ahwahnee Hotel)作为蓝本。为了能够按时间顺序拍摄场景,他在埃尔斯特里影城使用多个阶段,以便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提供所有场景。埃尔斯特里影城的布景是当时在影城建造最大的场景,并包括酒店外部真人比例的的重建。[24] 然而在1979年2月,埃尔斯特里影城的布景在一场大火中严重受损,导致制作延迟。[25][26]
外景
[编辑]虽然大部分的市内镜头,甚至一些全景饭店的外观镜头都是在影城拍摄的,但少数外部镜头是由詹·哈兰领导的第二组工作人员在现场拍摄。包括蒙大拿州冰川国家公园的圣玛丽湖和野鹅岛、俄勒冈州胡德山上的山林小屋酒店作为俯瞰饭店建筑的特定取景点。
雷利·史考特在参与《闪灵》时,将开场全景镜头的经验也运用在《银翼杀手》的结尾。[27]
编剧
[编辑]1977年,华纳兄弟公司的一位高管约翰·凯利寄给库布里克《闪灵》的小说版本。[28] 当时《闪灵》的作者史蒂芬金已经是知名的畅销小说作家,他的作品《魔女嘉莉》在成功拍摄成真人电影后获得巨大的成功。就库布里克而言,当时的他已经考虑执导一部恐怖电影有一段时间了。在几年前,正当他《乱世儿女》对票房感到失望时,[29]另一部他拒绝执导的华纳电影《大法师》(由威廉·弗莱德金执导)正打破世界各地的票房记录,获得热烈的回响。
当被问及是何物吸引著库布里克对畅销书榜上的《闪灵》小说改编电影的想法时,库布里克的执行制片人(和姐夫)扬·哈兰则透露:库布里克想“尝试”在这种电影类型,虽然有条件可以改编金的小说。而这种条件最终必须将通过合约得到保证。[30]
《闪灵》剧本最后是由库布里克本人与作家黛安·约翰逊合作编写。库布里克拒绝了由金本人撰写的草稿版本,因为他认为该剧本过于原本的小说直白的改编。[31][32]此外,电影制片人并不相信跟“鬼”有关的故事,他认为“原本的故事暗示死后可能有某种东西”、“他不相信有死后将会有任何东西,甚至地狱都没有”。相反,当时正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哥特式小说研讨会的约翰逊,显然更适合参与《闪灵》的电影改编企划。在内心深处,约翰逊并看不起斯蒂芬·金的文学作品[33];首映后不久,在接受《巴黎人》杂志采访时,她称:
在我们之间,《闪灵》(小说)并不是伟大文学的一部分。尽管故事尽可怕,也很有效的,在此就不必不用多说(……)。但是看到一本非常糟糕的书也能非常有效,这确实很有趣。(……)尽管这样会有些自命不凡。但同样真实的是,人们在认为将要摧毁它时会少一些顾忌:他们意识到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并没有被摧毁。
就库布里克而言,他反而更热衷于改编手稿的可能性:
这是我第一次读完一本亲自寄给我的小说,以便可能改编成电影版本的想法。我全神贯注于它的阅读,在我看来,它的情节、思想和结构比恐怖类型中的通常更具想像力;我认为一部伟大的电影也许可以从那里诞生。[34]
拍摄
[编辑]《闪灵》的制作周期尽漫长而艰苦,平时制作人员几乎都经历长时间的工作。由于库布里克高度有条理的要求,最终《闪灵》主体摄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女演员雪莱·杜瓦尔与库布里克相处得并不融洽,库布里克经常在片场就剧本的台词、她的表演技巧和许多其他事情与杜瓦尔争吵。杜瓦尔最终被她角色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以至于她最终生病了好几个月。有一次,她承受著巨大的压力,以至于她的头发开始脱落。由于拍摄的剧本一直不断变化,有时一天需要好几次的重拍,使杜瓦尔增加了更多的压力。杰克·尼克逊则是对于不断变化的剧本感到非常沮丧,以至于他后来几乎都会扔掉制作团队让他记住的副剧本,他经常在拍摄前几分钟就学会了大部分台词。当时尼克逊的女友安洁莉卡·休斯顿和她的妹妹阿莱格拉·休斯顿则见证了他在《闪灵》漫长的拍摄生涯。[35]乔·特克尔(Joe Turkel)在2014年的一次采访中表示,他们曾排练了“酒吧场景”大约六周,当时的拍摄从上午9点持续到晚上10点30分,特克尔回忆说:“他的衣服在拍摄结束时已经被汗水浸透了。”不过对于当天的拍摄。他还补充“这是他在电影中最喜欢的场景。”[36]
在最后的房间拍摄中,库布里克指示演员们(通过扩音器)不要说话,“而是模仿彼此的谈话。库布里克从多年审查数千部电影中知道,演员们通常可以通过点头和使用大手势,试图模仿他们要饰演的角,他告诉众演员们要自然地表演,并让场景在杰克从七十年代走向咆哮的二十年代时,给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穿越现实主义的感觉。”
对于电影的国际版本,库布里克拍摄了温蒂用不同语言阅读打字机页面的不同镜头。对于每种语言,都使用了一个合适的成语:德语(Was du heute kannst besorgen, das verschiebe nicht auf morgen –“永远不要把今天可能做的事情推迟到明天”),义大利语(Il mattino ha l'oro in bocca –“早晨嘴里含著金子”)、法语(Un «Tiens» vaut mieux que deux «Tu l'auras» - “一个”比“两个”还更值得拥有 ,相当于“手中的鸟,胜过丛林中的两只鸟”之意),西班牙语(No por mucho madrugar amanece más temprano – “无论你起得多早,你都可以做任何事”这些备用镜头并未包含在DVD版本中,仅使用了英文短语“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一直工作不玩乐,让杰克变成一个笨男孩”代替。
电影结尾处杰克用斧头砍下的那扇门为真材;库布里克最初曾使用一扇假门拍摄此场景,但曾在加州空中国民兵担任志愿消防队长经验的尼克逊则过快摧毁了该道具,最后则使用真实的门进行拍摄。[37]杰克的台词“强尼在这里!(Here's Johnny!)”,则是尼克逊在现场取自艾德·麦克马洪与约翰尼·卡森主持著名脱口秀节目《今夜秀》中,模仿约翰尼开场白的引用。[38]
在制作过程中,库布里克也向演员和工作人员放映了大卫·林奇的《橡皮头》 (1977),以传达他想要为这部电影实现的情绪。[39]
斯坦尼康稳定器
[编辑]《闪灵》是早期使用新开发摄影机“斯坦尼康稳定器”应用的六部电影之一(其他包括《为荣耀而战》 、《马拉松人》和《洛奇》之后)[40]),该设备是用于电影摄影机的稳定支架及携带型装置,能够将相机与摄影师分离开来,同时还可以提高相机的平衡性,当操作员在不平坦的空间移动时,稳定器则可以使摄影机顺利跟踪画面并进行拍摄。本质上则是将常规安装的稳定镜头,与手持相机的流动性、灵活性相互结合的组件。
斯坦尼康稳定器的发明者加勒特·布朗也积极参与了《闪灵》的制作,布朗曾描述了他第一次参观电影布景时相当兴奋,并认为参与《闪灵》的制作,能够为斯坦尼康开启“更多的可能性”。他认为库布里克并非将稳定器的功能“仅用于拍摄特技镜头和楼梯”。相反,他则使用“斯坦尼康”运用整体性的空间和时间,并将镜头放在需要的地方,从而不受到限制,拍摄更多无限性的画面。在拍摄过程中,库布里克曾亲自协助并修改斯坦尼康的影像传输技术,布朗则在《闪灵》中,则开发了一种双手技术,使他能够在平移和倾斜摄影机时,将摄影机保持在一个高度。除了从后面跟踪镜头外,斯坦尼康还能够在狭窄的房间内进行拍摄。对此,布朗特地使用了一个18毫米的库克镜头,能够斯坦尼康可以在一英寸的墙壁和门框内拍摄画面[41]。布朗曾在《美国摄影师》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拍摄经历的文章[42] ,并为2007年DVD发行版的音效评论做出了贡献,他曾指出:
“ | 电影中最受关注的镜头之一,是丹尼驾驶三轮车在走廊移动的怪异跟踪画面。当车轮在木地板上时,配乐会随著噪音而爆炸,然而当他穿过地毯时,现场会突然安静下来。因此我们需要让镜头离地板只有几英寸的距离下,让斯坦尼康能够跟著自行车后面或前面跟踪拍摄。 | ” |
在此次拍摄中,斯坦尼康需要安装在类似轮椅的特殊支架上,操作员则坐在其中与音响师一起拉动平台。然而钻机及其乘员的重量对于原来的轮胎来说太大,导致轮椅的一个轮胎最后发生爆胎的问题,险些造成严重的撞车事故。制作人员最后则使用了实心轮胎安装在钻机上。库布里克还装备上安装了高精度的速度计,以便为定镜头以准确的速度,让布朗能够连续执行相同拍摄画面。[43] 布朗还讨论了树篱迷宫中的场景,是如何使用斯坦尼康拍摄的。
音乐、配乐
[编辑]温蒂·卡洛斯和雷切尔·埃尔金德-图尔负责担任《闪灵》的作曲。在拍摄开始之前,卡洛斯和埃尔金德按照库布里克的建议阅读了这本书以获得音乐灵感。卡洛斯原先录制了相当多的音乐,但库布里克最终使用了几位前卫作曲家的现有音乐作为最终版本的曲目。
库布里克选择的风格,类似于他在《2001太空漫游》所使用的现代主义艺术音乐。虽然电影曲目是由库布里克选择的,但将音乐段落与电影相匹配的过程几乎完全由音乐编辑戈登·斯坦福斯(Gordon Stainforth)自行决定,他在这部电影中的作品以注重细节和非常精确同步,没有过度拼接音乐而知名。[44]
由于音乐许可问题,黑胶唱片的原声专辑后来遭到撤回。部分原声专辑则省略一些电影中播放的一些音乐及完整版本。[45][46]
电影配乐上的非原创音乐如下:
- 埃克托·柏辽兹《幻想交响曲》中《安魂曲》片段——由温蒂·卡洛斯和雷切尔·埃尔金德-图尔表演。[47]
- 利盖蒂·捷尔吉《Lontano》——由欧内斯特·布尔指挥西南广播电台巴登巴登与弗莱堡交响乐团表演。
巴托克·贝拉 、赫伯特·冯·卡拉扬的《弦乐、打击乐和塞莱斯塔音乐》——由柏林爱乐乐团表演。(德意志留声机)
- 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乐章节选《Utrenja》及《De Natura Sonoris No.2》——由安杰伊·马尔科夫斯基指挥华沙国家爱乐乐团表演。
- 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乐章节选《雅各布的觉醒》、《De Natura Sonoris No. 1》——由亨利克·齐兹指挥克拉科夫爱乐乐团表演(后者不在原声专辑中)
- “家”,由亨利·霍尔和格伦伊格尔斯酒店乐队表演。经Decca Record Co.许可,且由基思·古登(Keith Gooden)和杰夫·米尔恩(Geoff Milne)重新制作,1977年。(Decca DDV 5001/2)
- 哈里·伍兹、吉米·坎贝尔和雷格·康奈利创作的《Midnight, the Stars and You》 ”,由瑞伊·诺布士和他的管弦乐队表演。
- 瑞伊·诺布士的《It's All Forgotten Now》,由瑞伊·诺布士和他的管弦乐队表演。(不在原声专辑中)
- 《假面舞会》,由杰克·希尔顿和他的管弦乐队表演。(未使用于配乐)
- 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的乐章节选《Kanon》。(不在原声专辑中)
- 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的乐章节选《Polymorphia》(弦乐乐团,由亨利克·齐兹指挥的克拉科夫爱乐乐团演出。(未使用于配乐)
卡洛斯和埃尔金德曾观看《闪灵》电影的第一个版本,并认为:“这部电影有点长。有很多场景从未出现在电影中。电影有许多完全奇怪、神秘的场景,比如杰克在舞厅的工作间里发现用箭头和东西排列的物体。她他下来后以为自己听到了一个声音,这时却有一个鬼魂向他扔了一个球。这些画面其实都没有进入最后电影的剪辑。我们得需要分类。因为我们不知道最后肯定会使用什么”。在她先前合作的《发条橘子》中发生类似的经验后,卡洛斯曾表示对库布里克的行为大失所望,并发誓不再与他合作。她和埃尔金德曾考虑对库布里克采取法律行动,但由于双方并未签署正式合同,他们最后只能接受这种情况。
