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阿灿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程灿
首次登场网中人
饰演廖伟雄
角色设定信息
昵称阿灿
性别
国籍 中国
 英属香港
配偶张美宝(江可爱[1]
亲属父:程照(黄新[2]
母:吴秀英(邓碧云[2]
兄:程纬(周润发[2]
妹:程芬(伦志文[2]

阿灿(英语:Ah Chian / Ah Chan / A Qian[3][4],早期又时被写为亚灿[注 1],是1979年香港电视剧《网中人》内的一个来自中国内地[注 2]新移民角色,全名程灿,由廖伟雄饰演。阿灿是剧中戏份不少的配角,其故事线讲述在中国内地成长的他,偷渡到香港与家人团聚,著墨于他对香港生活的不适应以及过度的憧憬,以展现该类新移民的负面特质为主。

因这角色深入民心,“阿灿”不仅成为廖伟雄的䁥称,及衍生出相关电影系列,更成为了198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本地人对该类新移民的贬称。关于香港人身份认同、本地人与新移民关系、香港影视作品中的内地人形象等学术研究中,这角色亦成为分析对象。[3]

背景与角色设定

[编辑]

1970年代,香港本土运动逐渐强烈。无线电视于1979年10月首播的电视剧《网中人》,在构建“香港人”此一身份认同方面,被视为该时期影视媒体上的代表作之一。作为该剧主线的香港家庭程家,次子程灿(廖伟雄饰)䁥称阿灿,他在中国内地长大,偷渡到香港与家人团聚,因背景与文化差异而屡起波澜,这亦是当时大量移民从中国内地涌入[11](不论合法或非法)的香港社会写照,该剧反映了香港本地人在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中,对经济、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该时期内地新移民,所产生的歧视,及视之为“外来者”的心态[12][13][14][10]。其中该剧主角——在香港长大、刚从大学毕业的程家长子程纬(周润发饰),与中国内地长大、土气的程灿有着强烈对比,这种比较亦屡见于学术研究中[12][13][5]。程灿的故事线亦是利用中港文化差异制造笑点的早期代表作之一。[15]

剧中程灿在香港生活后处处表现出愚昧、浅薄、落伍,对香港生活节奏与文化显得不适应、不协调,并常为家人带来麻烦、负担;又自命不凡,好高骛远,常希望当老板,曾声言不择手段都要发达,对于打工则抱有逃避态度;同时他也结识到女朋友,后来结婚生子;急功近利的他后期参与了黑帮行劫活动,更与剧中大反派阮其昌(李道洪饰)走在一起,用枪指著兄长程纬,最终因程纬的劝说而自首入狱。[5]:124-126[12]:29,33-43[13]:40-41,44-45,52-53[2][16][17][18]该剧成功将程灿塑造为内地新移民的缩影[5]:126[注 3],其形象及“阿灿”这个䁥称深入民心,其中最闻名的一幕是程灿为了自尊心及获得同侪的认同,在快餐店的竞食比赛中一口气吃下30多个汉堡包[2][16][17][18][13]:58,62

据当时任职于无线电视的刘天赐,“阿灿”的命名灵感来自该台一位名为黄荣灿的新移民编剧,但没有嘲笑他之意。[2]

在影视界的回响

[编辑]

饰演程灿的演员廖伟雄亦因此角色深入民心而走红。廖伟雄成长于香港,并非移民,他于1977年毕业于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1979年在《网中人》的演出成为他首个代表作,并让他步入首个事业高峰,“阿灿”亦成为他长久以来的䁥称[注 4][2][17][19][18]。廖伟雄曾表示当时透过观察一些年青的新移民朋友来揣摩角色[20]

虽然《网中人》播出后“阿灿”成为了一种贬称,剧中程灿一角亦以走上歧途告终,但后来有报刊描述廖伟雄的受欢迎程度时,以善良、正义、踏实、可爱等词形容“阿灿”角色[21][22][23][注 5],电视制作人刘天赐亦以“既可爱又可笑”形容程灿一角[2];学者卢伟力(时任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副教授)则形容程灿为“小人物,可笑,但不是坏人”[10];学者周华山则认为程灿“虽愚昧无知,但心底仍真挚善良”(相对于大反派——阴险虚伪的越南移民阮其昌)[5]:126

