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1910年中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历史 / 中国历史年表
世纪 19世纪中国 / 20世纪中国 / 21世纪中国
年代 1880年代中国 / 1890年代中国 / 1900年代中国 / 1910年代中国 / 1920年代中国 / 1930年代中国 / 1940年代中国
年份 1906年中国 / 1907年中国 / 1908年中国 / 1909年中国 / 1910年中国 / 1911年中国 / 1912年中国 / 1913年中国 / 1914年中国
纪年 庚戌狗年

大事记

[编辑]
  • 孙中山致函新加坡同盟会会员,告以数月间大军即可发起,为兹预函告我同志,俟一得义师发起之电,即宜速力运动筹划,无复迟疑,要求该埠同志举出妥员数人,专任运动筹款之事[1]:213
  • 孙中山致函暹罗同盟会会员,告以将赴美洲、南洋筹款之事专托胡汉民,深望鼎力相助[1]:213
  • 春,孙中山同旧金山致公堂大同日报》主笔刘成禺谈五权之原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为世界国家所有;监察考试两权,为中国历史所独有。他日五权风靡世界,当改进而奉行之,亦孟德斯鸠不可改易之三权宪法也。”[1]:213
  • 春,梁启超自日本上书即将赴日本及欧美考察陆军事宜之管理军谘处事务、贝勒载涛,历陈立宪应如何进行之策:“窃以为中国危急存亡之机,未有甚于今日者也。……而最危险者,乃在假新政之名,而日日朘人民之脂膏以自肥。”[1]:213
  • 学部奏准禁止东西洋游学生与外国人结婚[1]:214
  • 南京汇文、宏育(光绪三十三年由基督益智两书院合并)两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1]:214
  • 青海办事大臣创设青海蒙番学校,专收蒙番族子弟入学,为青海学校成立之始[1]:214
  • 黑龙江开办政法学堂[1]:214
  • 同盟会南方支部运动新军总主任倪映典由广州至香港向南方支部报告,广州新军起义条件业已成熟,要求订于正月十五(2月24日)元宵节前后发难,旋南方支部电孙中山筹款2万元作为起义经费,并电黄兴等来港主持[1]:173
  • 1月1日——清廷授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陆润庠大学士法部尚书戴鸿慈为协办大学士[1]:169
  • 1月2日——清廷命正黄旗汉军都统李殿林为吏部尚书,贝勒载润为正黄旗汉军都统[1]:169
  • 1月3日——孙中山致函吴稚晖,告以美洲人心大局渐有转机,昔日之流言,无甚大碍,请在《新世纪》“多发辟邪之言,以为助力也”;清廷授世续为文华殿大学士,那桐为文渊阁大学士,鹿传霖为东阁大学士,陆润庠为体仁阁大学士[1]:169
  • 1月4日——孙中山致函王子匡,告以抵美洲两月,“人心日有转机,若有人时时鼓吹,将来必能成一大助力也”[1]:169
  • 1月10日——孙中山自纽约致函芝加哥基督教牧师萧雨滋,告以一俟日间事妥,“当改道过贵埠与诸君子相会,详筹光复大计也”;学部奏准筹办京师分科大学,计设经、法政、文、格致、农、工、商、医八科,其经科大学准令外国人入学[1]:170
  • 1月16日——各省谘议局国会请愿代表团代表孙洪伊等至都察院呈递召开国会请愿书,要求清廷定一年以内即开国会,是为第一次国会请愿运动[1]:170
  • 1月18日——孙中山抵芝加哥,在欢迎会上发表长篇演说,旋即成立同盟会芝加哥分会,入会者梅光培等12人,公推萧雨滋、梅乔林为会长[1]:171
  • 1月19日——上海预备立宪公会选举朱福铣为会长,张謇、孟昭常为副会长[1]:171
