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升官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升官图又名选格彩选格选官图陞卿图百官铎,是中国传统的选格游戏,并传到朝鲜半岛,相传由明代倪元璐所创,其原型为张居正内阁所创的“职官屏”。然而,根据清代曾任宫廷教师的汪师韩所著的《谈书录》,由于升官图采用明代官制,人们才误以为它是明代产物,实际上升官图自唐代已有。为了证明这点,他引了宋代方千里于《骰子选格》的序言:“开成三年春,…… 遇二三子号进士者,以穴骼双双为戏,更投局上,以数多少为进身职官之差数。”升官图是一种依靠转动四面陀螺赌赛的图版游戏,参与者在一幅标志着各种官衔的图板上游戏,从白丁起始,依照转动陀螺获得的判语升迁贬黜,以最先升任最高官制者为胜。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体表现形式不同,最流行的升官图是依照明代官制编写的,依清代官制编制的也有很多,民国之后,还出现了从小学生大总统的升官图游戏,此外,还有依据小说《红楼梦》编制的升官图,此外也有八仙过海主题的升官图。各种升官图游戏虽然形式不同,旦基本规则和玩法却是完全一样的。

游戏工具

[编辑]

升官图游戏的工具是一幅棋盘和一枚四面陀螺。棋盘一般为方形,传统以木板套色印刷。正中并列三格,分别写有太师太保太傅每一格下分四栏用小字进行标注,分别写明了德、才、功、赃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奖惩办法。环绕太师、太保和太傅的是三圈大小不一样的格子,每个格子均写有一项官衔,这些官衔依照所属的衙门规类排列,从京内的内阁、六部到外埠的督抚道县均有,在每个格子的下方都用小字附注德、才、功、赃的奖惩办法。在正方形棋盘一侧的最外围一圈,格子中所标注的不是官衔,而是出身,从白丁开始到状元为止共有15种出身。游戏者需从白丁开始首先获得出身才能进一步得到官衔。

陀螺是升官图游戏的另一个工具,陀螺共分四面,多为木质,也有高级陀螺用红木象牙雕刻,陀螺四面分别写有德才功赃的字样,高级的陀螺四个字分别用绿四色书写,普通的陀螺德才功用红色写,赃则必须用黑色书写。

除了使用陀螺,也有使用骰子的玩法,根据唐代古籍《骰子选格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记载,升官图游戏“以六骰双双为戏,更投局上,以数多少为进身职官之差”。

规则

[编辑]

骰子规则

[编辑]

一对一是赃,一对四是德,一对六是才,一对五、三、或是二都是功。某种点数三个时就算两对,以此类推。当掷完点数后,就以德才功赃的顺序来看座落点要在哪个官位。 另外骰子投出来的点数,有可能有被忽略不计的机率,简称"做麻将"。其起源于当我的点数有一对以上时,则一对就可以不计。例如投完骰子来计是两德一赃,那么那个赃便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德的点数是两对。

骰子点数特殊规则:

龙:一二三四五六,算三德 豹子:全部是一点或四点,算五德

其馀赔率规则

[编辑]

升官图的官位其实是被划分成好几种且有区隔之分。而由此而起一种叫【俸】的赔注方法。俸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在最上位(太字开头的官位,三公)掷到某点数对时,可要求大家付你钱,一般来说俸几,就是赔几注给你。 另外一种就是在同分类的官职中,由于其官职有上下之分,以至于两人同居一分类的官职时,高位者可以要求低位者付钱。亦即除了出身(白丁到驸马因为尚未做官,所以官场之事与其无关)之外,上述讲的俸钱的规则完全适用。 举个例:我掷完骰子后,官位为外县的训导。这时另一家掷骰子,跑到外县的典史时,他就得付两注钱给我(俸二),因为训导跟典史的官职在同一种,且训导大他两位,因而可收此钱。 值得注意,上述所说之法不是说投完骰子后以哪里为终来记,而是指过程有遇到就要。亦即当你德才功赃看完,发现到你过程中有经过某人的同种官职之中,就要收钱或付钱。若很不幸的来来回回,就看你经过几次就付他几次。

另个特殊规则是荣归,只会发生在太师时。

游戏规则

[编辑]

参与者各用一枚棋子,从白丁起始,轮流转动陀螺,根据陀螺停止转动之后显示的字,按照棋盘上的判词移动棋子,通常德的判词最好,可以获得越级升迁,才也能获得升迁,功则原地不动,转得赃便会被贬黜。

其他

[编辑]
水浒升官图

玩升官图曾经是非常流行的年俗,家长常鼓励孩子们进行这个游戏,希望这个游戏刺激小孩读书上进进入仕途。也有文人以升官图为主题作文做诗,讽刺朝政,明末曾有诗:“纷纷争欲做忠臣,有几人,当日忠臣不惜命,近日升官有捷径。”

过去还有《水浒传》版的升官图。

升官图是中国传统的图版游戏,有业者以升官图为蓝本开发类似的电脑游戏,令古老的游戏在信息时代重现。

参考资料

[编辑]
  • 书目:香港赌博史: 作者:鲁言 广角镜出版社 1978 年十月版 P216-284, 详解
  • 周劭《黄昏小品》,上海古籍出版社,121至125页《〈历代职官表〉与〈升官图〉》
  • 邓云乡 《燕京乡土记》,河北教育出版社
  • 卜永坚 《游戏官场:升官图与中国官制文化》 (中华书局:香港:2010年7月)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