廖伟雄曾以阿灿形象接拍乐声牌电视机广告,在广告中阿灿带同电视机作为礼物回乡探亲。[24]

电影热潮与外地关注度

[编辑]

廖伟雄因阿灿一角而走红后,获得不少电影主演机会,其中1980-81年间有四套片名冠以“阿灿”之名[10],当时有报刊统称为“阿灿”式电影[25][26],这些电影由不同公司及班底制作,人物和剧情上并无关连,主角亦非《网中人》内的程灿。乘著“阿灿”的热度,票房多获佳绩[18],至1983年此卖点已被明确视为过气[26]。当时有电影业界人士曾举出“阿灿”作为以人物为电影卖点的事例[27]

上映年份 电影名称 剧情简介 备注
1980 阿灿正传[28] 喜剧。廖伟雄饰演的主角䁥称阿灿,全名不明[28],讲述他从中国内地偷渡到香港投靠二叔后的经历[注 6],剧情与《网中人》无关。 此片上映前屡有争议:
  • 曾遭无线电视禁止使用“阿灿正传”此名,片商表示希望向无线电视购入此名使用权。[29]
  • 此片宣传海报以“我阿灿攞到身份证”作为标语,电检处认为对非法移民具有煽动性,予以禁止。[30]

上映期间编剧文隽批评此片是粗滥制作,却利用“阿灿”之名轻易取得近200万票房佳绩[31],最后票房更逾300万[19][20]。此片摄影师锺志文(曾夺金马奖最佳摄影)亦形容此片是大量问题、草草了事的投机之作,为生计而逼于无奈参与[32]

1981 阿灿当差[33] 喜剧。廖伟雄饰演的主角䁥称阿灿[注 7],讲述他在香港生活,失业后投考警察。人物设定上虽是新移民[19][34],但此一背景的表现模糊,有影评形容阿灿已成为香港人[35] 本地票房获得470万佳绩[36],在该年华语片票房排名第12位[10]。台湾票房冷淡[37]。而续作于1982年上映时命名为《摩登杂差》[38][39],可见当时“阿灿”热潮已退。
阿灿有难[40][41] 并非喜剧。廖伟雄饰演新移民马天赐[40],讲述其妻李玉凤(米雪饰演)带著婴儿偷渡到香港欲一家团聚,但遭“打蛇人”集团绑架[注 8],马天赐为替妻儿赎身铤而走险[42][43][44],对其妻著墨亦甚多。 曾成为午夜场票房冠军[43]
阿灿出千[25][45] 喜剧。廖伟雄饰演的主角䁥称阿灿,持通行证到香港为亡父方大茂(廖伟雄分饰)送殡,故事围绕阿灿与好赌表哥的遭遇,及其父生前收藏的名贵钻石而展开。 此片女角有裸露镜头。

当时在新加坡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市场中,程灿一角同样备受注目,廖伟雄获得不少登台邀请,电影卖埠情况理想[46][47][48],甚至有些当地观众只知阿灿这个角色与䁥称,并不知廖伟雄这个演员本名[49][23]。在台湾市场,虽然曾有报道指开始受到注意[46],但后来《电影双周刊》的相关专题报道指出电影作品在台湾反应冷淡,阿灿之名“识者几稀”[37]

在社会的回响

[编辑]

《网中人》播出后[注 9],因阿灿形象深入民心,“阿灿”亦成为香港本地人对来自中国内地的新移民的流行贬称[50]:44[51]:24-25[52]:1[53]:1[17],除涵盖合法移民、非法偷渡者,亦被用于短暂到香港的探亲者等人士[5]:124,甚至有泛指所有中国内地人的情况[53]:1。此称呼的流行时期为1980年代至1990年代[53]:1[注 10][注 11]

学术研究

[编辑]