  • 1月23日——黄兴应同盟会南方支部之邀,自东京启程赴香港,策划广州起义[1]:171
  • 1月25日——黄兴过神户赴香港策划军事,因资金短绌,临行致书日人萱野长知托为筹款[1]:172
  • 1月29日——黄兴抵达香港[1]:172
  • 1月30日——清廷就孙洪伊等呈请速开国会一事,传谕俟将来九年预备业已完全,国民教育普及,届时必毅然降旨,定期召集议院[1]:172
  • 1月31日——印度政府接到达赖喇嘛之乞援电,内称中国军队正向西藏进发,建议印政府向北京政府提出觉书,言明此种行动违反中英藏间一切条约精神及保持藏政府现状之协定,如果藏局长此混乱不安,印将不得不向亚东、江孜增加卫队[1]:172-173
  • 光复会重建,在东京设总部,以章太炎、陶成章为正、副会长[1]:178
  • 2月2日——前考察各国财政大臣唐绍仪奏陈各国财政要政七端:公债、划一币制、定虚金本位,造币、修改税则、保护民间财产、国有营业[1]:173
  • 2月4日——黄兴以革命军人才缺乏,自香港致书日人宫崎寅藏,请速招步炮工佐尉官多名来援;民政部六品警官黎宗岳等在京城发起组织“国会期成会”,嗣即致书各省谘议局,希联合各地方自治宪政会等设立“国会期成分会”,举代表入北京请愿[1]:173
  • 2月5日——谭人凤应黄兴电邀抵达香港,参加广州新军起义;督办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奏报,进藏川军已过察木多,由三十九族间道入藏,边军仍遥为声援,清廷命锺颖督饬所部妥慎前进,倘有番众抗阻,即设法开导解散[1]:173-174
  • 2月6日——孙洪伊等电各省绅商学团体,暂以京师代表团为“速开国会同志会”总部,即请各省赶设分会,举员到北京再上请愿书[1]:174
  • 2月7日——清廷命安徽巡抚朱家宝将光复会会员熊成基在长春就地正法,2月27日熊成基赴死;达赖代表抵达北京,2月21日晤英公使朱尔典求援[1]:174
  • 2月9日——广州新军二标士兵与警察交哄,当晚倪映典急至香港报告,黄兴与胡汉民等商议,决定广州新军起义提前于正月初六日(2月15日)举行;驻藏帮办大臣温宗尧在拉萨布达拉宫会晤达赖,商讨川军入藏事宜[1]:174-175
  • 2月10日——孙中山自芝加哥抵达旧金山,同旧金山同盟分会会长李是男、书记黄伯耀谈话:“扩大少年学社,公开为中国同盟会是体;扩大《美洲少年》,改组为日报是用。有体有用,我们党的宗旨和作用才发挥出来。……你们想办法把这两件事办好,这就是我来金山大埠的宗旨”;广州新军二标士兵数百人入城,殴打警察,捣毁警局数处,粤督袁树勋闻变下令弹压,当晚倪映典赶回广州决定起事;达赖喇嘛向清廷报告安抵拉萨[1]:175
  • 2月11日——达赖喇嘛约驻藏帮办大臣温宗尧于布达拉宫相见,商讨和平办法,达赖面允调回各处阻兵藏兵众等三事,温宗尧亦允不侵损达赖固有教权等四事[1]:175
  • 2月12日——中国同盟会广州新军起义,是日倪映典入新军兵营发动起义,被推为司令,率兵千馀人攻省城,事败,倪映典殉难,起义士兵牺牲百馀人;川军马兵480名、步兵200名先行抵拉萨,全藏震动,午夜达赖偕各大臣由200名卫队护卫自拉萨出逃[1]:175
  • 2月15日——清廷为广州新军起义事,命军谘处、陆军部、南北洋大臣,于所有新旧各军严密稽查,其逆行显著查有实据者,即严行惩办,并严禁聚众开会演说[1]:176
  • 2月16日——容闳致孙中山函,提出“红龙计划”及进行步骤:“㈠自银行贷借150万至200万美元作为活动基金;㈡成立临时政府,任用有力之人以管理占领之城市;㈢任用一有能力之人统率军队;㈣组训海军”;孙中山改组少年学社为同盟会旧金山分会,加盟者16人,公推刘成禺、黄魂苏、李是男为会长,孙中山主盟,改誓词为“废灭鞑虏清朝,创立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中国同盟会会员”改为“中华革命党党员”;孙中山致函纽约同盟会会员,告以同盟会广州新军举义,需款甚急,望各同志速向大众华侨筹捐,以救此急,同日并以同一内容函覆纽约同盟会会员赵公璧[1]:176