卡洛斯自己为《闪灵》所制作的音乐,后于2005年发行。[48]
发行
[编辑]与库布里克之前的作品通过口碑场逐渐发展观众群的形式不同,《闪灵》最初在亡兵纪念日周末在纽约和洛杉矶的10个电影院上映,然后在一个月内作为大众电影在美国上映。由于库布里克删除了大部分发生在饭店周边的场景,几个月后《闪灵》在欧洲的上映时间则缩短了25分钟。
发行后剪辑
[编辑]在首映及一周后的一般播映时间(14 分钟)之后,库布里克在结尾处剪掉一个发生在医院的场景。场景显示温蒂在床上与厄尔曼先生交谈,厄尔曼先生解释说找不到杰克的尸体;然后他给了丹尼一个黄色的网球(疑似为杰克在酒店里扔的网球)。这个场景随后被剪下来,并按照电影发行商华纳兄弟的命令送回工作室。将电影的播映时间缩短到了144分钟。对此,罗杰·埃伯特评论道:
“ | 如果杰克真的在迷宫里冻死了,他的尸体当然会被发现——而且还是迟早会被发现,因为迪克·哈洛兰 (Dick Hallorann)提醒森林护林员注意酒店的严重问题。如果没有找到杰克的尸体,那杰克究竟怎么了?它从来没有出现过吗?是否沉浸在过去中,这是否能够解释了杰克出现在1921年一组全景饭店派对照片中的原因?会不会杰克对妻子和孩子的暴力,完全存在于温蒂的想像中,还是丹尼的想像中,还是他们两人的想像中?......我认为库布里克删除那段结尾是明智的。它从故事下面拉出了太多的伏笔。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有必要相信托伦斯家族的三个成员,在那个冬天实际上是饭店的居民,无论发生什么,他们认为发生了什么。 | ” |
看过前几场演出的人普遍认为没有此桥段会更好,因为这会削弱全景饭店对于该家庭的威胁,并将在故事中几乎没有担任主要角色的厄尔曼引入此次冲突。合著者黛安·约翰逊透露,库布里克从一开始就对温蒂和丹尼的命运有一定的“同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医院的场景会给人一种回归正常的感觉。另一方面,约翰逊却支持更悲惨的结果:她甚至提议让丹尼“死亡”。对此,雪莱·杜瓦则表示:“库布里克错了,因为场景解释了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黄球的含义以及酒店经理在阴谋中饰演的角色。”,库布里克则认为这部电影在没有任何场景解释的情况下,会让结局效果变得更好。
欧洲版
[编辑]为了让《闪灵》能够在欧洲上映,库布里克剪掉了大约25分钟的画面。[49][50][51]其中删减的场景包括:杰克和华生在全景饭店的长时间会面;丹尼看医生时、包括对托尼的提及、以及杰克曾经如何在酗酒的愤怒伤害丹尼的桥段、更多哈洛兰在暴风雪期间试图到达酒店的镜头、包括与车库服务员的对话(托尼伯顿)、在酒店扩展对话场景、以及高潮时温蒂在酒店大堂发现一群骷髅的场景。
杰克与拉里·杜尔金进行了简短交谈的场景也在电影中删除。根据杜尔金的饰演者托尼·伯顿的说法,当时得知这部电影“不太受欢迎”而被华纳兄弟抱怨后,库布里克决定为电影剪掉一些片段。[52]
杰克痴迷于打字机上写“一直工作不玩乐,让杰克变成一个笨男孩(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的场景则重拍了好几遍,但将打字副本的语言改为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和德语,以便以匹配各国的配音版本
在义大利版中,尼科尔森由配音演员詹卡洛·詹尼尼配音。英国电视广告中则额外使用了三个替代镜头。[53]
家庭媒体、4K版本
[编辑]《闪灵》的美国家庭媒体首映式(于1983年5月6日在美国广播公司周日晚间电影)首映[54]) 其标语开头则为:“今晚的电影将讲述一段超自然现象,一个被附身的人试图摧毁他的家庭的故事”。[55]由于电影最初较为模棱两可的评价,因此无从确定库布里克对此标题有何感受,标语牌则称这部电影是“电视剪辑版”,并对其令人不安的内容事先对观众作出声名。
北美及欧洲两个地区的DVD中,包含一部由库布里克的女儿薇薇安·寇比力克(拍摄电影时17岁)制作的33分钟实物拍摄纪录片,名为《Making The Shining》,最初于1980年在英国电视上播放。她还提供关于她对DVD发行纪录片曲目评论的音讯。薇薇安也出现在2007年前的《闪灵》中DVD上,尽管在此之前大多数库布里克电影的DVD都没有纪录片或音频评论。然而《Making The Shining》片中则有著一些《闪灵》拍摄现场时,对于演员坦率的采访和私密的时刻,比如演员和导演的争吵,严肃的库布里克指导演员的时刻,特别是史卡特曼·克洛瑟斯在接受采访时情绪激动的反应,雪莱·杜瓦在片场筋疲力尽的表现,以及杰克·尼克逊在幕后玩著摄影机的画面。[56]
2019年5月,华纳兄弟宣布《闪灵》将于10月以超高清蓝光光碟形式发行。该版本包括使用原始35毫米重新修复的4K重制版。电影制片人史蒂芬·史匹柏和库布里克的前私人助理莱昂·维塔利在此次母带制作过程中密切协助华纳兄弟。根据官方新闻稿,《闪灵》超高清蓝光版本时长为146分钟。[57]
宣传海报
[编辑]在1980-1981年于国际上映时,《闪灵》使用了各种宣传海报,在美国,主要海报和报纸广告是由著名的好莱坞平面设计师索尔·巴斯设计的。[58][59][60][61][62]据报导,巴斯和库布里克实际构思了超过300种潜在的海报设计,然后才最终确定一个较为令人不安、愤怒、光线不足、具有点彩画派的设计,以面孔为主题的海报[59][63][64][65][66][67],并透过字母“The”作为重心主题,下方则带有“SHiNiNG”小写字母。海报顶部则设有横幅“A MASTERPIECE OF MODERN HORROR(现代恐怖的杰作)”字样,底部是演员表和其他资讯。
在设计过程中,库布里克曾对于巴斯提议设计的手写字表示批评。其中巴斯设计的原始版本为红色背景,但库布里克最终选择将背景设为黄色。原始版本则设有小型丝网的印刷风格,该版本也未有横幅口号,并且在底部设有白色区块以放置中演员表和其他资讯。
评价
[编辑]票房
[编辑]《闪灵》与《星际大战五部曲:帝国大反击》在同一个周末上映,最初仅有在10个电影院上映,为期四天的周末票房收入获得约622,337美元,是有史以来首映周末票房平均未达50美金以下第三低的票房,仅次于《星球大战》(1977年)和《玫瑰(电影)》(1979)。与126个电影院的《帝国反击战》平均50,919美元相比,《闪灵》在电影院的平均总票房仅有约62,234美元。[68]
初步评价
[编辑]《闪灵》最初在美国上映时获得褒贬不一的评价。[69]《纽约时报》的珍妮特·马斯林(Janet Maslin)称赞尼克逊的演出,并称赞俯瞰酒店是一个有效的恐怖场景,但写道:“令人沮丧的是,超自然的故事缺少某种韵律或理由[70]......即使是电影中最令人震惊的可怕画面,似乎也有可能无关紧要。[71]他也指出:“尽管库柏力克与神经兮兮的杰克·尼克逊合作,但显然却摧毁了史蒂芬金畅销小说的所有可怕之处。”[72]
大众普遍的批评是电影中缓慢的节奏,这在当时的恐怖电影中是较不典型的叙事手法。吉恩·西斯克尔和罗杰·埃伯特在他们的电视节目《Sneak Previews》主持时并都没有评论这部电影[73],但在对《芝加哥太阳时报》的评论中,埃伯特抱怨说很难与任何角色有共鸣且有联系起来的想法。[74]在《芝加哥论坛报》评论中,西斯克尔则在满分四星中给了这部电影两颗星,并称其为“非常令人失望,几乎没有惊险刺激的体验。鉴于库布里克的世界级声誉,人们的直接反应是也许他在电影中追求的不是刺激。如果是这样,却更令人们很难弄清楚电影的主题是什么。”[75] 《洛杉矶时报》的凯文·托马斯写道:“有些时刻具有震撼、只有库布里克才做得到的视觉效果,但相比的是这部电影过于宏大,并不足以成为恐怖片所期待的震撼。那些期待库布里克表现的人和只是想被惊吓的人,最后可能只获得同样的失望。”[76],《纽约客》的保琳·凯尔(Pauline Kael )表示:“电影的故事经常一次又一次让我们期待新的事情,几乎是承诺,然而却让我们失望。”[77]《华盛顿邮报》的加里·阿诺德写道:“史丹利·库柏力克制作的《闪灵》,具有著史蒂芬金畅销小说的沉闷,乏味的升华,隐约成为新电影季中失望之作。我想不起更精心制作的低预算恐怖电影了。[78]
《闪灵》是库布里克的11部电影中,仅有的两部电影未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提名(另一部是《大开眼戒》),也是库布里克的最后九部电影中,唯一一部没有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或金球奖提名的电影,相反,这是库布里克唯一一部获得金酸莓奖提名的电影,包括最差导演奖和最差女演员奖(雪莉·杜瓦)[79],雪莉·杜瓦的提名于2022年3月31日被金酸莓奖委员会撤回。[80][81][82][83]
文森特·米西亚诺在《战神》杂志上的评论得出结论:《闪灵》展现了所有恐怖和悬疑的设定——无尽的怪诞音乐、奇怪的摄影机角度、无法停止的心跳声、斧头和狩猎的惊悚。结果却构成肤浅、沈闷的电影。还是看书吧。[84]
重新评价
[编辑]在烂番茄上,基于101条评论,这部电影的评价获得82%的成绩,平均评分为8.5分(满分 10 分)。该网站的共识是:“虽然偏离了史蒂芬金的小说,然而史丹利·库柏力克的《闪灵》,是一段令人毛骨悚然的、巴洛克式的疯狂之旅,杰克·尼克逊令人难忘的转折演出就是最具代表的例证。”[85],在Metacritic根据26位评论家的评论,《闪灵》的平均得分为66分(满分100 分),表明“普遍好评”。[86]滚石乐队的蒂姆·卡希尔在接受库布里克采访时指出,到1987年开始,各界已经开始《闪灵》进行批判性的重新评价。[87]
2001年,《闪灵》在AFI百年百大惊悚电影中排名第29位[88],杰克·托伦斯在2003年的AFI百年百大英雄与反派中被评为第25位最伟大的反派。[89]在2005年,剧中的引用台词“强尼在这里!(Here's Johnny!)”在AFI百年百大电影台词中排名第68位。[90]该片段也被第四台评价为电影历史上最可怕的时刻。[91]美国精彩电视台则在它们所列表100个最可怕的电影时刻将《闪灵》场景之一排名第六。[92]影评人金·纽曼和乔纳森·罗姆尼都将它列入了2002年轮询视听的前十名名单。2005 年,Total Film将《闪灵》评为有史以来“第五大恐怖片”。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将其列入了他有史以来最喜爱的11部恐怖片名单。[93] 伦敦国王学院的数学家在天空电影委托的一项研究中使用统计模型也得出结论,《闪灵》是一部“完美的恐怖电影”,因为包括震撼价值、悬念、血腥和大小在内的各种成分、适当平衡的演员表现。[94]
2010年,《卫报》将其列为有史以来最好的恐怖片“第5名”[95]。在BBC进行的2015年民意调查中,它被评为第62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美国电影。[96]2017年,《帝国杂志》的读者投票将这部电影排在“最伟大的100部电影”名单中的第35位[97]。2021年,《Time Out》则在100部最佳恐怖电影榜单中排名第二。[98]包括评论家、学者和剧组成员(例如库布里克的制片人扬·哈兰)也讨论了这部电影对流行文化的巨大影响。[99][100][101]2006年,最初对这部作品持批评态度的埃伯特则将这部电影引入了他的伟大电影系列,他称库布里克的《闪灵》挑战,让我们决定:谁是可靠的观察者?我们可以相信谁对事件的想法?......正是这种难以捉摸的开放性,才会让让库布里克的电影感到如此奇怪、令人不安。”