学者马杰伟(时任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与曾仲坚(时为北卡罗莱纳大学传播学系博士生)2010年的合著认为,在1950至60年代以过客心态为主的香港社会,电影作品中虽然亦经常出现来自中国内地乡村、不适应香港城市生活的“大乡里”角色,藉以制造笑点,但该些“大乡里”角色与“阿灿”的意义大相迳庭。他们指出“大乡里”时期的电影作品取态较为友善、包容,“大乡里”被塑造为需要同情与帮忙的乡亲,结局通常是本地人与“大乡里”明白大家都是中国人而冰释前嫌,喜剧收场。学者周华山(时任香港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早于1990年的著作中已有相似见解,他指出该时期的内地来客角色虽然贫困,但往往被塑造成温纯敦厚、符合传统美德的道德优越者。而“阿灿”则是既贫困、落伍,也缺乏美德,他是麻烦制造者、未能融入的异类。[12]:34[5]:122-123[注 12]

对《网中人》的分析,多从本土意识(周当时则称为“大香港意识”)与香港人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12][13][5]:125。程灿被划分为“外来者”[12]:39[13]:44(周则称为“他人”[5]:124),马、曾认为剧中程灿与程家其他成员关系的刻画,使得家庭类别(兄弟姊妹/父母)被文化身份(外来者/本地人)所掩盖[12]:35-39。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中,通过对“外来者”的贬低,衬托出本土香港人的优越感[12]:45-47[13]:55[5]:124,剧中这种本土香港人的象征则是程纬,他具有摩登、有学识、精明能干、踏实而有原则等正面特质,通过自己的才华与努力取得成就,皆是当时香港人自我认同之处。[12]:29[13]:45[5]:126

但程灿在剧中并不算坏人[10][12]:33,另一外来者角色[12]:43[13]:45——来自越南的落难富家子弟阮其昌担当了彻头彻尾的坏人(外来侵略者)角色,这暗示了同时期香港越南船民问题的影响。[5]:126-127[13]:43

马、曾亦指出剧中程灿不少被歧视的遭遇,反映了当时香港人对社会权力的支配地位,内地新移民则是被支配者,两者差距悬殊。[12]:41-43

词汇演变

[编辑]

“灿仔”等

[编辑]

“阿灿”成为流行语后,“灿”亦成为了构词语素[53]:1,演变出意思相同的“灿仔”[56][注 11]、称呼女性新移民的“灿妹”[50]:567[51]:18与“灿婆”[50]:567等词。例如第一位在中国内地出生的香港小姐冠军谢宁(1985年度),参选时就被传媒称为“灿妹”[57]

“港灿”等

[编辑]

约2000年代开始出现将语素“灿”加上“香港”而构成的“港灿”一词,是反过来对香港人作出嘲讽的贬称。据2000年代初一些中港学者的文章,该词最初源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经济地位逐渐逆转,部份香港人对于自己地位下降的自嘲[58][59][60][53]:1[61],如2002年话剧《香港烟花灿烂》就以“港灿”作为宣传噱头[59][62]。然而,内地纪实文学作家郝在今1997年的著作已有“新移民反唇相讥香港人为‘港灿’”一说[55]:封底。《香港粤语大词典》则解释为:“讽刺香港人到了外国或内地[注 13],成为当地人眼中的‘土包子’”[50]:229

后来亦衍生出嘲讽移居海外的香港人的贬称,如“加灿”[63][64][53]:1加拿大)、“美灿”[63][53]:1美国)等,针对其较低的社会地位,或一些仍未融入当地文化的人士。