  • 2月20日——立宪派报纸《国风报》在上海创刊,系旬刊,编辑兼发行人何国桢,总撰稿人梁启超,至1911年7月停刊,共出52期;达赖行抵亚东,当即托英商务委员转告藏方,称本人决往印度就商英印政府,将向英政府请求“保护”[1]:176
  • 2月21日——清廷命驻藏大臣联豫等即迅跟踪寻觅达赖,派员迎护回藏[1]:176
  • 2月22日——孙中山致函赵公璧,表示拟久留美国,到各埠联络同志成大团体,以筹巨款[1]:177
  • 2月23日——英外交大臣就川军入藏一事,训令驻北京代办莫勒向外务部提出抗议,声言英国“须采取相当手段以保护其利益”[1]:177
  • 2月24日——孙中山抵旧金山即接荷马李来信,是日覆信表示,一俟旧金山事务安顿妥后,即尽早前来与荷马李及布思晤聚[1]:177
  • 2月25日——清廷以达赖喇嘛出逃事,命革去达赖喇嘛名号,视与齐民无异,并着驻藏大臣联豫迅即另立新达赖[1]:177
  • 2月26日——清廷以达赖已革去名号,温宗尧开缺赴川,所有藏中一切善后事宜,即责成驻藏办事大臣联豫悉心经理[1]:177
  • 2月27日——上海预备立宪公会召开全体会员大会,议决要求召开国会,于北京增设事务所,会报迁至北京出版发行;清廷命邮传部尚书徐世昌协办大学士;清廷派盛宣怀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外务部以书面答复英公使,声明派兵入藏系维持治安,保护商埠,并监视藏人履行条约,达赖无端出走,应认自动放弃职责,中国政府决不因达赖个人之去留而变更西藏政局;达赖行抵大吉岭,锡金政务官柏尔前往叩谒,达赖述及出亡原因及经过,声言本人特来印度求助英方以反抗中国[1]:177
  • 2月28日——孙中山在旧金山华侨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论述革命必要性,着重解释“革命”二字意义,谓此乃“神圣之事业,天赋之人权,而最美之名辞也”;俄公使廓索维慈照会外务部,称俄国150万佛教徒尊崇达赖,愿中国抚绥藏事,勿用强硬手段[1]:177-178
  • 孙中山以美国同盟会旧金山分会,作为全美总会,通称美洲同盟会总会,下辖纽约、芝加哥及加州各埠分会,举张蔼蕴重新起草章程,新章程依据美国宪法之精神,设立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建立三权分立体制[1]:182
  • 3月1日——孙中山自旧金山覆函纽约同盟会会员赵公璧,重申拟在美久留,以联络同志,“借集大款,然后迟谋再举”;孙中山自旧金山致函同盟会南洋支部负责人邓泽如,告以“美洲华侨前时多附和保皇,今大为醒悟,渐有倾向革命之势,不日当可联成各埠为一大团体,以赞助吾党之事业”[1]:178
  • 3月9日——外务部向驻北京各公使宣布达赖喇嘛应废理由,声明所有藏中交涉事宜,中国政府照旧实行[1]:179
  • 3月10日——根据容闳之“红龙计划”,是日至3月14日孙中山在洛杉矶之长堤与美国友人荷马李及布思举行会谈,“长堤会谈”之要旨:㈠中国革命党暂行中止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准备未周的起义,㈡由中山先生以“中国同盟会总理”的名义委任布思先生为“海外财务代办”赋以全权俾向纽约财团洽商贷款,㈢运送在美训练的中国军官若干人到中国国内充实革命武力,㈣贷款总额共计350万美元[1]:179