虽然杜瓦尔的表演最初受到评论家的批评,但后来她在电影的表演受到了赞扬。金酸莓奖的创始人毛罗·墨菲在2022年表示,她对当时提名杜瓦尔最差女演员此事感到遗憾。 2022 年 3 月 31 日,金酸莓奖委员会正式撤销了杜瓦尔的提名,称“我们发现杜瓦尔在电影表现,实际上受到了库布里克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刻意对待她导致的影响。”撤回提名是为了回应公众的强烈反对。[102][103]
关于杜瓦尔的表现,《秃鹰杂志》曾在2019年写道:“从剧院前排看著杜瓦尔的大眼睛,我发现自己被一种非常尖锐的恐惧所吸引。不是对演员的恐惧,或者对受害者更普通的恐惧,被一个挥舞著斧头的疯子追赶著。相反,这是一种更令人不安和熟悉的事物:一位经历过丈夫暴力,并害怕的妻子,更使我们也害怕她又要再经历同一件事”。[104]媒体网站《Screen Rant》将杜瓦尔描述为:“电影的核心”;她在努力保护她年幼的儿子的同时,在应对丈夫迫在眉睫的精神错乱方面,超出了原有角色的深度,同时又害怕面对其周围的恶意。”[105]
恐怖影评人彼得·布拉克在《高清文摘》 中评论蓝光版时写道:
正如全景酒店的幽灵舞会于可怜的杰克托伦斯脑海中耍著花招一样,时间的流逝也改变了对《闪灵》本身的看法。许多在1980年抨击这部电影“不够恐怖”的评论家们,现在将其列为有史以来最有效的恐怖电影,而当时讨厌这部电影的观众,现在也生动地回忆起被这种经历‘吓坏了’。《闪灵》不知何故从其负面的灰烬中崛起,不仅将自己重新定义为该类型的开创性作品,而且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庄严、最巧妙的恐怖片。
1999 年,乔纳森·罗姆尼 (Jonathan Romney) 讨论了库布里克的完美主义,并驳斥了其他人最初认为这部电影缺乏复杂性的论点:“仅最后一幕就证明了《闪灵》提供了多么丰富的困惑来源 ……超越简单,俯瞰将自己展现为一座宫殿悖论”。罗姆尼进一步解释道:
由罗伊·沃克(Roy Walker)设计的全景饭店主导地位,是制作团队研究过程中访问过的美国酒店综合体——这也是对现场取景价值的非凡证明。更是一个真实而复杂的空间,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甚至也可体现从中居住的假象。尽管整体的禁闭敢在恐怖电影中本身也是能够是显而易见呈现幽闭恐惧症的美学,让我们尽不愿留在电影院但又无法离开。然而,《闪灵》却与广场恐惧症结合在一起 ——让我们害怕酒店巨大的空间,害怕著走廊、围墙,这部电影能够在简单的家庭生活和宏伟壮丽、超自然与世俗之间建立一种复杂的动态,观众也因宽敞与封闭的结合迷失方向,不确定究竟何者为真,何者为虚。[106]
史蒂芬·金的回应
[编辑]史蒂芬·金曾引述说:“虽然库布里克制作了一部具有令人难忘的意象,但作为改编作品比,《闪灵》相当糟糕,同时也他唯一能记得‘恨’的改编作品。”[107][108]然而,在1981年的非小说类书籍《恐怖之舞》中,金指出,库布里克是那些“在愿景的规划能够描绘清晰、态度激烈的电影制片人之一,他对失败的恐惧永远不会成为其制作电影的一个因素”,他评论道,即使当库布里克这样的导演能够拍出像《闪灵》这样令人抓狂、反常、令人失望的电影时,却能够某种方式保留了无可争辩的光彩,并将库布里克的电影列为他觉得“为了‘恐怖’类型所做出的一些有价值的事情。”[109],在1980年的电影之后,金经常称很少关注他作品的电影改编。[110]
《闪灵》小说是在金患有酗酒时所写的作品,因此故事中包含少许自传及忏情元素。两个作品最大的差异则在于杰克·托伦斯的人格塑造。小说中,杰克代表著普通、平衡的男子,并在受到酒店的影响而持续于心中天人交战,最终却败给了心魔的“悲剧角色”。同时该角色反映了金当时的身心状况(失眠和酗酒)及其自我忏悔的塑造,而在电影中则将杰克描绘成误入魔坑、自此万劫不复的父亲。
金对于小说中聚焦的主题,如家庭解体、酗酒危险未再电影出现感到失望。也认为尼克逊的选角是一个错误,他认为这将导致观众迅速意识杰克在故事会发疯,也曾建议让更“普通”的演员来扮演这个角色,更能凸现出原本的杰克陷入疯狂、更加令人不安的一面。在接受BBC采访时,金当面也批评了杜瓦尔的表演,称这个角色“基本上只是为了尖叫和愚蠢,这不是我所写的那个女人。”[111] ,在小说中,温蒂在专业和情感层面上,是一位坚强而独立的女性;而从库布里克的角度,他认为这样的女人能够长期忍受杰克的个性,似乎并显得不一致。
此外,金曾经暗示他不喜欢这部电影对超自然现象的轻描淡写。并认为杰克是真正被酒店外部力量困扰的受害者,库布里克则是认为这种困扰和由此产生的恶毒则是来自杰克本人,2013年10月,记者劳拉·米勒 (Laura Miller) 写道,他认为两个作者之间的差异,则朝向完全相反的方向构思:[112][113]
“ | 金本质上是一位道德小说家。他的角色做出的决定——无论是面对一群吸血鬼还是打破10年的清醒——对他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但在库布里克的《闪灵》中,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他们无法控制的力量的掌控中。这是一部发生著家庭暴力的电影,而金的小说则是关于家庭暴力,这是某些男人在拒绝放弃妄想的防御做出的选择。正如金所见,库布里克将他的角色视为‘昆虫’,因为导演并不真正认为角色们有能力塑造自己的命运。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服从于一种自负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这也就是库布里克美学;家人是它的奴隶。作为金的《闪灵》,怪物就是杰克,但在库布里克的《闪灵》,怪物就是库布里克本人。 | ” |
金后来批评了这部电影和库布里克作为导演:
“ | 电影的某些部分令人不寒而栗,充满无情的幽闭恐怖,但其他部分则平淡无奇。并不是说宗教必须涉及恐怖,而是像库布里克这样发自内心的怀疑论者,就是无法理解全景酒店纯粹、非人道的邪恶。因此,他转而在角色中寻找邪恶,并将这部电影变成了家庭悲剧,只有模糊的超自然色彩。这是基本的缺陷:因为他无法相信,所以他无法让这部电影说服别人相信。库布里克《闪灵》的基本问题在于,这是一部构思太多,却显出整体叙事单薄的电影。这就是为何尽管它具有所有大师级的艺术效果,却也永远不会扼杀你的喉咙,仅像一部恐怖片一样呈现。.[114] | ” |
最初金也对库布里克决定不在科罗拉多州埃斯蒂斯公园的史丹利酒店拍摄的决定感到失望,因为该酒店也是这激发《闪灵》小说的灵感的参考地点。金后来于1997年拍摄《史蒂芬金之鬼店》时,则采用斯坦利酒店作为拍摄地点。
随著时间的推移,金对库布里克改编的敌意已经减弱。在布拉沃频道的采访片段中,金表示:他第一次观看库布里克的改编作品时,发现它“非常令人不安”。尽管如此,在《安眠医生》的后记中,金仍表示对库布里克的电影持续不满。他谈到它时说:当“当然,库布里克的电影似乎被许多人记得,出于我从未完全理解的原因‘这是他们看过的最恐怖的电影之一。’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但没有读过小说,你应该注意到《安眠医生》遵循的是后者,在我看来,这才是托伦斯家族的真实历史。”[115]
《安眠医生》的导演麦可·弗拉纳根试图在电影中调和小说和1980年电影《闪灵》之间的差异。由于《安眠医生》是小说版的直接改编,它本身是小说版《闪灵》的续集,更是库布里克电影的延续;在解释后者时,弗拉纳根表示:“《闪灵》是如此无处不在,并以一种很少有电影所拥有的方式,融入了热爱电影的人们的集体想像中。没有其他语言可以讲述这个故事。如果你说“全景酒店”,我看到了一些东西。因为库布里克的作品就这样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你不能假装自己并未有这样的想像。”[116]。金最初拒绝了弗拉纳根,想在故事中“带回全景饭店”的提案,但在弗拉纳根在电影结束时在饭店内拍摄的一个场景后,让金改变了主意,并在阅读剧本后对整体的结果非常满意,他称:“我曾经不喜欢库布里克的《闪灵》所有一切,但现在都在这里为我赎回了。”[117]
奖项及提名
[编辑]
奖项 | 主题 | 被提名人 | 结果 |
---|---|---|---|
金酸莓奖[120] | 最差女主角 | 雪莉·杜瓦 (已撤销) | 提名 |
最差导演 | 斯坦利·库布里克 | ||
土星奖 | 最佳导演 | ||
最佳男配角 | 史卡特曼·克洛瑟斯 | 获奖 | |
最佳恐怖片 | 提名 | ||
最佳音乐 | 巴托克·贝拉 |
分析
[编辑]社会解释
[编辑]《闪灵》电影最著名的场景,是杰克将脸穿过破门说:“强尼在这里!(Here's Johnny!)”,这与D·W·格里菲斯的《残花泪》 (1919年)和瑞典恐怖片《幻影马车》(1921年)中的场景相呼应。
影评人乔纳森·罗姆尼 (Jonathan Romney) 则写道:《闪灵》这部电影有多种解读方式,包括解决男子气概、性别歧视、美国企业、种族主义等议题。《闪灵》诱人的点除了作为《伊底帕斯王》悲剧式斗争,同时剧中事件影响不仅影响著几代人之间,甚至在杰克的书面文字文化和丹尼的图像文化之间都能延伸。”,罗姆尼写道,杰克将书面文字用于更平凡的目的——与全景饭店签署“合约保证”,……我们认为这意味著如同浮士德的意义一样,向魔鬼作出交易,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到最后……他完全失去了语言能力,用一种含糊不清的咆哮在迷宫追逐丹尼。他签订的是一项传统的商业交易,将交易的义务、风光与权力建立于忽略与家人的感情之上。[121]
美洲原住民
[编辑]在观看库布里克电影,更微妙地反映其他社会议题的解释中,ABC记者比尔·布莱克莫尔在一篇题为“库布里克的《闪灵》秘密:电影隐藏的恐怖是印第安人的谋杀案”的文章中讨论了早期观点,该报导首次发表于1987年7月12日的《华盛顿邮报》。 [122][123]他认为该部电影中间接提到了美洲殖民期间欧洲人与印地安人之间的屠杀事件,例如厨房发酵粉上的美洲印第安人标志、遍布酒店美洲印第安艺术品,却未能看到任何的美洲原住民。在剧中,斯图亚特·乌尔曼曾告诉温蒂,在建造全景酒店时必须抵御一些印地安人的袭击,因为它是在印地安人的墓地上建造的。
布莱克莫尔的论点是:《闪灵》是对美洲原住民种族灭绝的隐喻。他指出,当杰克杀死哈洛兰时,哈洛兰的尸体躺在印有印第安图案的地毯上。对布莱克莫尔来说,电梯井里的鲜血则是印第安人在建造酒店墓地里流淌的鲜血。电影最后一张照片的日期“7月4日”具有讽刺意味。布莱克莫尔则写道:
和他的其他电影一样,库布里克以一个强大的视觉谜题结束了《闪灵》,迫使观众离开剧院问著:“那是什么?”。《闪灵》的最后,一个超长镜头沿著全景酒店的走廊移动,最终到达墙上21张照片的中心,每张照片都捕捉到了全景酒店过去的美好时光。然而派对的领头人正是我们在1980年看到的杰克。标题写著:“俯瞰酒店 - 1921年7月4日舞会”,这个谜题的答案是解开整部电影的万能钥匙,大多数美国人则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7月4日对美国原住民来说不是舞会,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独立日。《闪灵》电影是早年屠杀印第安人的美国人的重新体现;库布里克则是借由《闪灵》研究和反思这个跨越几十年和几世纪的议题。