注释

[编辑]
  1. ^ 见于1980年代的新闻报道及著作。[5][6][7]
  2. ^ 当时香港又常称之为“大陆”,如本条目引用的一些文献可作为例子[6][8][9][10]。本条目正文统一称呼为“中国内地”。
  3. ^ 或可称为内地新移民不同典型负面特质的集合体。
  4. ^ 作为对新移民的贬称,约二十年后不再流行,但“阿灿”依旧是廖伟雄的常见䁥称。
  5. ^ 部分用词实属是歪曲《网中人》剧情的吹嘘之辞,亦可能指一些衍生作品丰富了其形象。
  6. ^ 二叔一角由《网中人》中饰演程灿父亲程照的黄新饰演。
  7. ^ 片中开首阿灿提到自己可以一口气吃32个汉堡包,全港皆知。但片中有一幕他亮出警察证件,可以看到姓名有三个字,似乎姓张,并非程灿。
  8. ^ 可参考电影《打蛇》。
  9. ^ 《网中人》的结局于1980年1月播出,同年港英政府亦撤销“抵垒政策”,调整对非法移民的政策。
  10. ^ 另有1980年代初、末的新闻报道为例[8][54]
  11. ^ 11.0 11.1 1999年上映的电影《娱乐之王》以新移民角色为主角,尚有使用“灿仔”称呼 。
  12. ^ 内地纪实文学作家郝在今则认为香港本来存在两世代之间的冲突(第一代为早期移民,第二代为他们成长于香港的下一代),从1960年代末渐逐变为本地人与移民间的冲突。他举出的首个代表性角色是1970年代早中期由谭炳文饰演、以“大乡里”一词命名的角色(原出自电视节目《欢乐今宵》中的趣剧,后发展出自己的电影系列)。郝在今对于阿灿一角的描述则是出自“香港人人皆知”的电视剧《阿灿的故事》[55]:209-212,此剧名无法查出来历,疑实指《网中人》,或中国内地曾经流传某种剪辑版本。郝在今所描述的阿灿与《网中人》有相同之处,但诸如个性中的“勤劳”、成为罪犯的原因是本地人不愿给予谋生机会、最后死于枪战,均有违《网中人》剧情。来自美国的中国文学及影视文化学者Edward M. Gunn(汉名耿德华,康奈尔大学亚洲研究系教授)曾在著作中总结郝在今及马杰伟的观点。[4]
  13. ^ 随着中国内地的急速发展,除了经济,在文化影响力及科技运用方面亦日益提升,见识较少的香港人在中国内地可能显得落伍。

另见

[编辑]

类似称呼

[编辑]