  • 3月11日——《天铎报》在上海创刊,汤寿潜发起,陈布雷为经理,1913年停刊;清廷命三多接任库伦办事大臣;清廷命新噶勒丹池巴罗布藏丹已代理达赖,其噶布伦以下各藏官均着照旧供职[1]:179
  • 3月14日——达赖在加尔各答晤印度总督闵陀,要求英方击退中国之势力,恢复当年达赖五世之地位,非待一切问题获行解决,决不回藏[1]:180
  • 3月17日——孙中山致函容闳,告以曾向布思提出贷款1,000万美元之建议,交换条件是:如有一省光复,即委任美国财务管理人为中国海关税务人员,并给予几项工商业专利权;清廷准陆军部尚书铁良以病解职,以陆军部左侍郎荫昌为陆军部尚书,未到任前仍以左侍郎寿勋署理,次日改荫昌为署任;军机处电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切实整顿藏中内政,遵守条约,维持黄教[1]:180
  • 3月18日——出使美国大臣张荫棠就孙中山在旧金山倡言革命事电告外务部,经密商美外部将孙驱逐出境,美外部表示此事与美例不合,碍难照办[1]:180
  • 3月19日——黄兴致书日本人宫崎寅藏,陈述广州新军起义失败经过,并称革命党势力已遍及于全军队,此次失败不过解散一部分,而其主力仍在;清廷命驻藏大臣联豫,达赖喇嘛名位不可久虚,着传谕各呼图克图等认真访寻灵异幼子,作为前代达赖喇嘛之真正呼毕勒罕[1]:180
  • 3月21日——孙中山自洛杉矶抵达旧金山,次日赴檀香山;清廷以内阁侍读学士梁诚为出使德国大臣[1]:181
  • 3月27日——清廷据传孙中山在日本储枪3万馀支,派人运往缅甸,潜到云南广西,是日诏命严密稽查防范[1]:181
  • 3月28日——孙中山抵达檀香山,同日孙中山致书黄兴,告知“长堤计划(即长堤会谈)”要旨,并就建立基地以训练革命党人和贮藏从海外输入之武器事,征求意见[1]:181
  • 3月31日——南洋雪兰莪二十六埠中华商务总会代表陆乃翔抵达上海,4月11日上海报界开欢迎会,马相伯演说希望政府给予言论自由权,参预政治,保护国家利益,旋陆乃翔离开上海前赴北京,请速开国会;清廷谕驻藏办事大臣联豫,今日治藏要图,重在整顿,不重在改革[1]:181-182
  • 4月1日——清廷调学部尚书荣庆为礼部尚书,命吏部左侍郎唐景崇为学部尚书[1]:182
  • 4月2日——同盟会会员汪精卫、黄复生、喻培伦等在北京甘水桥谋炸摄政王载沣,未遂,4月16日汪、黄被捕[1]:182
  • 4月3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出席火奴鲁鲁荷梯厘街华人戏院欢迎会并发表演说,听众2,000馀人,当晚在自由新报社召集会议,将中华革命军改组为檀香山同盟分会,令一律改写盟书,补行同盟会入会手续,同盟会誓词为“废除鞑虏清朝,创立中华民国,实行三民主义”18个字,推梁海为会长,加盟者20馀人;国会同志会上海支部成立,举干事长一名,设庶务、书记两部,规定每月举行谈话会二次[1]:182
  • 4月10日——孙中山致函荷马李,通报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原因及国内革命运动近况,并询问荷马李、布思在美活动有何进展[1]:183
  • 4月11日——英代办莫勒照会外务部,声明西藏内政如有变更,英政府不允妨碍廓尔喀布丹哲孟雄之国体[1]:183
  • 4月21日——清廷命驻藏办事大臣联豫将已革达赖诱回内地于山西五台山寺庙安居,或诱回西藏择一寺庙令其静坐,一面设法保护[1]:184
  • 4月22日——宫崎寅藏偕儿玉右二受日本陆军大臣寺内正毅之托,离开东京前赴香港约晤黄兴,调查中国革命党情况[1]:184
  • 4月26日——清廷命河南巡抚吴重熹到北京另候简用,调宝棻为河南巡抚,程德全为江苏巡抚,未到任以前以陆锺琦暂行护理;李经羲电外务部称,英人借口片马事件,争夺野人山界址,请照会英使派员重勘[1]:185