电影作家约翰·卡波认为《闪灵》这部电影是美帝国主义的寓言。许多线索都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杰克过去在7月4日聚会上的闭幕照片,或者杰克早先提到了鲁德亚德·吉卜林的诗《白人的负担》,这首诗将美菲战争定为主题,并含蓄地倡导人民,若进行扩张将会带来的代价。[124]
大屠杀的担忧
[编辑]电影历史学家杰佛瑞·科克斯 (Geoffrey Cocks)扩展了布莱克莫尔的观点,即这部电影有一个关于美洲原住民的潜台词,他认为《闪灵》这部电影间接反映了史丹利·库柏力克对纳粹大屠杀的担忧(科克斯的书和迈克尔·赫尔的《库柏力克回忆录》中,提及库柏力克曾制作一部直接与大屠杀有关的电影,但因无法下定决心而作罢。)。科克斯在他的《门口的狼:史丹利·库柏力克,历史与大屠杀》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理论,即库布里克的所有作品都受到大屠杀的影响:
他称《闪灵》中有一个大屠杀的潜台词,科克斯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库布里克在《闪灵》的剧本走向情感上极端,并省略了小说的大部分超自然主义,更让温蒂的角色容易歇斯底里。考克斯将库布里克对于闹鬼酒店的愿景,与经常发生险恶事件的酒店的长期文学传统相一致[125],从史蒂芬·克莱恩的短篇小说《蓝色酒店》到托马斯·曼的小说《魔山》中,讲述瑞士阿尔卑斯山高处被雪覆盖的疗养院,主人公在其中目睹一系列事件的经过,并认为这些事件实际上呈现著西方文化衰落的缩影。为了保持这一传统,库布里克的电影通常关注家庭生活,以及杰克试图将这座宏伟的建筑形容为“温馨”的家。
科克斯称,库布里克通过对数位和颜色的处理以及他对音乐、数字的选择,并将他的许多历史问题精心编入了电影中,其中许多是受二战恐怖影响的战后作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库布里克使用克里斯多福·潘德列茨基的《雅各的觉醒》来伴随杰克企图杀死家人的梦想和丹尼对酒店过去大屠杀的想像,这首音乐最初也与大屠杀的恐怖主题有关。而库布里克的悲观结局,也与史蒂芬金的乐观结局形成鲜明对比,这与库布里克编织到故事中的主题行程一致。
库布里克电影的其他作品,经常也被被科克斯讨论,有些对于电影的理论持怀疑态度。朱利安赖斯在他的著作《库布里克的希望》的开篇中写道,他认为科克斯的观点过于投机,并且包含太多紧张的“跳跃性思维”信仰。赖斯认为,除了对善恶本质的广阔视野(包括对大屠杀的关注)之外,库布里克的思想也无法复制或证实,但库布里克的艺术则努力不受这一痴迷的支配。[126]《闪灵》的联合编剧黛安·约翰逊也评论了科克斯的观察,称库布里克对大屠杀的关注,很可能是促使他决定将酒店安置在美洲原住民墓地的原因,尽管库布里克从未直接向她提及实际的设定。[127]
文学典故
[编辑]科克斯也指出,《闪灵》包含许多对于童话故事的暗示,包括《糖果屋》以及《三只小猪》,杰克被认为是大灰狼的定位,布鲁诺·贝特尔海姆将其解释为代表“所有不合群的无意识吞噬力量”能够被孩子自我给克服。
电影出现的谚语“一直工作不玩乐,让杰克变成一个笨男孩”则出现在詹姆斯豪威尔的《英语、意大利语、法语和西班牙语谚语》(1659)中。[128]
电影中的歧义
[编辑]罗杰·艾伯特指出,这部电影并没有真正的“可靠观察者”,迪克·哈洛兰可能是个例外。艾伯特认为各种事件都对杰克、温蒂和丹尼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这导致艾伯特得出以下结论:[129]
库布里克正在讲述一个有鬼的故事(两个女孩,前看守人和酒保),但这不是一个“鬼故事”,除了杰克或丹尼所经历的幻觉外,其他的鬼可能根本不存在,。
艾伯特总结道:“这部电影不是关于鬼魂,而是关于疯狂的能量”。影评人詹姆斯·伯纳汀内里对这部电影的相比艾伯特提出了直接的看法,他指出“金会让我们相信酒店闹鬼。然而库布里克在他提供的解释中没有那么明确。”,他将这部电影称为“鬼故事的失败,但作为对‘不可靠的叙事者’的研究”来看待将非常出色。[130]
鬼魂
[编辑]对于《闪灵》某些场景存在是否存在鬼魂的问题。其中包含杰克在看到鬼魂的场景中总是面对一面镜子,或者在他与格雷迪的储藏室谈话中总是面对一扇反光的、高度抛光的门。伯纳汀内里认为:“有人指出,杰克看到鬼魂的每一个场景都有一面镜子,这让我们怀疑这些鬼魂是否只是杰克受折磨的心灵反映。” [131]在《好莱坞的斯蒂芬·金》中,马吉斯特雷写道:
库布里克依靠镜子作为视觉辅助来强调这部电影的主题意义,直观地描绘了杰克·托伦斯心理上发生的转变和对立。通过这些设备,库布里克戏剧化了酒店对托伦斯身份有条不紊的攻击,通过创造机会扭曲托伦斯对自己(及他的家人)的看法,激发无数自我怀疑和焦虑的能力。此外,杰克每次对酒店“说话”时都会照著镜子,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著库布里克将他直接牵连到酒店的“意识”中,因为杰克实际上是在自言自语。
鬼魂是杰克看似不可能从上锁的储藏室逃脱的隐含解释。在学者米歇尔·西蒙对库布里克的采访中,导演对书中的场景发表了评论,这可能暗示他同样认为电影中的场景是二分法的关键揭示:
它似乎在心理和超自然之间取得了非凡的平衡,以至于让你认为超自然最终会被心理解释:“杰克一定是在想像这些事情,因为他疯了。”这让你可以暂停对超自然现象的怀疑,直到你完全沉浸在这个故事中,以至于你几乎可以在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接受它......直到格雷迪,前任看守人的鬼魂,他滑开储藏室门的螺栓让杰克逃脱,这除了超自然现象之外别无其他解释。[132]
两个格雷迪
[编辑]在电影的开头,斯图尔特·厄尔曼告诉杰克以前的看守员查尔斯·格雷迪的故事,他在1970年死于幽居病,在谋杀了他的家人后自杀了。后来,杰克遇到了一个长相一模一样,也同叫格雷迪的幽灵管家。杰克说他知道谋杀案,并声称从照片中认出了格雷迪,但这位“格雷迪”则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德尔伯特·格雷迪。
The Kubrick FAQ的戈登·达尔奎斯特辩称,格雷迪的“故意改名”,反映出杰克既是温蒂的丈夫/丹尼的父亲,还是1921年7月4日照片中的神秘人。也就是说,这两个被分成不同的杰克,其所包含的是:一个是在危险状况下仍有能力做选择的人,和一个“总是”被全景酒店控制著、无法逃脱的人。而用电影最后出现的那张照片去作为电影事件预先发生的证据的论述其实是错误的:实际上,杰克还是有许多时刻是可以采取与原先行动不同的方式,而他确实做到了,尽管他的选择(即便是糟糕的)是由于软弱和恐惧不断推进所引起的。同样的,查尔斯其实是有机会不继承德尔伯特的遗产,进而让杰克有机会摆脱他作为强权利益“看守员”的角色。但他仍选择不这样做。使得故事依旧走向悲剧的发生。[133]
达尔奎斯特的对此论点是,1920年代的管家“德尔伯特·格雷迪”和1970年代的看守人“查尔斯·格雷迪”并不是两个人,而是一个相似实体的两个“表现”;一部分是永久在酒店(德尔伯特),另一部分是可以选择是否加入酒店,以获得过去的遗产(查尔斯),就像1921年照片中的人不完全是杰克托伦斯,但也不是另一个人。照片中的杰克一直“在酒店”,而看守员杰克则能够选择是否要成为酒店的一员。
影片的助理剪辑戈登·斯坦福 (Gordon Stainforth)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评论,试图在一方面的连续错误解释和另一方面的隐藏意义解释之间引导著路线;“我认为我们永远不会完全解开这个问题。他的全名是查尔斯·德尔伯特·格雷迪吗?也许查尔斯是一种昵称?也许是厄尔曼把名字弄错了?但我也认为库布里克不希望整个故事整齐地组合在一起,所以我会说“我们所学的总和,不能整齐地相加”是绝对正确的。
库布里克在电影中的其他对比/镜像效果:
- 在美版中,杰克与厄尔曼的见面与杰克看似强迫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与温蒂与一位女医生的会面时,女医生的严肃和专业态度也与温蒂的紧张形成鲜明对比。[134]
- 杰克和厄尔曼的会议加入了一位名叫比尔·沃森的酒店员工,他的容貌、穿著及身影看起来与杰克相似,当他们坐在厄尔曼办公桌左前和右前的椅子上时,实则创造了一种伪镜像效果。[134]
- 格雷迪的女儿们看起来非常相似,看起来像是双胞胎,然而实际上他们的年龄是不同的(厄尔曼说他认为他们大约是八岁和十岁)。[134]
- 厄尔曼曾两次与两名年轻的女员工道别,而在第二次告别时,她们彼此的长相非常相似。[134]
- 这部电影包含两个树篱迷宫,一个是外面的树篱迷宫,另一个是根据温蒂的描述得知的。树篱迷宫主以两种形式出现,高度13英尺的花园迷宫及酒店内部的模型。然而根据在迷宫中央游走的温蒂和丹尼、以及两人在迷宫上空的俯视图,可以得知花园的迷宫格局实际上内部的模型地图不同,全景饭店主要也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旧的空间、一个是改建的空间;这也代表著过去及现在。[134]
- 两个版本的沐浴女人都居住在237号房间。[134]
- 在哈洛伦在迈阿密的卧室里,就在他经历“闪灵”之前,在对面的墙上可以看到两幅描绘相似的裸体黑人女性画作。
- 似乎有两个杰克的存在,一个已经在当代发疯并冻死,另一个出现在1921年挂在全景饭店走廊墙上的照片中。
照片
[编辑]在影片的最后,摄影机缓慢地移向了俯瞰全景酒店的一面墙和一张1921年的照片,照片显示在派对中间出现的杰克。库布里克在接受米歇尔·西门特采访时说,这张照片表明杰克是酒店早期官员的转世。[135] 这并没有阻止其他理论的发展,例如杰克已被“吸收”到全景酒店。影评人乔纳森·罗姆尼在承认吸收理论的同时,写道:
正如幽灵般的管家格雷迪在他们在男厕所发生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中告诉捷克那样:“你是看守人,先生。 你一直是看守人。”也许在1921年的某个更早的时间中,杰克真的出现了,而他现在的自我就是影子,则是照片幻影的的副本。但如果他的照片一直都在,为什么没有人注意到呢?毕竟,它就在墙上的中央图片的中心,托伦斯一家明明度过了一个令人痛苦的漫长冬天,令人麻木的闲暇时间中,其实可以检查这个地方的每一个角落探索。这是不是就像《失窃的信》一样,眼前的东西并不是你最后看到的东西? 当你看到它时,这个效果是如此令人不安,因为你意识到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一直在你的眼皮底下,就这样自始至终被忽视了。
全景饭店的空间布局
[编辑]编剧托德·奥尔科特曾指出《闪灵》中全景饭店空间经常出现异常和不一致的细节,在部分场景中,有些房间的窗户会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另一个角落,部分的大门也不可能通向任何区域,房间似乎一直出现在一个区域,但过了一个场景后又出现在另一个地方,墙壁的固定装置和家具也各个场景经常出现又消失,道具也从一个房间移动到其他的房间,这是因为全景饭店的布局没有物理意义,建筑物空间布局是不可能实现的。[136]
艺术家尤利·基恩斯(Juli Kearns)首先确定并绘制了全景饭店布局中的空间差异地图,由于全景饭店的内部是在英格兰的工作室中建造的。这些空间差异也包括出现在不可能的地方出现的窗户,或是内部走廊包围的厄尔曼办公室,以及不可能通往的公寓门口等设施,[137]罗布·阿格也是这一理论的另一个支持者。 [138][139]
《闪灵》的执行制片人詹·哈兰被《卫报》的韩山·布鲁克斯询问关于布景的不连续性并证实这种不连续性是否为故意的,哈兰则表示:“布景是刻意建造的,目的是为了打造另类和偏离主轴,所以巨大的舞厅永远无法真正容纳在酒店里面。也故意让观众不知道他们要去哪里。人们常说《闪灵》没有意义,不太好看,但这是一部鬼片。它不应该有任何意义。”[140]
