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2666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666》
中文版封面
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中国大陆 赵德明
类型小说
语言西班牙语
故事背景地点墨西哥 编辑维基数据
发行信息
出版时间2004年 编辑维基数据
出版地点西班牙
所获奖项萨兰博奖[*]

2666》是智利小说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最后一部小说,于2004年出版。《2666》在出版后获得了广泛好评,被《时代周刊》评为“2008年度最佳小说”。[1]

《2666》是智利小说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最后一部小说。它出版于2004年,就在波拉尼奥因肝癌早逝后不久。它描述了发生在墨西哥华雷斯城(在书中称为圣特莱莎)持续的未解决的妇女连环凶杀案,二战东线情景和人们人际关系、事业的崩溃。《2666》通过众多的人物、广泛的地点、长范围的时间、许多的故事中的故事等表现出20世纪的退化。

创作背景

[编辑]

在2000年,波拉尼奥已经因他的《荒野侦探》成名,但是与此同时,他的肝癌也已经严重到了靠只能等待肝移植的地步。面对死亡,他只是把他的最后一年奉献于他的书,他想写出一个具有宏大维度的故事。他从没有去过华雷斯城,只是靠着他的朋友与同事提供给他的资料。直到死前他也没有把他的手稿给他的朋友看过。

他从开始就决定写一本大约1000页的小说,并且分为两卷。在2003年6月20日,在他因肝癌住院的前一天,他和好友进行了深入的谈话,最终决定把它拆分为五本书,分别对应书中的五个部分。这样做是为了给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更好的收入。他认为前四部分已经完善了不过第五部分还没有结束。但是,在他死后,他的好友和妻子还是决定把它合为一本出版。

题目

[编辑]

小说的题目《2666》就是书的神秘风格的典型体现。在书中,没有明确的指出“2666”的出处,但在他的其他小说作品中有出现过。在《护身符》中,墨西哥城的一条路被描述为“一个2666年的坟墓”。在《荒野侦探》中,出现了一句话,“凯瑟勒雅说了点关于将来的话…然后那个老师为了转换话题,问她指的是什么时候,那时候会发生什么。于凯瑟勒雅说出了一个日期,大约在2600年左右。 ”为什么是2666?也许是因为圣经中的出埃及记(精神救赎的重要时刻)是发生在创世2666年之后。

故事情节

[编辑]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文学评论家》、《阿玛尔菲塔诺》、《法特》、《罪行》和《阿琴波尔迪》。[2]发生在华雷斯城(书中称为圣特莱莎)的未解决的凶杀案贯穿全书,第四部分重点讲这个。

《文学评论家》讲述了四位欧洲的文学教授之间的故事。他们因对德国作家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浓厚兴趣而相遇,演绎出了一段多角恋的爱情故事。本诺·冯·阿琴波尔迪是一位神秘作家,他行踪隐秘,身份不明,然而作品却广为流传。几位教授偶然得知他的踪迹,踏上了寻找这位神秘作家的旅途,来到了墨西哥边境上一座名叫圣特蕾莎的小城,但是没有找到。

《阿玛尔菲塔诺》叙述了智利哲学教授阿马菲塔诺的故事。他因皮诺切特政变而流亡在外,他的妻子疯狂地爱上了一位患有精神病的诗人,从此一去不返。失意的阿马菲塔诺和女儿罗莎从西班牙来到圣特蕾莎。在这座危机四伏的城市里,阿马菲塔诺精神恍惚,噩梦连连,总是听到父亲的灵魂在耳边说话,心中对女儿的命运充满忧虑。

《法特》讲述了美国黑人记者法特的故事。他前往圣特蕾莎采访拳击比赛,得知了长期以来这座城市的很多妇女惨遭强奸和杀害,并被弃尸荒野。于是他试图报道墨西哥的现状以及这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剧,却发现困难重重。最后,他带着阿马菲塔诺的女儿罗莎离开了这座阴森恐怖的城市,前往美国。

《罪行》记录了1993年至1997年间圣特蕾莎上百位女性被残忍杀害的血案。它描绘了警察对事件无果的侦查,同时也客观冷静的描述死者的死亡状况。是全书最长也是最压抑的一章。

《阿琴波尔迪》讲述了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的传奇经历。阿琴波尔迪是他的笔名,他的真名叫做汉斯·雷特,普鲁士人,1920年出生。二战中参军的经历让他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恐怖。从同盟国的战俘营逃脱后,他隐姓埋名,开始了写作。他的妹妹有一天偶然读到他写的小说,于是找到了他,请求他前往圣特蕾莎去营救她的儿子克劳斯·哈斯,后者因被指控为一系列少女谋杀案的凶手而身陷囹圄。于是,已经年近八十的阿琴波尔迪决定只身前往圣特蕾莎,小说就此戛然而止。

评价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Lev Grossman. Bolaño's 2666: The Best Book of 2008. Time. 2008-11-10 [201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2). 
  2. ^ 2666. 博客来.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3. ^ 止庵. 止庵推荐《2666》. 新京报. 2011-12-31 [2013-08-05]. [永久失效链接]