  • 4月28日——清廷命奉天巡抚缺着即裁撤,以东三省总督锡良兼管奉天巡抚事[1]:185
  • 4月29日——清廷命将谋刺摄政王之汪精卫、黄复生交法部永远监禁,罗世勋监禁10年[1]:185
  • 5月4日——孙中山函覆芝加哥同盟会会员梅培,勉励吾党同志“各竭其能力,从种种方面以助革命之进行”,并告以檀香山加盟者现已达800馀人[1]:185
  • 5月5日——孙中山函覆纽约同盟会会员,指出长沙抢米风潮,有利于吾党,并谓“起事之前未有所闻”[1]:186
  • 5月9日——天津《北方报》创刊,因其广告内有“监督政府”字样,被直隶总督陈夔龙下令封闭[1]:186
  • 5月12日——布思致函孙中山,希望嘱部属加强组织,勿急于行动,以俟时机成熟,因每一次失败在美国报纸刊登,令人失望,影响借款计划;宫崎寅藏偕儿玉右二抵达香港,同黄兴谈中国革命形势问题,为时一周,是日离开香港返回日本[1]:186
  • 5月13日——黄兴自香港致书孙中山,详述革命大计,提出由广东省城下手,联络各省军队与会党,待筹借巨款成功,先刺杀李淮一人,然后发动军队,占领广州[1]:186
  • 5月14日——署两广总督袁树勋奏请设广东大学,先办法政分科,续办商工两分科[1]:186
  • 5月15日——直隶总督陈夔龙以时局阽危,奏陈管见四端:镇抚民气、挽救士风、整顿军纪、规划财政,清廷命各部按照所陈,查核情形具奏[1]:186-187
  • 5月16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希炉鸡地戏院演说,并宣布成立檀香山同盟会希炉同盟分会,宣誓入会者385人[1]:187
  • 5月20日——中国同盟会通告各国驻北京外交使团,将准备起事推翻清朝,请其保持中立;驻藏办事大臣联豫奏陈在藏西、北、南、东及三十九族地方各设委员一员,管理刑名词讼,清查赋税数目,并责成委员切实筹办振兴学务工艺,招来商贾,经营屯垦,调查矿山盐场[1]:187
  • 5月22日——上海预备立宪公会等15团体开会欢送第二次请愿国会代表前赴北京,次日第二次国会请愿代表沈缦云等离开上海北上;锡良奏请饬拨款筹办葫芦岛不冻口岸[1]:188
  • 5月24日——孙中山致函荷马李谈在广州湾地区建立训练基地及同香港某商号订购军火事,并告拟于5月30日赴日本,为未来计划作准备[1]:188
  • 5月25日——孙中山致函纽约同盟分会会员,告以近接东方来信,知中国内地各情更急,遂于于5月30日赴日本与同志商办善后事宜,并谓“现时美洲各埠华侨渐有归心革命之趋势,望各同志务要乘机鼓舞,使革命思潮日进不已”;清廷钦选纳多额之孙以芾等10人为资政院议员,同日资政院奏陈各省谘议局议员一律选定,民选议员定额100人,选定98人,新疆2人未选,钦定议员101人(内总裁、副总裁、秘书长各1人),定额100人,2人缓派[1]:188
  • 5月26日——清廷以邮传部左侍郎汪大燮充出使日本国大臣[1]:188
  • 5月28日——梁敦彦因病给假,清廷命外务部左侍郎邹嘉来署外务部尚书兼会办大臣[1]:189
  • 5月30日——孙中山乘“蒙古”船离开檀香山前赴日本[1]:189
  • 6月5日——南洋劝业会在南京开幕,南洋劝业会被誉为“中国之万国博览会”,场内分设农业、医药、教育、工艺、武备、机械、美术、通运八馆,及各省陈列馆、各国参考馆,以及劝工场等,两江总督张人骏为会长,展期6个月[1]:189-190
  • 6月10日——孙中山抵横滨,与黄兴和各省在日本之部分革命党人秘密会晤,提出本年冬季前暂缓举行全面起义,俟布思在美筹得巨款后再行发动[1]:190
  • 6月11日——孙中山由横滨抵东京,与黄兴、赵声、宋教仁、谭人鳯等开始密商革命方略,谋在东京设立秘密机关,以为联络及统一各省团体行动使归趋一致,并函请檀岛同志筹捐经费[1]:190
