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高山族 (中国大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山族
Gaoshan
总人口
中国大陆:3,479人 (2020年)[1]
分布地区
主要居住在:河南省邓州市上营村[2]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3]
语言
现今使用汉语(包含普通话闽南语河南话等)
传统上为台湾原住民族诸语
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中国民间信仰[3]
相关族群
台湾原住民族

高山族(中国民族名称罗马字母拼写国家标准:Gaosha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定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高山族主要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移居中国大陆之台湾原住民族移民。[4]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两岸关系变化等原因,有大量中国大陆原汉族人口在1953年至2000年间改报为高山族,使得在中国大陆报称为高山族的人口相较1953年的329人上升了超过13倍。[5]

另外,由于海峡两岸特殊的政治情况,在一些情况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将分布于其未实际管辖的台湾地区台湾原住民族称为高山族。

族群分布

[编辑]

中国大陆境内高山族的分布主要散居在各地,多在福建、河南一带地区,而关于中国大陆高山族的来源,根据中国大陆现存的族谱记载,聚居在河南邓州的大部分为高原原住民邹族和平地原住民洪雅族后代,亦有部分阿美族泰雅族布农族卑南族,迁移到大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郑时期。而聚居在福建华安的大部分为排湾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噶玛兰族,迁移大陆的主要时期为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及后来的经商活动[3]

族群历史

[编辑]

台湾原住民移居大陆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代河南省邓州市上营村还存在一些高山族居民。据称郑成功死后,其部将黄廷于康熙年间降,部众中有名为依那思罗的台湾原住民出身者,移居此地开垦。2005年,该市有2674人自报为高山族[6] ,这些村民现在的生活与当地汉族融为一体,但某些风俗习惯仍异于河南当地的汉人,而是较接近附近的闽南村落,例如信奉妈祖、丧事的跳棺仪式、称爷爷为爹,奶奶为嬷。[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共内战时期,一些台湾原住民族中国国民党征召到中国大陆参战[8],1946年底随国民党军队到大陆的台湾原住民各族青年有1000多人,除有少数人回到台湾外,不少死在内战的战火中,部分幸存者随后又归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后,这些随国民党军队到大陆的士兵留在中国大陆,并被划为“高山族”,成为中国大陆高山族的主要来源[9],他们多数被安排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厂矿工作。

语言

[编辑]

福建华安的高山族多交叉使用闽南语普通话,根本不会讲各自的族语,甚至也不会听[3]

文化习俗

[编辑]

国共内战期间,因为两岸关系紧张,在中国大陆的高山族与台湾的联络被迫中断。因此之故,在中国大陆的第二、三代的高山族除了知道自己的家族来源、部分风俗(如称谓、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等)[10],对于台湾本土的语言仪式禁忌宗教信仰等均知之甚少。

如今,在中国大陆高山族身上的民族文化表征已所剩无几。他们多交叉使用在地方言话和普通话,生活方式已与当地汉人无异。

信仰

[编辑]

高山族有信仰蛇图腾的传统,蛇图腾被奉为民族圣物,每年丰年祭时节,族人都跪拜在图腾下,口念吉祥语,以示慎敬,并祈赐子孙好德行善,能读书,会做事。文革后,此后图腾信仰也逐渐淡化。现在,高山族家庭中既无图腾,也无严格的信仰禁忌,如今在中国大陆的高山族多信奉中国民间神祇,如土地公妈祖保生大帝等。他们也过清明节,但各个家族的扫墓时间不尽相同,分为清明和冬至两个时段。[11]

文艺

[编辑]
  • 拉手舞:拉手舞是高山族舞蹈中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广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一般于喜庆节日或者婚礼上,身着七彩的高山族服装跳舞。舞蹈分为两种圆圈形式,分别是左右相邻者连手的小拉手式和相隔的人交叉拉手的大拉手式。舞蹈动作都是跟随着领唱走的,歌词多为赞扬祖先和英雄的业绩,赞扬家乡的美。[12]2008年,高山族拉手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山族头目棋棋盘

人口分布

[编辑]

下表是在2000年人口普查中,中华人民共和国31个省级行政区报称为高山族的人口列表:

位次
地区
总人口
高山族
占高山族
人口比例(%)

占地区
少数民族
人口比例(%)

占地区
人口比例(%)