哈兰进一步向凯特·阿博特详细说明:“斯蒂芬·金允许他改变他的小说,所以库布里克同意了,并写了一个更加模棱两可的剧本。很明显这其中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在这家小旅馆里,一切都像迪士尼一样,外面全是媚俗的木头,但内部没有意义。那些巨大的走廊和舞厅无法容纳在里面。事实上,整个旅馆的布局没有任何意义。”[141]
与小说的差异
[编辑]《闪灵》在人物塑造和动机方面与小说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的区别是关于杰克·托伦斯的个性,同时也是原作者史蒂芬·金对这部电影不满的大部分根源。
鬼魂的动机
[编辑]在电影中,鬼魂的动机显然是要“找回”杰克(尽管格雷迪反而对丹尼的“閃靈”能力表示兴趣),正如电影结尾1920年代的照片所暗示的那样,杰克似乎是酒店前任看守人的转世,也让杰克多次经历既视感的现象。因此,这部电影比小说中关注在丹尼身上相比,反而更聚焦在杰克的身上。
房间号
[编辑]小说中的关键房间“217号房”,在电影中更改为“237号房”。俄勒冈州的山林小屋酒店曾要求库布里克不要在《闪灵》中描绘217号房间(书中有介绍) ,因为小屋里的未来客人可能会因此害怕呆在那里,因此才更换至该酒店中不存在的237号房间被替换了。在电影上映后,与酒店的预期相反,217号房的入客量逐渐高升,成为了山林小屋酒店最热门的房间。[142][143]
有分析将房间号的数字变化,与阿波罗登月计划阴谋论指出的论点──阿波罗11号的登月任务影片其实是库柏力克协助下所制造的伪影片具有关联,因为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大约有237,000 英里。[144][145],另一种理论认为库柏力克电影经常出现数字“42”,而“237”正好是42的乘积数。[146]
杰克·托伦斯
[编辑]《闪灵》小说最初将杰克描绘成单纯、善意、但却情绪化的作家,但经常被酗酒问题所困扰,当他和家人搬到了全景饭店后,饭店便转而开始控制杰克,通过搅乱他的工作而使他的精神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最终杰克逐渐被邪恶势力所淹没。在小说的结尾彻底控制了杰克的身体,并在与丹尼的最后对决中摧毁剩下的一切。[147] 在《闪灵》电影中,杰克在故事早期就被确定为有点险恶的男子,并以跟小说不同的形式死去。在电影中,杰克杀死了哈洛伦,但在小说中只伤害了他。在小说中,杰克曾听到他父亲那令人难以忘怀、严厉的声音,该桥段则在电影中遭到删去,此外也提供了更多关于杰克酗酒问题的细节,小说及电影两者的共同点,则是杰克与幽灵酒保的相遇加深驱使杰克恶化的关键。[148][149]
库布里克的合著者黛安·约翰逊认为,在金的小说中,杰克在酒店锅炉房发现了剪报剪贴簿,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催化了他被酒店的鬼魂附身的机会。随著变化。此刻的杰克不再是一个受阻的作家而充满了活力。在她对剧本的贡献中,约翰逊也对这一场景进行了改编,令她遗憾的是,库布里克后来将其桥段删掉了,因为她觉得这让杰克的改变失去了动力。库布里克在影片的后期以不停撰写谚语“一直工作不玩乐,让杰克变成一个笨男孩”的场景,展示杰克在写作时面对的瓶颈。[150]
史蒂芬·金在1997年迷你剧《闪灵》的DVD评论[151] 中表示,关于杰克·托伦斯的角色塑造是多数为自己的经历,因为在撰写《闪灵》小说时,他经常酗酒和对家人的无端发生冲突。马吉斯特雷则是在《好莱坞的史蒂芬·金》中写道:
库布里克的托伦斯版本更接近于HAL 9000(登场于2001太空漫游的虚构角色)及亚历克斯(登场于《发条橙子》 ),而不是金在小说中所诠释,具有矛盾、富有同情心的人类特征。[152]
根据托马斯·艾伦·纳尔逊的《库布里克:电影艺术家的迷宫中》表示:“当杰克穿过接待区前往模型迷宫上的“闪灵”时,他将一个黄色网球扔过一只毛绒玩具熊和丹尼的大轮子,网球则哈洛兰未来将被谋杀的地方(纳瓦霍人的圆圈设计)。就在丹尼走进237号房敞开的门之前,杰克的网球却神秘地滚进了丹尼的玩具车圈。
在影片的开场,摄影机从高处掠过水面,穿越群山,宛如一只飞翔的小鸟。在一条蜿蜒的山路上,杰克的小型黄色汽车穿过一个绿树成荫的道路,这也类似于丹尼的玩具车、或后来在237号房外看到的黄色网球。[153]
丹尼·托伦斯
[编辑]丹尼·托兰斯是个具有称为“閃靈”(the shining)能力的心灵感应者,而且对超自然的力量十分敏感,在小说中,丹尼被描绘成一个非常聪明、成熟的孩子,对他的超自然能力更加开放,也愿意与医生等陌生人讨论这些能力。然而在电影中,丹尼的性格则描绘得更加普通。[154]
即使丹尼和他的主要导师迪克·哈洛伦也有“閃靈”的能力,但两人在电影中对自身的能力则保持保密的态度。在小说中,迪洛伦在回到全景饭店后,以“閃靈”的能力与其他人交谈,而在电影中,他则谎报了返回全景饭店的原因。[155]
尽管丹尼在两个版本中都具有超自然的力量,但小说则清楚地表明丹尼想像中的朋友“托尼”确实是他自己心灵的投射,丹尼则使用“閃靈”的能力,大大增强了“托尼”的心灵。
温蒂·托伦斯
[编辑]跟小说自力更生和独立的个性相比,电影的温蒂·托伦斯相对较为温顺、顺从、被动、温柔及忧郁,在承受不住情绪时也表现出歇斯底里或崩溃的行为;即使在检查丹尼的医生不在的情况下,她也积极杰克辩护的方式表明了这一点。暗示她可能也被杰克家暴过。
在《好莱坞的斯蒂芬·金》中,马吉斯特雷曾提及史蒂芬金迷你剧中呈现的温蒂,与电影版温蒂的差异:
透过瑞贝卡·德·莫妮的诠释,温蒂恢复在原作小说所具有的钢铁般韧性,与雪莱·杜瓦描绘夸张的温蒂相比还显得吸睛,杜瓦尔饰演的温蒂就像是对于奥莉薇的重新诠释,一种当超出她的理解能力的力量时,可能会因自身的行为造成愚蠢的死亡,因此更不用说超越了。
联合编剧黛安·约翰逊表示,在她对剧本的贡献中,温蒂有更多的对话,然而库布里克删掉了她的许多台词,可能是因为他对杜瓦的表现不满意。约翰逊认为,实际上早期的剧本草稿则将温蒂描绘成一个更全面的角色。
斯图尔特·厄尔曼
[编辑]在小说中,厄尔曼具有著高度、专制的、势利的个性。电影中的厄尔曼更加人性化,关心杰克的幸福以及自信。小说中,厄尔曼表示他不赞成雇用杰克,但饭店高层当局则要求雇用杰克。厄尔曼在小说中的专横本性是导致杰克恶化的第一步,而在电影中,厄尔曼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背景介绍的解释者。
在《库布里克和适应的艺术》中,作者格雷格·詹金斯写道::《闪灵》书中的乌尔曼形象在电影中完全被重新塑造;他现在散发出魅力、优雅和温文尔雅的形象。[156]
在《库布里克:在电影艺术家的迷宫》中:乌厄尔曼告诉杰克,酒店的经营时间是从5月15日持续到10月30日,这意味著托伦斯一家需要从万圣节(10月31日)搬进来。在厄尔曼的桌子上,一面小美国国旗旁边放著一个金属杯,里面装著铅笔、钢笔、还有一把斧头的微型复制品。
“当厄尔曼本人面带微笑时,他将前看守人的故事作为脚注讲述,将:他‘看起来完全正常’但却用斧头砍断了他的家庭,对此杰克则透露著明显的兴趣(就好像在回忆自己的噩梦一样)和他不真诚的志趣相投(人格障碍的早期迹象)让观众相信这部电影对杰克疯狂的定义,明显还要更复杂得多。[157]
家庭关系
[编辑]在小说早期,史蒂芬·金向读者提供了大量关于托伦斯家庭压力的资讯[158],包括揭露杰克对丹尼的虐待、温蒂对丹尼能力的恐惧。 库柏力克则在此缓和了早期的家庭紧张局势,并比金更逐渐地揭示了家庭不和谐的一面。
在电影中,丹尼与温蒂的感情纽带比与杰克的情感还要更紧密,这助长了杰克长期下来性格偏执的想法,即两人正在“密谋”反对他。小说中的情况正好相反,温蒂偶尔会因为丹尼显然更喜欢杰克,并非她而感到嫉妒。
情节差异
[编辑]在小说中,杰克最后通过丹尼的干预成功恢复了理智和性格,而这在电影中没有发生。弗雷德里克·克拉克在《Cinefantastique》杂志上写道:“尼克逊并不是在饰演一个变得精神错乱的正常人,而是描绘了一个试图保持理智的疯子。” [159]在小说中,杰克的最后一幕是让温蒂和丹尼在旅馆因锅炉故障爆炸之前逃离旅馆,最终受到爆炸波及而死亡。电影则是以酒店仍保持完好的状态下结束。[160] 由于当时特效的限制,小说中修剪动物树篱的桥段被省略了,并更换为树篱迷宫做为代替。[161][162]
在电影中,酒店的能量可能来自建在美洲原住民墓地上。在小说中,酒店表现出邪恶的原因可能是由金之前的小说《撒冷地》及作家雪莉·杰克逊在1959年创作的哥特式恐怖小说《鬼入侵》主题影响解释的:一个有形的地方可能会吸收那里发生的邪恶,并将它们表现为一种模糊的有意识的恶意。[163] [164] 电影中,哈罗兰向丹尼讲述了发生在全景饭店的现象。在小说中,则是杰克通过剪贴簿对酒店的过去进行了大量调查,除了两处剧情外,电影中几乎省略了一个次要情节:包括剪贴簿在打字机旁边的短暂出现,以及杰克对格雷迪鬼魂的声明,他从一篇描述格雷迪可怕行为的旧报纸文章中认出了他的脸。事实上,库布里克确实拍摄了杰克发现剪贴簿的情景,但却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将其删除,联合编剧黛安·约翰逊对这一决定表示遗憾。[165]
一些最具标志性的场景,例如走廊里的女孩、电梯的鲜血,以及温蒂在杰克桌子上发现的打字页面都是电影独有的[166]。同样,许多最令人难忘的台词也仅在电影存在。
电影改编的评价
[编辑]尽管史蒂芬·金的粉丝们对库布里克改变《鬼店》减少小说的主题为由进行批评态度,但史蒂夫·比奥德罗斯基(Steve Biodrowski)[167]对电影的评论为库布里克的做法进行了辩护。他认为,与早期电影一样,库布里克剥离了原作电影的背景故事,将其简化为“基本叙事线”,使角色更像是原型角色。
他对这部电影的评论是少数与小说进行详细比较的评论之一。他写道:《鬼店》是一次精彩而雄心勃勃的尝试,首次拍摄一部没有原有的元素,试图开创性全新方向的恐怖电影。
流行文化中的影响
[编辑]自上映后,《闪灵》便影响著美国及英国流行文化,特别是在电影、电视、动画、游戏和音乐中[168][169][170][171]。其中在走廊尽头里的格雷迪姐妹、名言“Redrum”、从电梯门溢出的鲜血、和“强尼在这里”等元素已被视为文化象征,并经常被媒体引用。[172]
被认为受到库布里克影响的导演蒂姆·伯顿曾在2010年执导的《魔境梦游》中以格雷迪姐妹为原型,塑造了双胞胎(Tweedledum and Tweedledee)的角色,(就像电影的许多观众一样,伯顿认为这两个女孩是双胞胎)。[173]
《辛普森一家》1994年的第六季剧集 《恐怖树屋V》包括一个名为《闪灵》的戏仿。[174][175][176][177]
荷兰舞曲二人组杜普乐队在他们 1993 年的舞曲《Here's Johnny》中采样尼克逊的台词:“强尼在这里”[178]。1994年,这首歌将在澳洲音乐榜排名第一,1995 年,它在澳洲ARIA排行榜上保持第一名的位置长达五周。[179]
美国重金属乐队滑结乐团在他们2000年的首支音乐录影带中向《闪灵》致敬,该歌曲由托马斯·米戈农执导。该影片由乐队成员的概念图像组成,每个成员都描绘了扮演《闪灵》电影中标志性场景的角色,该影片因公开的图像和暴力描述曾被MTV禁止播放。[180][181]
香港流行曲歌手杨千嬅于2002年推出单曲《闪灵》,歌词中“黑暗中/我再见这经典杰作/看著那可笑的脸飞过大银幕”等句子描述女主角观看此经典电影时的感觉,[182],该曲于2002年成为商业电台叱吒乐坛流行榜、TVB劲歌金曲和新城电台劲爆本地榜三台冠军歌。