  • 6月12日——清廷实授瑞澂湖广总督,杨文鼎为湖南巡抚[1]:190
  • 6月16日——各省谘议局国会请愿代表团代表孙洪伊等80馀人第二次向都察院递请愿书10份,请速开国会,是为第二次国会请愿运动[1]:190-191
  • 6月22日——孙中山复函布思,告以抵日本与中国同盟会部分领导人会晤,已将布思建议转告各省,今年冬季前停止举事;孙中山自东京致函纽约同盟会会员,指称“长沙排外事件,此纯属饥民举动,不是革命党所为”,并告可能离开日本[1]:191
  • 6月25日——孙中山离东京赴新加坡[1]:191
  • 6月下旬——应布思之请,孙中山自横滨寄去中国同盟会17省代表签名书(由黄兴等签署),确认孙中山之领袖地位,作为向美国财务人之保证[1]:192
  • 7月1日——留日学生千馀人在东京锦辉馆开会,讨论第三次国会请愿办法,议定联合全国军学绅商各界结成一大团体,支援第三次请愿;日本将租借之旅顺口开为万国商场[1]:192
  • 7月11日——孙中山自东京抵新加坡,随即函邀各地革命党人前来会商革命方针[1]:193
  • 7月14日——孙中山致函南洋各埠中国同盟会会员,告以此次南来,“欲重新整顿团体,以求吾党势力之进步”[1]:193
  • 7月15日——孙中山自新加坡致函美国友人布思,说明今后行止,并询其近况[1]:193
  • 7月16日——外务部电出使法国大臣刘式训称,驻京法使密告孙文革命党由暹罗运械赴云南[1]:194
  • 7月19日——孙中山自新加坡赴庇胜,重整当地党务,重新议订分会总章,并依照美洲及檀香山同盟会之例,改良盟书,其誓词为:废除鞑虏清朝,创立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1]:194
  • 7月20日——孙中山自槟榔屿致函吴稚晖,请与欧洲同志密商营救汪精卫[1]:194
  • 7月24日——孙中山致函新加坡同盟会会员黄甲元,请筹款3,000元,与同志新军队官张伟吾共同整顿南洋《中兴日报》[1]:195
  • 7月26日——清廷授邹嘉来为外务部尚书兼会办大臣[1]:195
  • 8月2日——孙中山派格兰回海南考察,以建立“他日响应两粤之地”,是日致函中国同盟会会员符树兰等,望为“一臂之助”[1]:195
  • 8月9日——各省谘议局联合会在北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速开国会等议案,到直隶、浙江、福建、四川、湖北、奉天、黑龙江、江苏、江西、广西、山东等省正副议长或谘议局代表多人,举汤化龙为会长,蒲殿俊为副会长,推选孙洪伊等9人为审查员[1]:196
  • 8月11日——孙中山致函荷马李,告以原订延至今冬之长江起义,将继续延期,直至募款计划成功为止,请其继续执行原订计划[1]:197
  • 8月17日——清廷命大学士世续开去军机大臣,专管内阁事务,授贝勒毓朗、协办大学士徐世昌为军机大臣[1]:197。清廷命候补侍郎唐绍仪署邮传部尚书,未到任以前以署邮传部右侍郎沈云沛暂署[1]:198
  • 8月20日——美国旧金山同盟会员李是男等出版之《美洲少年周刊》改为《少年中国晨报》,推黄伯耀为总理,黄超五为总编辑[1]:198
  • 8月24日——孙中山致函邓泽如,为避免南洋各殖民地政府之干涉,指示重新改订盟书,其前之中国同盟会会员字样,今改为中华革命党党员[1]:199
  • 8月25日——清廷命各省按察使改为提法使[1]:199
  • 8月29日——孙中山致函檀香山同盟会会员,请筹款维持香港支部及营救汪精卫[1]:199
  • 9月4日——孙中山自槟城致函布思,促其先寄5万美元,以便进行起义准备工作[1]:200