相关话题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常扮可憐女望改戲路 江可愛綽號阿燦嫂 短期內不想交男友. 工商日报. 1984-03-06: 14 [2023-07-23].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刘天赐. 阿燦的價值. 明报月刊. 2014-10-02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中文(香港)). 
  3. ^ 3.0 3.1 A History of Representation of Mainlanders in Hong Kong TV Dramas. 香港教育大学. [2023-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3) (英语). 
  4. ^ 4.0 4.1 Gunn, Edward M. (Im)pure Culture in Hong Kong. Rendering the Regional: Local Languag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Media. 檀香山: 夏威夷大学. 2006: 29-31. ISBN 0-8248-2883-6 (英语).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周华山. 亞燦的社會意義. 電視已死. 香港: 青文文化. 1990: 122–135 (中文(香港)). 
  6. ^ 6.0 6.1 回鄉客擠大陸亞燦乘機搶掠港客行李. 工商晚报. 1982-02-01: 1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7. ^ 三匪膚色黝黑貌似亞燦 一賊假裝問路 拔槍制服護衛. 华侨日报. 1982-12-13: 第三张第一页 [2023-07-23] (中文(香港)). 
  8. ^ 8.0 8.1 又一男童被誤作阿燦遣大陸 其父急欲返鄕找尋 但旅費無着盼獲得協助. 工商晚报. 1980-09-07: 8 [2023-07-22] (中文(香港)). 
  9. ^ 9.0 9.1 灣仔連續發生開片命案 警方注視 「大圈仔」 大陸逃港青年組成黑幫極活躍. 华侨日报. 1976-06-14: 第二张第一页 [2023-07-21] (中文(香港)).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卢伟力. 「媒介拉奧孔」— 談香港電影電視「大陸人」形象差異. 传媒透视 (香港电台). 2006-11-14, (2006年11月号): 6-8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中文(香港)). 
  11. ^ 當局重申不再特赦 留港阿燦何去何從 港府應協助非法移民適應生活. 华侨日报. 1981-03-29: 第四张第四页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马杰伟; 曾仲坚. 第一部份〈香港身份認同的孕育與成長(六十至八十年代)〉. 影視香港:身份認同的時代變奏.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 2010: 1–49. ISBN 978-962-441-586-5 (中文(香港)). 
  13.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陈颂诚. 香港電視劇與身份認同: 以《網中人》及《來生不做香港人》為例 (PDF). 国立政治大学-政大典藏. 2021-06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22) (中文(台湾)). 
  14. ^ 李浩然. 縱橫捭闔:香港人身份構建. 东方日报. 2014-09-06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中文(香港)). 
  15. ^ 《老表,你好嘢!》笑聲化解中港矛盾. 晴报. 2013-01-23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16. ^ 16.0 16.1 16.2 李慧. 回歸融合:兩地分合眾生相 縱橫銀幕半世紀 - 香港文匯報. 香港文汇报. 2013-07-12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3) (中文(香港)). 
  17. ^ 17.0 17.1 17.2 17.3 圖說往昔:「阿燦」 廖偉雄. 头条日报. [2019-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中文(香港)). 
  18. ^ 18.0 18.1 18.2 18.3 黄晓妍. 威哥會館︳廖偉雄獲「程燦」帶挈一嚐男主角滋味 與曾志偉化「敵」為友合作拍戲搵錢. 晴报. 2022-05-07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19. ^ 19.0 19.1 19.2 依莲. 廖偉雄演活阿燦 已成為搶手紅星. 工商晚报. 1981-05-22: 3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20. ^ 20.0 20.1 西蒙. 地道土產 並非偷渡 廖偉雄不想再做「阿燦」. 工商日报. 1981-06-17: 9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21. ^ 廖偉雄珍惜阿燦形象. 工商晚报. 1981-09-06: 5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22. ^ 「阿燦」形象被觀眾受落 廖偉雄學當導演 準備轉幕後工作. 工商日报. 1981-10-07: 9 [2023-07-22] (中文(香港)). 
  23. ^ 23.0 23.1 廖偉雄為阿燦忙碌. 华侨日报. 1981-09-03: 第七张第二页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24. ^ 马杰伟. 香港熱賣:電視廣告與香港文化. 传媒透视 (香港电台). 1999-03-15, (1999年3月号) [2024-01-18]. 
  25. ^ 25.0 25.1 阿燦當差之後走去出千 廖偉雄再演喜劇 四位女星做配搭. 工商日报. 1981-10-01: 9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5) (中文(香港)). 
  26. ^ 26.0 26.1 「阿燦」式電影雖已過氣 廖偉雄片運仍亨通 永佳更與簽導演約. 工商日报. 1983-05-01: 9 [2023-07-20]. 
  27. ^ 李康华. 概談現代電影包裝及推銷法. 电影双周刊. 1981-01-22, (52): 30. 
  28. ^ 28.0 28.1 阿燦正傳 The Story of a Refugee. 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粤语电影资料库.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6) (中文(香港)). 