《闪灵》闹鬼的舞厅场景为英国音乐家利兰·柯比(Leyland Kirby)作为其艺名The Caretaker的灵感,他的首张专辑《鬼屋舞厅精选回忆》(1999 年)实际则受到《闪灵》的影响。[183]
美国摇滚乐队30秒上火星为他们 2006 年的单曲《The Kill》制作了一段音乐MV[184],也是对于《闪灵》的延伸敬意。该MV由主唱杰瑞德·莱托执导。
从 1996年起,这部电影与《惊魂记》作为恐怖之夜组合的一部分出现在电影《[龙卷风_(电影)|龙卷风》的片段中[185]。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电影也曾多次引用彩蛋,包含1995年《玩具总动员》中阿薛家的地毯,呼应“237”数字、2003年《海底总动员》中鲨鱼布鲁斯的台词:“布鲁斯在这里!”、以及2019年《玩具总动员4》的背景配乐等元素。[186]
美国金属核乐队Ice Nine Kills的2017年歌曲《Enjoy Your Slay》的灵感主要来自《闪灵》的小说和电影改编。这首歌还邀请了库布里克的孙子山姆·库布里克作为客座歌手。[187][188]
电视连续剧《鬼灵侦探》第六季所播映的剧集《Heeeeere the Lassie》,其中的情节和人物都是基于《闪灵》[189][190]。 在普利米尔酒店的广告中,“强尼在这里!”被曾被广告代言人皆英国喜剧演员连尼·亨利戏仿。然而被禁止在儿童电视网络上放映。[191]
文斯·吉利根是库布里克的粉丝,他在其编剧的他的许多作品经常提到或引用库布里克的电影。其中在《绝命毒师》和《绝命律师》曾出现不少对于《闪灵》的致敬及彩蛋。[192][193][194]
库布里克的密友斯蒂芬·斯皮尔伯格[195]在2018年的电影《一级玩家》中因无法获得使用《银翼杀手》的权利,因此则加入了《闪灵》作为电影中的剧情元素及文化致敬,并还原了全景饭店的场景。还包括格雷迪姐妹、电梯、237房间、浴缸里的女士、舞厅和1921年的照片。史匹柏认为这些元素皆是对库布里克的致敬。[196]
在2019年的斯蒂芬·金小说《研究所》中,曾提到了《闪灵》电影。[197]
2020年,《魔鬼神探》的第五季剧集《我们的魔力》向库布里克和《闪灵》致敬,让一个小男孩骑著三轮车沿著酒店的走廊走,墙纸与电影中的地毯图案相似。[198]
电子游戏《Minecraft》包含一个复活节彩蛋,如果使用名称标签将卫道士命名为“约翰尼(Johnny)”,它将开始杀死游戏中的任何除了窳民外的生物。
续集和衍生作品
[编辑]2014 年,华纳兄弟影业开始制作一部改编自小说《安眠医生》的电影,这是小说《闪灵》的续集[199] 。 2016 年,阿奇瓦·J·高斯曼宣布他将以编剧身份负责此电影的制作,由于制片商没有获得本片的预算,直到也是改编自史蒂芬·金小说的2017年恐怖电影《它》的票房成功为止。麦可·弗拉纳根被聘用重写高斯曼的剧本并执导本片
2018年1月26日,《鬼店》续集的改编电影已快速进入发展阶段,弗拉纳根确认执导电影,《安眠医生》作者史蒂芬·金担任执行制片人和创意顾问[200]。
2019年6月,麦可·弗拉纳根证实,《安眠医生》将是1980年电影的续集。[201]并于2019年10月31日在国际上首映,随后于2019年11月8日在美国和加拿大首映。
2020年4月,名为《全景饭店》的衍生产品进入HBO Max的开发阶段[202]。2021年8月,HBO Max选择不继续该项目。[203]
参考资料
[编辑]- ^ THE SHINING.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1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英语).
- ^ THE SHINING.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1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英语).
- ^ 3.0 3.1 The Shining (1980).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1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英语).
- ^ The Shining. Box Office Mojo. [201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英语).
- ^ The Shining. Turner Classic Movies. [201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1) (英语).
- ^ 【走佬去臺灣】阿澤爆莊澄當年為《閃靈》改名 寇比力克越洋勁讚. 香港01. 2018-06-13 [2023-06-04].
- ^ 【人物】資深電影人莊澄 曾是麻煩四眼仔. 信报财经新闻. 2020-02-11 [2023-06-04].
- ^ LoBrutto, Vincent. Stanley Kubrick, A Biography. Boston: Da Capo Press. 1999: 412. ISBN 978-0306809064.
- ^ Duncan, Paul. Stanley Kubrick: The Complete Films.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Taschen GmbH. 2003: 9. ISBN 978-3836527750.
- ^ Interview with Robert De Niro. B105 FM. 2007-09-20.
- ^ Interview with Stephen King. B105 FM. 2007-11-21.
- ^ A Horror Classic To Remember: The Shining. 2020-10-22 [2022-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 ^ 5 Fun Facts About The Shining. Viddy-Well.com. [2022-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 ^ GUIÓN - EL RESPLANDOR de Stanley Kubrick. 2013-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6).
- ^ Stephen King a Jessie Hosting, Stephen King at the Movies, Starlog Press, Nueva York 1986), citado en apocatastasis.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ow AHS' Jessica Lange Was Almost In The Shining (& Why She Wasn't Cast). ScreenRant. 2020-12-30 [2022-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 ^ La cruel tortura de Stanley Kubrick: así destruyó a Shelley Duval en el rodaje de 'El resplandor'. La Razón. 2020-03-07 [2022-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 ^ Stanley Kubrick, el tirano que llevó a la depresión a Shelley Duvall y sacó de quicio a Stephen King. ELMUNDO. 2020-08-25 [2022-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 ^ ¿Por qué Shelley Duvall quedó traumatizada durante el rodaje de 'El resplandor'?. La Vanguardia. 2021-05-02 [2022-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 ^ Shelley Duvall desvela los traumas que le dejó rodar 'El resplandor' para Kubrick. abc. 2021-02-15 [2022-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
- ^ Gittell, Noah. Let's try that again … the most difficult scenes to film in cinema history. The Guardian. March 31, 2017 [March 10,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 ^ LoBrutto, p. 420
- ^ Así es el niño de 'El resplandor' en la actualidad. La Vanguardia. 2017-10-29 [2022-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 ^ Kubrick's The Shining – Closing Da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December 19, 2013,. idyllopuspress.com
- ^ Stanley Kubrick on the burned down set of The Shining. FilmMaker IQ.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3).
- ^ Kubrick at Elstree: The fire that almost axed The Shining. BBC Arts.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 ^ Ridley Scott Reveals Stanley Kubrick Gave Him Footage From 'The Shining' for 'Blade Runner' Ending.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7-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4) (英语).
- ^ Tormo, Luis. El resplandor (The shining, 1980) de Stanley Kubrick. 2019-06-16 [202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 ^ Robey, T. Kubrick's Neglected Masterpiece. telegraph.co.uk.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7).