合计 1,245,110,826 4,488 100 0.125 0.01061
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合计 1,242,612,226 4,461 99.40 0.004 0.00036
G1 中南地区 350,658,477 1,829 40.75 0.006 0.00052
G2 华东地区 358,849,244 967 21.55 0.039 0.00027
G3 华北地区 145,896,933 560 12.48 0.006 0.00038
G4 西南地区 193,085,172 480 10.70 0.001 0.00025
G5 东北地区 104,864,179 465 10.36 0.004 0.00044
G6 西北地区 89,258,221 160 3.57 0.001 0.00018
1 河南 91,236,854 946 21.08 0.083 0.00104
2 福建 34,097,947 416 9.27 0.071 0.00122
3 广西 43,854,538 409 9.11 0.002 0.00093
4 辽宁 41,824,412 305 6.80 0.005 0.00073
5 河北 66,684,419 274 6.11 0.009 0.00041
6 贵州 35,247,695 228 5.08 0.002 0.00065
7 湖南 63,274,173 189 4.21 0.003 0.00030
8 内蒙 23,323,347 144 3.21 0.003 0.00062
9 广东 85,225,007 142 3.16 0.011 0.00017
10 江西 40,397,598 134 2.99 0.107 0.00033
11 江苏 73,043,577 120 2.67 0.046 0.00016
12 四川 82,348,296 101 2.25 0.002 0.00012
12 北京 13,569,194 101 2.25 0.017 0.00074
14 吉林 26,802,191 99 2.21 0.004 0.00037
15 云南 42,360,089 91 2.03 0.001 0.00021
16 山东 89,971,789 86 1.92 0.014 0.00010
17 安徽 58,999,948 80 1.78 0.020 0.00014
17 海南 7,559,035 80 1.78 0.006 0.00106
19 浙江 45,930,651 79 1.76 0.020 0.00017
20 湖北 59,508,870 63 1.40 0.002 0.00011
21 黑龙江 36,237,576 61 1.36 0.003 0.00017
22 重庆 30,512,763 60 1.34 0.003 0.00020
23 甘肃 25,124,282 55 1.23 0.003 0.00022
24 上海 16,407,734 52 1.16 0.050 0.00032
25 新疆 18,459,511 41 0.91 0.000 0.00022
26 天津 9,848,731 34 0.76 0.013 0.00035
27 陕西 35,365,072 27 0.60 0.015 0.00008
28 青海 4,822,963 22 0.49 0.001 0.00046
29 宁夏 5,486,393 15 0.33 0.001 0.00027
30 山西 32,471,242 7 0.16 0.007 0.00002
西藏 2,616,329
现役军人 2,498,600 27 0.60 0.024 0.00108

寻根以及两岸交流

[编辑]

迁到大陆的高山族群因战火、两岸相隔以及政治紧张等原因无法和台湾的原住民族相认和交流,而大陆政治局面(如文化大革命)亦阻挠高山族群的发展,因此文化、语言和民俗风情传承上都受到断层。但在改革开放后,两岸交流互动恢复,因此大陆的高山族群能够透过正式和非正式途径追溯自己的来源以及和在台湾的部落族人相认。以河南邓州的邹族后裔为例,2002年,该村居民从祖先遗物中发现《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谱》,确认自己是台湾原住民的身分血缘后,就在村最北边立下“台湾村”牌楼。[13]这引起了台商吴天玺注意,她在河南取得相关资料后,便到处寻找陈年次子、三子的后代,最终在邓州陈家族谱所记载的“猫地干社”找到当代族长陈宗仁与其弟陈名利。[14]在她的协助下,在2005年8月,台湾阿里山邹族特富野社头目汪念月、族长、勇士前往河南邓州“台湾村”确认族谱并和族人相认[15],2009年,河南邓州的邹族回到台湾阿里山并参与祭祀仪式,并正式认定该村为邹族第八个部落。[2]

著名人士

[编辑]

政治界、军事界

[编辑]

演艺界

[编辑]

参见

[编辑]

资料来源

[编辑]
  1.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成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 ^ 2.0 2.1 河南台湾村寻亲记:两岸高山族人失联多年喜相逢. 大公报. 2021-04-19 [202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1). 
  3. ^ 3.0 3.1 3.2 3.3 林钰琼; 董建辉. 认同、想象与表达: 华安高山族的文化重构 (PDF). 三峡论坛. 2019-10-08, (2017年第5期) [2023-12-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11). 
  4. ^ 高山族. [2017-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5. ^ [http://www.suec.edu.cn/s/211/t/879/e1/1c/info57628.htm[永久失效链接]
  6. ^ 鄧州"台灣村"高山族的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2017-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2). 
  7. ^ 陈建樾(2006),〈“台湾村”:一个移民村落的想像、构建与认同 ——河南邓州高山族村落田野调查报告〉
  8. ^ 高山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家民委. [202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1). 
  9. ^ 乘风破浪——台湾少数民族工作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联谊会. [202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10. ^ 张爱玲. 歷史與空間:拜訪中原「台灣村」. 文汇报. 2016-08-27 [202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2). 
  11. ^ 林钰琼,董建辉(2006),〈认同、想象与表达: 华安高山族的文化重构〉
  12. ^ 存档副本. [2024-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13. ^ 杨芬莹. 河南鄒族人 思念原鄉阿里山 分隔3百年. 中国时报. 2009-11-30 [202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1). 
  14. ^ 分隔3百年 河南鄒族人 思念原鄉阿里山. 台湾原住民族资讯资料网. [202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1). 
  15. ^ 郑光宏. 相隔300年 两岸邹族人阿里山重聚. 邓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星岛环球网. [202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1). 
  16. ^ 台湾村陈氏家族族长. 灵秀南阳. 2012-11-12 [202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1). 
  17. ^ 夏莉娜. 田富达:唯一的高山族台湾籍代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人大网. [202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1). 
  18. ^ 苏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名单. 新华社. 2023-03-15 [202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19. ^ 胡亚芳:用乡情联结两岸 用真情传递爱心. 台盟网. [202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0. ^ 台原住民女星千百惠曬內地身份證掀熱議後受訪:我原本就是中國人. 香港01 (联合新闻网). 2021-12-04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