  • 9月5日——孙中山致函荷马李,请设法寄5万美元,为广洲起义之军火费用,并相约“当我收到此五万美元时,即可启程,与你在英会合”;“中国报界俱进会”在南京成立,9月6日议决该会章程,全国各地40家报馆入会[1]:200
  • 9月7日——江宁将军清锐因病解职,清廷以前陆军部尚书铁良为江宁将军[1]:201
  • 9月8日——云贵总督李经羲电各督抚,谓近日大病在无人,大难在无主脑,改革不从简单入手,请于维新根本,各贡条陈[1]:201
  • 9月18日——湖北新军革命团体“群治学社”更名为“振武学社”,在武昌召开成立会,推杨王鹏为社长,通过章程;美国陆军部长狄金生抵北京,9月21日入觐摄政王载沣[1]:202
  • 9月22日——云贵总督李经羲电各省督抚,主张先设内阁国会,再行借款筑路[1]:203
  • 9月24日——美国实业团考察南洋劝业会,次日游明陵,9月26日考察各机坊、参观两江师范学堂及海军学堂,9月27日至10月24日实业团先后到镇江、芜湖、九江、大治、汉口、北京、天津、唐山、烟台、福州、厦门、广州等地考察[1]:203
  • 9月27日——清廷授邮传部尚书徐世昌为大学士,以吏部尚书李殿林为协办大学士[1]:203
  • 9月29日——孙中山复函荷马李,表示如布思筹款计划未能成功,则我党财政代表之委任不得不予以撤销[1]:203
  • 孙中山函邓泽如,表示决意不再外求他人,而欲尽吾党之力,以图再举,现在时机之好,十万之数便可预备一发,此款冬间当要需用,请与各同志预为设法,并告以将于一二月内亲往小吕宋“以集此资”[1]:207
  • 10月1日——广九铁路建成通车,全长182公里,香港英政府承修深圳至九龙段,计36公里[1]:204
  • 10月3日——资政院开院,到议员154人,庆亲王奕劻宣读敕谕,摄政王载沣致训辞,同日各省谘议局开第二届会议[1]:204
  • 10月7日——孙洪伊等再会同直隶代表共23人前往摄政王府上请愿书,民政部尚书善耆接见并允代转请愿书,是为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1]:204
  • 10月10日——清廷命度支部尚书载泽、邮传部左侍郎盛宣怀为查办开平矿案事务大臣,确切查覆,据实具奏[1]:205
  • 10月11日——中国同盟会员于右任在上海筹办之《民立报》创刊,主笔为宋教仁吕志伊范鸿仙、徐血儿、叶楚伧邵力子等人,以“唤起国民责任心”为宗旨[1]:205
  • 10月16日——孙中山致函檀香山同盟会会员告以与各地商议,已决策定计,不久再举,提出举预备之费需10万元,务望即日举行开捐,凡我汉人,皆当助成此事[1]:205-206
  • 10月18日——第一次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举行,参加运动员150名,分田径、足球、篮球、网球等比赛项目,至10月22日闭幕[1]:206
  • 10月29日——清廷以署两广总督袁树勋因病解职,命张鸣岐署两广总督,未到任以前,由广州将军增祺暂行兼署,沈秉堃补授广西巡抚[1]:207
  • 孙中山为贯彻槟城策订之起义计划,函美洲致公堂同志,请筹捐经费10万元,要求美洲各埠同志,各尽义务,惟力是视[1]:210
  • 11月4日——清廷谕令缩期召开国会,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在国会未开前先将官制厘定,预行组织内阁,同日并谕令民政部及各省督抚剀切晓喻请愿召开国会之各省代表,即日散归,各安职业[1]:208
  • 11月5日——清廷派资政院总裁溥伦、度支部尚书载泽充纂拟宪法大臣[1]:208
  • 11月6日——清廷开释汪精卫、黄复生[1]:208
  • 11月8日——孙中山覆函布思,告以如在今后三个月内不能筹募所需款数,我们将不再等待,而将自行采取措施[1]:208