- ^ Jan Gilbert. Jan Harlan (producer) – The Shining, Eyes Wide Shut, etc. 2010-02-28 [2014-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1).
- ^ First page of "The Shining" screenplay as written by Stephen King. 2015-06-22 [2021-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4).
- ^ The Shining's Original Script DIDN'T Kill Dick Hallorann (Why It Changed). ScreenRant. 2020-09-09 [202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 ^ The Kubrick Site: Kubrick speaks in regard to 'The Shining'. visual-memory.co.uk. [2009-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3).
- ^ Stanley Kubrick a Vicente Molina Foix, El País (Artes), núm. 59; Madrid, 1980-12-20
- ^ Huston, Allegra. Love Child, a Memoir of Family Lost and Found. Simon & Schuster (2009) p. 214
- ^ ZFOnline. Joe Turkel, Co Star of "Blade Runner" and "The Shining", at Days Of The Dead Horror Con. 2014-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2) –通过YouTube.
- ^ McGilligan, Patrick. Jack's Life: A Biography of Jack Nichols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96: 126 [2019-09-26]. ISBN 0-393-3137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3).
- ^ Jack Nicholson in interview with Michel Ciment in Kubrick: The Definitive Edition p. 198
- ^ Roberts, Chris. Eraserhead, The Short Films Of David Lynch. uncut.co.uk. [2012-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2).
- ^ Serena Ferrara, Steadicam: Techniques and Aesthetics (Oxford: Focal Press, 2000), 26–31.
- ^ LoBrutto, p. 426
- ^ Brown, G. (1980) The Steadicam and The Shining. 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Reproduced at [1]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April 13, 2012,. without issue date or pages given
- ^ LoBrutto, p. 436
- ^ Barham, J.M. Incorporating Monsters: Music as Context, Character and Construction in Kubrick’s The Shining. Terror Tracks: Music and Sound in Horror Cinema. London, U.K.: Equinox Press. 2009: 137–170 [2017-07-20]. ISBN 978-184553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4).Template:Oa
- ^ Gengaro, Christine Lee. Listening to Stanley Kubrick: The Music in His Films. Rowman & Littlefield. 2013: 190. ISBN 9780810885646.
- ^ LoBrutto, Vincent. Listening to Stanley Kubrick: The Music in His Films. Da Capo Press. 1999: 448. ISBN 9780306809064.
- ^ Sbravatti, Valerio. The Music in The Shining (PDF). 20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24).
- ^ Wendy Carlos, Lost Scores 2. www.wendycarlos.com. [2016-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9).
- ^ Combs, Richard. The Shining. Monthly Film Bulletin. November 1980, 47 (562): 221 [2020-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英语).
- ^ Shine On...and Out. www.visual-memory.co.uk. [2017-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0).
- ^ Wurm, Gerald. Shining (Comparison: International Version - US Version) - Movie-Censorship.com. movie-censorship.com. 2010-11-30 [2011-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4).
- ^ Wigley, Samuel. Producing The Shining: Jan Harlan on Kubrick.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15-06-01 [2015-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6).
- ^ Gerke, Greg. On Newfound Footage from Stanley Kubrick's The Shining. BIG OTHER. 2011-08-14 [2017-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6).
- ^ Crist, Judith. This Week's Movies. TV Guide. 1983-04-30: A5–A6.
- ^ Opening teaser for the network television airing... – the-overlook-hotel. [2017-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8) (英语).
- ^ Stanley Kubrick. The Shining (DVD). Warner Brothers. 1980 (英语).
- ^ The Shining 4K Blu-ray. [2019-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6).
- ^ WarnerBros.com | The Shining | Movies | Gallery. warnerbros.com. [201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2).
- ^ 59.0 59.1 The Shining Vintage Movie Posters | Original Film Posters @ Film Art Gallery. filmartgallery.com. [201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1).
- ^ The Shining (1980) – Photo Gallery – Poster. IMDb. [201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2).
- ^ Matthews, Becky; Davis, Sean. Stanley Kubrick: The Exhibition, 26th Apr–15th Sep, 2019 | London Cheapo. londoncheapo.com. [201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1).
- ^ Imgur: The magic of the Internet [wnJU3Yu]. Imgur. 2017-04-16 [201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2).
The tide of terror that swept America IS HERE […] NOW SHOWING […] LEICESTER SQUARE
- ^ Florida Today from Cocoa, Florida on June 26, 1980 · Page 4D. newspapers.com. 1980-06-26 [201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1).
- ^ Asbury Park Press from Asbury Park, New Jersey on July 3, 1980 · Page 87. newspapers.com. 1980-07-03 [201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1).
- ^ The Cincinnati Enquirer from Cincinnati, Ohio on July 24, 1980 · Page 67. newspapers.com. 1980-07-24 [201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1).
- ^ Gosling, Emily. Saul Bass' rejected designs for The Shining, with notes from Kubrick. itsnicethat.com. 2015-06-03 [201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0).
- ^ Kardoudi, Omar. Making the poster of The Shining was as intense as the movie itself. Gizmodo. 2014-08-08 [201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0).
- ^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Box Office Mojo. [2020-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9).
- ^ Gray, Tim. The Shining Anniversary: Stanley Kubrick & His Mysterious Classic. Variety. 2016-05-23 [2017-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 ^ Maslin, Janet. Movie Review: THE SHINING. The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City). 1980-05-23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7).
- ^ The Shining. Variety. December 31, 1979.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16, 2012).
- ^ Bracke, Peter. Blu-ray Review: The Shining (1980). High-Def Digest. 2007-10-23 [2012-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5).
- ^ Sneak Previews: Titles and Airdate Guide. Epguides.com. 2013-09-09 [2013-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1).
- ^ DiMare, Philip. Movies in American History: An Encyclopedia: An Encyclopedia.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BC-CLIO. 2011: 440. ISBN 9781598842975.
- ^ Siskel, Gene. Scares are scarce in 'The Shining'. Chicago Tribune (Chicago, Illinois). 1980-06-13: 1 [2022-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9).
- ^ Thomas, Kevin. Kubrick's 'Shining': A Freudian Picnic. Los Angeles Times. 1980-05-23: 1.
- ^ Kael, Pauline. The Current Cinema. The New Yorker (New York City). June 9, 1980: 142 [November 5,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14, 2020).
- ^ Arnold, Gary. Kubrick's $12 Million Shiner. The Washington Post (Washington, D.C.: Washington Post Company). 1980-06-13: E1.
- ^ O'Neil, Tom. Quelle horreur! The Shining was not only snubbed, it was Razzed!. Los Angeles Times (Los Angeles, California). 2008-02-01 [2009-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2).
- ^ Lindrea, Victoria. Blowing raspberries at Tinseltown. BBC News. London, England: BBC. 2007-02-25 [2009-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30).
- ^ Larsen, Peter. The Morning Read – So bad, they're almost good – A love of movies lies behind the Razzies. The Orange County Register (Santa Ana, California: Freedom Communications). 2005-01-20: 1.
- ^ Germain, David. 25 Years of Razzing Hollywood's Stinkers. South Florida Sun-Sentinel (Deerfield Beach, Florida). Associated Press. 2005-02-26: 7D.
- ^ Marder, Jenny. Razzin' The Dregs of Hollywood Dreck – Film: Cerritos' John Wilson Marks His Golden Raspberry Awards' 25th Year With A Guide To Cinematic Slumming. Long Beach Press-Telegram (Long Beach, California: Digital First Media). 2005-02-26: A1.
- ^ Misiano, Vincent. Film & Television: The Shining. Ares Magazine (Simulations Publications, Inc.). September 1980, (4): 33–34.
- ^ The Shining (1980). Rotten Tomatoes. [2022-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6).
- ^ The Shining. Metacritic. [2020-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 ^ Cahill, Tim. The Rolling Stone Interview: Stanley Kubrick in 1987. Rolling Stone (New York City). August 27, 1987 [December 15,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6, 2016).
- ^ AFI's 100 Years...100 Thrills. www.afi.com. [2018-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5).
- ^ AFI's 100 Years...100 Heroes & Villains. www.afi.com. [2018-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AFI's 100 Years...100 Movie Quotes. www.afi.com. [2018-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5).
- ^ 100 Greatest Scary Moments: Channel 4 Film. archive.li. 2009-03-09 [2018-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9).
- ^ Texas Massacre tops horror poll. BBC News. 2005-10-09 [2009-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1).
- ^ Scorsese, Martin. 11 Scariest Horror Movies of All Time. The Daily Beast. 2009-10-28 [2017-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2).
- ^ Shining named perfect scary movie. 2004-08-09 [2019-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6) (英国英语).
- ^ Billson, Anne. The Shining: No 5 Best Horror Film of All Time. The Guardian. 2010-10-22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3).
- ^ The 100 greatest American films. BBC. [2021-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 ^ The 100 Greatest Movies. [2018-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6).
- ^ The 100 best horror movies. Time Out. 2021-06-03 [2021-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0).
- ^ Kubrick #3 – The Shining (1980). The Hollywood Projects. 2010-07-26 [2011-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30).
- ^ Brent Wiese. Public.iastate.edu. [2011-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31).
- ^ My Movie Mundo. Jan Harlan (producer) – The Shining, Eyes Wide Shut, etc. My Movie Mundo. 2010-02-28 [2011-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9).
- ^ Sharf, Zack. Razzie Awards Founder Regrets Shelley Duvall's 'Shining' Nomination: 'I'd Take That Back'. Variety. 2022-02-22 [2022-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4).
- ^ Bergeson, Samantha. Razzie Founders Say They Would 'Take Back' Shelley Duvall's Worst Actress Nomination for 'The Shining'. IndieWire. 2022-02-22 [2022-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3) (英语).
- ^ Ebiri, Bilge. The Discomforting Legacy of Wendy Torrance. Vulture. 2019-11-08 [2020-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美国英语).
- ^ Shelley Duvall's 10 Best Movies, According To IMDb. ScreenRant. 2021-08-08 [2022-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3) (美国英语).
- ^ Sight & Sound | Stanley Kubrick 1928–99 Resident Phantoms. BFI. 2012-02-10 [2014-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 ^ Kubrick FAQ – The Shining. Visual-memory.co.uk. [2012-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0).
- ^ "Writing Rapture: The WD Interview", Writer's Digest, May/June 2009
- ^ King, Stephen. Danse Macabre. Berkley Press. 1981: 415–417. ISBN 0425104338.
- ^ "Kubrick v. King"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February 10, 2011,.. TheIntellectualDevotional.com. October 29, 2008.
- ^ King 'nervous' about Shining sequel. BBC. 2013-09-19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0).
- ^ Stephen King (interviewee), Laurent Bouzerau (writer, director, producer). A Night at the Movies: The Horrors of Stephen King (Television production). Turner Classic Movies. 2011.
- ^ Miller, Laura. What Stanley Kubrick got wrong about "The Shining". Salo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2013-10-01 [2015-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1).
- ^ Quoted in. Thewordslinger.com. 2008-03-01 [2011-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31).
- ^ Collis, Clark. Stephen King says Doctor Sleep film 'redeems' Stanley Kubrick's The Shining. Entertainment Weekly. November 5, 2019 [December 18,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15, 2019).
- ^ Schager, Nick. Inside 'The Shining' Sequel 'Doctor Sleep': A Spooky-as-Hell Tribute to Stanley Kubrick and Stephen King. The Daily Beast. 2019-11-05 [2019-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7).
- ^ Collis, Clark. Stephen King says 'Doctor Sleep' 'redeems' Stanley Kubrick's 'The Shining'. Entertainment Weekly (New York City). November 5, 2019 [November 15,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15, 2019) (英语).