  29. ^ 爾冬陞正在日看賽車 廖偉雄為阿燦惹麻煩 陳觀泰江漢同演劇集. 华侨日报. 1980-04-10: 第七张第二页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30. ^ 一句「攞到身份証」 電檢處禁貼「阿燦」海報. 工商日报. 1980-04-19: 9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31. ^ 文隽. 淺見集:香港觀眾,電影界服晒你!. 电影双周刊. 1980-05-08, (34): 10 (中文(香港)). 
  32. ^ 卢玉莹. 影機前後:專訪金馬獎攝影師—鍾志文. 电影双周刊. 1981-01-22, (48): 16 (中文(香港)). 
  33. ^ 阿燦當差 The Sweet and Sour Cops. 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粤语电影资料库.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0) (中文(香港)). 
  34. ^ 资料室. 雙週新片評介:阿燦當差. 电影双周刊. 1981-05-28, (61): 20 (中文(香港)). 
  35. ^ 天白. 穩打穩紮勝出——『阿燦當差』. 电影双周刊. 1981-06-28, (63): 32 (中文(香港)). 
  36. ^ 「阿燦當差」票房佳 原班人馬再斬四両. 工商日报. 1981-07-12: 9 [2023-07-22] (中文(香港)). 
  37. ^ 37.0 37.1 梁良. 台北電影專輯(3):港台電影市場的觀察續篇 電影宣傳與觀眾胃口. 电影双周刊. 1983-01-27, (104): 40 (中文(香港)). 
  38. ^ 阿燦當差收得 再出摩登雜差. 工商日报. 1982-05-01: 9 [2023-07-20] (中文(香港)). 
  39. ^ 依莲. 廖偉雄淡定型 總比沒有型好 較喜歡銀幕上的阿燦. 工商晚报. 1982-05-09: 5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40. ^ 40.0 40.1 阿燦有難 Prohibited Area. 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粤语电影资料库.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中文(香港)). 
  41. ^ 廖偉雄與米雪 主演阿燦有難 影片才拍竣即獲映期. 工商日报. 1981-08-22: 9 [2023-07-20] (中文(香港)). 
  42. ^ 蓝天天. 米雪深入角色演出不俗 阿燦偷渡來港有真實感. 华侨日报. 1981-08-27: 第七张第二页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43. ^ 43.0 43.1 阿燦有難 今天獻映. 华侨日报. 1981-09-04: 第八张第二页 [2023-07-20] (中文(香港)). 
  44. ^ 资料室. 雙週新片評介:阿燦有難. 电影双周刊. 1981-09-03, (68): 7 (中文(香港)). 
  45. ^ 阿燦形象突破 陸邦信心十足. 工商晚报. 1981-10-04: 4 [2023-07-20] (中文(香港)). 
  46. ^ 46.0 46.1 阿燦形象深入各地 影片急排期推出. 工商晚报. 1981-08-24: 5 [2023-07-22] (中文(香港)). 
  47. ^ 依莲. 阿燦練足幾首歌 有空就過埠搵銀. 工商晚报. 1981-06-05: 6 [2023-07-22]. 
  48. ^ 賺錢太過搏命 廖偉雄有解釋. 工商晚报. 1981-05-28: 6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49. ^ 周末麗聲午夜場 「阿燦」招待會 米雪來去匆匆. 华侨日报. 1981-08-28: 第八张第二页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50.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张励妍; 倪列怀; 潘礼美 (编). 香港粵語大詞典 2019年第二版. 香港: 天地图书. 2018. ISBN 978-988-8547-06-7 (中文(香港)). 
  51. ^ 51.0 51.1 51.2 郑定欧 (编). 香港粵語詞典. 南京: 江苏教育. 1997. ISBN 7-5343-2942-6 (中文(繁体)). 
  52. ^ 52.0 52.1 52.2 52.3 吴开斌. 香港话词典 1997年第2版. 广州: 花城. 1989. ISBN 7-5360-2494-0 (中文(中国大陆)). 
  53. ^ 53.00 53.01 53.02 53.03 53.04 53.05 53.06 53.07 53.08 53.09 田小琳 (编). 香港社区词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ISBN 978-7-100-05885-8 (中文(中国大陆)). 
  54. ^ 身穿白恤衫似阿燦 三匪疑是省港旗兵 案中損失約值廿萬名錶. 华侨日报. 1989-04-18: 4 [2022-07-22] (中文(香港)). 
  55. ^ 55.0 55.1 55.2 55.3 郝在今. 英雄莫问出处: 香港的移民与出入境. 北京: 人民文学. 1997. ISBN 7-02-002525-0 (中文(中国大陆)). 
  56. ^ 燦仔香港仔上岸 遇巡警識破身份 兩人被拘廿餘漏網. 工商日报. 1984-06-29: 6 [2023-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5) (中文(香港)). 
  57. ^ 繞場一週:謝寧被貶叫「燦妹」 霑叔代出頭鬧人. 壹周刊. 2017-10-26, (1442): 第二册28-29. 
  58. ^ 汪惠迪. “阿灿”和“港灿”. 语文建设. 2002, (6): 26 [2023-07-20]. ISSN 1001-84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7) (中文(中国大陆)). 
  59. ^ 59.0 59.1 马杰伟. 從「阿燦」到「港燦」.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1) (中文(香港)). 
  60. ^ 赵恒平; 王勇. 大陆、港、台、澳新词语浅释. 语文知识. 2003, (7): 13. ISSN 1003-6210 (中文(中国大陆)). 
  61. ^ 余秉峰. 【富臨專訪】舌尖上的「阿燦」與「港燦」 阿一鮑魚見證香港變遷. 香港01. 2017-08-19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62. ^ 劇場組合與新域劇團首次合作 擦出最「港」最「燦」的「煙花」(只發中文稿). 香港政府新闻公报. 2002-09-03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0). 
  63. ^ 63.0 63.1 陶杰. 送一碗白飯算係咁. 苹果日报. 2021-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8) (中文(香港)). 
  64. ^ 冯应标. 移民加拿大須認清的事實. 灼见名家. 2021-06-26 [2023-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