  • 11月10日——英国、美国、法国、德国银行团关于中国铁路借款协定在伦敦成立[1]:208
  • 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会议,黄兴、赵声、胡汉民等出席,决定筹款谋在广州起事,并决定起义仍以新军为主,另择革命党500名当先锋,占据广州后,黄兴率一军出湖南趋湖北,赵声率一军出江西趋南京,长江流域各省举兵响应,会师北伐;清廷命前山东巡抚袁大化补授为新疆巡抚[1]:209
  • 11月20日——孙中山致函坝罗同盟分会负责人李源水,谈筹款以谋举事[1]:209
  • 11月中旬——孙中山召集槟榔屿同盟会会员开会,作募捐动员,孙中山在会上演说,号召即席认捐8,000元,旋各同志往各埠分头劝募,数日之内已达五六万元[1]:209
  • 11月26日——孙中山致函坝罗同盟会分会负责人李源水、郑螺生,告以日间即须动身亲往欧美,已电召胡汉民到坝罗协办一切;孙中山致函邓泽如、李梦生,指出大举时机既近,吾人决为破釜沉舟之计,望加紧筹款[1]:210
  • 11月27日——孙中山致函日人宫崎寅藏、萱野长知,告以“弟今重作欧美之行,以十二月六日发途,数月内当可东还,应期举事”,希望在日本作援臂一助[1]:210
  • 12月3日——庆亲王交劻在北京什刹海遇刺,未中[1]:211
  • 12月4日——清廷裁撤陆军部尚书,改设陆军大臣,改筹办海军处为海军大臣,以尚书荫昌贝勒载洵分任陆、海军大臣[1]:211
  • 12月6日——孙中山自槟榔屿启程赴欧美筹款[1]:211
  • 12月10日——孙中山抵科伦坡,同日致函邓泽如,告以此行有特别之外交问题,须往英京,顺此赶赴美国向华侨筹款[1]:211
  • 12月16日——孙中山复函布思,告以现正采取独立措施,于数月内大举,望其解囊相助[1]:212
  • 12月26日——庆亲王奕劻奏请开去军机大臣及总理外务部事务要差,清廷命毋再固辞[1]:213
  • 12月28日——孙中山抵巴黎[1]:213

逝世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1.022 1.023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1.038 1.039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1.045 1.046 1.047 1.048 1.049 1.050 1.051 1.052 1.053 1.054 1.055 1.056 1.057 1.058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1.115 1.116 1.117 1.118 1.119 1.120 1.121 1.122 1.123 1.124 1.125 1.126 1.127 1.128 1.129 1.130 1.131 1.132 1.133 1.134 1.135 1.136 1.137 1.138 1.139 1.140 1.141 1.142 韩信夫、刘明逵、郭永才、王明湘、齐福霖、范明礼、张允侯、张友坤、章伯锋、胡柏立、耿来金、刘寿林、锺碧容、锺卓安、陈崧、王好立、朱信泉、任泽全、蔡静仪、丁启予、陈永福、严如平、柏宏文、吴以群、罗文起、查建瑜、娄献阁、白吉庵、李静之、张小曼、石芳勤、徐玉珍、江绍贞、熊尚厚、吴以群、刘一凡、郭光、郭大钧、王文端、李起民、李隆基、常丕军、刘敬坤、陈道真、李振民、张振德、梁星亮、陈仁庚、董国芳、张守宪、王荣斌、陈敏、章笑明、汪朝光、卞修跃、贾维、陈民、朱宗震编著.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