- ^ Hughes, David. The Complete Kubrick. Random House. 2013-05-31 [2020-10-15]. ISBN 9781448133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 ^ Stanley Kubrick Archive: The Shining: Awards.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University Archives and Special Collection). [2019-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 ^ Wilson, John. Razzies.com – Home of the Golden Raspberry Award Foundation – 1980 Archive. razzies.com. 2000-08-23 [2019-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
- ^ "Den svenska filmens Guldålder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November 5, 2008,." (in Swedish) Thorellifilm
- ^ Blakemore, Bill. Kubrik's Shining' Secret. The Washington Post. 1987-07-12 [2019-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8).
- ^ KUBRICK SHINING (PDF). williamblakemore.com. [2019-11-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1-20).
- ^ Capo, John. Tailslate.net. Tailslate.net. 2004-09-27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3).
- ^ Geoffrey Cocks; James Diedrick; Glenn Perusek (编). Depth of Field: Stanley Kubrick, Film, and the Uses of History 1st. Madison, W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6: 174. ISBN 978-0299216146.
- ^ Rice, Julian (2008). Kubrick's Hope: Discovering Optimism from 2001 to Eyes Wide Shut. Scarecrow Press, pp. 11–13
- ^ Cocks, Diedrich & Perusek 2006,第59, Writing The Shining, essay by Diane Johnson页.
- ^ James Howell Quotes. Famousquotesandauthors.com. [2011-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5).
- ^ Ebert, Roger. The Shining (1980). Chicago Sun-Times. 2006-06-18 [2020-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04).
- ^ James Berardinelli. The Shining (1980). REELVIEWS.com. 2009-02-18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9).
- ^ Reelviews Movie Reviews. Reelviews.net. [2011-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9).
- ^ Kubrick by Michel Ciment, 1983, Holt Rinehart Winston
- ^ Kubrick FAQ – The Shining Part 2. Visual-memory.co.uk. 1921-07-04 [2012-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0).
- ^ 134.0 134.1 134.2 134.3 134.4 134.5 Nelson, Thomas Allen. Kubrick: Inside a Film Artist's Maz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0 [2017-10-30]. ISBN 0253213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8).
- ^ The Kubrick Site: Kubrick speaks in regard to 'The Shining'. Visual-memory.co.uk. [2012-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3).
- ^ Todd Alcott. Todd Alcott:What Does the Protagonist Want?. Todd Alcott. 2010-11-29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30).
- ^ Watercutter, Angela. The 10 Most Outrageous Theories About What The Shining Really Means. Wired. [March 11,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2, 2017).
- ^ Clarke, Donald. Spatial Awareness in The Shining. Irish Times. 2011-08-01 [2014-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 ^ Conditt, Jessica. Duke Nukem finally figures out what's wrong in The Shining's Overlook Hotel. Joystiq.com. 2011-07-24 [2014-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 ^ Brookes, Xan. Shining a light inside Room 237. The Guardian. 2012-10-18 [2014-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 ^ Abbott, Kate. How we made Stanley Kubrick's The Shining. The Guardian. 2012-10-29 [2014-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 ^ History. Timberline Lodge. [2014-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8).
- ^ Deering, Thomas P. Jr. Deering Thesis: Timberline Lodge Second Floor Plan. www.tomdeering.com. [2017-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7).
- ^ Segal, David. It's Back. But What Does It Mean? Aide to Kubrick on 'Shining' Scoffs at 'Room 237' Theori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3-27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9).
- ^ How far away is the moon? :: NASA Space Place. [2017-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6).
- ^ Nelson, Thomas Allen. Kubrick: Inside a Film Artist's Maz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0-01-01: 325–326 [2017-04-26]. ISBN 0253213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7) (英语).
- ^ See Chapter 55, That Which Was Forgotten.
- ^ The Shining By the Book. [201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31).
- ^ Jones, Stephen. Creepshows: The Illustrated Stephen King Movie Guide. Watson-Guptill. 2002: 20.
- ^ Magistrale, Tony. Stephen King: America's Storyteller. ABC-CLIO. 2010: 120. ISBN 978-0313352287. See also novel, Chapter 26, Dreamland.
- ^ DVD of The Shining TV mini-series directed by Mick Garris Studio: Warner Home Video DVD Release Date: January 7, 2003
- ^ p. 100 of Hollywood's Stephen King By Tony Magistrale Published by Macmillan, 2003
- ^ Nelson, Thomas Allen, Kubrick: Inside a Film Artist's Maze p.203, 209, 214
- ^ Rasmussen, Randy. Stanley Kubrick: Seven Films Analyzed p.233. McFarland. 2001.See novel's Chapter 17, The Doctor's Office, and chapter 20, Talking with Mr. Ullman
- ^ Rasmussen, 233–4. See also novelChapter 16, Danny.
- ^ p. 74 of Stanley Kubrick and the Art of Adaptation: Three Novels, Three Films by Greg Jenkins, published by McFarland, 1997
- ^ Nelson, p. 200, 206, 210
- ^ Rasmussen, 233–4. See also novel Chapter 6, "Night Thoughts".
- ^ Clarke, Frederick. The Shining. Cinefastique. 1996, 28.
- ^ Bailey, Dale. American nightmares: the haunted house formula in American popular fiction. Popular Press. 1999: 62. ISBN 978-0-879727-89-5.
- ^ Stanley Kubrick's The Shining. Pages.prodigy.com.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2).
- ^ Stanley Kubrick's – The Shining – By Harlan Kennedy. Americancinemapapers.homestead.com.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08).
- ^ Cinema of the occult: new age, satanism, Wicca, and spiritualism in film, by Carrol Lee Fry, notes similarities to both the Jackson story and Poe's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p. 230).
- ^ The chapter is analyzed at length in Magistrale, Toney. Discovering Stephen King's The shining. Wildside Press. 1998: 39–following. ISBN 978-1-55742-133-3.
- ^ The Shining Adapted: An Interview with Diane Johnson. [2016-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7).
- ^ KevinBroome.com.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3).
- ^ The Shining (1980) Review. Hollywood Gothique.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2). Biodrowsky is a former editor of the print magazine Cinefantastique
- ^ 'Secret Window' achieves horror with suspense, silence. Western Herald. 2004-03-15 [200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0).
"The Shining" has cemented a spot in horror pop culture.
- ^ Simon Hill. The Shining Review. Celluloid Dreams. [200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18).
This film has embedded itself in popular culture ...
- ^ Mark Blackwell. Deep End: Christiane Kubrick.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05-11-24 [200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Images from his films have made an indelible impression on popular culture. Think of...Jack Nicholson sticking his head through the door saying 'Here's Johnny' in The Shining.
- ^ Shining tops screen horrors. BBC News. 2003-10-27 [200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13).
The scene in The Shining has become one of cinema's iconic images ...
- ^ Stephen Chow's "Kungfu Hustle" salutes to Kubrick's "The Shining" (in Chinese). 2004-12-12 [2009-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0).
- ^ Geoff Boucher. Tim Burton took a 'Shining' to Tweedledee and Tweedledum. Los Angeles Times. 2010-02-10 [2011-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0).
- ^ The Greenwood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by Gary Westfahl states, "While the scope of reference to fantastic fiction in The Simpsons is vast, there are two masters of the genre whose impact on The Simpson supersedes that of all others: Stanley Kubrick and Edgar Allan Poe." p. 1232
- ^ The Family Dynamic. Entertainment Weekly. January 29, 2003 [March 3,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22, 2007).
- ^ Miller, Liz Shannon; Travers, Ben. 12 Haunting TV Homages to 'The Shining'. IndieWire. 2015-10-27 [2017-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1) (英语).
- ^ Sokol, Tony. The Simpsons Season 30 Episode 19 Review: Girl's in the Band. Den of Geek. April 2019 [2019-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1) (英语).
- ^ Introducing Hotcaller, Who Just Dropped a Monster Remix of Here's Johnny. pilerats.com. 2019 [2022-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8).
- ^ ARIA Top 100 Singles for 1995. ARIA. [2022-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3).
- ^ Dirty Horror Spotlight: Slipknot Dirty Horror Posted January 30, 2013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July 8, 2019,.
- ^ 10 Great Pop Culture Homages To The Shining Flavorwire – Posted Sept 30, 2011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May 31, 2014,.
- ^ Ng, Lok Shing. 閃靈. YouTube. [2023-01-26].
- ^ O'Neal, Seal. A scene from The Shining inspired a haunting ode to dying memory. The A.V. Club. 2013-10-31 [2021-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3).
- ^ Leto, Jared. Thirty Seconds to Mars – The Kill (Bury Me). YouTube. [2021-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2).
- ^ 'The Shining' in 'Twister'. 2018-04-16 [2022-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7).
- ^ 9 The Shining References Buried in Pixar Films. 2018-05-03 [2022-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7).
- ^ Ice Nine Kills release 'Shining'-inspired song featuring Sam Kubrick—listen – News – Alternative Press. Alternative Press. 2017-05-26 [2017-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6) (英语).
- ^ Ice Nine Kills Celebrates The Shining Anniversary With Themed Track That Includes Stanley Kubrick's Grandson! – Dread Central. Dread Central. 2017-05-26 [2017-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30).
- ^ Heeeeere's Lassie! Psych's James Roday Dishes on The Shining Tribute; Plus, See Carlton Go Cray-Cray. E! Online. [2017-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3).
- ^ Psych: "Heeeeere's Lassie!". 2012-03-08 [2017-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3).
- ^ Premier Inn 'horror' ad banned from children's network. BBC News. 2010-03-24 [2015-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 ^ Ryan, Maureen. 'The X-Files' Turns 20: 'Breaking Bad' Creator On What He Learned From Mulder And Scully. Huffington Post. 2013-07-11 [2018-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1).
- ^ Nelson, Erik. "Breaking Bad": Unsinkable. Salon. 2012-09-03 [2018-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8).
- ^ Weisman, Jon. Vince Gilligan of 'Breaking Bad' Looks Back. Variety. 2013-06-06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7).
- ^ Madigan, Nick. Kubrick remembered. Variety. 1999-05-17 [2021-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31).
- ^ Rottenberg, Josh. How the team behind 'Ready Player One' wrangled a bonanza of pop culture references into a single film. Los Angeles Times. 2018-04-01 [2018-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2).
- ^ Stephen King summons his superpowers with 'The Institute'. Boston Globe. [2020-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1).
- ^ Rathore, Saharsh W. S. These Five Details In Netflix's Lucifer Are So Fine That The Devil May Miss It Too. Dkoding. 2020-09-21 [2021-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3).
- ^ Kroll, Justin. 'The Shining' Prequel to Be Directed by Mark Romanek (Exclusive). Variety. July 18, 2014 [October 26,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22, 2019).
In 2013, King published a 'Shining' sequel 'Dr. Sleep,' which Warners is also trying to get off the ground.
- ^ Fleming Jr., Mike. Mike Flanagan To Helm Stephen King's 'The Shining' Sequel 'Doctor Sleep'. Deadline. 2018-01-26 [2018-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3).
- ^ Polowy, Kevin. The return of 'redrum': See the first trailer for 'Doctor Sleep,' the long-awaited sequel to 'The Shining'. Yahoo! Finance. 2019-06-13 [2019-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5).
- ^ Goldberg, Lesley. J.J. Abrams Sets 3 HBO Max Shows: Justice League Dark, 'The Shining' Spinoff, 'Duster'.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20-04-16 [2020-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 ^ 'The Shining' Offshoot Series 'Overlook' From Bad Robot Dead At HBO Max – Deadline. 2022-08-11 [2022-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1).
另见
[编辑]- 《Room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