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风陵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黄河风陵渡段(2017年6月)

风陵渡是古代黄河上最大的渡口,位于黄河在山西东转处,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界点(今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距离东北方的芮城县约30公里。其名字是因附近的风后陵而取的。相传黄帝六相之一的风后,与蚩尤作战被杀,埋葬于此,后建有风后陵。金人赵子贞《题风陵渡》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著名武侠小说神雕侠侣》第三十三回“风陵夜话”,就讲述女角色郭襄的出场,位置就是风陵渡。

名称由来

[编辑]

传说一

[编辑]

女娲的陵墓命名,由于女娲为风姓,故称风陵。在风陵渡附近赵村东南方,有一座女娲墓,冢高2米,周边30米。墓前原有明万历三十八年(西元1610年)重建风后祠及碑记,惜已毁。

传说二

[编辑]

名字是因附近的风后陵而取的。相传轩辕黄帝蚩尤大战于涿鹿,蚩尤作大雾,黄帝部落的将士顿时东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战。这时候,黄帝的臣子风后(也称风伯),献上他制作的指南车,给大军指明方向,摆脱困境,终于战胜蚩尤。可惜风伯在这场战争中被杀,埋葬在这里,后来建有风后陵。风后关,位于赵村东南,高二米余,周围30米。因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89年)在此置关,又称风陵津,是黄河南泄转而东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后来称风陵渡。

地理成因

[编辑]

黄河流过河口镇后,为南北走向的吕梁山所阻,折向南流,奔腾于陕西山西两省边界的峡谷之间。河水从壶口瀑布泻下后,出龙门继续向南流到潼关附近,因受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其中一条支脉华山所阻,因而折向东流。

历史

[编辑]

风陵渡自古以来就是河东河南关中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战国时代,魏国与秦国的历次大战,古战场都在这里附近,东汉时的曹操讨伐韩遂马超西魏宇文泰高欢等著名战争,均发生在风陵渡。

明清时在此设巡检司和船政司,管理防守和运输事宜。这处渡口,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来连接陕豫二省。

抗日战争时的中条山战役,风陵渡也是战略要地和战场。

1994年,一座长1500米的铁路大桥,将南同蒲铁路和陇海铁路连接在一起,并连接黄河南北两岸。

交通

[编辑]

风陵渡镇地处晋、秦、豫三省交界的黄河大拐弯处,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捷,三河交汇(黄河渭河洛河)、三省交界(山西陕西河南)、三路共通(铁路、公路、水路)、三桥飞架(铁路桥、公路桥、高架桥),是山西省的南大门,是通往中国华北、西北、西南和中原大地的咽喉。

行政建制

[编辑]

风陵渡镇共有59个行政村,69998人,110924亩耕地,12600亩河滩地,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1998年被国家确定为农村小城镇建设试点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